這是《玉堂禁經》的最後一部分,主要說的是字勢結體和筆畫的相互關聯。用筆方法是為筆畫取勢,結構布置是為單字取勢,謀篇布局是為篇章取勢。
譯文:抑左升右的,是圖、國、圓、冏等這樣的字。
有框的字,壓低左邊抬升右邊,為了避免平直。平直了就會如棋盤一樣,這樣的字難有有美感。就象所謂的印刷體了,即便是印刷體,都有字腳來打破平直。
譯文:舉左低右的,是崇、豈、耑等這樣的字。
這裡有個山字頭,並不是所有的山字頭原意都是山。象耑上面的山就是生發的符號,並不是山的符號。篆書的樣子是三豎畫向右上生長的樣子,所以這一類山字頭最初都是歪的,半倒的,並不是為了舉左而向右上歪。
另一種代表山的符號的,象崇,就沒有歪山的寫法。這些字有的是左高於右,有的是左大於右。
譯文:促左展右的,尚、勢、常、宣、寡這類字是這樣。
這種字多對稱,為了突出右邊而適當減弱左邊。突出的方法就是把右邊伸展一些,左邊縮緊一些。左與右不是限定死了的,也會有左展右促的情況。
譯文:實左虛右的,月、周、用等字這樣用。
這種字也是多為對稱,為了避免平整落俗,採用一邊實一邊虛的方法。左右同樣是互文用法,有時也用左虛右實。
譯文:左右用揭腕手勢的,有令、人、入等這樣的字。
這種字勢是說左右筆畫收筆時的筆勢,收筆有一個揭筆的動作。撇畫右下轉腕收筆,磔畫右上轉腕收筆。
譯文:一上一下並行的筆畫不能齊平的筆勢,行、何、川這種字中有用。
同樣是為了避免雷同,求不俗的字勢,並行的筆畫要有區分,不僅僅限於上下,左右並行同樣不能齊。
譯文:用鉤裹之勢的字,是罔、岡、白、田這類的字。
鉤裹勢在五勢中已經說過,折角一定要用憿鋒。
譯文:用欲挑還置之勢的,有元、行、乙、寸這類的字。
置,設置,擺放。欲挑先置,是想要挑起來先要設置好,其實就是說的趯法。
譯文:用鉤努勢的,有均、勻、旬、勿這類的字。
鉤努勢也在五勢之中,這類字使轉角圓轉有張力,可以輕鬆破裂拘謹。
譯文:將要放出來先要儲備足。這樣的字有人、入、木、火等。
這些字的磔畫,收筆出就要先留筆,再緩緩把筆摘出來。形同想要放水,先儲備滿了,然後慢慢放,才能有得放。
譯文:凡是學書法的,要掌握點畫篇章的精微,找適合的方式表達自己之意,並使這種方法能讓人懂得。難倒不是象把點當做用利鑽來鏤刻金銅,把筆畫當做用長錐子來切割玉石。依照這樣的方法用筆,就坐等著飛速的進步吧!
書法第一是用筆,第二是識別和運用筆勢,第三是組合筆畫結體。這三種能力都具備了,然後才能書寫。如果只能有一種能力,就是還沒有入得書法的門道。
用筆的起止,偏旁的向背,重要的在於蹲鋒控筆。起伏失勢,難倒只是沒有掌握好散水法、烈火勢嗎?不是,重要的還在於靈活應變。設置布筆,難倒僅僅限於虛實促展嗎?也不是,這要歸於筆畫的合理安排和穿插。
掌握了這三點,才可以說懂書法。
書法本無規律,但是凡事都有道理,百變不離其宗。明白道理、掌握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能靈活應變,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不二良方。到此《玉堂禁經》已經解讀完畢,想學好書法的一定要結合別人的理論,自己動手動腦去驗證。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要人云亦云。
後續還有其他的書法理論解讀,歡迎關注@藝素簡,及時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