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資料圖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令人矚目的是衛星搭載了30首由大眾投票選出的歌曲和樂曲在太空播放,其中有《誰不說俺家鄉好》《愛我中華》《歌唱祖國》《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黃河頌》《長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中國心》《東方之珠》《我是中國人》《難忘今宵》《東方紅》和樂曲《春節序曲》《良宵》等,這是迄今主旋律唱響得最高遠的一次。
承載著時代精神和氣質的主旋律歌曲,最直接的呈現就是重大慶典活動和晚會上唱什麼歌、怎麼唱、什麼人在唱。主旋律歌曲中的重要板塊就是經典紅歌,此外就是時代的新作品。
中國共產黨成立並帶領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路走來唱的就是主旋律。當今演唱和聆聽主旋律歌曲成了大眾自發的社會文化現象。去年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明年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都是這股潮流的重要節點。
新中國成立至今,最典型並影響深遠的高唱主旋律之事有三件。一是196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而創作,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擔任總導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這部史詩選擇了各個革命階段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通過歌舞表演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謀求解放的歷史進程,《北方吹來十月的風》《秋收起義》《解放區的天》《南泥灣》《團結就是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讚歌》等歌曲成為了經典詠流傳,史詩《東方紅》也直接帶動了之後的大型聲樂套曲《長徵組歌》。二是1972年至1976年每年一冊的《戰地新歌》,這是那個特殊年代的歌單,很多優秀歌曲如《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等,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而至今仍被傳唱。第三件就是近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而掀起的歌唱熱潮,中宣部推出「優秀歌曲100首」,而全民演唱《我和我的祖國》等愛國歌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留下濃重的一抹色彩。
在傳統的理解中,主旋律歌曲都是宏大的題材和高尚的民族精神氣概,是「大我」,其實除此之外,更多的主旋律歌曲是反映了鮮活的生活面貌,是根植於百姓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小我」合成的社會生態。
主旋律是與時俱進的時代潮流,體現了大眾的時代審美要求。1979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舉辦的「群眾喜愛的廣播歌曲十五首歌曲」評選,在一個月裡收到25萬多張選票,最終選出新中國第一張純由大眾開列的「排行榜單」,15首歌曲《妹妹找哥淚花流》《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全部是抒情歌曲,反映的是個體的情感訴求,這股由民間開啟的歌曲審美導向也對應了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的頂層設計理念。不得不說,這些歌曲就是時代的主旋律,是紮根在群眾心底的耳熟能詳的可以傳唱的時代主旋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生活的主旋律。
而如何創作優秀的主旋律歌曲,也是困擾當下創作人的一大瓶頸。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郭蘭英原唱的《我的祖國》,是極為精彩的主旋律創作樣本。「一條大河波浪寬」,這條河可以是長江黃河,也可以是每一個你所認為的家鄉的母親河,而劉熾找到的旋律靈感來自於民歌《盧溝對話》。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民族土壤裡生生不息的養分,是創作的主要源泉。在延安時期馬可創作的主旋律歌曲《南泥灣》也是吸收了當地的民歌而產生的,《東方紅》的旋律更直接從陝北民歌《騎白馬》演化來的。當今知名的主旋律作曲家印青寫的《天路》,也是民族化旋律創新,並在題材上「大歌小寫」的典型案例。
歌曲能夠傳唱,不是簡單的「長者」給「少者」的說教和口號式的宣傳功能,一定是以情動人、旋律優美、潤物細無聲的,這樣才能產生共情。主旋律歌曲的意義也是建立在大眾傳唱基礎上的。當下,80後90後成了社會主流,他們的主流審美就決定了我們的主旋律歌曲的審美特徵。
我們愛唱主旋律,那是因為實實在在唱出了自己的心聲。(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