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人民的生活才是最有價值的主旋律

2021-01-18 中國日報網

歲末年初,一部反映一群西安裝臺人及其周邊故事的電視劇悄悄地火了起來。沒有極端的點擊量和網上爭論的話題,有的只是默默上升的收視率和人們發自內心的感受與交流。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這部戲的觀賞目標並沒有聚焦在消費能力較高、喜歡在智能平臺發聲的人群,而是關注了一群在聚光燈之外裝臺的民工。

圖說:電視劇《裝臺》 官方圖

其中既有普通的郊區民工,也有城中村的普通騎三輪謀生的中年人。主角叫刁大順,可是在我們看來除了在討薪時會耍一點小心眼以外,他真的不刁,生活也沒有那麼平順,而且與以往的男主角不同,他的頭髮裡夾雜了一些銀絲,腰杆也不那麼筆直。可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在事業和家庭之間承擔的可不算少。

這是一部具有煙火氣的作品,當中並沒有那麼多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有的是具有陝西風味的很多吃食,包括順子和他撿來的媳婦兒素芬之間,很多故事都在灶臺邊上展開;灶臺之外,這些人的工作是裝臺拆臺,他們並不是舞臺上光鮮亮麗的主角,然而它卻是我們生活中的主角。

這個作品中多的是平民百姓的日子,少的是充斥網絡的段子,多的是百姓的歡樂與悲傷,細瑣的家長裡短,過往的失落和今天忙碌中的茫然,而少的是那些電視劇常見的宮鬥。

作者陳彥是一位著名的劇作家,但他是俯身為尋常百姓寫作的,他的視角並沒有僅僅關注到臺上的那些演員和主角,也關注到了他身邊那些默默的裝臺人。就如他的後記中描述的那樣——藝術家是應該和這些人「互相砥礪、激蕩、也互相雕刻、形塑」。這些平民造就了這個時代,也是藝術家通過塑造這些人來塑造這個時代,才換得了些許的成就。

當下的藝術作品缺少的是《裝臺》這樣的「細化」,而更「戲化」。通過對人物和環境的細化,才能夠牢牢地抓住生活的本質和底色,而不是把文藝作品放空,甚至於放飛。

《裝臺》不乏靚色,更多的是底色。這個時代的偉大成就有目共睹,這部電視劇的隨便幾個鏡頭就可以看到現代化的城市高樓林立,也可以看到西安這座古城中古建築的燈光璀璨、氣象一新,而底色需要藝術家去觀察、去揣摩。因為不僅僅是要描繪出普通人生活的底色,更要揭示出他們心靈的底色,面對這樣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他們也是有惶惑的、內心糾結的、混沌盲從的,當然也有敏銳把握,正如原作中體現的「不因自己生命的渺小,而放棄對其他生命的溫暖、託舉與責任」。

放下「身價」與「身架」,才能專注於有生活質感的創作。如果小說是屬於文學家個體創作的藝術,那麼電視劇則是一個龐大的藝術工程。近些年來,太多的製作方和平臺都是以流量和收視率來衡量作品與主演主創的價格。而我們的明星與名角們則十分在意自己的各項待遇,助理和房車成了標配,就連劇本都懶得拿,需要助理畫臺詞;拿到高額演出費後也不顧那些「架空戲」「穿越劇」是否具有觀看價值。《裝臺》一劇在尋找了一批陝西籍的優秀演員的同時,讓大多數演員在西安的城中村體驗了一個多月的生活。張嘉益和閆妮等幾乎全程素麵出演,再看張嘉益順溜地騎著三輪走街串巷,閆妮的一手好面活計都是下了苦功的。

在原著中沒有多少筆墨的城中村的包租公疤叔這個角色,他的生活境遇似乎要好於「蹬三輪」「裝臺」的一群人眾,然而他的心境是不甘的,口袋裡的錢是有的,可如同自己的情感一樣不知道付出,於是只能和一隻小白狗一起守在人來人往的城中村。據說導演和藝術總監特意到上海找了上海戲劇學院資深臺詞老師李傳櫻。他果然將這個沒有太多描寫篇幅的角色演得生動貼切,最後播出版本的解說也來自他的聲音。

我非常喜歡這部電視劇的音樂與歌曲,如電視劇的整體風格一樣,不是追求雄壯的交響而是帶著陝西味的現代民謠,歌者就是劇中扮演劇務主任的孫浩,二十多年前曾以《中華民謠》而火遍全國,經過歲月的打磨,他在表演上是如此生動,將一個被生活逼得有些奸猾實則想做出一番事業也想維護家庭與劇團的劇務,表現得活靈活現。讀過原著,體會過這些人物,甚至成為其中的角色之後,我們看到與聽到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孫浩」。唱的就是這「起早貪黑的幹活,也就是為了晚上回家有口老酒和熱炕頭」的人們,他們其實都是堅強的,從不認輸。也許有著不少的愁心事,「日子過了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

這是一部讓人感覺到不再那麼矯飾的作品,但依然是有情趣有苦悶。沒有那麼多的大開大合,卻有著普通人的韌性與真誠。

臺下的裝臺人終於成為主角。臺上也許演的是歷史傳奇、宮廷故事,更多的是光鮮亮麗的帝王將相與才子佳人。臺下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基礎與構架。這就是藝術家需要關注的人民的生活——他們的豁然開朗、他們的彷徨苦悶都應該在我們的創作視野當中。生活中的顫音不應該離我們遙遠,這點點的音符,也許沒有那麼傳奇,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但是一個個精心地譜寫出來,依然是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主旋律,亦值得再次深情地回眸。(石俊)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新民藝評|大歌小寫 主旋律歌曲在新時期破題
    承載著時代精神和氣質的主旋律歌曲,最直接的呈現就是重大慶典活動和晚會上唱什麼歌、怎麼唱、什麼人在唱。主旋律歌曲中的重要板塊就是經典紅歌,此外就是時代的新作品。中國共產黨成立並帶領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路走來唱的就是主旋律。當今演唱和聆聽主旋律歌曲成了大眾自發的社會文化現象。
  • 《外交風雲》獲評第30屆金鷹獎最佳電視劇 主旋律劇作的創新表達獲...
    10月18日晚,第13屆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閉幕式暨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在湖南長沙舉行,由華策影視出品的《外交風雲》獲評「最佳電視劇獎」。至此,憑藉對新中國外交史的全新解讀和良好的觀眾口碑,《外交風雲》已先後斬獲飛天獎、金鷹獎兩大極具含金量的獎項,實現最佳電視劇獎項大滿貫。
  • 詩詞歌賦唱響「核心價值」主旋律
    (12月中國文明網)   「為你寫詩」,不是情話綿綿,不是「為賦新辭強說愁」,而是真誠的表達、動情的歌頌、深切的期盼,你是引領社會觀念走正走直的主旋律,你是「核心價值」裡的一碗熱水,你把「正能量」描繪得有聲有色,你為唱響了引領潮流的「中國好聲音」。
  • 「南方電影視點.新片熱評」(總第69期) 《湄公河行動》雙人談:主旋律電影的突破
    這不僅是主旋律電影的一次成功,也是好片憑口碑獲得好票房的一個成功案例,是中國電影市場逐漸成熟的一個標誌。影片的成功也引發了大家強烈的討論興趣,本期由視點兩位特約評論員發表看法。不過,也如有些評論所指出的,開場新聞聯播式的紀實與影片整體風格有些脫節,存在瑕疵。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今年國產片中的優秀之作。就像電影中爆粗的高剛、動用私刑的方新武,雖然有著各自的缺點,卻仍然是錚錚鐵骨的緝毒英雄。魯迅曾說「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湄公河行動》縱然存在不足,但它開啟了中國警匪片通往類型片之路的大門。在國慶檔期裡,個人認為它是最值得一看的影片。
  • 新民藝評|擷取生活的一刻 咀嚼人生的滋味
    我們從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發自內心的對人民群眾火熱的現實生活的真情關注和關切,他們充滿激情,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發現生活,認識生活,這是令人欣喜的。先前,有人曾戲稱短視頻是升級版的「家庭錄像」,無非是些搞笑的雞毛蒜皮,記錄一些生活瑣事。
  • 評《鳴梁海戰》: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原標題:韓式主旋律的樣板 關於李舜臣的故事,韓國人2005年拍過一部《天軍》,講述朝鮮少校穿越邂逅李舜臣,但該片假想敵並非東洋海賊王而是女真人。同期還有一部叫《不滅的李舜臣》的韓劇,看過該劇的人即知《鳴梁海戰》日方大將來島通総為何急於與李舜臣拼命——因為劇中那個死於李舜臣之手的來島通康,正是來島通総的弟弟。
  • 主旋律才是王道,《人民的名義》後又一部明星雲集的電視劇將播出
    這兩年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最火的都是主旋律題材的,像創造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的《戰狼2》,像憑藉超強口碑實現票房逆襲的《紅海行動》都是以現象級的影片存在的,而在電視劇領域,去年一部創造近年中國電視劇收視率奇蹟的《人民的名義》更是一度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
  • 人民網評: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這場沒有硝煙但有生死的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帶領14億人民眾志成城、頑強作戰,築起抗擊疫情的鋼鐵長城。從明確「始終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到要求「千方百計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再到提出「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的決策部署、真摯的人民情懷,充分詮釋了何為「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 長假公開課(十)| 幸福可遇不可求,「不如意」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喬丹·伯恩特·皮特森教授接受訪談時說,幸福這種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如意」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與其一直追求幸福、求而不得時便自怨自艾;不如在幸福偶爾降臨時心懷感激、並找尋原因。
  • 主旋律電影飄紅背後
    主旋律電影有多火?票房表現可見一斑。《中國電影報》社長、《當代電影》雜誌主編皇甫宜川更願意稱這些主旋律影片為新主流影片,它們不僅具備了主流價值、主流意識等屬性,更囊括了受眾認同、大眾審美、市場認可等符合現代電影觀念的文化內涵和產業屬性。在商業化電影佔據市場主流的今天,主旋律電影何以擺脫傳統的窠臼,奪取票房和口碑的「雙贏」?
  • 主旋律成影市香餑餑,「變」在何處
    這幾年來,主旋律商業大片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最賣座的電影類型之一,主旋律大片不斷地主流化,從前幾年的《湄公河行動》《戰狼2》《紅海行動》《中國機長》《我和我的祖國》到今年的《八佰》《我和我的家鄉》,主旋律電影接連取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
  • 新民藝評|警鐘為誰而鳴?
    劇名很「主旋律」,主題是反腐,講述的是「開國反腐第一戰」的故事。這部名字聽上去不怎麼吸引人,而且沒有流量明星、沒有網絡炒作的電視劇,卻出人意料地耐看,成為一部靠實力取勝的匠心之作,在觀眾中收穫了口碑。圖說:《西柏坡的警鐘》 資料圖劉青山張子善案,當年轟動一時。
  • 高曉松《曉說2017》獲評最有商業價值綜藝節目
    《曉說2017》被評「最有商業價值綜藝節目」  近期,在由中國通信學會主辦、中國電信承辦的「行業雲與大數據高峰論壇
  • 歌頌偉大的中國夢——訪新時代主旋律歌曲《人民的信仰》詞作者...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尹建國 陳程 陸益平 △主旋律歌曲《人民的信仰》詞作者楊文國。隨著歌詞創作收穫漸豐,楊文國意識到,作為一名基層宣傳工作者和業餘文學愛好者,更有責任有義務創作一些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來凝聚廣大幹部群眾的意志,弘揚奮發向上的主旋律,激發大家幹事創業和勇於擔當的熱情,堅定共同的信仰。 就這樣,創作主旋律歌詞的想法,像一顆種子埋進了他的心底。
  • 創業樣本+主流價值:《吉他兄弟》高熱收官,主旋律出圈有規可循
    近幾年聚焦社會生活變化的主旋律作品頻出爆款,也讓觀眾看到了這一品類從人物塑造到情感建立以及製作等多方面的變化。那麼,怎樣的主旋律作品能夠直抵人心?主旋律「出圈」是否有規律可循?在文娛市場熱鬧紛繁的當下,主旋律作品能夠紮根立足且如此受歡迎? 縱觀如今年輕人喜愛的劇集內容,大多是貼近生活與貼近自己價值觀的表達,而《吉他兄弟》這部劇正是通過表現「創業者的日常」讓80年代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兄弟倆穿越時光,回到現代的年輕人中間。
  • 城市紀錄片的鏡語轉型與價值升級——評6集紀錄片《先行》
    城市紀錄片的鏡語轉型與價值升級——評6集紀錄片《先行》 2020-10-20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新時代語境下主旋律電影的現實表達
    當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電影的發展也有了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即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精神力量;通過電影傳達文化自信,同時彰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讓中國電影成為文化產業中的引領性產業,成為最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文藝形式,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亮麗名片,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
  • 《中國大時代》唱響時代主旋律 譜寫生活新篇章
    《中國大時代》唱響時代主旋律 譜寫生活新篇章   由春妮、聶一菁、王小佳、悅悅、譚江海、曹揚、曹一楠、羅旭等8位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共同演繹的公益歌曲音樂電視《中國大時代》近日在北京電視臺推出。
  • 新民藝評|警鐘為誰而鳴?
    劇名很「主旋律」,主題是反腐,講述的是「開國反腐第一戰」的故事。這部名字聽上去不怎麼吸引人,而且沒有流量明星、沒有網絡炒作的電視劇,卻出人意料地耐看,成為一部靠實力取勝的匠心之作,在觀眾中收穫了口碑。劉、張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貪」,至今已近70年,很多國人對這兩個名字依然有印象。據資料記載,劉青山、張子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都立下赫赫功勳,解放後被委以重任,分別擔任天津地委書記和專員。
  • 徐州獲評「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本報訊(徐報融媒記者 魏寧)11月18日,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與瞭望智庫共同主辦的2020中國幸福城市論壇暨第十四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在杭州市舉行。論壇期間,第十四屆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結果發布,徐州獲評「202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是徐州市繼2017年、2019年後第三次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