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如今年輕人喜愛的劇集內容,大多是貼近生活與貼近自己價值觀的表達,而《吉他兄弟》這部劇正是通過表現「創業者的日常」,讓80年代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兄弟倆穿越時光,回到現代的年輕人中間。
來源:傳媒內參—傳媒獨家
文/JY
2020年作為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節點,不少國產劇圍繞這一主題進行創作。近日,由範冰心任總製片人,李舒執導,呂品品任總編劇,應昊茗、高梓淇、王汀、楊菲洋領銜主演的當代青年勵志創業劇《吉他兄弟》收官,該劇自播出後收穫不少好評,吉他兄弟方清明、方清華從貴州農村到廣州打工,經歷重重困難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傳奇故事牽動不少觀眾的心。
近幾年聚焦社會生活變化的主旋律作品頻出爆款,也讓觀眾看到了這一品類從人物塑造到情感建立以及製作等多方面的變化。那麼,怎樣的主旋律作品能夠直抵人心?主旋律「出圈」是否有規律可循?
口碑收視飄紅
年輕化敘事增加主旋律作品趣味性
自開播以來,《吉他兄弟》收視率持續領跑同時段劇集,在開播首日實時收視率就實力霸榜,據CSM全國網電視臺節目收視率統計,該劇以1.4211%的實時收視率排名全國第一。播出期間,平均收視率也居高不下,屢次破1並登上索福瑞央衛晚間電視劇收視榜首;中國視聽大數據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率中排名第二,vlinkage電視劇播放指數位列前三,vlinkage藝人新媒體指數中方清明扮演者應昊茗衝進前二十,可謂口碑熱度雙雙走高。在證明該劇良好「觀眾緣」的同時,也引發不少話題發酵。在文娛市場熱鬧紛繁的當下,主旋律作品能夠紮根立足且如此受歡迎? 縱觀如今年輕人喜愛的劇集內容,大多是貼近生活與貼近自己價值觀的表達,而《吉他兄弟》這部劇正是通過表現「創業者的日常」讓80年代在商界摸爬滾打的兄弟倆穿越時光,回到現代的年輕人中間。
首先,《吉他兄弟》將「打工賺錢」成為一個目標貫穿兩代人的生活,從頭到尾牽著觀眾的心。故事從1987年講起,當時的改革開放浪潮剛剛吹入貴州大山,正安縣政府組織「三百娘子軍」一起南下廣州打工賺錢。這一劇情設置,讓故事頓時披上了非常真實的時代質感。
灰白的色調是在敘事,又是在幫助觀眾回憶。從美心那句:「我給他們闖出點亮光來,咋就不行呢?」為清明與清華兩個孩子不平凡的人生路埋下故事伏筆,再慢慢隨著時間的推移配合著人物的變遷展現兩代人南下打工的不同經歷,收穫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共鳴。
其次,《吉他兄弟》在臺詞語言方面的年輕化處理也頗具巧思。安靜為感謝清華的幫助給了他所在的公司一筆高檔吉他訂單,清華傾盡全力帶領工人按期完成訂單,安靜表示:「你是一個可以託付的合作夥伴」,清華反問;「只是合作夥伴嗎?」諸如此類展現人物性格的橋段,不僅塑造出更豐富的人物形象,幽默風趣的對白也拉近了與年輕觀眾之間的距離。
相比起其他類型劇,扶貧主旋律作品必須服從現實,不能融入太多天馬行空的腦洞,因此在審美的塑造方面就顯得格外重要。主流受眾的年輕化,使得他們的審美和喜好逐漸對電視劇的制播產生影響。無論是對早前年代的復原,還是對廣州都市感的塑造,《吉他兄弟》都做到了精益求精。據悉,主創團隊力求真實精緻的劇作效果全劇共打造了328個場景,在轉場以及場景等服化道的製作上耗資達到總量的四分之一,將視覺之美在製作中的高度再次提升。
取信於觀眾
視角的重構展現創業題材生命力
針對有原型的正能量故事,《吉他兄弟》有對其本身進行的敘述,也有對故事進行的升華。作品對於真人真事的藝術化成功打造主要得益於三個維度的考量。
第一,真實故事的天然戲劇性。
如今,吉他能成為正安縣面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得益於故事原型鄭傳祥和鄭傳玖兄弟倆的創業之心與愛鄉之情。真實發生在當下社會的事件,往往會比虛構的故事帶給觀眾更大的衝擊。《吉他兄弟》將兩代人的打工經歷、女性的思想解放和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將普通人的掙扎和奮進融入到宏大的敘事主題之中,從單一的創業主題回到複雜的人性分析,藉故事的真實力來關照一段社會歷史,這是值得肯定的創新。
第二,現實主義題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吉他兄弟》中方清明、方清華兩兄弟從白手起家的打工仔成長為吉他廠老闆,又回鄉創業打造民族吉他品牌的勵志故事本身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在故事中經歷這一切變化的飽滿人物更具有吸引力。方清華善於與人溝通、有闖勁卻偶爾衝動,方清明則不同,不僅沉穩踏實還善於鑽研,兄弟二人手足情深,性格也十分互補,讓每個人物具有合理性之外實現互相成就。此外,《吉他兄弟》中展現出來的大城市「漂泊」眾生相,緊貼時代脈搏,挖掘當下人內心的困境,戳中社會痛點易於產生共鳴。
第三,敘述視角貼近生活的親民性。
方清明、方清華兄弟兩人發展家鄉貴州的吉他製造業,並且佔領全國市場出口海外,實現了貴州人的夢想。而闖出一片天地、建設家鄉,正是無數在外漂泊之人的心之所向。《吉他兄弟》圍繞著普通人的生活細節展開,大時代背景之下,將更多的筆墨來描述當今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他們的痛苦與掙扎、喜悅與希望都栩栩如生的出現在觀眾眼前。作品不是圍繞某一位人物展現高光時刻,而是讓小人物的身上有了屬於創業者勤勞勇敢、善於思變生活、不怕困難的光環。讓觀眾能在劇中找到身邊人的影子、看到相似的社會經歷,從而感受到貼近內心的力量。
飽滿的情感堅守正向價值初心
輸出樂觀主義的精神土壤
每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時代先進人物,都是一部具有極強藝術感染力的德育教材。曾有一段時期,主旋律題材作品似乎進入了難以突破的創作窠臼,說教主義色彩、脫離生活本質的人物形象以及模式化的故事使這一類作品漸漸遠離了觀眾視野。如今以《吉他兄弟》為代表的諸多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作品,在弘揚主流價值的同時更加注重與當代觀眾的情感共鳴,在藝術感染力上有了明顯的提升。
不同的時代對「精神力量」的形象建構有不同的情感內涵和表現方式。然而近幾年來,「佛系」、「喪文化」等常成為年輕一代精神面貌的標籤。《吉他兄弟》以貴州正安縣開創全國勞務輸出先河,以創業楷模反哺家鄉打造吉他世界級工廠為脈絡,借用小視角窺見大時代發展。不僅展現出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脈搏,也呈現出新一代影視人對這一行業的熱情、對創作的敬畏以及對扶貧劇價值觀層面的思考。
那麼,主旋律作品的社會意義究竟在哪裡?
這一品類最大的當下價值便是能夠給予年輕人積極價值觀的能量,輸出樂觀主義的精神土壤。對於扶貧工作來說,比救濟更重要的是志氣,扶貧其實是先扶心。《吉他兄弟》是一部十分走心的劇,用深刻的情感內核讓觀眾逐漸意識到,所謂的「扶助貧困」,讓人鼓足勇氣面對困難比給予經濟支持更重要。
如今,主旋律這一品類的創作早已不等同於表達的墨守成規,追求年輕化也不是盲從流行,是在更生動的面貌下對時代命題進行描摹並進行精神引領。這或許是以《吉他兄弟》為代表的作品大受歡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