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能追溯到五千年前?古人如何預知陰晴雨雪?
今年的冬天還沒到來,有關「60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的消息卻早已在網際網路上鋪天蓋地,在這其中,很多自媒體還煞有介事地搬出「拉尼娜現象」試圖進行佐證,這也辛苦了中國氣象局,即使發了很多次闢謠新聞,但看來現在依舊有許多人相信。
單純拿出拉尼娜來預測冬天的寒冷程度自然不算科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之所以大家可以拿出這種現象、那種規律來預測天氣,都要感謝近代科技與衛星技術的發展。
根據歷史記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建立了氣象學後,直到18-19世紀,德國人布德蘭才通過那時發明出來的氣壓、溫度與溼度測量儀,並開創了近代天氣分析與預測方法。爾後經過數百年的迭代,才有了我們現在可以隨時查閱的天氣預報。
亞里斯多德
而在科學認知水平較低的古代,人們想要得知老天爺在未來幾天是什麼心情,一開始可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不只會解夢的周公
《論語·述而》曾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自覺已經嚴重衰老,很久都沒有夢到過周公了。
這裡的「周公」原本比喻的是孔子想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理想,但後人曲解了原意,將「周公」單純與「夢」結合在一起,把周公本人塑造成了「夢神」。
而直到今天,「周公解夢」這種流傳在民間的傳統夢文化,也依然家喻戶曉。經查,該詞百度指數月均穩定在6萬左右,與十一期間「杭州西湖」和「烏鎮」的熱度基本相同,影響力頗為廣泛。
在歷史上,「周公」指的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公旦,他最有名的事跡是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不過少有人知的是,他在數學和天文領域也有很多代表性的成果。
《三才圖會》的周公像
根據《周髀算經》記載,周公曾在河南登封下令建立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臺,這座建築不僅可以更直觀地觀測天象,上面的圭表還可以粗略測量太陽位置。通過這種方式記錄的氣候變化,為當時農業生產和祭祀活動提供了更多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1276年元朝時期,忽必烈曾下令對該觀星臺進行大幅改造。而升級後的登封觀星臺,準確度大幅提升,還測出了回歸年長度為365日5小時49分20秒,這個數值與現行人類使用的格里曆完全相同,並且算下來比後者早了300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當你在「雙十一」的凌晨用顫抖著雙手清空購物車之後,坐上時光機還可以看到幾百年前的古人是怎麼過11月11日的。
河南登封觀星臺
周公建立的這座觀星臺,為古人觀測氣象提供了方法與依據,當時從中央到各諸侯列國,都普遍設有觀天和祭祀的場所。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戰爭不斷,各國更加重視天氣為戰場和生產帶來的影響力,比如《三國演義》裡的經典故事「草船借箭」,就是諸葛亮通過詳盡的天氣記錄,總結出長江流域的氣候和異常天氣變化特點,進而預知了天氣,才想出了這一計謀。
到了西漢時期,氣象預測技術已經變得相對成熟。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等人,在他們撰寫的《太初曆》中詳細描述了至今仍在沿用的二十四節氣,並將其正式定為曆法。
雖然當時的二十四節氣不算精確,但它可以讓月份與季節的搭配更為合理,能更有效地幫助了農業生產,在此同時也幫助他們發現了極端天氣與異常氣候之間的關係,比如大暑時節氣溫不高,大雪時節並沒有下雪,大家就會得知今年的天氣「不太對勁」,需要做一些防護措施。
《漢太初曆考》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