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照等於看了展?
文|羅方清 何童 圖| 劉田 編輯 | 何童
眼下各地文藝生活火熱開啟,美術館、博物館的各種精彩展覽扎堆來襲,你準備好(來耍)了嗎?
相比於室外陰晴不定的天氣,無法顯擺的野餐,美術展館自然成為又一波「網紅打卡基地。」室內的藝術展館,既能遮風擋雨、有空調,最主要還有展館內的布景、打光……都為小紅書女孩們提供了專業的「攝影棚」。
看吧,在小紅書詞條中搜索「美術館」,至少有14萬篇筆記,與之相關的是「美術館拍照」、「美術館穿搭」、「美術館文案」、「美術館濾鏡」,反正都和展覽內容無關,重點在「拍照」、「如何凹造型」、「穿什麼衣服出片率高」。
和前段時間大熱的野餐一樣,「看畫展」重點不在吃,在於好看,到美術館同樣也不在於它的藝術價值,而在於「拍照+分享」。
「高級風」的打卡熱潮
在美術館/藝術館拍照,首先是要穿成美術館穿搭。
不少博主都推薦服裝顏色以黑色為主,這是因為大部分展覽多以白色係為基調,黑白碰撞更顯高級。服裝款式上遵循一個原則:「文藝」、 「高級」,劃重點!畢竟與美術館相關的推文中,都強調小眾時尚,大片既視感,選擇服裝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有了高級的服裝,還需要學會如何擺拍。遊客照中的剪刀手就要杜絕,因為它不夠高級時尚。對此社交拍照達人們給出的建議則是「拍照的話,感覺不露全臉更有意境,背影側臉都可以」,「認真看展朋友的抓拍/下蹲/走路抓拍」。
甚至有貼心的網友在展覽館中每個位置都給其他網友找到一個最佳的拍照姿勢——
「拍攝時,臉要對著電燈,
這樣才能營造出互動但靜謐的感覺」
「不知道拍照地的,
可以拿著我的照片問場館保安」。
拍完照後,在社交媒體上甚至還有文案、濾鏡教程。搜索上海民生現代藝術館,可以看到不少用戶整齊劃一的文案,甚至連後期的調色,也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參數,總之都要凸顯「人像高級感」,這樣發在朋友圈才能與眾不同,狠抓眼球。
拍了照=看了展?
如今國內的美術展多提到「多媒體」、「沉浸式」,到底是什麼時候突然掀起了這股美術館展覽風潮。從幾年前的「星空藝術館」、「失戀博物館」、「氣味圖書館」等,成為年輕人旅行中的打卡之地。
大眾評價的好景點,也從是否好玩,到是否容易「出片」。追溯網紅美術展,似乎從2017年世界知名藝術團體亮相北京,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打卡,也讓國內不少美術館發現新商機,比如TeamLab團隊的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展出,從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方面去感受藝術氛圍,引起了大批遊客、粉絲前往拍照打卡。
TeamLab光影展,在國內引起追捧
這一展出方式也成功吸引其他美術館效仿,以唯美、高級感為亮點,吸引遊客拍照。此外,包括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展覽在國內也備受追捧。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隨物生心」展覽現場,你就會看到館內有不少遊客、網紅帶著專業攝影師在小紅書「指導」的位置、場景拍照。不少遊客拍照直奔小紅書標註的網紅打卡地,甚至出現排隊等位的現象。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場館內的保安和工作人員也默許此類行為,沒有進行制止,只是當有遊客近距離接觸藝術品時,會提醒其不要觸碰展品。
為什麼不禁止?由此可以看出民營藝術館之「難」。在我國,美術館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國有美術館、民辦公助美術館、民營美術館。近兩年間,不少民營美術館已經發展成拍照「攝影棚」,主要原因在於,相比國有美術館,民營美術館的資金幾乎依靠自籌,依託企業贊助、基金會等方式籌集資金。
除了上海餘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北京UCCA、木木美術館等盛名在外的私立藝術館,更多的藝術館通過舉辦收費展覽、提供餐飲服務、藝術教育、吸納會員等方式盈利。因此,當市場出現「美術館/藝術館打卡」風潮時,不少美術館考慮將「眼球」與「口碑」相結合,其中的網紅拍照也成為一種吸引手段。
還是想你多看展
當美術館成為網紅攝影棚,遊客打卡地,展品的內容似乎已經不再重要,只需要背景好看,能出片就是好展覽?在時代的變遷下,美術館的藝術價值將會逐漸被人遺忘,越來越多商業化、網紅化的展覽湧現?
在採訪中,廣州文藝地標「逵園藝術館」的策展人黃軼群表示,希望大家進來參觀能專注在展覽本身,而不僅僅為了拍照打卡。
他同時也強調,這需要一個過程,大家去展覽館/藝術空間的目的不同,有些是為了感受,有些是為了欣賞。「只要願意進來就是好的開始,多少也會有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逵園藝術館舉辦藝術家張釗瀛「唔系劇場」的畫展
目前包括逵園藝術館、活化遺址「東平大押」等地也成為年輕人的拍照打卡點,黃軼群介紹,只要入場觀眾遵守場館規定,有秩序,不打擾到其他人都是可以的。「即使只是拍照完全不看展覽,這個過程也是自己的體驗。」
逵園藝術館舉辦藝術家張釗瀛「唔系劇場」的畫展
而在網紅打卡背後,也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美術館,了解美術展。
除了凹造型拍照外,美術館本身的意義還是在於傳遞美學藝術,為藝術家們提供場地展示作品。在知乎、豆瓣、微博中搜索「美術館」等關鍵詞,也依然有不少遊客是因為展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前來參觀。
不可否認,單純將美術館當做打卡地,攝影棚的行為並不值得宣揚。但這股浪潮後,那些執著於打卡、凹造型的年輕人、網紅們是否還會走進美術館,仔細欣賞作品的藝術價值,人們是否會因為這場浪潮而重視美術館的價值,或許這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所在。
說說你們最近的逛/拍經歷?
留言區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