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大循環
中國經濟的本輪崛起在很大意義上是全球化產能轉移的結果。「外向型經濟」和「買賣全世界」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戰略。
而在今天,新的逆全球化環境包圍了我們,這個戰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通過科技創新完善國內的產業供應鏈,以及刺激國內消費市場成為了既主動又被動的戰略選擇。
比如在2019年,我國的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57.8%,遠低於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怎麼才能提升內需中的消費比重,增加老百姓的消費呢?這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制度和產業改革。
比如,要增加新的消費場景和空間,對企業要通過降稅減費來提高它的投資熱情和生產能力。對於居民利益,要進行更大規模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比如醫療、教育、住房和養老等等,老百姓少了後顧之憂,消費自然提升。
結語
曾經,經濟學界關於五年規劃有過很大的爭論。有一些市場派的學者認為,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企業,憑什麼要國家來制定產業規劃呢?這個五年規劃不過就是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尾巴。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第一個五年規劃制定於1953年。當時建國不久,剛剛打完韓戰,國家出血嚴重,我們需要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中劈開一條生存道路,所以,「一五」計劃的重心放在了工業經濟建設上。
當時,中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建設了156個重工業項目,史稱「156工程」。1959年,工程完工後,我們幾乎扭轉了建國之初在重工業產品上一窮二白的景象。
「156工程」之一海珠橋恢復通車
在今天看來,雖然我們搞的是市場經濟,但它仍然是一個大政府型的市場經濟。市場有規律,政府也有規則。
同時,在這個龐大的經濟轉盤中,我們還有一個體量碩大的國有經濟體系,它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的走向,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它的背後,蘊藏著國家對產業政策的導向和制定,這些都直接影響了未來經濟市場的走向。
所以,五年規劃在現有的中國經濟治理結構中仍然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
總的來說,此次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書,是在安全發展這條大主線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依託,實現「兩輕」「兩重」發展的一次重要規劃。
在未來的5年內,規劃中出現的這些新名詞,它們背後意味著很多產業的拐點即將到來,很多制度創新的窗口也會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