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有一幕徽柔和司馬光精彩的對局:上元觀燈,司馬光再次要求禁女子相撲!徽柔實在是聽不下去,給司馬光講太宗皇帝看女子相撲的故事。最後以同樣的話問司馬光:「現在我也想問司馬學士,剛才那兩位相撲士中最後獲勝的是哪位?」司馬光亦答不出。徽柔說:「所見即所思,人性無染,本身圓成,只要保持清靜心性,那些虛幻皮相又豈會引起邪念?」
人性無染,本身圓成(via 網絡)
我們常常會說,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首先都會有自己的理解/看法,接著很有可能便是順著自己的理解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比如說:家暴,既然打不過總能躲得過,離人遠遠的就不會被家暴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被家暴,肯定也是大概其貨色,或許這樣的表達方式過於片面化,但總會有類似的身影竄出來混淆視聽,給本身的事件添油加醋,反倒讓人看不到其本來的面貌。
6 or 9 (via 網絡)
或許我們也會說,每個人對於任何事物的看到都無法達到全面的狀態,正是因為這種片面性,才能讓某些方面的問題能夠很快被發現,當然,我們並不否認這樣的情形存在,只是假如所想不去限定所見的範圍,司馬光不止能看到精彩的表演,也能在精彩表演的背後去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怎樣讓袒露肌膚有觀感,亦能降低被誤解的風險,體育競技就是體育競技,沒有多餘要心生二物的東西。
佛印的故事(via 網絡)
蘇軾與佛印有個小故事,全面地表達了「所見即所想」,蘇軾與好友佛印坐禪,蘇軾問佛印,看他像什麼?佛印回答:像尊佛。佛印反問蘇軾,蘇軾答曰:像堆牛糞。佛印並未辯駁,一笑了之,蘇軾回去跟妹妹蘇小妹炫耀,蘇小妹反倒笑話哥哥:一個人心中有佛,看什麼都是佛,一個人心中惦記著牛糞,看ta物也就是牛糞。正如徽柔所說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