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告訴我們的—所見即所思

2020-12-25 須皎善

《清平樂》中有一幕徽柔和司馬光精彩的對局:上元觀燈,司馬光再次要求禁女子相撲!徽柔實在是聽不下去,給司馬光講太宗皇帝看女子相撲的故事。最後以同樣的話問司馬光:「現在我也想問司馬學士,剛才那兩位相撲士中最後獲勝的是哪位?」司馬光亦答不出。徽柔說:「所見即所思,人性無染,本身圓成,只要保持清靜心性,那些虛幻皮相又豈會引起邪念?」

人性無染,本身圓成(via 網絡)

我們常常會說,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首先都會有自己的理解/看法,接著很有可能便是順著自己的理解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比如說:家暴,既然打不過總能躲得過,離人遠遠的就不會被家暴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被家暴,肯定也是大概其貨色,或許這樣的表達方式過於片面化,但總會有類似的身影竄出來混淆視聽,給本身的事件添油加醋,反倒讓人看不到其本來的面貌。

6 or 9 (via 網絡)

或許我們也會說,每個人對於任何事物的看到都無法達到全面的狀態,正是因為這種片面性,才能讓某些方面的問題能夠很快被發現,當然,我們並不否認這樣的情形存在,只是假如所想不去限定所見的範圍,司馬光不止能看到精彩的表演,也能在精彩表演的背後去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怎樣讓袒露肌膚有觀感,亦能降低被誤解的風險,體育競技就是體育競技,沒有多餘要心生二物的東西。

佛印的故事(via 網絡)

蘇軾與佛印有個小故事,全面地表達了「所見即所想」,蘇軾與好友佛印坐禪,蘇軾問佛印,看他像什麼?佛印回答:像尊佛。佛印反問蘇軾,蘇軾答曰:像堆牛糞。佛印並未辯駁,一笑了之,蘇軾回去跟妹妹蘇小妹炫耀,蘇小妹反倒笑話哥哥:一個人心中有佛,看什麼都是佛,一個人心中惦記著牛糞,看ta物也就是牛糞。正如徽柔所說那般。

相關焦點

  • 佛學智慧:所思即所見,所見即所得
    可見,「所思即所見」,當我們內心世界是善是美,眼中看到的萬物也會是善是美。佛家云:萬般皆由心,禍福由心造,我們的心是如何,世界就是如何,福氣也是如何。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如果心存善念,善待他人,便是為自己造福,也是善待自己;我們心存惡念,刻薄待人,便是為自己積惡,也是害了自己。
  • @溫江同學 在不能見面的時候,來記錄下你的所見、所思、所感
    @溫江同學 在不能見面的時候,來記錄下你的所見、所思、所感 2020-03-03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鳥書店》:一本很溫暖的書,所尋之物,即在所見之處
    最終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瓊重新挽救了青鳥書店,也揭開了身世之謎,並且收穫了愛情、親情,並得到了許多的幫助…「所尋之物,就在所見之處。」青鳥書店終於留下了,這是令讀者欣慰的結局。尋找,是生活的主旋律,而命運是那麼的難以預測和琢磨,兜兜轉轉中驀然發現,我們所尋找的,一直都在那裡,只是需要我們去經歷過,才可以看見!瓊在整個挽救的過程中,才得知養育她長大的姨婆的全部故事,以及自己的身世,這使她更堅定了重拾初心的決定。
  • 每天一個小故事:眼中所見即心中所想
    看完這則故事後,小黑想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是不是反映出了我們內心真正的態度呢?心中所想眼中所見如事物及其影子又想起另一個故事,佛印心中有佛,看蘇東坡像佛,而蘇東坡心中有屎,則看佛印自然像屎。你心裡有著什麼,自然就會看到什麼。
  • 所見即所得
    所見即所得,而這份「所得」哪怕多年後回看,也能回想起當日的「所見」與「所想」。「家裡到處都是故鄉的照片,看看一屋子的照片,我們就能回到曾經見到的山河大地,回看那些星宿生靈。」夫妻倆都很反感給孩子報興趣班,」藝術本身是無法培養的,培養出來的僅僅是技藝,在這個年紀我們還是希望給予他更多的關於藝術和審美的啟迪。」有孩子之前,二人世界免不了爭吵,變成三口之家後,周丹感到自己的節奏和重心明顯和以前不一樣了,對人生的理解也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目前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拉著牙牙學語的小滿看畫冊,學說話。對他來說,家人在一起,就是一個家的全部意義。
  • 又在雲南發現了網紅街,所見即你所想,簡直是年輕人的「天堂」
    如果你問我香格裡拉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哪裡,那我一定會告訴你是「獨克宗古城」,香格裡拉是一個高山大花園,也有人叫它動植物王國,或者是有色金屬王國,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有一座建在石頭上的城堡
  • 一部《清平樂》告訴你,大宋嚮往的生活是怎樣的?
    5月18日晚,70集古裝電視劇《清平樂》收尾了,電視劇雖然已經謝幕,結局不算完美,但是這個話題遠遠沒有終止。部分觀眾表示:《清平樂》開場即是巔峰,服飾和場景還原倒是不錯,只是不知道這部劇到底要表達什麼?難道,沒有主題(讓觀眾自行想像)就是主題?
  • 《清平樂》除了熱播劇,也有清雅詞:南唐馮延巳《清平樂》賞析
    最近電視劇《清平樂》熱播,我們也談談清平樂,但不是劇,而是詞。清平樂本是常見的詞牌名,也被稱為「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出自唐教坊司,可以簡單理解為是宮廷樂師演奏用的樂曲,一說取自漢樂府的清樂和平樂;也有一說取自南詔清平官。
  • 生活會如,李白的訪戴天山,一路所見,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此詩為李白少年時在家鄉所作,戴天山,又名蓋天山,在今四川江油北太華山後三十裡處。所述,一路所見,林幽壑靜,心情惆悵,那工麗精緻,色彩鮮明,才情超逸。摘抄於,李白詩選,葛景春,選注。生活的點滴呈現,會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所見,所感,所思,所述。有心的追述,生活的心有所想,那呈現,等時已久。
  • 也談《清平樂》中「樂」的讀音
    「本事」本來指的是作品創作所依據的歷史事實,把它推廣開來用以探究詞牌的起源當然並無不可。沈教授在文章裡說,「李白此時所呈上的即是《清平調》三首。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解得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等句歌頌貴妃美貌,名花美人兩相映襯,君臣和諧,描繪出一片和樂盛世的景致。
  • 電視劇《清平樂》刷屏多日,來讀讀晏殊、晏幾道、黃庭堅這幾首經典
    也有學者根據「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等詩句,認為《清平樂》同《霓裳羽衣曲》一樣,是唐代教坊樂官創作的舞曲。關於「清平」二字的含義,有學者認為,溫庭筠《清平樂》詞中有「新歲清平思同輦」之句,詞中「清平」即班固《兩都賦序》中「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之意。又據《敦煌雜錄》下《願文》中「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一句,認為《清平樂》即「清平之樂」,有海內清平之意。
  • 電視劇《清平樂》落幕,這15首經典《清平樂》詞,一定要讀一讀
    古裝劇《清平樂》已經落下帷幕了。簡潔素雅的布景、端正持重的扮相,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劇中穿插的吟唱詞作,獨顯宋詞的典雅和優美。《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為宋詞所常用,歷代文人以此作詞者甚眾。
  • 【六點晨禱】主阿,我們原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
    林後四17-18 因為我們這短暫輕微的苦楚,要極盡超越的為我們成就永遠重大的榮耀。我們原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才是永遠的。一切我所需要的,你來滿足和替代,主啊,我要低頭俯伏在你的腳前,像馬利亞一樣,打破自己的一玉瓶香膏為你身、你頭、你腳,為你─我摯愛的主穌!阿們!太二六10-11耶穌知道了,就對他們說,為什麼難為這女人?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阿們!主阿,她所的乃是一件美事,為你我也願枉費,一無所顧。你的價值有誰能述?
  • 對話宋史名家、《細說宋朝》著作人虞雲國,告訴你一個《清平樂...
    這段后妃故事在整個宋史裡算是最具戲劇性的,元代即有無名氏著《抱妝盒》雜劇,較早演繹了這一橋段,基本結構也為明清戲曲與小說所沿襲,但僅虛構劉皇后為了固寵而下令殺害李氏之子,嬰兒最終為八大王撫養成人,即後來的宋仁宗。至於狸貓換太子的八卦,遲至清代道光年間據說唱本整理的《龍圖耳錄》才最後成型,而後進入京劇與其他劇種。
  •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思」,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詩經·小雅》中的《採薇》是一首很著名的詩篇,講述的是一位戍邊多年的士卒,在歸家途中,所思所想,所見所感。整首詩以這位士卒的口吻寫成,追訴了戍邊時的悽苦情景,和難以忍受的思鄉之情,以及歸家途中急迫的心理。
  • 如夢問答,但有所思所想所念,心內心外無非塵累
    自心有殘缺,所見怎麼能不婆娑。同修:誰有殘缺?妙華嚴:你圓滿了?沒圓滿,還不曉得自己有殘缺?同修:誰圓滿了?妙華嚴:不曉得,都見娑婆苦,也願極樂樂。苦樂皆由心,是心如浮雲。是殘還是缺,各自善理會。愚人不曉得。同修:既然如此,同在娑婆境現苦難眾生,共業同沾,眾生苦苦於愚昧~無知無畏,不知因果承負,愚人自是不曉得。
  • 《清平樂》中,宋仁宗所寫的「飛白體」是什麼?
    近期,電視劇《清平樂》正在各大衛視熱播,《清平樂》以宋仁宗的一生為線索,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逐漸把控朝政到殫精竭慮愛民治國的故事,也表現了在風起雲湧的朝堂背後
  • 「小」看《清平樂》
    看《清平樂》的過程,算是一點點剝掉我既往觀劇成見的過程。比如妃嬪、公主出行總要隨從一堆的,這劇不是。徽柔在皇帝宴席上表演完箜篌,自己一個人慢慢走回了寢宮。比如從來宮廷劇裡布置總要金碧輝煌「瓊樓玉宇」一點,這劇也不。妃嬪、公主們總一塊玩耍的後花園,像是一個避暑勝地。
  • 《清平樂》沒告訴觀眾的那些事:曹丹姝外甥女是如何搞垮北宋
    前言作為當前正午陽光推出的熱播電視劇之一,《清平樂》劇情可謂是高潮迭起,如今曹丹姝不僅早就成為了皇后,而且還將自己姐姐魯國夫人的女兒高滔滔送進宮內,陪伴宋仁宗的養子趙宗實,兩人因此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在劇中也是其樂融融。
  • 【Mirror頭條】《清平樂》:離經叛道的「反派角色」
    這是擺在《清平樂》主創眼前的一道選擇題,而緩緩向我們走來的《清平樂》已然給出了答案。《清平樂》好似拂去歷史塵埃的一雙手,緩緩翻開真實的北宋。將納諫如流、仁和寡淡的帝王,心繫天下、文採蓋世的才子,政通人和、吏治清明的大宋原汁原味的捧出,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刻意迎合,不魔改諂媚,緩緩走來的《清平樂》和大宋不疾不徐的風骨正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