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葉問》系列電影的終章,《葉問》4的票房還是不錯的,雖然《葉問》的口碑和評分在不斷地下滑,但是也無法阻止人們去熟悉這位功夫大師。在電影中,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就是,為什麼葉問不讓自己的兒子葉正學習詠春呢?其實這應該有好幾個原因。
葉問非常寵愛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其實並不喜歡葉問打拳,因為打拳可能會受傷,而葉問之所以離開身負重傷從佛山來到香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詠春的關係。所以受妻子的影響,葉問不想自己身上發生的不幸都還在兒子身上發生一次。
當時葉正出生的年代應該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的香港經濟快速發展,葉問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好好的讀書,將來找一份好工作,靠打拳習武為生真的挺困難的。所以當葉正的成績非常糟糕的時候,葉問孤身來到美國起葉正找美國學校。那個時候到美國深造包裝一下,回來香港都能找到非常好的工作。
而葉正並不領情,因為也葉正來說,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夠像自己的父親一樣能夠學習打拳,而且葉正的底子並不差,雖然他曾今跟自己的父親表達過自己的想法,但是父親並不聽他的話,而是非常大男子主義的逼著葉正認真學習。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當葉問在生命所剩無幾的時候,終於明白了這些道理,讓葉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許對葉正才是最好的。於是當葉問從美國回來之後,終於開始教自己的兒子學習詠春。
葉問的故事結束了,但是關於教育這個永恆的話題卻並沒有結束。現在很多的家長還是和葉問一樣,逼著孩子學習他們根本就不喜歡的東西,結果孩子的時間浪費了,家長的金錢劃掉了,最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反而變得更加糟糕。
有一句話叫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孩子能夠見諒」,雖然乍一聽這話非常感動,但是仔細想想,這其實就是給自己的錯誤行為找藉口。如果父母能夠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完整的人,與孩子相處學習,就會讓孩子能夠活得更加舒服。
勇於敢,勇於不敢。要勇敢地做出和大多數父母不一樣的行為,也要勇於不敢把孩子僅僅看成一個孩子。也許這也是為什麼教育能夠成為永恆話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