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狼怕一託、狗怕一摸」,有理嗎?說的是什麼講究?
當我們出門在外的時候,總會學一點防身的技巧,比如當我們遇見兇惡的動物時,我們就要根據對方的弱點思考應對措施,而首要的就是讓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冷靜下來,才能想出好的辦法。古人曾經就總結出了一些相關經驗:"狼怕一託,狗怕一摸"。
狼是個非常兇惡的動物,它們的攻擊性非常強,人的攻擊力在狼的面前不值一提。所以當我們遇見狼的時候,首先就是冷靜,不要跑,畢竟狼的速度是遠遠超過人類的,而且它們看見人在跑的話,更會刺激它們的捕獵的激情,然後很快就追上人類。這個時候人已經奔跑的很累了,也沒有精力再反抗了,這樣,人就會受到狼的攻擊,嚴重些還可能會致死。
所以,人在看到狼的時候,千萬不能跑,要穩住自己的心態,冷靜的思考狼的弱點,從它們的弱點下手。古時候人們晚上出門時,就會帶一個火把,因為狼害怕火,只要狼看見了火,就會自動離去,這樣人就可以避免受到狼的攻擊。但是隨身攜帶火把是不太現實的,所以人們後來就在出門的時候帶上一個五尺長的長木棍,用現在的計量單位差不多是166釐米。
這個木棍是用來幹嘛的呢?人們將其假裝為槍,這樣,當我們遇見狼的時候,就將木棍"託"起來,就好像託起了"槍",然後氣勢強勢一些,狼就會以為你拿的是槍,它們就會害怕,然後就會離去。
所以古人說的"狼怕一託"就是指的狼害怕人託起槍桿。這木棍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用來打狼,如果和狼發生了衝突,就用棍子打它的前爪,因為狼的前爪是非常脆弱的,也是狼的致命點。只要將狼的前爪打傷,狼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甚至失去戰鬥力,只能在那等死。
因此,狼若看見你拿著長木棍,心底就會膽怯,害怕自己的前爪受傷,也會跑開。然後人就可以逃生了。和狼比較相像的還有狗,在農村我們經常遇見狗,有的狗是自家的或是鄰居的,就比較熟悉,狗看見你也不會跑上來咬你。
若是遇見陌生的狗,你不認識它,它也不認識你,這個時候,狗就會將你列為敵對名單,準備對你發起攻擊。如果你害怕它跑上來咬你一口,拔腿就跑,那你就錯了,狗和狼一樣,看見人跑就會追上去咬,人也是跑不過狗的,一會兒就會被追上。
所以,當我們遇見陌生的狗時,千萬不要跑,應該鎮靜下來,然後彎腰裝作撿東西,狗看見你彎腰了,會以為你要撿東西打它,它們也怕被打,就會轉身離開。如果你身邊真的有可以撿的東西,也是可以撿起來打它的,比如石頭棍子之類的,尤其是石頭,狗最怕這個。
除了狼和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一些動物或者事物需要我們提防,尤其是一個人出門在外的時候,凡事都只能靠自己。遇見什麼危險更加不能慌亂,只有讓自己冷靜下來,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讓自己脫離危險。否則,一遇見危險就慌了陣腳,只會更加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反而害了自己,這樣是非常錯誤的表現。
這也告訴我們,凡事都要多動腦子,別只懂得靠蠻力,蠻力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冷靜下來,迅速讓自己的大腦運轉起來,找出問題所在,然後一擊致命,破除危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的俗語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與大家分享。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江濤主編《老話說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