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日本「下遊老人」敲響警鐘
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多年來一直在幫扶「下遊老人」。
何為「下遊老人」?指的是沒有收入,沒有存款,也沒有家人可以依靠,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水平,被迫過著底層生活的老年人。
他們住在狹小的房間裡,衣物散亂,到處都是灰塵。每天吃完早餐,就會到附近的公園,在長椅上坐一整天,這些早餐大多是他們昨晚的剩飯。
除了剩飯剩菜,因為身體的緣故,他們還要吃很多藥。由於要的價格太昂貴,有些人只能按照要的一半劑量服用,勉強維持身體不垮掉。
藤田孝典將這些老人,統統寫進名為《下遊老人》的書中。
並在書中指出,那些抱著「我還有存款,我肯定沒問題」這種想法的大多數人,最有可能淪為「下遊老人」,即使是收入穩定的工薪階層或白領也不例外。
在《下遊老人》中,藤田孝典還用大量的數據統計及現實案例,分析出老人們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體面生活,走向窮困潦倒的。
子女們不是自顧不暇,就是不知廉恥地啃老;
離婚大潮不斷增高,造成大量中老年離婚後身邊沒有家人照顧;
缺乏健全的保障,突發重大疾病或事故立刻就被高額醫療費拖垮;
沒有足夠的積蓄,住不起價格昂貴的養老機構……
以上種種,都是造成老年人淪落成「下遊」的重要因素。這些「下遊老人」讓我們深表同情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即使是在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哪怕自己目前月薪過萬,在下崗裁員、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離婚獨居的生存壓力下,我們如果不做好準備,也會在未來的某天成為「下遊老人」。
02養老金只能勉強夠溫飽
去年曾經有段時間,網上盛傳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有可能在2035年耗盡。
據說,消息來源於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預測報告。這讓退休後可能沒有養老金養老的80後膽戰心驚,幸好人社部及時對這件事做出回應。
人社部首先甩出一組數據:
截止3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41億人、1.97億人、2.39億人,一季度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48萬億元,同比增長8.5%,總支出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4%。
與此同時,人社部還告訴大家: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的滾存結餘達到4.78萬億元,擁有2萬億元的戰略儲備。
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也明確表示:
中央對養老保險高度重視,早已未雨綢繆,制定了一系列積極的、綜合的、科學的應對措施,完全能夠保證養老金的長期、按時、足額發放。
這個消息剛讓80後們鬆了一口氣,人社部一句「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今後大家養老壓力越來越大」,又讓人忍不住提心弔膽起來。
很長時間以來,養老這個話題都很沉重。
我國2015年就有21個省市養老金入不敷出,到了2016年省市數量增加到22個,2/3的省份都在依靠財政補貼,因為養老金實在不夠發的。
實際上即使養老金充足,也不過是勉強夠溫飽,不存在體面養老。萬一有個病痛或意外,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03人生下半場,拼的是未雨綢繆
中國人總愛說吉利話,不願意聽一些難聽卻中肯的建議。往往要被現實打得措手不及,才擂胸頓足,當初為什麼沒有將逆耳忠言聽進去。
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想要後半生過得舒適穩定,一定要在年富力強時有憂患意識。否則就會像小學課本裡的《寒號鳥》那樣,秋高氣爽時不壘窩,到了冬天寒風凜冽,只有被活活凍死的份。
蔡康永曾經說過一段話:
「15歲時你覺得學遊泳難,於是放棄遊泳,18歲時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
18歲時覺得學英語很難,於是放棄學習,28歲時有一個很棒但英語要好的工作,你也只好說我不會。「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就在一念間。
去年,唐山市地方政府取消境內路橋收費站時,有位大姐對著鏡頭怨聲載道。
大意是自己今年36了,青春全部交給收費站了,現在什麼也不會,也學不好,更沒有人喜歡自己。
實際上36歲正是人生的鼎盛時期,學什麼都不晚。
如果她能有遠見卓識,明白職場如戰場,世間瞬息萬變,想要安穩度日屹立不倒,就要提前做好規劃,下崗又何懼之有?
電視劇《老有所依》,反映的就是中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導演趙寶剛的一個觀點很正確:「在年輕的時候就為晚年考慮,中年時精神上要做好準備,老了以後才能過有尊嚴的生活。」
人人都會老去,如何讓晚年體面又有意義,是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事情。
好的人生一定要有B計劃,人生下半場拼得都是居安思危。想要有幸福穩妥的晚年生活,必須早早做以下幾件事:
首先、健康大於一切。有好身體才能有好未來,平時注意飲食和作息,保持運動的好習慣。
其次、自我升級迭代能力。技多不壓身,趁年輕多掌握一些技能,關鍵時刻用得著。
最後、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穩妥投資並且讓自己各種保障都有,才能無懼通貨膨脹以及病痛與意外。
——END——
俠骨柔情綠羅裙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