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遊老人」晚景悽涼:人生下半場,一定要早做這三件事

2020-12-22 俠骨柔情綠羅裙

01日本「下遊老人」敲響警鐘

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多年來一直在幫扶「下遊老人」。

何為「下遊老人」?指的是沒有收入,沒有存款,也沒有家人可以依靠,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水平,被迫過著底層生活的老年人。

他們住在狹小的房間裡,衣物散亂,到處都是灰塵。每天吃完早餐,就會到附近的公園,在長椅上坐一整天,這些早餐大多是他們昨晚的剩飯。

除了剩飯剩菜,因為身體的緣故,他們還要吃很多藥。由於要的價格太昂貴,有些人只能按照要的一半劑量服用,勉強維持身體不垮掉。

藤田孝典將這些老人,統統寫進名為《下遊老人》的書中。

並在書中指出,那些抱著「我還有存款,我肯定沒問題」這種想法的大多數人,最有可能淪為「下遊老人」,即使是收入穩定的工薪階層或白領也不例外。

在《下遊老人》中,藤田孝典還用大量的數據統計及現實案例,分析出老人們是如何一步步失去體面生活,走向窮困潦倒的。

子女們不是自顧不暇,就是不知廉恥地啃老;

離婚大潮不斷增高,造成大量中老年離婚後身邊沒有家人照顧;

缺乏健全的保障,突發重大疾病或事故立刻就被高額醫療費拖垮;

沒有足夠的積蓄,住不起價格昂貴的養老機構……

以上種種,都是造成老年人淪落成「下遊」的重要因素。這些「下遊老人」讓我們深表同情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即使是在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哪怕自己目前月薪過萬,在下崗裁員、物價飛漲、貨幣貶值、離婚獨居的生存壓力下,我們如果不做好準備,也會在未來的某天成為「下遊老人」。

02養老金只能勉強夠溫飽

去年曾經有段時間,網上盛傳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有可能在2035年耗盡。

據說,消息來源於社科院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一份預測報告。這讓退休後可能沒有養老金養老的80後膽戰心驚,幸好人社部及時對這件事做出回應。

人社部首先甩出一組數據:

截止3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41億人、1.97億人、2.39億人,一季度三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1.48萬億元,同比增長8.5%,總支出1.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4%。

與此同時,人社部還告訴大家: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的滾存結餘達到4.78萬億元,擁有2萬億元的戰略儲備。

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也明確表示:

中央對養老保險高度重視,早已未雨綢繆,制定了一系列積極的、綜合的、科學的應對措施,完全能夠保證養老金的長期、按時、足額發放。

這個消息剛讓80後們鬆了一口氣,人社部一句「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今後大家養老壓力越來越大」,又讓人忍不住提心弔膽起來。

很長時間以來,養老這個話題都很沉重。

我國2015年就有21個省市養老金入不敷出,到了2016年省市數量增加到22個,2/3的省份都在依靠財政補貼,因為養老金實在不夠發的。

實際上即使養老金充足,也不過是勉強夠溫飽,不存在體面養老。萬一有個病痛或意外,日子就更加難過了。

03人生下半場,拼的是未雨綢繆

中國人總愛說吉利話,不願意聽一些難聽卻中肯的建議。往往要被現實打得措手不及,才擂胸頓足,當初為什麼沒有將逆耳忠言聽進去。

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想要後半生過得舒適穩定,一定要在年富力強時有憂患意識。否則就會像小學課本裡的《寒號鳥》那樣,秋高氣爽時不壘窩,到了冬天寒風凜冽,只有被活活凍死的份。

蔡康永曾經說過一段話:

「15歲時你覺得學遊泳難,於是放棄遊泳,18歲時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

18歲時覺得學英語很難,於是放棄學習,28歲時有一個很棒但英語要好的工作,你也只好說我不會。「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就在一念間。

去年,唐山市地方政府取消境內路橋收費站時,有位大姐對著鏡頭怨聲載道。

大意是自己今年36了,青春全部交給收費站了,現在什麼也不會,也學不好,更沒有人喜歡自己。

實際上36歲正是人生的鼎盛時期,學什麼都不晚。

如果她能有遠見卓識,明白職場如戰場,世間瞬息萬變,想要安穩度日屹立不倒,就要提前做好規劃,下崗又何懼之有?

電視劇《老有所依》,反映的就是中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導演趙寶剛一個觀點很正確:在年輕的時候就為晚年考慮,中年時精神上要做好準備,老了以後才能過有尊嚴的生活。

人人都會老去,如何讓晚年體面又有意義,是個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事情。

好的人生一定要有B計劃,人生下半場拼得都是居安思危。想要有幸福穩妥的晚年生活,必須早早做以下幾件事:

首先、健康大於一切。有好身體才能有好未來,平時注意飲食和作息,保持運動的好習慣。

其次、自我升級迭代能力。技多不壓身,趁年輕多掌握一些技能,關鍵時刻用得著。

最後、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穩妥投資並且讓自己各種保障都有,才能無懼通貨膨脹以及病痛與意外。

——END——

俠骨柔情綠羅裙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人過50,就別在這三件事上鑽牛角尖,否則晚景悽涼
    我們的一生,分為前半生和後半生,有的人前半生一生都在為了家庭操勞,而一旦人過了50,生活就進入了下半場,50歲之後,生活經歷了磨難和挫折,嘗盡了人生的百態之後,我們對生活多或許有了另外一番體會。 人生的前半場,我們要和時間比速度,但是人生的後半場,我們卻要和時間比耐心。
  • 人過50歲,還在做這三件事的人,往往晚景悽涼
    人過50歲,風也過,雨也過,應該明白人生的一些感悟。我們的一生很短,沒必要和生活過於計較,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就不去想。走向50歲,我們開始領悟成熟自有成熟的風景。所以,讓過去的過去,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慢慢變老,我們會更加踏實。尤其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做一些準備,學會放下,改變。知道了什麼是自己能做的,什麼是自己不能做的。
  • 70歲老人生5個孩子晚景悽涼:要想晚年幸福,一定要做到這兩點!
    有網友提問:什麼樣的人晚景最悽涼?網友眾說紛紜,有的說光棍漢,有的說獨生女父母,等等各式說法。其實在我看來,這些都不對,光棍漢同樣可能擁有幸福晚年,獨生女的父母更不用說,幸福的太多了。很多晚年悽涼的老人都有兒有女,甚至兒女成群子孫滿堂。
  • 晚景悽涼的老人,年輕時大多做過以下荒唐事,現在改正還不晚
    在盡孝道這方面,老公一向是「能花錢就別見面」的類型,基本都是我家出錢,小叔子家出力,一年到頭一家子也見不上一面,我兒子甚至記不得公公婆婆的長相。你若說老公天性冷漠,倒也不是,起碼我爸媽一生病,他跑前跑後比我勤快多了。但對象若換成公公婆婆,他的熱情會立刻降到谷底,甚至連面都不願意見。老兩口經常罵他不孝子,奈何醫藥費和生活費全靠我家出,有些話也只能背後罵幾句。
  • 為什麼強勢的人往往晚景悽涼,守弱的人反而不會?老人漏嘴道玄機
    這天,老人見我無趣,就邀我到他家喝茶聊天,笑談古來今往的趣事。老人的庭院裡,種著一些小竹子,在微風中,在暖日下,竹影婆娑,綠意泛濫,真讓人心曠神怡啊。和老人喝普洱茶,聊人生,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強勢的人往往晚景悽涼,守弱的人反而不會?老人卻笑而不談,只是天花亂墜地說起了古今中外的強勢人物的下場,身邊一些強勢人物的晚景悽涼。
  • 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堅持的10件事
    蘇軾在詩中寫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時光如瀑,歲月似沙,漫漫人生長路,如同一場逆旅,途中幾經波折而不休。這一路上,遇見了許多人,經歷了許多事,才懂得什麼是過眼煙雲,什麼才該被緊握手心。流年匆匆,倏忽已過。人生下半場,究竟還有哪些事,值得我們去堅持?
  • 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堅持的6件事!
    人生下半場,越走越多的是年齡,越走越少的是時間!蔡康永曾說:「對自己好一點,那是會跟你在一起最久的人。」走過半生,你會發現,靠誰都不如靠自己,愛誰都不如愛自己。漫漫人生路,如同一場逆旅,途中波折不休。不妨想想人生下半場,還有哪些事值得我們去堅持?
  • 人到晚年,如果這三樣東西太早給子女,老了難免晚景悽涼
    如果子女不孝順,晚年難免悽涼。小區吳大媽,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原本,她以為辛辛苦苦養大三個孩子,他們再指望不上,也比人家一個人孩子強。畢竟,倆兒子結婚,他們都給出首付買了房。女兒結婚,他們也給了豐厚的陪嫁。
  • 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這幾個特徵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很多人到了老年,落得晚景悽涼的結局,孤苦無依,就像一棵冬天的樹,看起來都不寒而慄。真正晚景悽涼的人,有以下幾個特徵,希望你一個都沒有。他從來不會找一份正經事去做,而是到處偷東西,然後把偷來的東西,賣到外地去。有一次,他偷盜了一個小姑娘的手機,結果被小姑娘的父親發現了,當場就打了幾拳頭,後來被扭送到派出所,被拘留了幾天。他這輩子,在牢房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都多。在小區裡,人人敬而遠之。估計過幾年,他走不動了,就會被送到福利院,越活越孤獨。
  • 真正晚景悽涼的人,大多有這些「共性」
    一個人若是年輕的時候不作為,不懂得為自己謀劃,甚至都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老來的時候必定是晚景悽涼,無人可以依靠,顯得悽苦。其實境遇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你怎麼對待人生,最後就會落得什麼下場,通常來說晚景悽涼的人,大都有這種「共性」,希望你一個也不佔。
  • 人過五十,記住這四句忠告,以免晚景悽涼
    人過五十,我勸你記住這四句忠告,以免晚景悽涼。人老了,靠誰不如靠自己,人過五十,一定要留點積蓄養老前半生辛辛苦苦賺的錢,即使你再無私,也不要把所有的積蓄都給兒女花掉,人過五十,一定要給自己留點錢,才不於讓自己晚景悽涼。當今社會壓力很大,年輕一代背負著各方面的壓力;不知還能不能顧上,你這個七八十歲的老人。人老了,靠誰不如靠自己。
  • 人到了中年,一般晚景悽涼的人,都是因為貪做了這三件事
    特別是對於中年人而言,有時候太貪,反而讓自己晚景悽涼,特別是對於這三樣東西,很多人就是沒把持住,最終後悔不已。一是貪愛人到中年其實是一個很糾結的階段,這時候的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心理無時不刻的裝著家庭,但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才發現唯獨忘了自己的情感需要。
  • 退休後再無聊,也別糊裡糊塗的混入這3個圈子,否則晚景悽涼
    退休後再無聊,也別糊裡糊塗的混入這3個圈子,否則晚景悽涼在退休後,很多人從一個工作繁忙的狀態轉換成了每天閒來無事的狀態,多少會感到一些不適應。剛開始能夠得到休息,或許還認為不錯。可一旦時間長了,就會覺得虛度光陰,自己的人生沒有價值,想要找點事情來做。
  • 老人想要有「福氣」,多對子女做這3件事,不會晚景悽涼
    可相對來說,也有一些老人晚年十分悽涼,不僅兒女不在身邊,連哪個孩子養老也成了問題,甚至就連生病住院,兄弟姐妹之間都得互相推諉逃避,吝嗇盡絲毫孝心。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當然可以說是子女的不對,養老不僅是責任更是義務,無論父母做得有什麼不對,都不能將老人的晚年孤苦伶仃。
  • 什麼樣的老人晚景最悽涼?啃老的兒子炸幹老人身上最後一滴血
    文丨心靈餘白個人認為不是無子女、無老伴,而是有著啃老而不孝順的兒子,老人晚景更妻涼。親眼見證小區內的老年夫妻堅強而心酸的生活。而生的三個女兒呢,每個女兒只記得哪年生的,至於月份和天份,那就隨著年代的久遠,淡忘了,三個女兒雖傷心,但卻都很孝順。
  • 80歲的農村老人去撿垃圾吃,晚景悽涼,身為兒女不心疼嗎
    一位80歲的農村老人,明明有四個兒三個女,還跑去當乞丐,翻垃圾桶撿垃圾吃,這樣的老人晚景最悽涼。老人每當逢年過節都在默默的流淚,自己確實是兒孫滿堂,可是又有誰來看望自己呢?四個兒子有三個是窮,特別窮,小兒子混的雖然不錯,但是六親不認,最關鍵的是老大老二還沒娶上媳婦兒,三個女兒更不用說了,都遠嫁在離自己1000公裡之外的家庭。一個有兒有女的老人,現在卻成了無依無靠,孤獨的可憐人。
  • 人到中年,女人要握住三張「底牌」,否則可能「晚景悽涼」
    而那些保持上進的人,更能主宰自己的愛情與今後的人生。女人總是渴望呵護、期盼安全感,選對愛人,她們便具備了觸碰幸福的資本。但想要留住幸福,那就必須付出努力。具備長遠目光、擁有一定的資本,我們才能不懼將來。人到中年,女人要握住三張「底牌」,否則可能「晚景悽涼」。
  • 「過度善良,晚景悽涼」:這四大「善人」給我們敲響警鐘,醒悟吧
    特別是我們身邊的這四種「大善人」的表現,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可一定不要學他們,否則的話,必然會落個晚景悽涼的境地,別不信哦。在我們身邊,有一些人,看似很善良。他們會對身邊的人,一律表達自己的善良,甚至對身邊的一些沒有原則的行為,也施加恩惠,執行自己所謂的「善行」。這樣的人,會隨意放生一些自己購買的動物,甚至把一些能夠嚴重破壞生態平衡的動物,也購買下來,一味地放生。
  • 真正晚景悽涼的人,大多有這些「共性」,希望你一個也不佔
    一個人若是年輕的時候不作為,不懂得為自己謀劃,甚至都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另一半和孩子,老來的時候必定是晚景悽涼,無人可以依靠,顯得悽苦。其實境遇都是自己製造出來的,你怎麼對待人生,最後就會落得什麼下場,通常來說晚景悽涼的人,大都有這種「共性」,希望你一個也不佔。
  • 昔日央視一哥,60歲獨自現身街頭,無兒無女就一定晚景悽涼嗎
    我們看到這樣的字眼,想到的一定是「晚景悽涼」四個字,很正常,從我們普通人的視角來看,晚年之後體力下降,能有微薄的退休金已經算是不錯了,有的人晚年甚至沒有收入,只能靠吃老本。這種感覺是容易引發恐慌的,錢越花越少,身體越來越差,身邊卻沒有一個陪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