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檸兒
為人父母,雖說養兒子養女兒,不是為了養老。但是,自己辛辛苦苦,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孩子,自然還是希望他們長大能夠孝順。如果子女不孝順,晚年難免悽涼。
小區吳大媽,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原本,她以為辛辛苦苦養大三個孩子,他們再指望不上,也比人家一個人孩子強。畢竟,倆兒子結婚,他們都給出首付買了房。女兒結婚,他們也給了豐厚的陪嫁。可結果,她跟老伴現在都60多歲了,身體不太好,腿腳不靈便,想讓子女們多抽時間照顧他們,或者接他們到自己家裡養老,三個子女沒有一個願意的。而且,三個子女還都埋怨他們二老偏心,甚至還為了爭二人的養老金鬧得不可開交。
吳大媽最後感慨:晚年靠誰都不如靠自己。確實,想要晚年日子過得好,不能光想著靠誰,而是要學會打算。更重要的是,父母們要明白:人到晚年,如果這三樣東西太早給子女,老了難免晚景悽涼。
在家裡的「話語權」
很多老人都感慨:「我們真是越老越『下作』,在子女家連大氣兒都不敢喘,動不動還要挨他們的難聽話。」為什麼父母年輕的時候,在子女面前很有權威信,反而到老了卻越來越「怕」自己的孩子,甚至連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都不敢了呢?
其實,這是因為父母們過早把在家裡的「話語權」給了子女,以至於自己在家裡說話不算話了,也沒有人肯聽了。所以,父母們不想晚年太悽涼,就要牢牢抓住在家裡的「話語權」。其實,也就是要自尊自愛,做有品行的長輩,給子女們應有的幫襯和人生指導,這樣子女們才會尊重父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
如果,父母自己為老不尊,而且品行不端,甚至還動不動給子女惹一些麻煩,子女不衝他們發脾氣衝誰呢?其實,「話語權」都是自己爭取的,自己有長輩的樣子,子女就願意聽長輩的話。
大半輩子攢下的「家產」
都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在一個家庭裡,這句話也是至理名言。雖說有錢買不來孝順,但是沒錢晚年會更悽慘。如果為人父母,早早就把自己大半輩子攢下的「家產」都給了子女,那麼老了要花錢就不得不伸手往子女要。如果自己生活壓力大,在給父母養老時也會心生埋怨。還有些子女覺得父母什麼都沒有了,在養老時不僅手足間相互推諉,甚至連回來看看父母都說沒時間。
所以,父母們要明白,錢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最保險,大半輩子攢下的「家產」不能太早給子女。留著錢,自己還能生活自理的時候,可以想吃什麼買什麼,想去哪裡旅遊就去;留著錢,如果照顧不了自己,還能請保姆或者去住養老院;留著錢,還能拿錢「吊著」子女,常回家看看。這樣,也不至於晚年晚景太悽涼。
晚年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
現在的老人,其實挺可憐的。大半輩子都是為了子女忙碌,結果到了晚年也無法享清福,還要在生活上幫襯子女,比如:幫子女帶娃,拿養老金接濟子女,拿自己的積蓄幫子女還房貸等。其實,父母到老了也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自由時間」,一輩子為子女操心。他們都沒有為自己活過,能不悽涼嗎?
所以,父母們要明白,把子女養大,其實就盡了為人父母的義務了。但實際上,大多數父母都是看子女找到工作、幫子女成家立業,甚至還要「義務」帶孩子。其實,有時候狠狠心,學會放手,想明白兒孫自有兒孫福,晚年多花點時間做自己的事,才能真正收穫幸福。
今日話題:網友們,你覺得父母應不應該過早把這三樣東西給子女呢?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