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科比滿了37歲。他的現況,我們都知道了。
1996-2004,是為職業生涯第一折。奮鬥成為湖人三連冠的二把手,同時與鯊魚失和。趕走鯊魚,擁有了自己的球隊,也開始了命運低谷。
2004-10,奮鬥著,將湖人重新帶回冠軍寶座,回擊了鯊魚對他一直以來的敵意。
2010-15,一切都在離他而去:禪師、費舍爾、巴斯、冠軍榮耀、健康……然後是2015-16季,可能將迎來最後一個賽季,基本上,繼續與冠軍無緣。
當然在談論他是否晚景悽涼前,說些別的。
喬治-麥肯統治NBA一個時代,五個總冠軍在手,傷重退役,全身碎骨,葬禮錢是鯊魚掏的。
奧斯卡-羅伯遜在皇家隊呼風喚雨,到雄鹿給天鉤打下手,晚年到處不受人歡迎,孤僻到隊友說他願意和毒蛇逛街。
摩西-馬龍在1978-1983是實際的NBA第一人,三個常規賽MVP一個總決賽MVP1983年帶隊奪冠無數個籃板王,最後五年NBA生涯就是到處蹭飯吃打替補,而且現在排超級巨星大家都遺忘他。
張伯倫職業生涯最後幾年,為了冠軍大業,曾經場均50分的魔鬼變成場均投籃不到10次的防守藍領,結果最後四年被裡德和天鉤按了幾次,只有1972年如願奪冠。
伯德1989年後背傷,比賽半打半不打,每次認真打比賽都得去醫院打牽引。
看過喬丹在奇才那幾年球的人,都知道那對他恐怖的自尊而言是多大的侮辱。
大夢一世英雄,晚年被火箭扔去了猛龍,撂倒到老。
卡爾-馬龍在爵士做了一世英雄,最後在湖人不明不白的退役,冠軍沒撈到。
巴克利縱橫天下,最後一次受傷倒下後再未重回賽場。
鯊魚巔峰期是史上第一統治力巨獸,結果晚年邁阿密、鳳凰城、克裡夫蘭、波士頓四處奔走,到處被砍。
這些名字已經夠輝煌了。
其他的呢?喬治-格文四屆得分王,最後被馬刺送走,在芝加哥見證喬丹成長後,去義大利打球了。
內爾-約翰斯頓曾經是50年代中期第一得分怪,被拉塞爾打爆後黯然夕陽西下了。
伯納德-金最後的願望是還差350分好刷滿二萬分,結果華盛頓都不給他機會把他逼退役了。
還要我繼續列下去嗎?
就說大家記憶中的。
KG、AI、納什、麥蒂這幾位,到老來如何摧折自己,當年的球迷都看在眼裡的。
事實是:NBA就是這樣,是殘忍的戰場。能夠在生涯巔峰,尊嚴退役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晚景悽涼。
少數幾位在天頂退役的,比如:
1969年拉塞爾拿下十三年第十一個戒指後立刻退役,是一個;1998年喬丹在第六個冠軍到手後撤下,是一個。2003年大衛-羅賓遜拿到第二個戒指後退役,是一個。1962年庫西運球結束自己職業生涯拿到戒指走人,是一個。
其他,真是少而又少。
哪怕是魔術師1991年在巔峰期因為HIV退役,到老來還是想復出一下,結果1996年也不算愉快。NBA本來就是戰場,不是頒獎舞臺。
相比起來,科比已經算是好的了。
而且,這事兒我願意重申一百萬次:
科比可以選擇更平安地離開,但他自己選擇了如今的一切,he earnd it, he deserve it。
科比-布萊恩特的性格造就了他的高峰與低谷。他的執拗、好勝、偏執、在意細節、某種程度上的孤僻,使他成為了NBA史上訓練最勤苦、最頑強的球員之一,是這種性格使他成長為NBA最好的球員之一,是這種性格使他成為2000-02三個總冠軍的二當家,是這種性格使他熬過了低谷,在2008-10季拿到了總冠軍。
與此同時,也是這種性格,使他和鯊魚失和,是這種性格使他無法成為一個更好的隊友,是這種性格使他在晚年的執拗,無法成為一個「大家都願意來和他打球」的吸鐵石。
就像他那些進攻選擇。是他的性格使他的許多投籃選擇不合理,但也是他的性格使得他投得進那些高難度投籃。瑕瑜互見。
如果不是他這樣的執拗性格,也許早就在巔峰期退役了,但也許同樣,如果不是他這個執拗性格,他根本無法在NBA鏖戰這麼久。
所以他這個結局是他自己選的,求仁得仁,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