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家庭教育對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長都希望能夠教育出聽話懂事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懂謙讓。
但在真正的生活之中,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或許並不是明智之舉,千萬別因為教育的「一頭倒」,讓孩子變成任人欺凌的「軟柿子」。
案例
薇薇是一個90後寶媽,作為新時代女性,她在孩子的教育上非常重視。尤其是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薇薇經常會教導兒子要做個「小紳士」。
孩子剛剛開始上學的時候非常積極,每天都希望能夠去學校跟小朋友玩。然而沒過幾天,她在接兒子放學的時候就發現兒子哭紅了眼睛。
在詳細的詢問之下才知道,在幼兒園裡有小女生搶孩子的玩具,還拿堅硬的書角打了孩子的頭。
薇薇一聽對方是小女生,就跟著兒子說:「寶貝,媽媽不是跟你說過嘛,我們是男子漢,就一定要讓著女孩子呀。你看在家裡,爸爸是不是什麼都讓著媽媽呀。」
薇薇的兒子有些委屈地說:「媽媽,我有讓著她,我把小熊讓給她了,可是她又搶我的小兔子的書,還用書打我的頭。」
薇薇聽了皺起眉頭,雖然她也很心疼兒子被打,但是仍然覺得教育孩子禮讓更重要。於是板起臉來訓斥道:「媽媽說的禮讓你都不記得了嗎?再這樣不懂事,媽媽要生氣了。」薇薇的兒子在媽媽嚴厲教育下噤了聲。
自那之後,薇薇發現兒子身上,常會有一些類似磕磕碰碰的小傷,她以為是孩子在幼兒園瘋玩碰撞出來的,也沒在意,直到兒子越來越牴觸去幼兒園,也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交流,薇薇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在兒科醫生的建議之下,薇薇還帶著孩子看了兒童心理醫生,才搞明白孩子出現這種不正常轉變的原因。原來薇薇的兒子在幼兒園中經常被不同的小朋友欺負。
雖然只不過是搶玩具一類的小爭執,但是因為薇薇始終在和孩子強調不要和別人發生衝突,要懂得禮讓,孩子在被小夥伴們搶了玩具時也不敢反抗,導致小朋友都覺得從薇薇兒子手中搶東西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也就把薇薇的兒子當成了「軟柿子」,習慣性地欺負他、搶他的東西。
孩子在這樣環境和互動狀態之下,越來越怯懦,對周圍人產生了不自覺地躲避,甚至出現了自閉傾向。薇薇萬沒想到,自己給孩子灌輸的「正能量」思想,差點害了孩子。
分析
實際上,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有思想「一頭倒」的傾向,要麼就是教育孩子要以自己為中心,要麼就是鼓勵孩子做個「無條件禮讓」的人。這樣的思維傳遞,都很容易導致孩子成為被其他孩子孤立或是欺負的對象。
父母灌輸給孩子的這種思想,會讓娃成為軟柿子任人欺凌,有據可循
1、無條件忍讓
在網際網路上曾經有一個非常火的視頻,講述一個四五歲的女孩對爸爸說她在舞蹈班中受到了欺負,爸爸的第一反應是讓女兒和對方講道理,要懂得禮讓。可當爸爸看到對方故意絆倒和推倒自己的女兒時,他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做了反思,並告訴女兒有時候「反擊」也很重要。於是在一群孩子上臺表演,對方又想故伎重施絆倒小女孩時,她在輕鬆躲避後,選擇推倒對方,而臺下的父親,則是為孩子的勇敢一推鼓掌歡呼。
或許很多人都和小女孩的媽媽一樣,對自己丈夫的做法不贊成。但是如果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只知道傳遞「禮讓」與「忍耐」,不同的傳達「自我保護」與「勇敢反抗」,孩子會在被欺負中迷失對錯觀念,亦或是成為任人欺凌的「軟柿子」。
亦或是在極端壓制下轉變身份,成為任意妄為欺凌他人的「壞孩子」。
2、不問對錯貶低孩子
很多家長在知道孩子受欺負之後的第一反應,要麼是不問對錯地訓斥,要麼就是毫無尺度的貶低:
「沒用的玩意兒,這麼大的孩子了在學校還能被別人欺負,一看你就是個沒能耐的貨。」「還是你做錯了什麼,人家才欺負你的,總不能是無緣無故欺負你一頓吧!」
這些都是出自家長之口的話,這些話會將孩子表達委屈的意願和途徑切斷。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首先選擇的是憤怒以對,不問青紅皂白先訓斥,把罪過、錯誤都歸於孩子身上,讓孩子出現「無力分辯」的情況,對家長產生了防備,變得越來越不善溝通,內向、怯懦,對待欺負也只是默默忍耐,輕易不敢反抗。
太多的「正能量」或是太多的指責與貶低,都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道傷疤,使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弱者」。
雖然我們不崇尚暴力,但是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溝通互動和保護自己,必要的時候也要懂得勇敢反抗。
寶媽們,你們如何看待孩子被欺負後的態度反饋?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