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
12月3日,美國公布了2020年美國舞蹈節編舞家終身成就獎,由中國舞蹈藝術家沈偉獲得。該獎創建於1981年,曾頒發給歷史上最重要的編舞家:現代舞之母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皮娜·鮑什(Pina Bausch)和當代芭蕾先鋒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等。《華盛頓時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藝術家之一」。
舞蹈節執行董事Jodee Nimerichter說 :「沈偉是21世紀最具創新精神的編舞家之一。他的原創動作融合了東西方傳統,結合他精湛的服裝和布景設計,創造出了栩栩如生、動人心弦的視覺盛宴。」此次拿下國際編舞界的最高獎項之一,沈偉表現出一貫的謙遜。「因為我才剛過50,就被定『終身』了,是不是太年輕了?」但同時,他也表達了更大的期許:「舞蹈還有更遠的發展,我想將我將來的創作、舞蹈、表演帶去下一個世紀,不只是21世紀,我希望我的創作能更多地引領舞蹈和藝術的未來發展。」沈偉表示,「希望還能再有50年的創作生涯」。
作為享有國際盛譽的華人藝術家,沈偉長期活躍在當代藝術的最前沿,他以極具開創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創作而得到國際藝術界的廣泛關注。2008年,他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策劃和《畫卷》篇編導,讓世界看到了屬於中國的古典藝術美學。
除了自身在舞蹈界的極高成就外,沈偉還心繫中國舞蹈的發展,近日在湖南衛視熱播的《舞蹈風暴》中,沈偉擔任「風暴見證官」坐鎮指導,為中國青年舞者言傳身教。高標準嚴要求的沈老師,在節目中同樣展示著以自身力量推動中國舞蹈發展的一腔熱忱。對於舞蹈,沈偉的藝術生命仿佛是無限的,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作為華人舞蹈界的驕傲,常與林懷民先生一起被提及的還有一位:60年代生人,中國大陸第一代現代舞者——沈偉。
相較於林懷民先生,國內觀眾對沈偉的熟悉程度較低。知道他的名字很多還是從08年奧運會的開幕式開始。應張藝謀和蔡國強之邀,沈偉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擔任創意策劃和《畫卷》篇的編導,所有人都被《畫卷》中用身體來作畫所傳遞出來的中國式審美所傾倒,其實在這之前,沈偉早已享譽世界。
沈偉被稱為「站在世界舞蹈之巔的中國人」,他的作品無疑非常值得一看,但如何能打開那扇門呢?希望今天的視頻和文章,能為你提供一把鑰匙。
1968年,沈偉出生於湖南省嶽陽市湘陰縣。他的父親是當地湘劇團的導演,父親在沈偉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意培養他的藝術天賦。9歲時,沈偉考進了湖南省藝術學校湘劇科,開始了為期6年的戲曲學習。正是這裡的嚴格訓練,為沈偉日後成為現代舞蹈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9年,一次偶然機會,沈偉看到加拿大現代舞團的表演,新的舞蹈語彙、對身體語言、肌體關係的新的詮釋使他深受震動,他毅然考入廣東現代舞團。作為中國首個現代舞蹈團,該團培養出了中國眾多的現代舞蹈人才,曾到中國內地,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及印度參加當地藝術節。
1994年,沈偉榮獲中國全國現代舞比賽編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取得「尼可斯/路易斯舞蹈實驗室」的獎學金,由此開始了他的國際舞蹈生涯。剛到紐約時,沈偉沒有經濟來源,住在黑人區,一邊還得熟悉自己陌生的西方文化,然後嘗試創作純藝術演出。雖然他在中國時學過歐洲繪畫,但在紐約的生活仍打開了他的眼界,讓他可以用一種全新的視角看待藝術和整個世界。在剛到紐約的那幾年,他不錯過任何一場音樂會,並參觀了他能找到的每一間現代藝術畫廊。
2007年10月5日,著名的麥克阿瑟基金會公布本年度的天才獎的24位獲獎者中有沈偉的名字。這表示,沈偉從此名列「天才」編舞家之林。美國著名的林肯中心是紐約古典音樂界的中心,一直是藝術家憧憬的舞臺。在以往的記錄中,從來沒有現代舞團能連續兩年受邀在它的藝術節上亮相。而沈偉藝術舞蹈團連續在2003年和2004年,兩度徵服林肯中心的觀眾。2008年7月,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最後排練階段,沈偉第三次參加了林肯中心藝術節,「這在中西藝術領域是一個新的紀錄。」《華盛頓時報》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藝術家之一。」
2010年以來,沈偉的作品開始更加大膽地跨越傳統劇場的界限。如,蒙特卡洛芭蕾舞團的委約作品《七到八然後》、美國舞蹈節委約的《限界》、麥都斯藝術獎項目《新的你》等,都結合舞蹈運用了電影和現場投影、聲音裝置、靜物畫,甚至沈偉自創劇本的劇場等元素。同時,一些根據場地專門創作的作品陸續出現,譬如2010年10月,「沈偉舞蹈藝術」前往紐約城街頭,在地鐵、廣場、河邊、街頭做了一系列公共表演;2011年6月,在大都會美術館著名的雕塑園,作品《靜止的移動》讓舞者與雕塑之間進行關於「過去與現在、靜止與運動」的對話。2011年,沈偉為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5500平米的大廳量身定做了作品《分與合》,演出區域鋪了大面積的LED屏幕,大量應用聲音、影像、現場裝置、行動繪畫等媒介,觀眾可自由出入,「零距離」觀看30餘位演員的表演,而這一互動行為本身也成為該作品的重要部分,該作品在美國藝術界引起熱議。2012年11月,「沈偉舞蹈藝術」巡演中國國家大劇院和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這亦是其首次回國正式為國內觀眾演出。
2013年5月15日作為國內首個聚焦中國當代藝術與設計的跨領域重量級獎項,奧迪藝術與設計大獎受到高度關注。由一汽-大眾奧迪主辦的第二屆奧迪藝術與設計大獎落幕舞蹈藝術家沈偉「年度藝術大獎」. 2019年10月,參與湖南衛視舞蹈類綜藝節目《舞蹈風暴》,擔任「風暴見證官」 ,在節目中以專業的評判和國際水準點評和要求選手。
《地圖》 攝影 / Briana Blasko
《舞之俯仰》(上)
《舞之俯仰》(下)
《地圖》 攝影 / Christopher Duggan
沈偉創造「自然身體發展」體系,是從他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研究作為起點的。他小時候學戲曲,戲曲有戲曲運動方式,他去琢磨戲曲動作中力是如何運動的,他發現那是一種「內力」——呼吸、肌肉的收縮等內在力量。「我可以把它發展出一種運動方式,把它科學性的分析出來,去訓練人,然後訓練運動方式,這是一種,在整個自然發展,這是跟人體的解剖學有關。」沈偉對於身體力學研究擴展開來,他研究地心力,就是物理關係,人和外在力的關係。比如,人的身體與「重心」的關係,人的中心稍許偏一下就會摔倒;「彈力」的關係,任何一個碰撞後,會有一種「回力」;還有「慣性」的關係,「懸」的關係,懸掛的時候,在一個傾斜和轉變過程中的關係等等,當然也包括動作和動作連接之間的一些運動關係。「這裡涉及到物理學、解剖學等方面的原理,人的關節和肢體的空間、肢體和骨架之間,會產生一種運動力,這種運動力發展出新的舞蹈欲動語彙,展現出來一種感官的溝通方式,這些一直影響我這些年的作品。」「原理」聽起來很複雜難懂,如果以舞蹈作品來說明,就具象很多,也容易理解。比如《地圖》,在沈偉看來,並不是指「地圖」,而是身體運動的圖。第一個圖是「擰轉」的圖,人的身體結構在關節擰轉出來的一種運動方式;第二個圖是「回彈」的圖,像一個球拋在地上會彈起來,人的身體也是,不靠肌肉力量而靠回彈力運動;第三個是「內力」的圖,內在力量影響運動;第四個是「每一個人內在力」,每個人都有內在力,可能是肌肉裡的,可能是精神裡的,來支撐運動;第五個是所有的地圖在一起。「第五個以後,其實還有中國的圓力學,看起來很像中國舞蹈語彙出來,地圖原來是七個,這次帶來了5個。」《地圖》 攝影 / Christopher Duggan
《天梯》 攝影 / Mark Murray
沈偉對於現代舞的研究與開發,不只在身體和運動,他的現代舞作品,往往很像一件「當代藝術」作品,有很強的實驗性,且往往融會了裝置、實景演出(雕塑、色彩)等等形式,這也是他的作品吸引各領域的高知分子來觀看,而不只有舞蹈從業者的原因。比如《連接轉換》,舞臺是一張灰白帆布,舞者手、腳等各個部位都沾上油墨,在舞蹈時,身體運動在帆布上留下了色彩斑瀾的軌跡,而舞蹈完成時,帆布成為了一張「抽象畫」。身體「繪畫」的延續之作,還有《分與合》,白色舞臺分為64格,33位近乎全裸的舞者身體沾滿顏料,像失重一樣漂浮滑行,腳下地板發出藍色幽光,心電圖、腦電波等影像,與舞者的運動相呼應。沈偉受邀創作在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上表演的《畫卷》可能更為人熟知,15位身著青衣的演員在巨大畫布上,以舞蹈書法的方式,用身體即興完成一幅中國山水畫。沈偉現代舞作品中顯而易見的「繪畫」,很容易讓人想到沈偉的另一條軌跡。他小時候學畫,19歲時曾報考中央美術學院,專業成績第二卻因英語落榜。在觀眾交流會上,沈偉展示了他兒童時代學戲時的筆記本,他用簡單的人體動作圖來記憶扇子舞的舞蹈動作。他也展示了他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些油畫習作,完成度相當高,那種人物的誇張和變形,很像「F4」的作品。他現在仍在繼續繪畫,只是畫作變得越來越抽象。《天梯》 攝影 / Mark Murray
《天梯》
繪畫不出意料出現在沈偉的現代舞作品中,最初可能是一些舞臺元素,如《聲希》的舞臺布景,他用八大山人的遊魚圖疊上了印象派的油畫,或者是他所設計的舞蹈演員的服裝。而後他更深入,除了身體作畫之外,如《聲希》和《天梯》,實際上靈感來自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保羅·德爾沃的畫作。「天梯和聲希都是在2000年期間,我當時對夢境、超現實的東西那種感官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保羅·德爾沃的畫作跟我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是有相似之處,我在很多方面也跟他在作品裡面有對話,他的這種運動方式跟地圖完全兩回事,因為這個是找意境的東西,而不止是討論身體語言和結構的問題,這個是討論身體語言之外感官和精神上、靈魂上的東西。」
《天梯》 攝影 / Stephanie Berger
「沈偉舞蹈藝術」迄今受邀巡演世界三十多個國家和一百三十多個城市,成為在國際上接受度最高、溝通和融合東西方文化最深入的華人領銜的舞蹈藝術團體。「沈偉舞蹈藝術」獲得過多個世界一流藝術節與藝術機構的委約,其中包括美國林肯中心國際藝術節、英國愛丁堡藝術節、荷蘭國家音樂大劇院、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火鳳凰歌劇院、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墨爾本國際藝術節、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德國柏林國際藝術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等;它常年在世界頂級藝術殿堂發表作品,亦是唯一一個五次受邀美國林肯中心國際藝術節、並在美國甘迺迪藝術中心駐地長達五年的藝術團體。
過去十餘年,沈偉連續不斷地發表重要的原創作品,由此發展了名為「自然身體發展」的獨特的技術體系, 這亦是他對當代舞蹈藝術界的重要貢獻。沈偉的舞蹈語言基於對人體運動的研究,同時大量融合多種媒介元素,包括舞蹈、繪畫、聲音、雕塑、劇場、影像等。評論界對他的關注亦集中在他對東西方美學與文化深入、創新的融合,及其舞蹈與前衛行為藝術的交集。近年來,沈偉更將自己的藝術語彙拓展到大型多媒體裝置、影像與動畫、特定場域實景創作等。
沈偉在視覺藝術領域亦卓有建樹,他全權負責自己作品中的視覺元素,包括舞臺布景、影像、燈光、服裝、化妝等。他自幼修習中國水墨及西方油畫,並堅持創作,曾於香港和紐約舉辦個展 。
從湖南湘劇名角,一度當畫家,到國際編舞名家,沈偉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沈偉說,他的經歷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談到張藝謀之所以選擇自己擔任開幕式舞蹈指導的原因時,沈偉說:「張藝謀也許是看中了我中西方結合的視角。我在中國生長的26年裡,不僅學習舞蹈,而且學習戲劇和中國畫,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同時,我有14年在美國度過,學習和創作了許多現代舞。」 沈偉用黑、白和灰的顏色,幾何圖線的地板上的簡練的肢體動作及律動,配合鋼琴音樂,在寧靜的舞臺上塑造出生動的構圖。從動作緩慢、感受性很強的作品《折迭》到追求造型藝術和繪畫感覺的作品《接近平臺》,從理性的、高度抽象和極具爆發力並充滿身體技巧的作品《春之祭》到基於京劇美學的抽象寫實形態,把京劇原唱和舞蹈整合為一的作品《二進宮》,從把現代舞的界面推向極端和極致的作品《連接轉換》、《共鳴背後》、《地圖》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畫卷》,沈偉在不停地追求藝術的新境界。
沈偉說,每一部作品都要顯示出獨特的創意。他強調要融合戲劇、繪畫、中國京劇、雕塑、哲學等各藝術領域,創作出視覺與舞蹈韻律的新語言,發展出多元的舞蹈藝術——既抽象又真實的幻想意境。他認為,「現代舞建立在對肢體的研究基礎上,也是對藝術觀念的一種研究成果。就好比我們誇一隻杯子漂亮,不一定非要形狀多美,玻璃自己就帶有生命力。舞蹈也一樣,不用刻意表達或渲染什麼,肢體語言本身就有藝術價值。研究和利用好這種語言,有助於開發人們的智力和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