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各自孤獨面對人生

2020-08-19 邵峋看電影


《一一》是臺灣導演楊德昌生前最後一部作品。

在此之前,觀眾對於楊德昌的認知主要是透過他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那是一部60年代的殘酷青春物語,以楊德昌的童年記憶為素材,帶著導演對社會對現實的批判,講述臺灣第一個被判死刑的少年犯的故事。

那是楊德昌作品裡,悲傷和批判最為外露的一部。

但《一一》不一樣。

在漫長的將近3小時的觀影期間,我不止一次被電影裡冷靜克製得如同論文寫作或新聞報導般的觀察者視角所震撼。

最讓人難過的是:明明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卻對彼此的情感毫無理解,各自在各自的人生裡單打獨鬥。

西方視角下的東方美學

「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長了三倍。」

這是電影《一一》裡,胖子對婷婷說的一句話。

片名《一一》,在電影片頭自上而下緩慢打出,契合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

而英文名Yi yi: A One and a Two,寓言的也是人生漫漫,生命循環,終而復始。

這是一個現代都市寓言:生與死,少年困惑,少女情思,成人慾望,中年危機,老年失語……

電影以父親NJ為核心的家庭關係作為表達主體,抽取家庭中每個個體的生活片段,展現他們各自獨立面對的感情關係和精神困頓,最終形成多線程時空交織的特殊影像。

看完一個都市中產家庭的故事,如同就此過完了漫長瑣碎的一生。

佐藤忠男曾在《80年代出現的臺灣新浪潮》中評價楊德昌:「楊德昌的另類之處,在於他創造了不僅臺灣罕見、而且除日本外整個亞洲都前所未見的西方化的冷靜的知識空間。

從西方化的冷靜旁觀者視角,展現東方人的善惡美學和哲思。冷靜內斂的敘事,客觀寫實的鏡頭語言,東方思辨的對白,抽絲剝繭地將現代中產階級都市生活展現得淋漓盡致。

家庭群像裡的個人精神世界

父親NJ,人到中年,事業與家庭都讓他無可奈何。與日本遊戲大佬大田建立起難得的知己情誼,卻再三再四地需要經受現實和道義的偽裝考驗;與初戀情人阿瑞重逢,似乎有機會重新活過,卻最終只得出了「再活一次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的結論。

母親敏敏,常年處理家中瑣碎,被重複乏味的生活搞到身心俱疲。她悉心照料昏迷不醒的植物人婆婆,跟她說話,卻發現自己人生乏善可陳。她向丈夫NJ傾訴,但丈夫無法體會;她企圖上山修行尋找內心平衡,也無甚幫助。

電影裡,母親敏敏背對著鏡子演繹了一段堪稱經典的「成年人平靜的崩潰」:「我覺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都在幹什麼?」。

結果崩潰完,丈夫安靜地關門,面無表情的建議:「這樣,叫慧玲每天讀報紙給媽媽聽」。門外,是隔壁鄰居周而復始的爭吵。

姐姐婷婷,情竇初開的高中生。因為不記得自己到底是否扔了垃圾,導致她一直將奶奶生病歸咎於自己的失誤,夜不能寐。她不小心被扯進了好友莉莉的戀情裡,變成了一段感情中的備胎。結果男友小胖卻激情殺人——為前女友莉莉殺掉了英文老師。流言蜚語沸沸揚揚之際,她只能跟癱瘓的婆婆傾訴:「為什麼這個世界和我們想像的都不一樣呢?

弟弟洋洋,早慧卻總是被身邊的同學欺負,對同校的小女生產生了懵懂情愫。他是這個家庭裡的觀察者,用自己的視角審視著身邊每個人的困頓。

他發現每個人都看不到事情的全貌:「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於是他開始透過照相機鏡頭,拍下了大量的各種人的後腦勺,試圖讓大家看見自己看不見的世界。

婆婆作為一家人的聆聽者,電影一開始就感嘆自己「老了」,然後在紛亂的婚禮現場退場,隨後摔倒昏迷不醒。她當了一輩子教師,鄰裡都讚美老太太「有氣質」,她應該是這個家庭裡最有生活經驗和生活智慧的人,卻全程失語。

「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故事的結局,婆婆如同迴光返照或神跡一般醒來,抱著婷婷傾聽她的傾訴,隨後去世。

而弟弟洋洋在葬禮現場開啟了一大段表白:

「婆婆,對不起。

不是我不喜歡跟你講話,只是我覺得我能跟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

不然,你就不會每次都叫我「聽話」。

就像他們都說你走了,你也沒有告訴我你去了哪裡。

所以,我覺得,那一定是我們都知道的地方。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你知道我以後想做什麼嗎?

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我想,這樣一定天天都很好玩。

說不定,有一天,我會發現你到底去了哪裡。

到時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講,找大家一起過來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

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

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成了少年洋洋一生的追逐。

或許是因為,他過早的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陌生。他被欺負,但沒人伸手幫他;他獨自跑去學遊泳,家人卻只以為他淋雨回家……

每個人都心懷善意,認真生活,但也都進退兩難,無暇他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即使同床共枕的對方也體會不了彼此的焦灼,這大概是一種最深刻的孤獨。

電影《一一》以結婚生子開頭,以死亡喪葬收尾。紅白喜事首尾呼應,隱喻著所有人的人生。

相關焦點

  • 改編的正面榜樣:從《同一屋簷下》到《團圓飯》
    雖然借了同一個殼,但《團圓飯》和《同一屋簷下》兩部電視劇的差異是巨大的。日本的「柏木家」變成了中國的「宋家」,套用現在流行的說法就是:畫風陡變!愛是相似的,愛的方式卻是不同的。超級家庭的疏離——社會背景的差異《同一屋簷下》首播於1993年,平均收視28.2%,收視最高的一集達到了37.8%,盛況空前。
  • 《我戀2》《同一屋簷下》慢綜藝看的是你、我的生活
    近兩年,年輕人群體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影視內容也開始試圖挖掘、觀察當代青年人的生活觀念、情感態度,並探討其社會價值。2020年第四季度優酷即將推出《我們戀愛吧2》和《同一屋簷下》兩檔聚焦青年生活的慢綜藝。前者以戀愛交友的形式,展現當代女性最真實的生活、情感狀態;後者則全面圍繞當下青年的生活、社交,揭露社會競爭下的生存焦慮,有望與年輕觀眾進一步產生共鳴。
  • 鄧紫棋陳建斌李誕《同一屋簷下》分享人生經歷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瑋)優酷全新綜藝《同一屋簷下》於1月6日上線, 一個合租空間、六位素人嘉賓、105天的時間跨度,《同一屋簷下》展現了當代年輕人不同的生活困惑、情感連接以及個體拼搏。「我們打破了大部分真人秀的套路,真實性與戲劇性都達到了新強度。
  • 《同一屋簷下》——見證都市青年的困惑與成長
    關注+點一檔沒有劇本的節目採用「放養」的紀實形態用4K加50幀鏡頭紀錄6名上海年輕人在同一屋簷下的合租生活還安排了6位「明星觀察員」用「上帝視角」來進行「追劇式」觀察 節目組請到的明星觀察員也非常有代表性 各種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進行多元碰撞誰看了能不直呼一聲「上頭」《同一屋簷下》從合租室友的角度出發生動地刻畫了當代都市青年的生活圖鑑
  • 楊德昌執導電影《一一》構建的人生模型:家庭親情下探索生命意義
    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短短幾十年,人生道路上經歷了愛情的甜蜜、親情的溫暖、友情的激勵,在真實的世間百態中解答各自的人生命題。2000年5月14日在法國坎城電影節上映的電影《一一》,作為已故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遺作,成就了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光輝時刻。
  • 綜藝《同一屋簷下》開機
    近幾年來,回歸生活、聚焦情感的觀察類節目持續井噴,它們均以「真人秀+演播室」的雙線交互敘事,主打求真務實,觀照現實議題。然而,在經歷一輪大爆發後,類型疲態已不可避免地出現,如何打破創新瓶頸,成為擺在行業面前的一道挑戰。在一個多月前舉行的2020優酷年度發布會上,由王徵宇帶來的新創節目《同一屋簷下》,引起了業內外的熱烈關注。
  • 同一屋簷下的陌生人
    婚姻進入某個階段之後,之前積累的問題會以「孤獨」這種感受爆發出來。不吵架,不說話,不理解。白天看一眼,夜裡各入眠,仿佛同一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就像一枚種子,不知不覺間埋進夫妻的感情裡,進入婚姻的某個階段後,種子便發芽,榨取夫妻的好感度,帶領夫妻中某一方走入「婚內孤獨」的死胡同。
  • 破局生活觀察類節目,《同一屋簷下》用「最笨的方式」做社會實驗
    它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除了「首檔周更劇式養成綜藝」的全新概念,還在於製作團隊甘願用「最笨的辦法」,在長達105天的時間裡,像拍攝紀錄片一樣去記錄六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素人都市夥伴,去觀察現在的年輕人到底在關心什麼,困惑什麼,渴望什麼,用時間來承載故事的發生。同為生活觀察類節目,《同一屋簷下》選取的人群樣本、關注話題、製作模式、播出方式都有一定的差異性甚至是顛覆性。
  • 《一一》中的存在議題: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
    電影也是如此,把我們從生活裡學習到的以一種創造性的方式表達出來。《一一》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電影,它像《卡拉馬佐夫兄弟》,像《戰爭與和平》,像《紅樓夢》,創作者幾乎從一開始就打算毫無保留地投入畢生的所得。它的結構很完整,每個樂章都各自完整又層層推進,從一場婚禮到一場葬禮,一派狼藉到滿地悲涼,死亡、孤獨、自由、無意義,所有存在的重大命題都囊括在內。
  • 《尋你我》樸敏英真心擁抱了孤獨的少年徐康俊……開始同一屋簷下
    2日播出的綜合編輯頻道JTBC月火電視劇《如果天氣好的話我就去找你》第3集講述了因為已經成為冬天王國的桃花屋而在good nighter書店一起生活的木海媛(樸敏英飾)和林恩燮(徐康俊飾)的故事。那是曾經稍稍滲透彼此的男女之間心動鮮花盛開的夜晚。
  • 在《同一屋簷下》,我看到了當代眾多年輕人性格上的4個缺陷
    #同一屋簷下#最近一檔由優酷出品的紀實性真人秀節目《同一屋簷下》正在熱播,講述了6個完全陌生的年輕人在一起合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事情,比較真實的反映出了當下大部分年輕人的真實生活狀態。年輕一代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成長關乎國家未來的興衰,因此年輕一代的成長和他們的生活狀態應該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
  • 抖音轉眼我們都擁有各自孤獨的生活是什麼歌 歌詞完整版
    轉眼我們都擁有各自孤獨的生活這首歌挺好聽的,最近在抖音上經常能刷到這首歌曲,據了解,這首歌歌名叫《火柴盒裡的時光》,是歌手王亞偉唱的,下面來看一下。轉眼我們都擁有各自孤獨的生活什麼歌  歌名:火柴盒裡的時光  歌手:王亞偉  王亞偉,出生於安徽阜陽,天秤座,中國內地民謠歌手、獨立音樂人。
  • 愛情到最後,是一個屋簷下的恩重如山
    但後來的後來,我們卻都渴望長久的溫存與陪伴,這是生活,是把兩個人過成一個「家」。在這個「家」裡,不只有愛情,或者說,愛情只佔了一部分,更讓人羈絆的,是被時間和往事糾纏包裹的情義——像故鄉之於遊子一般,溫暖安寧的、即使從未正視卻始終存在的情與義。最近重溫《千江有水千江月》,愈發覺得動人。
  • 《仙人掌之花》日劇《同一屋簷下》主題曲
    《同一屋簷下》是日本富士電視臺於1993年4月12日首播的親情生活電視劇,由野島伸司編劇,酒井法子、江口洋介、福山雅治等主演。
  • 劉若英:結婚生子,是女人面對的最大孤獨
    追了那麼多年,我想我們都有各自愛她的理由。從一個被廣泛認定的「不婚女子」到順利「結婚生子」,45歲的奶茶,現在的她有怎樣的智慧?分享初為人母的成長感悟世界這麼大,你我這麼小。我們該如何自處與相處,尤其是面臨結婚生子的女人?在這本書裡,奶茶嘗試與自己對白,大量回憶起從兒時至今與獨處有關的成長故事,教人學會獨處,享受人生。
  •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面對孤獨,想不通就痛苦,想得通就幸福
    「一想到在人生的終點,沒有人陪伴,沒有人知道自己曾在世界上存在過,經歷過歡笑、痛苦、愛恨情仇一一他的心就像被撕裂開一般痛苦難耐。」——理察·羅珀《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是英國作家理察·羅珀的處女作,本書的創作靈感源於作者讀過的一篇文章,那是一個關於處理孤獨終老者身後事的特殊職業者的故事。
  • 同一屋簷下,那些溫暖的詩句
    今天在朋友圈中看到了一篇娛樂新聞,介紹了《同一屋簷下》這部日劇中幾位主角的近況:酒井法子、江口洋介、福山雅治……,雖然他們已經不復以前的青春模樣,但是劇中那些鮮活的形象卻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中。上世紀90年代造就了太多的經典日劇,也有諸多精彩的日劇音樂誕生,「東愛」自然不必說,《同一屋簷下》(I和II)中的音樂也是非常經典,至少對我個人來說,留下了很多的回憶。
  • 孤獨,實際是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一個人可在眾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眾皆歡樂的熱鬧社交場合而仍深感孤獨,也可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孤獨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在孤獨心態下人們往往會感到寂寞、鬱悶、焦慮、空虛、無助、冷漠甚至絕望,常伴有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
  • 屋簷下的風鈴
    屋簷下的風鈴,在風中搖擺,風舞動著它發出清脆的響聲,像是低聲的傾訴,而在雨中時就像是在哭泣。人的每一段時光都有一些難以抹去的痕跡,平平淡淡的是人生,風風火火的也是人生,人世間的百態和煙火,猶如過眼雲煙。
  • 《同一屋簷下》人生需要這樣的力量 抄臺詞
    今天看了日劇📌《同一屋簷下》豆瓣打了四星#正&臺詞手抄本# 「只是為了「緣」這樣一個曖昧的字眼,就能維持夫婦關係。」「不看以後,先交個男朋友,戀愛就會發生的啊,然後夏天去看海,冬天去滑雪,人生就會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