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執導電影《一一》構建的人生模型:家庭親情下探索生命意義

2020-12-22 聲影新播客

導語:人的一生都要經歷幾個重要的人生階段,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孩子的成年意味著父母的老去,然後結婚組建家庭孕育下一代,直至最後老去終化為塵土,就如同生命的輪迴一樣,這也是人類社會繁衍生息的固定模式。多年積累起來的生活經歷,等過些年頭拿來重溫一遍,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這或許就是生活本身的意義。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短短幾十年,人生道路上經歷了愛情的甜蜜、親情的溫暖、友情的激勵,在真實的世間百態中解答各自的人生命題。2000年5月14日在法國坎城電影節上映的電影《一一》,作為已故導演楊德昌執導的遺作,成就了華語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光輝時刻。該片通過描繪一家三代人的人生軌跡,用貫穿婚禮、滿月酒以及葬禮三個人生階段為時間跨度,探討家庭親情和生命的意義,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在電影裡再現,用樸實簡單的鏡頭展現一系列與人生有關的命題,讓觀眾在切實感受生活的日常平淡之餘能夠看透真實的人生。

兩代人之間不管是橫向的交流還是縱向的溝通,無非就是一代人將生活傳遞給下一代人,用生活閱歷傳授下一代人為人處世的道理。成長的過程就是人生的歷練,當你逐漸老去面對死亡,看到的是兒孫滿堂其樂融融,人生便少了很多缺憾。電影以接近三個小時的時長展現人一輩子所要經歷的重要時刻,用典型生活化內容和表達方式,如同描寫生活敘事的電影教科書,讓人看過之後感同身受。

作為華語影壇具有影響力的導演,楊德昌的電影作品總能深刻理性地反映一種社會現象。他也是世界影壇公認的電影大師,其執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鋒利和尖銳的電影語言剖析深邃的人性,成為華語電影史上不可忽略的史詩作品。而電影《一一》則從社會家庭生活的角度觀察人性與社會的碰撞和磨合,傳遞與當代都市相匹配的家庭價值觀念,探討家庭、生命和死亡三個人生不能迴避的話題。

從婚禮中開始,在葬禮中結束,電影首尾的兩個儀式似乎是某種隱喻,暗示著戲劇化的生活,充滿了各種矛盾和意外。一部電影講述了人的一生,在平和緩慢的節奏之下將故事娓娓道來,蓄積已久的情緒在電影裡逐漸地表露出來,同時記錄生活的點滴。憑藉這部電影,楊德昌拿到了第53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並獲得最佳金棕櫚獎的提名。

沒有刻意去展現人生的大喜或大悲,一切都只是在淡然地訴說歷經歲月滄桑的人生。平淡無奇的電影鏡頭下將平淡人生分析得如此透徹,大概只有導演楊德昌才能做到如此令人唏噓。

一部電影見證人從生到死的路程,用幾個特定人物的生活經歷去展現社會規則和揭示生活的本質,人生百態盡在其中

片名看似簡單卻蘊含著豐富的含義,就如同人生的兩面性,在責任與逃避中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同樣是對時代印記下家庭生活的描寫,這部電影用含蓄的內涵表達豐富的情感,碎片化的故事主線,卻意外形成一條跨越生死的時間主線。從懵懂少年的煩惱到垂暮老人的死亡陰影,一部電影囊括了人的一生,生活最後歸於重複和平淡,不免讓人有了重新來過一次的想法。

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另一面,就如同身體的後背部位,只能藉助別人來發現自己的優缺點。站在藝術創作者的角度,導演楊德昌通過電影鏡頭記錄下了每個主角的背面,試圖給我們看我們不曾注意到的東西。一部電影,一種人生,跨越生死,它告訴我們很多人並不知道的事情。

在這部影片中,選取不同年齡段的人物主角作為獨立的個體,看似命運並無交集但在不經意間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生鏈條。每個年齡階段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在電影裡一一展現,緊緊相扣。通過一個家庭各個成員的口吻,講述了對人生的體會和理解。從婚喪嫁娶到生老病死,人生模型被構建得立體而全面,展現了一個大家庭的全貌,也強調維繫家人關係的家庭價值。

無論是橫向的人生軌跡主線還是縱向的彼此獨立,展現出人生的立體模型,組合成一個完美人生的縮影。用幾個特定人物的生活經歷去揭示社會規則和生活的本質,無論人處在哪一個人生階段,面對煩惱和人生困境,逃避和退縮都是徒勞的。無論你做出怎樣的決定和選擇,人生模式都是一樣的。

懵懂小孩、花季少女、中年夫妻、慈祥老人,同一個家庭中的人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一個家庭的日常就是人的普通一生

張洋洋飾演的簡洋洋是一位充滿童趣的小男孩,純真善良,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大人的世界。在家人眼裡,他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在學校裡經常被同學欺負,讓他苦惱不已。對於這個社會,他總是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感知。在片中他用相機給人拍背影,用他看到的一切卻消除別人的疑惑。洋洋的戲份很多,貫穿著電影劇情的始終,作為一個細心觀察者,經常會問一些大人無法回答和解釋的問題,好好學習之餘不忘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

吳念真飾演的簡南俊是洋洋的父親,一個承受事業和家庭壓力的中年男人。他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面對壓力,他只能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來承擔。他是一個好父親,對兒女關懷倍至,對家庭盡責。但是在感情生活方面並不如意,還走進了一個誤區,重逢初戀,讓他試圖重拾那份真情,然而在現實面前,一切只能作罷。

李凱莉飾演的婷婷是小男主角洋洋的姐姐,一位聽話、懂事的花季少女,情竇初開之下對愛情的懵懂讓她受到傷害和困惑。姐弟倆從來不把自己的事情說給大人聽,他們之間也很少有交流,但是作為姐姐她對洋洋最基本的呵護和照顧還是有的。她最終明白了要想在這個社會生存,就要學會適應和承受社會各方面的遊戲規則和壓力。

金燕玲飾演的敏敏和吳念真飾演的簡南俊組合成一對中年夫妻,面對中年危機,不再擁有年輕的活力,只有各自生活的冷漠。簡南俊為事業發愁,而敏敏則日常瑣事和單調的生活折磨得快要崩潰,他們都選擇了去逃避。不管是念舊情還是宗教修行,都不能逃脫生活的魔咒。放棄逃避只能妥協和逆來順受,他們的生活狀態成為很多中年夫妻的真實寫照。

除此之外,唐如韞飾演的婆婆作為一個慈祥老人,雖然片中沒有臺詞但是她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她的意外摔倒和最後去世,這一家人重新懂得的生命的意義,重新建立起溫暖溫馨的親情關係。生活就是這樣,從開始到結束,一個家庭的日常就是人的普通一生。

家庭危機引申到成員個體在各自的生活中遭遇的困擾和自我調解的方式,在家庭親情的指引下回歸生命意義的話題,給人很多感悟

拿起相機的洋洋被導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作為年幼無知的懵懂少年,不諳世事規則的他能夠通過拍照告訴別人看不到的事情,能夠看到這個社會隱藏的東西。在他身上,有一種正直的生命力,幫助他解惑所有的人生難題。現實是多麼的無奈和悲涼,家庭危機之下只有一個小孩子才能帶來一絲生機。生活會繼續,找到一種簡單的方式,一切煩惱或許就能迎刃而解。

片中涵蓋老中青三代人的這一家人作為一個家庭樣本,多多少少反映出當今這個社會的家庭狀態。親情缺失下,剩下的只有冷清和冷漠,家庭成員之間的零溝通也讓他們在各自的年齡階段承受壓力。沒有相互關心,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特別是婷婷和婆婆之間的封閉交流,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的悲哀。從單純的小女孩,先後經歷失戀的打擊和導致婆婆昏迷的負罪感,在婆婆的膝蓋上得到了原諒,迎來了成長。

在家庭危機之下,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感知來自親情、友情或者是愛情這三方面的困惑和壓力。沒有親情交流下的互幫互助和情感疏導,家只不過是一個各自生活的空殼而已。不再傷心自責,不要刻意逃避,就要像洋洋一樣,善於發現生命的閃光點,用一種很簡單的自我調節方式,在家庭親情下感悟生命的意義。

電影給了我們對平淡人生的定義:面對成長困擾和親情缺失,在生離死別中感悟生命的彌足珍貴能夠讓人珍惜當下的生活

每一個人都是有生命的個體,自然規律面前我們無一例外地要面對生老病死,生是一個人生起點,在死亡來臨之時作為人生的終點會回首這輩子的得失。每一次親歷親人的離開,在生離死別中感知生命的意義。如同夾縫中發芽的種子,只要有陽光和水分,就如同信心和勇氣,就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富有意義。

平凡的人生除了要看淡生死之外,注重家庭親情的培養同樣很重要。家庭作為社會的組成個體,人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呵護和引導,這就需要親情的力量了。每個家庭成員在不同的年齡層面上,承擔的責任和使命是不一樣的。縱使再忙再累,抽出時間來陪伴妻子和兒女,才能化解成長困擾和彌補親情層面情感的缺失。生命彌足珍貴,平淡人生中見真情,這才是關於生命和生活的真諦。

電影《一一》是楊德昌導演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他用敏銳的社會觀察力拍出了這樣一部含蓄、平靜而又讓人感慨萬千的電影。從新生的幸福到死亡的悲傷,就如同日常生活瑣事,見證了平淡的人生。電影裡有很多熟悉的場景,讓觀眾仿佛看到電影裡的自己,進而通過真實而富有感染力的鏡頭展示普通人的生活。一家人在各自的人生經歷中感受和思考人生,這就是原本的生活。感謝楊德昌,感謝他用平實的影像風格和舒緩的敘事節奏為我們帶來這部具有積極社會現實意義的作品。在這部電影裡,他給出人生困惑的命題,觀眾在各自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那份答案。

相關焦點

  • 楊德昌《一一》:我們都老了
    《一一》是公認的楊德昌最好的電影,是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中的重要作品,同時也是他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作品。對於片名「一一」,一直有許多解讀,但楊德昌早就公開解釋過: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複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
  • 臺灣導演楊德昌電影盤點
    對於臺灣電影,我了解的其實挺少,印象中臺灣文藝片比較多。知道的臺灣導演也沒幾個,李安、侯孝賢、楊德昌,似乎就沒有了。近期又看了《一一》,就想盤點一下這位已逝臺灣電影大師楊德昌導演的電影。楊德昌(1947-2007),臺灣著名電影導演及編劇,祖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一歲時移居臺灣。
  • 楊德昌與《一一》,永不過時的人情冷暖
    一個臺北家庭《一一》是一個關於臺北家庭的故事。男主人公簡南俊,人到中年,是一個事業小成的生意人。他和太太敏敏、女兒婷婷、兒子洋洋以及外婆,生活在一起。和很多中國家庭一樣,簡家也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生活中能算得上大事兒的,也就是小舅子的婚禮了。
  • 《一一》體現了楊德昌電影存在的局限 | 歪萊塢
    電影《一一》的主題就是在這樣不斷出現的「點睛式」臺詞中被揭示給觀眾。片中的幾個主角內心做人的原則和對生活的期待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理想在與挫折和困惑的碰撞中消磨殆盡。於是借著兩個孩子的感懷之言,楊德昌讓他們說出了片子的主旨,當然,這也是楊德昌內心的獨白。他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性評論就這樣通過臺詞直接傳遞給了觀眾。
  • 淺談楊德昌電影《一一》
    總覺得安靜開場的電影,是一場與觀眾的對話。也覺得電影的難懂名字,是向觀眾賣的關子。《一一》二者皆佔。
  • 20年過去了,說起楊德昌首先想到的還是《一一》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家庭,有的家庭因此經歷生離死別,有的因此矛盾不斷,而更多是陪伴的幸福和守護的感動。不由讓人想起楊德昌導演筆下的《一一》,同樣是一個家庭,在和平安定年代的背景下,依然面臨著家庭內部之間的各種掙扎和原諒。似乎,每一個家庭都不容易。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長達3小時的經典之作《一一》。
  • 楊德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不是《一一》,而是《恐怖分子》
    本文作者:Joker《恐怖分子》是臺灣新浪潮導演楊德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也是最能體現他風格的一部代表作。,複雜精妙的結構,關於虛實邊界的質疑以及對都市人情感生活的探索,都在一一體現在《恐怖分子》之中。
  • 楊德昌一生中最好的電影,看完《一一》以後,似乎走完了一生
    楊德昌一生中最好的電影,看完《一一》以後,似乎走完了一生今天是臺灣導演楊德昌的誕辰,楊德昌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十多年了,如果活到現在,他應該已經71歲了,不過他在臺灣電影界的影響是一隻都在的。楊德昌不僅僅是一個華語電影中,最為優秀的導演,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影響力極大地導演。
  • 影評|電影《一一》:假如楊德昌TO:「後浪」……
    青春是殘酷而溫情的,尤其是在楊德昌的電影中。若以今天的營銷角度來看,楊德昌和「To:後浪」的聯動,是最in的碰撞。可惜斯人已逝,只能勾起人們無盡的想像:假使這個命題交給楊德昌,他會交出怎樣的答案呢?還好「人生代代無窮已」,在沒有加引號的「後浪」前,仍有人生苦樂、代際傳承。
  • 《一一》: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各自孤獨面對人生
    但《一一》不一樣。在漫長的將近3小時的觀影期間,我不止一次被電影裡冷靜克製得如同論文寫作或新聞報導般的觀察者視角所震撼。最讓人難過的是:明明是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卻對彼此的情感毫無理解,各自在各自的人生裡單打獨鬥。
  • 介紹:導演楊德昌 影片《一一》
    但2007年6月29日,楊德昌逝世,《一一》徹底成為一閃的靈光,唯有光芒閃耀,而再無超越光芒的可能了。」 ---《看電影》主編 阿郎6月29日 是臺灣著名導演楊德昌的逝世紀念日。距離2007年已經過去了十餘個年頭,楊德昌依然是電影界最常被提及,也最受尊重的名字之一。
  • 《一一》最好的影評,是楊德昌自己寫的
    楊德昌逝世10年,第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出致敬單元「」。這個復活節的春天,已經成為楊德昌影迷們的節日。從今天起開始這個楊德昌電影評論系列,爭取把他全部的電影重看一遍。好在他作品不多,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不會過時。
  • 楊德昌《一一》二十年,電影真的延長了人類的三倍
    人們常說,90年代是華語電影的巔峰。其實,在90年代的尾巴上,新世紀的之初,這種輝煌的巔峰仍在繼續。2000年,第5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大放異彩。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了評審團大獎,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拿下了影帝,而楊德昌則憑藉《一一》獲得了最佳導演。
  • 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導演楊德昌,拍出了最偉大的華語電影之一《一一》
    在2000年坎城電影節上,《一一》為楊德昌帶來了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受到了主流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全美影評人協會將其評為最佳影片獎,還有人說這部電影是21世紀頭10年中最偉大的。它在各個層面上的吸引力在於其明顯平易近人的主題、精妙的手法,以及導演令人敬畏的電影才華。和他的同胞侯孝賢一樣,楊德昌已經成為了最傑出的電影製作人,與西奧·安傑洛普洛斯等大師不相上下。
  • 《唐探3》曝主題曲MV 楊德昌電影《一一》將上Netflix
    今年在電影裡見到貓的次數比往年要多,廣大貓奴喜聞樂見!這不,國外最大的粉絲文化娛樂網站Fandom就出了一個投票,選出你的2019年度「大銀幕」之貓。有讓滅霸聞風喪膽的噬元獸,有《貓》電影裡的人形貓,還有《獅子王》裡的辛巴(好歹也是貓科動物)......來吧,說說你最喜歡哪只?小孩子才做選擇,作為一百多斤的成熟大人,本毒都打包帶走了!
  • 楊德昌電影《一一》:所有匆忙皆過客,人生無需重來
    漫長的夏日再一次裡看楊德昌老師的電影《一 一》思緒就像夏天咯吱咯吱響的老風扇。訴說著歲月,這世界所有的匆忙,這世界所有的過客。楊德昌通過電影裡的南俊說:「我有一次回到年輕時候的機會,但我後來想,沒必要了,真沒有再活一次的必要了。」我以為可以走進軌道,接受著,安詳著,卻又再次跳進那壕溝,跟著火車轟隆隆而過。我想我應該早點坐下來總結這些感悟,那就會少一點衝動的遺憾。可生活總是要跳進去才明白。我不是壞人,為我呼嘯而過劃傷過的你,道聲:對不起。
  • 影評 |《一一》,173分鐘的濃縮人生
    導演:楊德昌,年份:2000演員: 吳念真 / 李凱莉 / 金燕玲等類型:劇情,家庭推薦指數:五顆星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心裡華語最佳電影一直是《霸王別姬》,但是看完《一一》之後,我立刻跟我朋友說:這部片子在我心裡能和霸王別姬比肩了。
  • 電影:楊德昌《一一》過去的,過不去的,聽聽和看看別人怎麼說
    大概花了三天時間看完的《一一》,看完之後也沒著急寫,聽了焦雄屏全面的介紹這部片,她是從片名,整個故事的整體,平行面,畫面的交錯,美學構圖,對生命的透視和體悟,這幾個角度一一分析,聽了一遍一遍,可可問我今天你已經看完這部片,怎麼還不在電腦上寫,每天晚上陪她睡一會,她不睡,我就起來寫,然後她會自己慢慢入睡。
  • 《一一》電影美學簡析
    為何叫《一一》?「一」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影片英文名為《one and a two》也體現了這點,這是人與自然的聯繫,是萬物生輝的生命哲學。影片以婚禮上嬰兒的啼哭聲開始到婆婆的葬禮結束,這是一個生命的輪迴。在生命的歷程中,兩代人有著相似的命運和感情經歷,為了自尊故作堅強,為了逃離規定的人生而叛逆,為了逃避內心的痛苦而移情。而這些要求你成為他們心中樣子的人,往往是你最愛的人和最愛你的人,但我們為了不讓他們失望,只能委曲求全。
  • 每年都要看一遍的電影,大概只有它了丨《一一》觀影會
    在《一一》之前,從《恐怖分子》到《麻將》,楊德昌一直試圖用一部電影來歸納全部的生活,想用一部電影講述清楚他眼中的臺灣的全部。但,這可能嗎?《一一》做到了。——賈樟柯2000年5月,楊德昌編劇和執導的電影《一一》入圍第53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讓他獲得了最佳導演獎。這是楊德昌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