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過去了,說起楊德昌首先想到的還是《一一》

2020-12-22 朗讀者

2020年是多災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家庭,有的家庭因此經歷生離死別,有的因此矛盾不斷,而更多是陪伴的幸福和守護的感動。

不由讓人想起楊德昌導演筆下的《一一》,同樣是一個家庭,在和平安定年代的背景下,依然面臨著家庭內部之間的各種掙扎和原諒。似乎,每一個家庭都不容易。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長達3小時的經典之作《一一》。2000年上映,電影時長173分鐘。據稱,該電影劇本導演楊德昌只花了兩個星期寫完。這倒不是因為他的創作效率有多麼驚人,而是在此之前,這個劇本中的故事雛形在他腦海中早已醞釀了長達15年之久。也就是說,楊德昌一直在給這個故事找一個合適的社會室溫和契機。

電影講述的就是以男主角NJ為核心的一個家庭裡面發生的生老病死的故事。新娘身懷六甲的婚禮象徵著「生」;NJ和初戀情人阿瑞時隔30年後的重逢感嘆歲月之「老」;婆婆的中風和敏敏精神上尋求寄託的「病」;以及婆婆離開人世的葬禮之「死」。

這既是具象化的故事裡面的生老病死,也是每個個體生命中都會經歷的片段。楊德昌表面上是在寫這一家人的柴米油鹽,實則在揭示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的疑惑。該影片還榮獲第53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整部影片,導演意識不可小覷。

單就據這部影片的片名《一一》而言,也頗具深意。楊德昌坦言,一是最簡單的漢字,兩個「一」則是次簡單。然而電影影片開頭兩個「一」呈上下結構逐一出現,造成一生二的效果。繼而二生三,三生萬物。包羅了現代臺灣中產階級家庭的眾生相。這跟《道德經》中老子的道法不謀而合。

對於這樣的行業內大拿級的電影,我更多的不再是深究影片中的人物設置和視聽語言,而對於深入挖掘導演的一個創作背景和創作動機更感興趣。影片的故事永遠都是一個高度凝縮的營養片,你要成長,最好是去了解這個營養片的類型,如何匯聚營養,以及服用習慣。盲目服下可能只會適得其反。在反覆推敲的過程中,細細咀嚼。

我曾一度疑惑,NJ的一家,何以成為導演楊德昌對整個社會個體的解讀?究竟他的代表性在哪裡?

除了前面我提及的人生基本觀:生老病死四點以外,我想楊老的用意還在於從NJ的大家庭裡面提取一個生命歷程的樣本:單獨拍攝一個人從小到大的過程太漫長,而一個家庭卻可以包括很多年齡層面,片中新娘舅媽分娩的新生兒代表生命的起點,愛拍照的小男孩洋洋代表的是童年,初遇愛河的婷婷則是少年,舅舅和舅媽是青年,NJ和老婆敏敏則是中年,婆婆則是老年。

楊德昌巧妙的把人生中的幾個階段布置到了一家人身上。每個人都在為那個階段而欣喜、困擾、掙扎。就好比童稚如洋洋,居然也會說出:「我覺得我老了」這樣的言語。

整個楊德昌的家庭觀彰顯,不僅之於《一一》。在他之前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面的小四,《麻將》裡面的紅魚,都是其筆下的「家庭」主題的產物。

他寫出了他的觀點,更把這個選擇權交給了觀眾。所有的社會結構在他眼中都是清晰明了的,在他看來,無論什麼形態,總是和人息息相關,只要理解了人及其所處的環境,就能抓住最本質的東西。

思維敏捷如他,不僅熱愛建築學,還持有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的楊導,相信一切複雜的情節到底都是簡單的,包括人生。

幸福的家庭大抵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血脈相連,唯願執子之手共賞四世同堂的暮年光景。

相關焦點

  • 介紹:導演楊德昌 影片《一一》
    「也許能製作出超越《一一》作品的,只能是導演楊德昌本人了。
  • 楊德昌與《一一》,永不過時的人情冷暖
    距離2007年已經過去了十餘個年頭,楊德昌依然是電影界最常被提及,也最受尊重的名字之一。他影響了無數東亞電影人,是華語電影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今年五月也是楊德昌代表作《一一》的坎城首映20周年。《一一》則更像是楊德昌——1983年的《海灘的一天》、1985年的《青梅竹馬》、1986年的《恐怖分子》、1991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4年的《獨立時代》和1996年的《麻將》——這七部以往作品的集大成之作。
  • 電影:楊德昌《一一》過去的,過不去的,聽聽和看看別人怎麼說
    大概花了三天時間看完的《一一》,看完之後也沒著急寫,聽了焦雄屏全面的介紹這部片,她是從片名,整個故事的整體,平行面,畫面的交錯,美學構圖,對生命的透視和體悟,這幾個角度一一分析,聽了一遍一遍,可可問我今天你已經看完這部片,怎麼還不在電腦上寫,每天晚上陪她睡一會,她不睡,我就起來寫,然後她會自己慢慢入睡。
  • 《一一》最好的影評,是楊德昌自己寫的
    楊德昌逝世10年,第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推出致敬單元「」。這個復活節的春天,已經成為楊德昌影迷們的節日。從今天起開始這個楊德昌電影評論系列,爭取把他全部的電影重看一遍。好在他作品不多,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不會過時。
  • 楊德昌《一一》二十年,電影真的延長了人類的三倍
    2000年,第5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大放異彩。姜文的《鬼子來了》獲得了評審團大獎,梁朝偉憑藉《花樣年華》拿下了影帝,而楊德昌則憑藉《一一》獲得了最佳導演。同樣是2000年,李安拍出了《臥虎藏龍》,婁燁拍出了《蘇州河》······如今20年過去了,回過頭來慢慢看,那真是屬於電影的時代,讓人心潮澎湃的年代。楊德昌在《一一》中有一句關於電影的著名論斷。「電影發明之後,讓人類的生命至少延續了三倍」。
  • 楊德昌《一一》:我們都老了
    距離楊德昌導演去世,也已13年。《一一》是公認的楊德昌最好的電影,是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中的重要作品,同時也是他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作品。對於片名「一一」,一直有許多解讀,但楊德昌早就公開解釋過: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複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
  • 《一一》體現了楊德昌電影存在的局限 | 歪萊塢
    不單《一一》是如此,在他此前的絕大部分影片中,觀眾都在觀影的同時聆聽著他總結啟發性的觀點,宛如在學校的課堂上聽語文老師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早《一一》兩年,楊德昌最誠摯的電影夥伴,也是臺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侯孝賢拍出了《海上花》。這兩部電影被許多影評人看作是他們電影生涯的巔峰。
  • 影評|電影《一一》:假如楊德昌TO:「後浪」……
    青春是殘酷而溫情的,尤其是在楊德昌的電影中。若以今天的營銷角度來看,楊德昌和「To:後浪」的聯動,是最in的碰撞。可惜斯人已逝,只能勾起人們無盡的想像:假使這個命題交給楊德昌,他會交出怎樣的答案呢?還好「人生代代無窮已」,在沒有加引號的「後浪」前,仍有人生苦樂、代際傳承。
  • 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導演楊德昌,拍出了最偉大的華語電影之一《一一》
    在2000年坎城電影節上,《一一》為楊德昌帶來了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受到了主流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全美影評人協會將其評為最佳影片獎,還有人說這部電影是21世紀頭10年中最偉大的。它在各個層面上的吸引力在於其明顯平易近人的主題、精妙的手法,以及導演令人敬畏的電影才華。和他的同胞侯孝賢一樣,楊德昌已經成為了最傑出的電影製作人,與西奧·安傑洛普洛斯等大師不相上下。
  • 楊德昌一生中最好的電影,看完《一一》以後,似乎走完了一生
    楊德昌一生中最好的電影,看完《一一》以後,似乎走完了一生今天是臺灣導演楊德昌的誕辰,楊德昌先生已經離開我們十多年了,如果活到現在,他應該已經71歲了,不過他在臺灣電影界的影響是一隻都在的。楊德昌不僅僅是一個華語電影中,最為優秀的導演,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影響力極大地導演。
  • 淺談楊德昌電影《一一》
    《一一》二者皆佔。而如果你給它三個小時的時間,我相信你會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並沉浸在這場對話中,這場有關人生的對話。故事發生在一個臺北市的普通大家庭中。三代人都在各自的生命階段裡體驗相應的經歷,比如疾病、利益還有成長。而對於處於相同階段的不同人來說,每個人都還有著自己獨特的遇見和離別、選擇和取捨。
  • 20年前的今天,梁朝偉拿了坎城影帝,楊德昌王家衛姜文坎城都得獎
    整整20年前的今天,2000年5月21日,法國,坎城,第53屆坎城電影節落幕。這是屬於華語電影極致榮耀的一天,兩岸三地的三部電影,在坎城大放異彩。臺灣導演楊德昌憑藉《一一》獲得最佳導演獎。《一一》坎城的全球首映式,楊德昌與小演員李凱莉、張洋洋。
  • 今天才是《一一》全球首映20周年,弱冠華年,一一浮現
    IMDb告訴我們,《一一》在第53屆坎城電影節首映的日期,是2000年5月15日,也就是說,今天,才是《一一》首映20周年的日子。(差一天怎麼行!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一一》20周年,那些出演了《一一》的演員,如今何處?有人已經仙逝了。飾演婆婆的唐如韞,於2011年4月9日去世,享年87歲。
  • 逐漸被看懂的楊德昌
    誠然,如今站在新的時代回望過去,這樣的論調難免有失偏頗。臺灣電影市場沒落的背後還有著自身發行機制的缺陷,以及政治環境的影響等更複雜的原因,而不僅僅局限於新電影的「後遺症」。 但也正是種種非議,再加上楊德昌電影中對於人性犀利的剖析,對於生活的哲學思辨,在當時不被大多數人理解,使得其後期的創作生涯與電影圈漸行漸遠。他是孤絕的,也是寂寞的。
  • 《唐探3》曝主題曲MV 楊德昌電影《一一》將上Netflix
    (沒有土味兒歌舞就不是唐探了)- 楊德昌電影《一一》將上線Netflix臺灣電影導演楊德昌作品《一一》將於12月31日上線Netflix平臺。這是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講述了簡南俊一家人的各自生活軌跡直至婆婆病逝的故事。
  • 2000年,原來已經過去20年!
    2000年,18歲的賈玲,還是個瘦子。高中畢業,便奔赴北京,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可惜沒考上。第二年捲土重來,結果陰差陽錯,學了相聲表演。楊德昌的《一一》,以婚禮開始、葬禮結束的《一一》,凸顯了楊德昌對世界徹底悲觀的絕望,他精準地復刻著人生在世的每一個時刻,讓觀眾感知到&34;。
  • 李安、王家衛、楊德昌……讓電影史上的2000年屬於中國
    5月14日,楊德昌的《一一》。5月16日,李安的《臥虎藏龍》。5月20日,王家衛的《花樣年華》。20年前的坎城電影節上,它們在短短一個星期裡輪番首映。2000年的坎城電影節上,除了梁朝偉獲得影帝外,《花樣年華》還摘下最佳技術大獎,楊德昌憑藉《一一》摘下最佳導演,姜文憑藉《鬼子來了
  • View 視角 | 文青們的《一一》二十年了
    楊德昌的《一一》問世,踏下了華語電影邁入新千年最重要的一步腳印。二十年過去了,這一如同涓涓細流般靜觀生活本真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心靈回聲卻愈發響亮。圖 | 楊德昌導演在1991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楊德昌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導演筆記中寫道:
  • 楊德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巔峰,不是《一一》,而是《恐怖分子》
    ,複雜精妙的結構,關於虛實邊界的質疑以及對都市人情感生活的探索,都在一一體現在《恐怖分子》之中。另外兩個世界雖然對主角故事起著推波助瀾、穿針引線的作用,但也各自有所指涉,小強喜歡用攝影記錄生活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安東尼奧尼的《放大》以及楊德昌後來的《一一》,前者表達的主題同樣是在探討現實與想像之間的虛實關係,後者則體現了楊作品中經常有的觀察者身份。這似乎是楊在其作品中冷靜客觀的記錄者形象的劇中人物代表。
  • 「迷影精神賞」在京頒獎《一一》獲華語電影20年最佳
    「迷影精神賞」 公布了華語電影20年20佳名單,楊德昌導演作品《一一》獲得第一名。新京報訊 1月6日,第五屆「迷影精神賞」頒獎禮在北京舉行。作為本屆活動推介大使和榮譽明星評審的演員杜江亮相現場,與年度輪值主席韓松落共同揭曉了2020年第一個華語電影獎,並公布華語電影20年20佳名單。著名導演賈樟柯、王小帥、陸川、刁亦男為獲獎影片頒發獎盃。經過二十餘位專業影評人、策展人、選片人評選、投票。最終,第五屆「迷影精神賞」花落香港導演黃綺琳的長片處女作《金都》,楊德昌導演作品《一一》獲得華語電影20年20佳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