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伍德是一個人的名字,也是一部電影的名字。這本是蒂姆·波頓+德普組合的首次合作,也是一部黑白電影。當你看著古董一般的黑白膠片,擁有最純粹色彩的光與影,便仿佛能聽見放映機在黑暗中輕輕轉動,沙沙作響,懷舊而沉默。一如那已然黯淡的,一去不復返的,好萊塢黃金年代。
這個年代裡,誕生了[公民凱恩],一部被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如今的很多知名導演都曾說,是奧森威爾斯這部傳奇的作品引發了他們對電影事業的熱愛。然而我相信,也會有很多導演,甚至更多,曾被艾德·伍德的作品深深震撼,從他的電影中獲得了對這項事業的無限熱情和勇氣。
怎麼樣?現在對他產生了很深的敬意吧?
我好像忘了交代一點,艾德·伍德,封號為「有史以來最爛的導演」。
總以為無論什麼修飾成分,只要自己的名字能和最高級聯繫在一起,把它看作是一種稱讚也未嘗不可。而艾德·伍德作為導演之「最爛」,也絕對爛的如假包換,童叟無欺。他的代表作《外太空第九號計劃》就在IMDB上雄霸「得分最低影片」稱謂近半個世紀之久。據說還有憤怒的觀眾強烈要求為這個片子打負分。在編劇時,艾德·伍德將其定義為「科幻恐怖片」,然而相信我,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爆笑喜劇來看。由於經費不足和艾德·伍德並不在乎「一點點瑕疵」的風格,影片中到處充斥著:
塑料餐盤做成的飛碟,搖搖晃晃的衝向「地球」,而連在上面的釣魚線還在閃閃發亮;
宇宙飛船內部的駕駛艙,據我仔細觀察,應該是由兩把摺疊椅和一張浴室的塑料帘子組成;
某殭屍從墓地裡爬出來的場景,衝進兩個與劇情毫不相干的工作人員,架著扮殭屍的演員的胳膊把他從卡住他的墓穴中解救出來;
某演員與巨大的章魚搏鬥,陣陣慘叫,異常激烈。然而你可以明顯看出那個章魚玩具很可愛的不會動——因為馬達掉了;
拍攝過程中一重要角色的扮演者不幸逝世,而影片後半部則由另一個與他長相毫不相像的人來接替他,此人不得不在影片中一直用鬥篷蒙住半張臉……
一場穿越墓地的戲,由於拍攝時間的不同,同一場景的背景由夜晚變到白天又從白天變回夜晚……
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電影中該出現的不該出現的,這個片子應有盡有。看完此片,又怎麼能不破口大罵,拍案而起:「xx的,這也能叫電影?!那老子也能拍電影!」這種反面刺激的力量是無窮的。於是一個個投筆從影的導演就此誕生,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不知道蒂姆·波頓是不是其中的一員。不然為何在記錄艾德·伍德人生時,忠實卻又略帶了一絲調侃的味道。到處跑著找投資人,苦苦跪求那些著名演員加入自己的劇組,在電影院裡被觀眾的臭雞蛋爛番茄打得抱頭鼠竄.熱鬧而搞笑。在笑容的背後,不知為何又感到一種酸楚與淡淡的悽涼。
也許這就是看一個小人物時的感覺。渺小,平庸,一如芸芸眾生中的自己。然而他又與我們自己不同,因為更單純,而傻得可愛。所以,當我們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夢想不過是一個無法證實的傳說時,他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堅持。於是艾德·伍德雖然被製片罵的比狗血還淋頭,仍然神採奕奕的坐在電影院裡欣賞他自己的成果。透過他興奮到癲狂的眼神,你知道在面對這個無人欣賞的世界時,他一個人在空蕩蕩電影院的黑暗之中為自己感動。當他隨著影片無比慷慨激昂的念著臺詞,完完全全沉醉於他的rubbish時,我善意的希望整個世界為他安靜下來。
曾經以為只要有了一顆熱情的心一切就都有了可能,以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哈哈。當我在相信愛迪生那句「成功等於1%的天才加上99%的汗水」時,漸漸發現他還說著,「那1%的天才更重要,甚至比那99%的汗水的汗水更重要。」不知是誰刻意要隱去後半句的名言,為眾多平凡的小人物許下了了一個空洞的承諾。無數打擊卻逼迫著人們相信——真的有所謂命運的存在。真的有無法求得的天賦。我恍然,於是我放棄。在我停下步伐慢慢退到路邊時,自己也清楚是做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然而還是忍不住回望捨棄的那條坎坷的路途,艾德伍德仍在上面跌跌撞撞的奔跑。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我不再相信了,他卻依然信著。我變聰明了,他卻依然愚笨著。我在嘲笑他,卻為自己落下淚來。
是不是有一些人,天生就應該奔跑,應該去追逐?那些奔跑與追逐的背影,氤氳了那樣一種笨拙的溫情。漸漸明白了,喜歡一棟房子,原因是自己永遠也買不起它。喜歡一個人,原因是自己,永遠也不能成為他。史鐵生曾說過,「我常以為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在人生的大舞臺上,獻給那些生來去充任苦難角色的人們。
回復「@艾德·伍德」,查詢影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