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自在赴蓮邦(三)
◎魏鎮西 文
黃珮玲 英譯
【雙親生死契闊的情誼】
父母親求學時代正值中國戰亂時期;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們由相識並進一步組織家庭,雙親結縭長達五十五年之久。
他們年輕時,父親因為職務關係經常不在家,而母親無怨無悔地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父親在母親的心目中是獨一無二的,她總是告訴我們:
「在家裡,爸爸永遠是擺第一的!因為沒有他,我和你們都不可能有今天!」母親不只對父親照顧得無微不至,並且儘量承擔家中的所有事務,使父親無後顧之憂,全心全意地為國效命。
在我們子女印象中,他們很少爭吵。父親感激母親為家庭、為丈夫、為子女付出畢生的心血;所以當母親身體不適時,父親總是安慰她、開導她、化解她心中的憂慮,成為她的精神支柱。父親並常告訴我們兄弟姐妹五人:「你們的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你們,她為這個家付出她一生的心血,你們一定要好好孝順她!」
當他們步入老年時,來美定居,有幸遇到師父宣公上人,接觸佛法,兩人逐步地走上修行之路。父親沉默寡言,喜獨處;而母親較好動,喜歡結交朋友,也喜歡參加法會或共修等活動。雖然雙親個性不同,但是父親儘量配合她,與她一起參加各種法會;有時也會將研讀佛經的心得與她分享,並告訴她如何減少煩憂的方法。而母親對於父親全心投入修行的意願,也儘量配合;媽媽曾經告訴我:「你爸爸這麼喜歡修行,我們應該要成全他,不要障礙他!」
西元1989年至西元1995年,是雙親一生中身心最愉快的時光;他們經常聯袂上舊金山拜見師父宣公上人,或上萬佛聖城參加法會,有時也隨緣與佛友們聚會或出遊。此時雙親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將過去長期累積的壓力與煩惱,全都置之腦後,全副精力專注在學習佛法上。
西元1998年底,母親的身體狀況漸走下坡,所以心情容易低落;當其心情沮喪,或遇事易起煩惱時,父親不但成了她傾訴的對象,也是她的心理治療師,還是她的同修法侶。父親經常指導她如何念佛,如何正確地觀像念佛。父親常告訴她:
「唯有放下心中的一切,專心念佛,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而母親也能虛心地接納,盡其所能地練習專心念佛與念經。
西元1999年雙親訂下規定:平時談話的主題,以佛法為主,儘可能不涉及世俗的話題;若是不小心提及俗事或煩惱事時,要及時相互提醒與糾正。每晚兩人共修念佛一小時,當他們共修結束,父親就為她按摩十幾、二十分鐘,然後安慰她幾句才就寢。
西元2000年3月,父親已意識到母親身體狀況出現了嚴重問題;但他不動聲色,只是從旁協助她,關懷她,儘量使其心情愉快。當時母親體力漸衰,但是父親仍是堅持每晚與她共修念佛一小時。父親小心翼翼地牽著母親的手,步入小佛堂念佛;念完佛號,又扶著母親緩緩地回房,幫母親把被子鋪好,協助她躺下休息,並安慰她幾句。此時母親晚間睡眠的品質越來越差,每當難以入眠的深夜,她會不由自主地找父親陪她;而爸爸不論多累,仍是滿她的願,坐在其床邊陪陪她、和她說說話,給她安全感。直到清晨,母親睡著之後,父親才回到自己的房間打坐念佛;父親深夜起身,陪伴母親渡過漫漫長夜的日子,約有半年之久。
父親為增強其信心,與堅定其毅力,常為她講解「念佛法門」的殊勝,教導她如何堅定念佛,將身體的病痛減到最低點。父親並抄寫一段某位大德的佳句鼓勵她:「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堪憂!」非真用功者,不知此語之妙也!並勸導她:
「苦與樂只是人生的表象,終不久留,所以無須往心裡去的,要把它當垃圾丟掉!現今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念佛得力,在這一生就能了脫生死!」
母親在父親的悉心呵護與鼓勵下,逐漸地放下心中的牽掛與煩憂,不理會身體的痛楚,專心誠敬地念佛及念經,與觀像念佛。
母親於西元2000年十月底開刀後,向父親表白她想走,請求父親幫助她。父親為了安她的心,以鎮定的口吻告訴她:「我可以念十萬遍佛號回向給你,但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則須要靠你自己的信心與願力,其它的都只是助緣罷了!若是你肯放下一切,一定去得成!」父親的堅強與真誠,猶如給了母親一顆定心丸。
自那以後,她就常告訴我們:「從今以後,不要再喊我『媽』!我和你爸、還有和你們,都以同修道友相稱呼!」她還要妹妹轉告父親說:「他修他的、我修我的,我和他是同修,已無任何關係!」
母親臥病期間,爸爸每天除了固定念佛打坐之外,其餘時間則儘可能地陪伴她;每次總是握著她的手,給她定力,並輕聲細語地安慰她。直到母親往生前七天,她親眼看到阿彌陀佛與蓮花之後,她就逐漸地不再依賴父親。
父親後來回憶說:「當你媽媽看到阿彌陀佛之後,我再握她的手時,我就感覺到她不再需要外力了!當時我心中的壓力減輕不少,因為我知道她自己已有把握往生極樂世界了!」母親於同年十一月十一日中午,安祥往生;當時家人即刻聚集其房間念佛,望著父親盤腿端坐,專心念佛,並未受喪偶之痛的影響時,心生佩服!心裡也少份擔憂。
對於母親預知時至,安祥往生,父親深感欣慰,且如釋重負。在母親頭七時,他告訴我們:「當我發現你媽媽身體不對勁的時候,我就開始籌劃如何幫助她放下萬緣,堅定她的信心與願力,往生極樂世界。當時我還沒有十足的把握,沒想到她真的做到了!我心中的石頭也可以放下了!」父親謹守諾言,於母親往生四十九天之日,即念滿十萬句佛號,回向給她。
父親以相知相惜的心,陪母親走完人生的旅程;他的從容鎮定與慈悲真誠,使母親能夠斷然割捨親情與世間塵緣,坦然面對無常生死,專心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父親將「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夫妻之情,提升為助其成就道業的同參法侶之道義;使我心生感動,且由衷的敬佩,更使我體悟到「將小情小愛的私慾,升華為行菩薩道的大情大愛」的真正涵義。
父親攙扶著母親念佛共修的身影,猶如一幅永不磨滅的圖畫,深植我心,令我畢生難忘!
(未完待續)
【編注】恭錄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月刊 第432期
從容自在赴蓮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