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話人間
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曾提出了對人類非常重要的身體權利理論,他在談到身體被規訓的時候,認為身體理論的生物權利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個體的方面,一個是群體的方面。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生孩子到底誰說了算。
(秦嵐。IC photo/ 圖)
參演熱播劇《怪你過分美麗》的秦嵐,因婚戀問題又上熱搜了。
在某次採訪中,被記者問到如何面對催婚催生的壓力時,秦嵐霸氣直言:「有人說生孩子是女人的義務,我想說,我的子宮使不使用,關你什麼事?」此言一出,立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不止秦嵐,就在前不久,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本來在社交媒體分享吃火鍋的歲月靜好,卻不料引來網友去楊麗萍微博下方評論,認為她沒有生育一兒半女是人生的失敗。相關內容也很快登上熱搜,成為了大眾討論的焦點。
不僅結婚和生子,對於一些熱愛工作的女性來說,更理性的思維、更善於決斷的特徵都會讓職場女性背負「你太強勢了,一點都不女人」的指責。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說: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被造就的。顯然,不管是指責女性應該結婚生子還是女人太強勢,都沒有把她們放在個體生命的角度進行評價,而是在常見的「女性應該是這樣的」話語體系中進行討論。
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女性的結婚生子被看作其價值的重要部分,而沒有完成這部分的女性則仿佛欠缺了完整度。同樣,對於在職場有著強大競爭力的女性,當她被定義為「強勢」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沒有被當作一個公平的競爭對手來看待,而是被定義為「女性應該怎麼表現」。但實際上,在以腦力勞動為主的職場競爭中,男女的差別更多的是在邏輯思維、圖像思維等方面,而不是「男人應該更強」和「女人應該更弱」的差異。
莎士比亞曾感嘆: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在那些既定的女性框架體系中,女性應該負責的是弱與美、賢妻良母還有傳宗接代的部分,脫離這些敘事的女性人生藍本會被當作是一種邊緣化的人生。作為長期被物化的女性,要麼是容易成為男人徵服世界的戰利品,要麼認為女人應該是依附男性和家庭生存的生物。
(IC photo/ 圖)
這些仿佛定理般的女性評價框架,讓很多女性對自己的身體、生活以及生命的看待,都在他者的話語評價中起起伏伏,生活也沒有圍繞自己的本心在運轉。但此次秦嵐的回應則恰恰跳出了原有的評價框架,去觸及了個體身體權利的層面。
哲學家米歇爾·福柯曾提出了對人類非常重要的身體權利理論,他在談到身體被規訓的時候,認為身體理論的生物權利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個體的方面,一個是群體的方面。個體的方面就是以人體為中心,對身體做有效的規訓,例如鼓勵或者抑制生育;群體方面則是以人口為中心來控制社會的人口發展。也就是說,只要單個的身體被規訓了,包括關於身體的欲望和性行為都被規訓了,那麼整個人口的繁殖、人口的數量等等,它其實也是受到掌控了。——限制不要過早地去性接觸或者在繁育的時候不能過度,跟建議早點結婚生子和生育都是同樣的原理。
顯然,是否使用子宮進行生育應該是女性可以自主決定的身體使用權利。而楊麗萍後來在評論區的回應則更彰顯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人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來一種特殊的味道。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這一段表述,其實更加回歸到了人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本質。
這段關於生命的論述其實也暗合了人關於價值追求的差異。在阿特金森的期望與價值模型中,學者們指出:個體完成各種任務的動機是由他對這一任務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對這一任務所賦予的價值決定的。個體自認為達到目標的可能性越大,從這一目標中獲取的激勵值就越大,個體完成這一任務的動機也越強。
並且,人的行動動機的產生,還包括內在需求和外部條件兩方面。對事物價值的判斷主要來自於內,而期望則主要來自於外。當一個人覺得某件事對自己非常有意義充滿價值,同時外部的環境或者條件又允許時,他就會更傾向於去完成這件事情。
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人,由於對於事情的價值衡量不同,她會選擇去做對自己來說有價值的事情,並且會根據外部條件的不同,去判斷如何去做、什麼時候做。
(視覺中國/ 圖)
其實,男性同樣也會面臨被貼標籤的時候,似乎強大、競爭就是男性的專屬。但事實上,很多男性也不一定就適應競爭機制,而如果一旦在競爭中失利,又要面對周圍人的責備。所以,類似的評價體系問題同樣也會出現在男性身上。
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並不是針對男人或者女人某一個性別的,而是對人類都適用的。人類需求的最高層次,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也正如個體心理學阿德勒所論述的,由於社會的分工,人只有參與社會生活才能感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引起樂觀和自信。
因此,在人的一生當中,我們都會面臨實現自我價值,並不斷做選擇的問題。不管是結婚生子,還是在職場和其他人公平競爭,都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之一。這也無關乎性別,不是女人就應該怎樣,男人就應該怎樣的問題,而是我們如何看待事物的價值以及如何做排序的問題。
一個具有自愛和反思能力的女性,她會在不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不只是聽從別人的意見,而是更多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自己來做選擇和排序。女性不僅應該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喜歡做的事情,也應該可以主導自己的結婚權、生育權,至於把哪一個看得更為重要,哪一項擺在前面,也應該由個體自由選擇。正如在秦嵐的角度裡,她認為演藝工作更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楊麗萍的人生選擇中,將舞蹈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一樣。只要自己認為這件事的價值比另一件事來得更為重要,那就可以這樣選擇。
究竟怎樣才是有價值的一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完這一生,並學會淡化所謂傳統思想、社會觀念帶給我們的影響,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