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首批電影新作中,最亮眼的當屬《八佰》。
影片以1937年淞滬抗戰為背景,四天四夜,無止無休,展現了420位血性男兒用生命書寫了「一個民族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和錚錚鐵骨,一支軍隊的鋼鐵意志與鑄血之魂」。
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們的&34;,用頑強、奉獻、不懼犧牲的精神,在淞滬抗戰的最後一寸土地上浴血奮戰。
《八佰》最鮮活的地方,在於故事裡的每一個小人物。整部影片著重刻畫戰爭中的人物群像,以南北兩岸的小人物勾勒出整場戰役裡前方戰士和後方民眾的大面貌。
影片結尾,當鏡頭從四行倉庫的斷壁殘垣慢慢過渡到今天繁盛的魔都,當沒有硝煙的蘇州河和幾百米高的東方明珠出現在眼前,你無法不為先人的付出落淚。
為幫助大家對這段歷史有更清楚的認識,小馬君為大家進行了詳細整理。
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是戰爭的主要陣地。它是一座位於上海閘北中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正門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它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
之所以叫四行倉庫,是因為這裡是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四個銀行共同的倉庫。這座倉庫有25米高,是當時閘北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
四行倉庫有著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英租界僅隔了一條蘇州河,過了當時的垃圾橋就是日軍不會進犯的英租界。
這就構成了影片中蘇州河兩岸,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地獄的鮮明對比。
蘇州河南岸,英法租界內燈紅酒綠,歌舞昇平,一派繁華的「夜上海」景象。
鏡頭一轉,一河之隔,兩個世界。蘇州河北岸戰火硝煙瀰漫,近處的四行倉庫炮聲不斷,遠處是一望無際的殘垣斷壁。僅僅一條河的距離卻是天差地別。
八百壯士
「八百壯士」實際上並沒有800人。奉命留守四行倉庫的五二四團,雖然名義上是一個團,但實際上只是一個營,而且人員還不齊整。
最初,蔣介石希望八十八師全師留守上海,阻擊日軍。但是師長孫元良堅決反對,認為這樣等於將八十八師白白犧牲。經過多次協商,最終決定八十八師留下一個團在閘北堅守一兩個據點,作為中國軍隊還在閘北抵抗的象徵。
但實際上,孫元良只留下了五二四團的第一營堅守四行倉庫。為了迷惑敵人,在正式通訊的時候,以五二四團代替第一營,讓日軍以為有一個團在防守四行倉庫。
第一營最初有近八百人的編制,但經過淞滬會戰的不斷消耗,進入四行倉庫進行守衛的時候,僅剩四百餘人。為了威懾敵人,當有外國記者詢問守軍人數時,指揮官謝晉元故意說有八百人。從倉庫送出的傷員,也統一回答一共有八百守軍,這也是「八百壯士」稱謂的由來。
震驚中外——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日軍隊展開了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淞滬會戰,主戰場是上海。
戰役持續了三個月,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的大舉進攻,國民革命軍傷亡慘重,淞滬會戰末期,蔣介石決定撤出閘北(今靜安)大部隊,改為防守上海西部郊區,僅留下八十八師單獨駐守。這也就是影片中講述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在於:
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
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徵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國際縱容——綏靖政策
綏靖政策,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
20世紀30年代前,也是正值淞滬會戰期間,綏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才使得那段歷史中國的孤立無援。
歷史啟示:
歷史證明,「綏靖政策」不僅沒有避免二戰的爆發,反而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使英國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災難。時至今日,「綏靖政策」對當今國際政治外交尤其是我國仍有深刻啟示。
租界:&34;窺探舊中國主權破壞
歷史中的上海共有兩個租界: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併而來)和上海法租界。
當時四行倉庫對面的蘇州河南岸是英美的公共租界。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滬會戰中,日軍將公共租界北區和東區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軍控制的勢力範圍。
1943年,日本人支持的汪精衛政權經過對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8月,歷時近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結束。
回顧這段歷史,一是希望同學們了解與電影有關的歷史考試要點,二是希望所有人都明白:「弱國無外交",只有真正強大的國家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
慘痛的歷史不應該被輕易遺忘
軍民的血與淚,同樣不該被忘記!
電影《八佰》
再次提醒我們
和平來之不易
吾輩當自強
歡迎分享文章給更多朋友,關注「長沙小初高」頭條號,獲取更多升學學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