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用《滿江紅》這闋詞牌填詞一首,以此對電影《八佰》及這段真實抗戰歷史的一種感嘆和感懷:
滿江紅·四行保衛戰(柳永體)
( 原創 )
八百孤軍,四行守、腥風血雨。
阻牆下、猖狂日寇,鐵蹄停步。
炮火飛屍驚北岸,童軍南渡國旗舉。
倖存者、國破卻狼窩,傷橋路。
硝煙盡,迎新滬。江水碧,尋高庫。
天堂埋地獄,殘垣魂鑄。
彈孔如篩依舊在,摩登都市雲樓巨。
歸去來、一曲戰歌縈,英雄賦。
《八佰》電影近期在全國各大院線熱播,成為常態疫情下的一道靚麗風景,為疲態的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更為當前我們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敲響了歷史的警鐘。
《八佰》是根據83年前,抗日戰爭時期淞滬會戰中四行保衛戰的真實故事改編。前幾日專門重新閱讀了那段歷史,昨晚又買了張票觀看了這部電影。
電影的視覺衝擊和聲效似乎更有衝擊力、震撼力。電影《八佰》的基本尊重歷史事實,製作精良大氣,場面恢弘寬大,戰鬥激烈殘酷,看後讓人久久不能平靜。幸運自己生活在一個正在強大起來的中國,幸運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寧的時代。
電影及其這段歷史留給人們太多的感懷和感嘆: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
四行倉庫是一座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新垃圾橋即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庫建築,是當時交通銀行與北四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與鹽業銀行)於1931年建成的聯合倉庫。它是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建築物,建造得十分堅固。
當時,阻敵進攻的是國軍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留守抵抗,營長為陸軍少校楊瑞符;為加強領導,特派五二四團團副中校謝晉元作為最高長官。
師長孫元良決定,就以四行倉庫為據點固守,固守時間為7天,這也是老蔣向他提出的。他想來想去覺得一團兵力還是過多,在最後撤離時,決定只留下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這麼一個加強營。兵力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奮戰,經過5次補充兵員,全營撤退到四行倉庫時,包括團副謝晉元在內,其實只有414人。而他們的對手,是隨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親自指揮的日本王牌軍第三師團。
在國軍節節敗退的大背景下,更被看作是以卵擊石,不值一提,是一場送死戰鬥,但其對抗結果,八百壯士打出了精神,打出志氣,讓全世界為之樹起大拇指點讚,並載入史冊。
《八佰》電影真實還原了四行倉庫保衛戰歷史,倉庫的南面是隔著一條蘇州河的英美法等各國租界,東西北三側方向均是日寇佔領區,這已經是完完全全的一座"孤島",與南岸租界的酒綠燈紅"天堂"相比,一座倉庫就是"地獄",留守也就意味著犧牲。
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和可知的結果,在面對各國列強的眼皮底下現場直播。因為九國公約的籤字國將於11月6日召開會議,蔣介石希望以八十八師的犧牲來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為此,老蔣原本讓戰士們在此抵抗七天以達成政治目的,最後的結果是,一場戰鬥甚至整個中國的抗戰,在西方列強眼裡根本不當回事。
所以當八百壯士抱著以身殉國的決心與日寇戰鬥到底時,面對日寇的飛機大炮和坦克的瘋狂進攻,阻擊了四天四夜而使其一籌莫展,寸步難行,此時,上級卻下死命令讓剩下的壯士們不得不含恨撤退到租界內。
從抗日戰爭的那段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東北的淪陷、淞滬會戰的失敗,還是當時京都南京的失守,等等,除了中日之間的裝備差距和人員基本素質的差異等原因外,不抵抗、半抵抗,特別是戰鬥意志的缺失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如果所有的國軍都能像《八佰》中的勇士那樣,也不可能會造成南京淪陷後的歷史上最慘局面,也不可能導致大半個中國的淪陷,也不可能出現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當然電影只演繹到八百勇士撒出四行倉庫也就結束了,但壯士們的後述真實歷史更為悲慘。他們一撤進租界便被繳械,四行倉庫保衛戰指揮官謝晉元後來被暗殺。
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蘇州河南岸的各國租界被日寇接管,這些昔日的國民英雄有的被分散到中國的日佔區做勞工,有的被運送到南洋幹苦力活,許許多多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成為怨死鬼或孤魂野鬼。
還好,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在高樓林立,高度發達的城市裡,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遺址至今還留存著,滿牆的槍炮彈眼猶如篩子眼和殘垣斷壁,讓我們後人時刻可以找尋、翻閱和重讀這段歷史,緬懷這些先烈英雄。
新中國的成立,近代以來的中國從來就沒有像現在這樣獨立自主和自強不息,也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能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改天換地的中國,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建設,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自豪和自信,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復興夢想。但當今世界特別是列強們的強盜本性沒有改變,遏制中國強大復興的圖謀沒有改變。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必定不願也不希望中國的民富國強,由此針對中國的打壓和制衡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從某些方面講,這與我們走什麼路舉什麼旗和執行什麼樣的對外經貿政策沒有本質的關係,所以我們必須丟掉幻想,丟掉對美國政府的一切幻想,丟掉「退卻"或"妥協"的幻想,唯有我們骨子足夠的硬,自身足夠的強大,才能應付一切的挑戰。
世界是強者的世界,天下是勇者的天下。電影《八佰》中童子軍楊慧敏冒死由租界從橋上送國旗到四行倉庫的舉動,據說當年在《時代周刊》上高調刊登。
當謝晉元與營長楊瑞符從這位10多歲的小姑娘手中接過國旗時,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了一個軍禮。楊惠敏問謝晉元今後的打算,在場的軍人齊聲回答:誓死保衛四行倉庫。當小姑娘問及你們還有多少戰士時,謝晉元回答說:800人。楊瑞符回憶,之前送出的重傷員也被一一告知:若外界問起倉庫中還有多少守軍時,統一回答說800人。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小女孩送國旗是這部電影和這段歷史的一大亮點和希望。雖然對十幾歲小女孩究竟是從橋上送過去,還是鑿壁拿過去,亦或是泅蘇州河過去存在一些爭議,但無論如何這一舉動鼓舞了"地獄"門裡的鬥志,這一舉動鼓舞了當時的抗日士氣,這一舉動也讓我們看到精神的力量和中國的希望。
總之,四行保衛戰彈指一揮間,至今已經過去了八十三年,歷史的洪流早已蕩盡這段慘烈的戰鬥場面和艱難的抗日戰爭歷史,八百壯士的進退功過歷史也有一個定論。一個四行保衛戰改變不了當時的上海淪陷歷史,千千萬萬個四行保衛戰肯定能阻止墜落的中國,抗戰後期的國共合作和全民誓死抵抗,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就是最好的見證。
感謝電影《八佰》重現這段歷史。讓我們勿忘國恥,牢記英烈祝託,珍惜來之不易的當下,展望美好的未來!
您對電影《八佰》 及其這段真實抗戰歷史有什麼感言,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