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是「馬丁·斯科塞斯寫給電影的一封情書」的電影《雨果》,改編自小說《造夢的雨果》,以小男孩Hugo的視角發現了巴黎火車站一個小小玩具店老闆的真實身份,從而揭開了電影大師——喬治·梅裡愛的輝煌時代。
這部榮獲第84屆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攝影5個獎項的作品,不僅是導演寫給大眾看的藝術,也是導演為人類電影誕生寫下的腳註。
今天的文字,都選自本次觀影會後的留言。
01
《雨果》是一部關於電影、夢想、情感的片子。它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卻如潺潺流水般淌入內心;它沒有令人感動的橋段,卻喚起每個熱愛電影的人的情懷;它不曾強調突出什麼,卻引發人們對於夢想的共鳴。誠如影片中提到的:電影是造夢的工廠。我想感慨的是:自從電影誕生,生活更加奇妙。
影片開始是繁華的法國巴黎,金色閃耀的齒輪和發條,從熠熠生輝的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到漫天大雪中緩緩進站的蒸汽火車,華麗麗的長鏡頭探索出小雨果那雙美麗的湛藍色瞳仁和略顯呆滯的臉龐。蒸汽、管道、齒輪、發條,小主角穿梭於零件迷宮之間,一邊維護車站大大小小的機械鐘錶,一邊修復著一具會寫字畫畫的金屬機器人,他相信它連接著過去,會給他帶來死去父親的訊息。甚至包括滑稽的車站警察左腿上的輔助金屬,機械的魅力引人入勝,直到雨果仿佛賜予新生一般修復了機械老鼠,這一切達到最高。
這個劇本是十分成功的,節奏很快,令人目不暇接,總是讓觀影者處在興奮之中。在主體故事下,有次生情節,如:車站警察與賣花女孩兒的愛情,兩位老人和兩隻小狗的交匯,開書店的老爺爺贈書等等。他們都同時指向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每個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一個目的,有的人很明確,有的人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目的,但是最終都會走到這一步。而每個次生情節,都是一部完整的小電影,有開始,發展,高潮,結束的每一個部分,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的飽滿,富有浪漫主義氣質。而這些小故事圍繞著主情節好萊塢模式的發展,將之巧妙的調劑和增色。
很多的歲月流逝了,很多的人都被淡忘了,而梅裡愛與他的默片時代卻通過電影巨作《雨果》而再次明燈閃爍,一路照耀了電影歷史最有創意,最可歌可泣的漫漫旅途, 宛若重新找回的底片,再次回顧的時侯,禁不住溫暖了我們的心底。
@20新聞1 張海婷
02
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冒險片,在整個觀影的過程中我都是抱著緊張的情緒看的。影片的片頭中出現小男孩在鐘樓上的那一幕,就讓我感覺到這位小男孩肯定是不幸的。
這位小男孩是一位在維修這一塊很有天賦的人,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鐘表匠。父親火災去世後只留給他一個筆記本和展在博物館裡的沒有人要的機器人。這位小男孩為了查清機器人的秘密,常常在鐘樓上觀察玩具店老闆的一舉一動,後來被抓了,陰差陽錯的認識了這位老闆的養女,最終解開了機器人的密秘,得知了這位老闆的身份(喬治·梅裡愛) 。
昔日的電影魔幻大師,成為了眼前這個終日擺弄著各種小玩具的老闆,只在一個人的孤獨之時,饒有興致的玩著魔術撲克的戲法。
最終雨果和喬治·梅裡愛的養女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喬治·梅裡愛重新打開了自己對夢想的熱愛。
影片中來自梅裡愛夫人的一句臺詞:「以前嘗試忘記的現在可以嘗試重新記憶了」令人動容。企圖忘掉自己的過去,在梅裡愛那裡,是如此傷情困苦,把一切封存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無論在哪,都能辨認出電影機的聲音」,這才是屬於喬治·梅裡愛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一個對夢想如此熱愛的人,曾聽見夢想破碎的聲音的人,一定懂得每一個夢想都不能輕言放棄的執著,於是,喬治·梅裡愛和雨果這兩個夢想之人,彼此成全,互相成就。
@20新聞1 肖燕華
歡迎留言,分享所得。
拍手與你,一期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