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看了我前面的關於古錢幣的文章以後跟我說還有好多錢幣沒有講到。是的哈,中國的錢幣文化源遠流長,錢幣的種類和數量更是不計其數。前兩天有朋友問我能不能講一講秦半兩和漢五銖。當然是可以的啦。我早講過,只要我知道的,我是非常樂意和所有網友們一起分享的。但是如果問到我不知道的那麼我也只能等到學習之後才能跟大家分享了。好了,廢話不多說,進入今天的正題。
秦半兩和漢五銖這兩種金屬錢幣雖然稱不上特別珍貴和罕見,也並不是價值特別高的錢幣,但是因為此兩種幣鑄造量大,影響廣泛,而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此兩種錢幣是所有古錢幣收藏愛好者都無法繞開的錢幣,所以在中國古錢幣歷史上地位很重要。
半兩
首先,秦半兩是中國錢幣歷史上第一個統一通用的貨幣,開創了中國古代貨幣方孔圓形的形制沿襲2000多年。而五銖錢流通時間則長達739年,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長的錢幣。有「最為成功的長壽錢」之美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廢除之前混亂的貨幣體系,將圓錢方孔的「半兩」錢推向全國,當時半兩有兩種材質,一種為黃金,一種為銅。以黃金打造的半兩為上幣,而以銅為材料的方孔圓錢半兩為下幣。從此統一了全國的貨幣,這就是秦半兩產生的歷史背景。
中國人一直稱錢為「孔方兄」,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於外圓內方的秦半兩。方孔圓形的銅錢作為中國古代主要的貨幣形式沿襲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才被機制銅元而取代。
五銖
五銖錢,作為中國古幣歷史中的一個特殊的品種,是從漢五銖開始的。其實在五銖錢出現之前,有過三銖錢、四銖半錢、五分錢、八銖半錢等。
公元前118年,漢武帝開始第四次改革貨幣制度,實行廢除三銖錢,改鑄五銖錢。錢文「五銖」從此啟用。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都有過鑄造。
其實政府改鑄五銖錢的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國家金融,讓私鑄的人無利可圖,放棄那些犯法的勾當。但是各地官吏舊習難改,上下聯手,中飽私囊。於是漢武帝於武帝元鼎四年取消了各地鑄造錢幣的權力,將鑄造錢幣的材料全部收回京師,後成立了專門造錢的機構也就是後來的上林三官,此機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統一鑄造全國貨幣。所以從此以後的漢五銖被稱為「上林三官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錢
西漢以後,五銖錢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系列的演變,主要有東漢磨邊五銖、剪邊五銖、董卓五銖、常平五銖等等。如下圖
從左至右,從上到下依次為磨邊五銖、剪邊五銖、董卓五銖、常平五銖、五銖
講到董卓五銖,其實還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史實。公元190年,董卓鑄造了董卓五銖錢,此錢無內外廓,「五銖」二字很難辨認。世人皆稱之「無文」。董卓五銖錢堪稱我國錢幣歷史上最為劣質,最為輕賤的小錢。而董卓也靠著鑄造五銖錢而在距離長安100多裡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叫做郿塢的城堡,據說城堡內金銀財寶不計其數。董卓五銖的流通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很快就出現了用一擔錢換一擔糧食的局面。於是民怨沸騰,烽煙四起。
可以說,漢五銖制度被董卓徹底破壞了,東漢王朝也被他推向了覆滅的邊緣。也就使得曹操趁機取漢,不久就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時期。
由於五銖錢更能適應商品交換的實際需求,因而成為中國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五銖錢歷經了西漢、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直到唐武德四年才由銖、兩貨幣改成按數計算的通寶制,五銖錢先後流通使用了700多年之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