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年獲見銀質神明銀錢,為篆書錢文,陰陽面文字映像合背,皆順時旋讀,錢文略有隱起。錢體直徑33.60毫米,穿廣為11.58毫米,厚2.67毫米,錢郭厚1.5~2.0毫米,重12.53克。外郭與內穿皆精磨精修。此錢據傳20餘年前出土於河南洛陽、偃師一代,現為私人所藏。神明銀錢不見前賢著錄,為近年來新發現的創見品。因此,神明銀錢的鑄造年代和使用性質,便是值得研究與探討的重要錢幣學問題。
漢代神明銀錢
神明銀錢的鑄造年代
神明銀錢的錢文為小篆書,其書法風格近似於兩漢篆書,且與漢代五銖錢極為相似。因此可以大致推定,神明銀錢的鑄造年代應在漢代。神明銀錢中的「銀」「錢」金字部的金字頭為菱形箭鏃狀,這與西漢部分赤仄五銖和武帝時期的上林三官五銖的金字頭較為接近,昭帝之後的五銖之金字頭呈三角銳長狀。表明神明銀錢的鑄造時間可能在漢武帝時期,與赤仄五銖和早期上林三官五銖接近。據《史記·平準書》記載:
「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一當五」……「其後二歲,赤仄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五銖,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不得行。」
依此記載,赤仄五銖的鑄造時間為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上林三官五銖則為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此推斷,神明銀錢的鑄造時間或與此接近。
神明銀錢所使用的權制和度制中,也透露了些許歷史信息,為我們確定其鑄造年代提供了重要的標尺與參考。神明銀錢直徑33.34~33.73毫米,接近於漢制1.5寸(漢制寸長約23.1毫米),其穿廣合漢制半寸整。考察錢幣尺寸,可知其性質基本符合秦漢之制。神明銀錢重12.53克(錢體未經清洗,可校正為12.50克左右),若以漢制1銖0.6445~0.65克計算,約為19.2~19.3銖,合漢制1.54兩;若以漢斤250克為標準,則應合漢制二十分之一斤整。若神明銀錢的權制是以漢制的銖或兩為單位,則分數較多,數值並不整飭。若以漢制的斤為權量則為整數。由此推斷,神明銀錢在鑄造時選擇的是以漢斤為標準權量,即二十枚神明銀錢為漢制一斤,其間為四五之數。神明銀錢的權量選擇體現了漢武帝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演進。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正式推行新的曆法,推崇五德,將漢數定為五,捨棄了從戰國、秦至漢初的上六之法。有關的官方器物和制度也相應調整。《漢書·武帝紀》載:
「夏五月,正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
張晏曰:「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
秦漢錢幣由半兩向五銖發展的軌跡,反映了從半分制向數用五這一理念的演進。神明銀錢重量中所包含的「四五之數」,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漢武帝「數用五」這一術數文化。綜合神明銀錢的尺寸、重量所透露的歷史信息,以及錢幣文字的書寫風格,基本可以大體確定銀錢的鑄造年代應在漢武帝時期。
神明銀錢鑄造的性質
根據華夏古泉公司使用牛津X-MET5000可攜式X螢光光譜儀,對神明銀錢進行了金屬無損檢測,顯示其含銀量為92.59%,被檢測物金屬成分具體為:銀92.59%,鐵2.93%,鉻0.27%,金0.22%,錸0.15%,銦0.12%。從中可知,神明銀錢的含銀量較高,銀質提煉較純。其他雜質的含量較小。《史記·平準書》有記載:「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神明銀錢的原料或是少府所貢。
神明銀錢中的「神明」所指為何?《易·繫辭下》:「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變,以通神明之德。」《史記·封禪書》:「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採,若人冠絻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神明銀錢上的神明應指神靈之意,此錢應是祭祀神明所用。漢武帝本人熱衷於祭神求仙,大搞封禪。漢武帝曾遵從公孫卿之言,在長安興建蜚廉桂觀,在甘泉宮建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在柏梁臺焚毀後,漢武帝興建建章宮,其中便建有神明臺。《史記·封禪書》記載:
「上還,以柏梁災故,朝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報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其西則唐中,數十裡虎圈。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其南有玉堂、壁門、大鳥之屬。乃立神明臺、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漢代神明臺遺址(1)
由此可知,神明臺應建於太初元年之後。此外,班固《西都賦》中也有「神明鬱其特起,遂偃蹇而上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十九亦有:「《三輔黃圖》曰:神明臺在建章宮中,上有九室,今人謂之九天台,即實非也。泬水又徑漸臺東。」《三輔黃圖》卷四引《廟記》:「神明臺,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從此可知,神明臺興建於太初元年之後,為漢武帝祈求長生而興建祀神之所,並在此高臺之上承接甘露。上文已證,神明銀錢的鑄造時間應在漢武帝時期,具體可能在元鼎三年至太初年間,至晚應在漢昭帝繼位之前。這與神明臺興建的時間相吻合,二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另外,根據考古發掘,建章宮內便有西漢鑄五銖錢的遺址。神明銀錢或系漢武帝為祭神而鑄。若如是,則可知神明銀錢或為目前所見最早的皇家供養銀幣,也是所見最早帶有「銀」與「錢」字的中國古錢幣。
為何用白銀而非金、銅
另有一個問題,即漢武帝為何作神明銀錢,而不鑄金、銅?根據有限的資料,筆者以為,這可能緣於西漢中期前仍延續秦之制,《史記·平準書》記載:
「及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可知在秦漢之際,白銀是以器飾的形式而寶藏之,並不作為貨幣參與流通。因此,在神明臺酬神祭祀之中,漢武帝很可能使用銀作為祭祀用品的原料。同時,漢武帝為彌補國用之不足,在國內強行推行白金三品(銀錫合金),五年後「白金稍賤,民弗寶用,縣官以令禁之,無益,歲餘終廢不行」,或許是秦漢之際不以銀為貨幣的側面反映。漢武帝是否曾鑄造過其他金屬的神明錢,尚待日後出現更多的考古和文物資料,或可解答此問。
漢代神明臺遺址(2)
據知情人透露,此銀幣於20年前見於河南洛陽、偃師一帶,而神明臺卻在陝西西漢未央區韓長安遺址內的孟家村,至今仍留有高大的夯土臺。若上文推論成立,神明臺的遺物為何會出現在河南洛陽。翻檢史料,《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景初元年注引《魏略》曰:「是歲,徙長安諸鍾懬、駱駝、銅人、承露盤。盤折,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漢晉春秋》曰:帝徙盤,盤折,聲聞數十裡,金狄或泣,因留霸城。」
可見在三國時代初期,神明臺保存仍比較完好,魏文帝也曾將神明臺的銅盤遷走。魏文帝建都於洛陽,神明臺的銅盤很可能是準備搬到其新都,若如此,神明銀錢則也可能在此次搬遷之列。結合史料記載,神明臺的遺物見於洛陽、偃師的漢魏洛陽城遺址附近,則是有史可稽,並非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