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們發現打開文物寶藏的方式如此不同。
《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於1月10日起在CCTV-9每晚八點播出,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該紀錄片共六集,每集25分鐘,呈現現代中國生活的多個側面,分別是家族、藝術、都會、製造、科技和飲食。
製作團隊歷時1年,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8家博物館,5個世界文化遺產,以及20多件稀世珍寶,包括
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趙孟《秀石疏林圖》,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青花瓷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三彩載樂駝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兵馬俑,浙江省博物館的寧波萬工轎、玉琮,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湖南省博物館的馬王堆漢墓漆器,良渚博物院珍藏的良渚文化遺存。節目邀請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Alastair Sooke)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在這趟充滿驚奇的旅途中,他感受中國的歷史悠久和幅員遼闊,遇到各行各業的中國人,傾聽他們的故事。他對中國歷史十分著迷,正如他在節目一開始就提到,「驚奇於她的美和數千年文明的深度……如果不了解中國的過去,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今天的中國!」
每集都從館藏文物珍品切入,探索中華文明的特徵,把古代歷史的一個知識點如何對應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聯繫及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影響,進行貫通古今的描述,從側面反映當代中國人的風貌。
第一集《家族與祖先》從每年春節會有5億城市人返鄉過年開始講述,依次提到中國人的祭祖活動,上海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大克鼎,湖南廖家宗祠過清明的儀式以及延續44代、800年的廖家族譜第一次載入女性等內容,展現中國式的家庭價值觀經歷千年傳承至今,在新世紀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第四集《中國製造》中,主持人從自己小時候使用過一個來自中國的青花瓷碗,回溯幾千年前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蘇繡絲綢作坊有怎樣的精細工藝,講述中國古代傳統製造業如何將質量和藝術融合在一起。為了引發外國觀眾的興趣,還提到中國出口到伊朗的特大青花瓷盤是特供中東客戶的,甚至還有葡萄牙國王的訂製瓷。
在敘述順序上,主持人始終遵循文化發展的軌跡進行講解和介紹,使外國觀眾容易接受。對外國觀眾而言,中國的「吃」往往是最先、最能打動人心的。在第六集《飲食的藝術》中,主持人首先來到北京郊區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這裡的吞吐量讓人難以置信:每天1500隻羊,300頭豬,18000噸蔬菜。原來我們需要消耗這麼多食物!
那麼古代中國是如何生產出這麼多食物,養活龐大的人口的呢?與整修水壩有關的《大禹治水圖》玉山,良渚新石器時代的遺蹟——碳化的稻米,古代貴族的精緻餐飲,如今的大家庭餐館聚會場景一一展現在螢屏上。主持人得出結論:飲食在中國文化中十分重要,吃飯如同中國當今社會的粘合劑,而食物是一種情感表達方式、交流途徑,也是一種藝術。
《中國的寶藏》英文版已於2019年10月在BBC世界新聞頻道面向全球首播,為BBC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65億戶家庭呈現中國頂級文物的故事。同時,BBC.com/reel網站上線了該節目的短視頻,BBC Culture上也刊登了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的一篇關於良渚文化的文章,同樣獲得高度關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靜整理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