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 介紹去年年末《與神同行:罪與罰》不僅在韓國不斷地刷新了票房,而且在國內網絡上的熱度也是驚人。這部《與神同行:因與緣》就是其續篇,拍攝的時候是順著一起拍下來的,並不像別的電影先拋出一部電影,看它火了就緊接著急急忙忙拍一個續集。這樣同時拍攝兩部的好處,大概就是兩部電影的銜接更加自然,沒有太多需要去補「黑洞級」漏洞的情況。
那我為什麼會說它是不同的配方,但有著差不多的味道呢?因為這部電影當時在韓國被熱捧的同時,被許多觀眾詬病的問題,這一部同樣存在。在這裡,就需要對比兩部電影的幾個點,去進一步詳細的解釋這部電影的好與壞。二部分 違和感有些觀眾看完這部電影之後,說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甚至是不喜歡。這種感覺我暫且說是來自於電影內部的「違和感」,而這種違和感是來自於它故事邏輯上的問題。故事邏輯上,有時候較為流暢,但又有時候不太流暢的邏輯,令人難以信服。這種不太流暢是因為「不符合邏輯」與「強行令它變得符合邏輯」的問題共存,而這寫問題全在為「感人」做服務。給人的感覺就是逼著觀眾哭,或者是難以找到淚點。
同時,為了故事的張力,我們看到它在鋪墊一個故事之後,馬上展現給我們演員之間極大的感情變化。就第二部而言,不斷地在縷清三位使者的前世,這期間每個故事節點他們忽然反目,又忽然相惜,反反覆覆。這或許是想在2個小時時間內,為了消化龐大的世界觀,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三部分 因與緣確實,第一部我們看到了非常緊湊的劇情,這是因為相比極長的漫畫,電影的時長很難去完全吃透它。所以我們看到了有點眼花繚亂的故事節奏,以及有一些牽強的故事引導。當然,得益於第一部鋪墊了非常多的內容,這一部在四個故事線來回跳的情況下,也不會變得特別亂。
上一部很明顯重點在地獄本身,在於更多地展現「善良的人」應該是什麼樣的,像是一個「道德指南」,為我們帶來「原諒與溫情的大團圓」。這一部更多的是在給我們展現,犯錯的人如何去實踐贖罪。這種贖罪過程是整個故事的開端,是「因」,也是讓他們每天吵吵鬧鬧,爭吵不斷,但終究一起同行的「緣」的基石。四部分 傳統與現代我們將目光投向地獄本身,我們會看到這些地域使者穿著現代,但是其他人(閻羅王、判官、各地獄的大王等)的裝扮卻極其復古。這個問題在第二部,馬東錫扮演的城主神就說:「閻羅那傢伙,最近還在留長髮嗎?」,並表示鄙夷和不屑。
這部電影其實很冒險,無論中國還是韓國,我們都在不斷地質疑和批評傳統,以超越傳統,或者說是超越「東方的」為榮。當然也有一股逆流,以「國風」,以「弘揚傳統」為榮的力量。所以,這部充滿東方價值觀(或者是說儒家文化)的故事中,它的價值觀是否能被人們接納,能夠接受現代主流媒體的檢驗,就變得耐人尋味。
這部電影中懲罰手段非常的傳統,尤其是在拔舌地獄,周邊都是廢棄的電子設備,但是懲罰手段居然還是拿著鉗子拔舌頭。穿著西服的使者,用的武器並非是現代熱武器,還是劍。城主神那麼強大,但他所寄身的就是一個小陶罐。這個故事看似沒什麼問題,但卻給我們展現了現代與傳統的錯位的結合。這種結合併是不不好的,而在於它在反身告訴我們現代與傳統的溝壑之大。
第一部的時候,觀眾們高呼自己可能一個地獄都通關不了。本身「地獄文化」就是一個佛道儒高度結合後的一個產物,這部電影中給出的評判標準也環繞著「仁義禮智信」。觀眾們就開始質疑其現時代的適用可能性,並批判其過於回歸傳統價值觀的行為。但第二部中,這種價值觀問題的比重變小,更多的在解開第一部埋下的伏筆。
五部分 實踐救贖第二部中,我們看到了對於信任和道德的挑戰,在這個漩渦之中,人掙扎和苦惱的狀態,以及實踐贖罪的過程。第一部中的所有「反-地獄法」的事情重要的是得到「原諒」,但第二部將目光轉回犯錯者本身,讓他們用餘生自我救贖。
在第一部結束的時候,人們看到了金秀鴻和馬東錫扮演的城主神出場的時候,人們其實以為他們兩個人才會是第二部的主角。尤其是在韓國,馬東錫的形象深入人心,連續上映了幾部可以被稱為「馬東錫電影」的影片。這些電影都在藉助馬東錫厚實的肌肉,通過他「無敵的」肉體實行超脫法律的「替天行道」。如果是去年第一部上映的時期,或許馬東錫這樣的形象會受人喜愛。但是在連番上映了多個此類電影之後,在這部電影很機靈,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對地獄使者很強,但在面對人類的時候低聲下氣的形象。這種極強的反差萌,既沒有失去馬東錫本身的「肉體」印象,也沒有落入俗套。
而這樣的馬東錫扮演的城主神和金秀鴻,他們的位置不是主導故事,而是在引導三位使者回顧並看清自己。金秀鴻就對江林說:「我看這個審判,根本不是在審判我,而是在審判你啊。」沒錯,這部電影在龐大的世界觀中,三位使者的人生融化在其背後,甚至貫穿了整個地獄。在49位貴人的審判過程中,使者們即是在為可憐、善良的做辯護,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當時所犯的錯「實踐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