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有一群人衝在最前面,扮演著偵查兵、掃雷兵、排頭兵等角色,他們就是急診科醫生。
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黨支部書記、急診科主任艾芬帶領200多人的團隊,連續奮戰40餘天,日夜堅守在發熱門診、留觀病房、搶救室,用信心、耐心和愛心護佑患者。
守住抗「疫」最前哨
如果說急診科是抗疫的前沿陣地,發熱門診就是前哨關卡。
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劉天城記不得值了多少個這樣的班了。這位1993年出生的醫生,始終默默堅守著崗位。他說:「對於急診科而言,24小時待命是工作常態。」
每天,他都穿上防護衣,戴上護目鏡和面罩,在發熱門診接診一個又一個病人。患者經常把臉湊過來講訴病情,雖然傳染風險很大,但他理解患者急切的心情。為了能讓患者聽得清楚,劉天城也會主動湊過去,向患者詳細解釋治療事項。由於護目鏡一直處於密封狀態,經常會蒙上一層霧氣。為了看清電腦,劉天城常常把眼睛貼近屏幕。「這段時間很多同事的視力都下降了不少,看東西有點吃力。」劉天城說。由於穿脫防護服很不方便,他和同事們都不敢喝水,常常大半天忍著不上廁所。有一次,他硬是憋了4個小時的尿。
在發熱門診,護士主要負責分診、量體溫、詢問患者基本情況、指導就診、打針和核酸檢測採樣等工作。他們也是「全副武裝」,渾身被厚重的防護裝備包裹著。
「護目鏡上霧氣太重,給我們打針帶來不少麻煩。我和幾個年資高、經驗豐富的同事在輸液室,憑藉經驗觸摸患者的皮膚找到血管,但進針的時候還是要貼近患者,有時候我們的臉離患者只有十幾釐米。」急診科護士長劉迪介紹,「核酸檢測採樣的風險可以說最大,因為採樣時患者的口要張到最大,但我們都沒有退縮。快一點為患者採樣做檢測,就能快一點明確診斷,讓患者接受下一步治療。」
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被指定為新冠肺炎患者定點醫院前,急診科除了接診發熱病人,還要收治搶救日常急危重症患者。急診科醫生彭歡是三個孩子的父親,雖然他顧不上照顧孩子,但對病人卻不離不棄。在這次防控疫情阻擊戰中,彭歡始終衝在前面,細心接診每一位發熱病人。每當救護車停在門口,他都第一個衝進搶救室積極救治病人。
「女超人」心細如絲
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急診科的留觀病房,是此次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專用病房,主要由豐莉娟和趙敏兩名黨員負責。豐莉娟的公公婆婆也都感染了新冠肺炎,趙敏因為患有高血壓每天在吃降壓藥,但兩位「急診女超人」始終站在第一線。他們每天查兩次房,詳細了解留觀病人的情況。「一個病人都不能落下,每個細節都要掌握清楚,一次查房下來差不多要花4個小時。」 豐莉娟說。
留觀病房裡的患者主要進行抗病毒、退熱、提高免疫力等對症支持治療,一些有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的患者需要進行經鼻高流量吸氧。每天,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工作12個小時,只有中午吃午飯時才能脫下防護服喘口氣。
1月中旬,52歲的陳先生來到急診科看病,當時他在發燒,體溫最高時達40℃,還有呼吸困難,CT影像檢查結果顯示其肺部有大面積感染,診斷為病毒性肺炎。陳先生在留觀病房住院期間,豐莉娟對他進行了對症支持治療和經鼻高流量吸氧。豐莉娟每天都要察看陳先生的病情發展,一天監測4至5次生命體徵。在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十多天後陳先生康復出院。
62歲的趙阿姨因發熱、咳嗽、呼吸困難來到後湖院區發熱門診看病。CT影像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肺部有大面積感染,診斷為病毒性肺炎。隨後,趙阿姨被收治到留觀病房。前來查看病情的急診科主任艾芬,發現在一旁照顧趙阿姨的家屬沒有戴口罩,詢問後得知是趙阿姨的丈夫,由於出門太急,忘記戴口罩。艾芬就把自己省出來的口罩遞給趙阿姨的丈夫,並叮囑他做好防護保重身體。1月25日,大年初一上午,艾芬查房時看到趙阿姨的血氧飽和度升到了99%,非常欣慰。「艾主任只要在病房看到家屬沒有戴口罩,就把自己的一次性口罩送給他們,這讓病人們很感動。」趙阿姨的丈夫說。
「戰疫」課堂能量大
「發熱門診的患者每天都很多,我們看到許多排隊候診的患者和家屬十分焦急,精神壓力巨大。為了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消除恐懼,營造良好的就醫秩序,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急診科護士長劉迪說。
在劉迪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自2月3日起,他們在發熱門診候診區開闢了「戰疫」課堂,主講人由醫院「我為家人學急救」志願服務隊成員組成,科普宣教員都是一線醫護人員。
「口罩戴一個就能防護,一定要和面部貼緊,否則門不關嚴,再厚的門都不防盜;居家隔離門要小、風要大、單人床、雙開窗……」 2月5日中午1點30分,一堂特別的「公開課」吸引發熱門診候診區患者駐足。急診科護士李楊宇婧穿著防護服,手持擴音喇叭高聲喊話,對著電子屏上的幻燈片逐條講解,一旁的同事配合動作示範,40分鐘的科普宣教,乾貨滿滿,涉及病毒傳播、口罩使用、洗手方法、公共場所個人防護、居家醫學觀察、心理護理等20多個「防疫」知識點。講課結束後,還有自由提問環節,圍觀的患者及家屬爭相發問:「家裡怎麼消毒」「小孩子怎麼戴口罩」「家裡有輕症病人,怎麼照顧」……李楊宇婧一邊講課,一邊不停地在人群中「挑刺」,發現口罩戴歪的,立即指出糾正,重點「教育」一番。
在抗擊疫情第一線, 29歲的李楊宇婧先後轉戰隔離病房、發熱門診兩個陣地,從事重症病人護理、咽拭子採樣等與患者密切接觸的高風險工作。工作之餘,她又自告奮勇當起了「宣教員」,利用輪休時間向門診患者科普防疫知識。「疫情當前,防病與治病一樣重要,一些患者家屬不重視個人防護,很容易出現交叉感染,醫務人員有責任做好宣教,減少一個病患,就是造福一個家庭。」李楊宇婧說。
護士長劉迪介紹,大家都是利用休息時間接力做科普,擴音器、喇叭都是同事們從自己家裡帶來的。除了「戰疫」課堂,他們在給患者測量體溫、打針的時候,都會對他們進行心理安撫,消除他們的恐懼。
有一線希望,就決不言棄!這是急診科團隊的鏗鏘誓言。艾芬說:「大家擰成一股繩,一定能迎來抗擊疫情最後的勝利!」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工作室 白劍峰 馬遙遙 李蓓)
責編:張振
31715599,.「一線抗疫群英譜」①:200名急診人的40個日夜,.2020-02-11 22:01:53,.204343,.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