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重慶國際博覽中心,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第二屆國際無人機競速大獎賽現場,無人機從觀眾面前飛過。首席記者 謝智強 攝
8月27日,2019國際無人機競速大獎賽正式啟動。來自中國、美國、法國、阿根廷、韓國、日本、西班牙、泰國、新加坡9個國家的40名選手當日試飛,為次日的正式比賽做準備。
40名參賽選手中,來自中國的選手均經過預選賽晉級產生,而去年國際無人機競速大獎賽的冠亞軍則自動晉級,12名外國選手則是主辦方邀請而來。參賽選手中不乏有豐富世界大賽經驗的職業「飛手」,也有飛齡僅一兩年的「新生代」,其中年齡最小的「飛手」僅12歲。
據介紹,無人機競速比賽主要使用競速無人機(也稱穿越機)。與常見的以追求穩定、安全拍攝能力的航拍機不同,穿越機追求的是速度、反應和靈活度,其體積小、重量輕,最高時速可達到140-160公裡。
比賽時,數十個多邊形的三維立體通道與幾個「龍門」交錯排列,在燈光的配合下共同組成了頗具科幻感的賽道。選手佩戴VR(虛擬實境技術)眼鏡,採用第一視角飛行,使用無線電遙控設備操縱飛行器,按規定路線順序穿越賽道障礙,進行競技比賽。每輪比賽由4位選手共同起飛,撞機、漏過障礙物等均會扣分,在此基礎上,時間更短的「飛手」將獲得比賽勝利。
據了解,本次比賽由巴南區承辦,新一屆比賽更加注重觀賞性,讓市民享受到無人機競速的樂趣,推動本地無人機產業發展。
市政協副主席王新強出席。
準備好了,隨時起飛
記者 崔曜
8月27日,2019國際無人機競速大獎賽舉行試飛。按照規定,40名選手分成10組,每組有4名選手同時進行試飛。
檢查旋翼、熟悉操作……即便不是正式比賽,緊張氛圍也讓「飛手」們屏息靜氣,同時從周邊趕來觀看的市民也逐漸多起來。
隨著兩短一長的提示音,試飛正式開始。
記者在現場看到,試飛中「炸機」(無人機接觸到其它物體墜落)的情況較去年大幅下降,「掛網」則成了選手們奪冠路上的最大攔路虎。
衛冕冠軍順利完成試飛
去年國際無人機競速大獎賽冠軍——中國香港選手周基勇笑著離開了賽場,他以最快33秒的成績完成了試飛。
「今天的試飛很OK,我有信心衛冕。」周基勇說,今年的賽道有些細微的改變,拱門變大變寬了,「飛手」可以把「油門」踩到底。「這樣的體驗很刺激,最高時速能達到160公裡。」
「這樣的改變,減少了賽道的影響,有利於選手發揮出真實水平。去年的賽道太考驗人了!」談及去年的比賽,周基勇仍記憶猶新,「那是我打過最艱難的一仗,去年賽道很特別,彎道又多又急,很多選手都因為過彎的時候沒控制好速度,導致比賽失利。」
儘管試飛很順利,但周基勇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我看到這次有日韓的職業選手,也有去年的亞軍柯梓鳴,還有12歲的小將賴澤霖。」周基勇說,今年參賽選手的實力都很強,28日的正式比賽註定是一場艱難的比賽。「無論最終能否衛冕成功,能與全世界的高手過招,我都感到非常榮幸。」
12歲小將初生牛犢不怕虎
今年12歲的賴澤霖,來自廣西桂林,也是全場最年輕的「飛手」,但他的實力卻讓任何一名對手都不敢小覷。
「我是2017年的時候開始接觸無人機的,那個時候還是固定翼的無人機。」賴澤霖說,去年他觀看了很多無人機競速賽,對穿越機有了濃厚的興趣,於是自己在網上找資料,自製了一臺穿越機。
「我們很支持他參賽,周末的時候我們家會去郊外的空地上練習,然後自己設置一些障礙,從最基礎的穿越操作開始訓練。」賴澤霖的母親說,賴澤霖在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小,反而最沒有包袱,希望他能享受比賽本身。
在三輪試飛中,賴澤霖除了第一輪不幸「掛網」外,其他兩輪都表現出色。「剛開始我還是很緊張,沒控制好飛行的角度,結果『掛網了』。」賴澤霖在後面兩輪試飛中調整了心態,不求快只求穩,順利完成了試飛。「單輪42秒的最快成績,我很滿意,希望這樣的狀態能保持到正式比賽。」
重慶籍「飛手」遺憾缺席
儘管賽場設在重慶,但今年的賽場上卻沒有重慶籍「飛手」的身影。
「去年我們有5位選手晉級比賽,其中1人獲得了8強的好成績。」去年的參賽選手劉才學今年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出現在賽場上。他說,今年重慶的「飛手」們都沒有發揮好,無人通過之前的選拔賽。
對於重慶「飛手」集體失利的原因,劉才學認為,重慶目前還沒有專業的俱樂部,沒法培養職業「飛手」。
「無人機競速是一門很『燒錢』的比賽,每個月花上萬元維護升級配件是家常便飯。」劉才學說,目前幾名重慶「飛手」正在籌建重慶首家無人機俱樂部,招募並培養更多的本土「飛手」。
除了「燒錢」,訓練場地的限制也是影響「飛手」水平的一個因素。在重慶,往往需要驅車幾小時去尋找合適的場地,無法將訓練日常化、專業化。「歐美國家地廣人稀,合適的場地更多,日韓以及北上廣深的無人機俱樂部也能夠為選手提供專屬場地,他們的訓練量通常可以達到每天3到4小時。」劉才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