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官方通報
2020年3月15日,貴州清鎮一在校大學生楊某某(現就讀於廣州一高等學校)因病休學在家,案發當日,楊某某情緒波動比較大,其父發現後,便與他溝通交流,交流中楊某某反應自己在校學習生活不愉快,與同學、老師關係緊張,與宿管關係也處得不好。楊某某父親隨即與學校聯繫,正在與學校溝通過程中,楊某某突然拿起菜刀,走向小區,將正在小區玩耍的2歲小女孩劉某某砍殺,最終導致劉某某搶救無效身亡。隨後被警方帶走。
看到這個消息時,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特別震驚和難過,一個活潑亂跳的小生命就這樣無緣無故終結了,而且是被刀砍,一種撕心裂肺的痛讓我今夜無眠。同時無比憤慨,簡直是慘無人道,希望給予重判。正如劉某某父親在微博中寫的那樣「此人不死,天理難容。」
02網友猜疑
一是根據警方的通報,楊某某本身是病休在家,至於什麼病沒有說。大學病休不是身體有重大疾病就是心理有問題,因此很多網友猜疑可能是精神上有問題。二是在父親與校方電話溝通過程中產生的行為表現,其父與校方溝通交流具體內容不得而知,所以有網友猜想如果不與校方溝通(或不當著孩子面與校方溝通),或許還不會出現這樣悲劇。有網友認為有可能是在溝通的過程中,老師或家長的一句話引起了楊某某的強烈不滿,導致情緒失控,釀成悲劇。從通報上看,網友猜疑還是有幾分道理。
三是其實溝通交流失敗,導致的悲劇案例很多,前段時間石家莊一名12歲孩子,父母不讓耍手機,還被父母訓斥,因此選擇跳樓。福建一名13歲男孩也是因為不讓耍手機,也要跳樓,結果其爺爺救孫心切,從五樓滑倒,不幸身亡。從表面看是因為耍手機而導致情緒失控,實際上是溝通失敗的結果。現在00後的孩子,有幾個不玩手機呢?又有幾個不挨罵(因為耍手機)呢?為啥其他孩子不這樣極端呢?其背後原因都是家庭教育問題,都是長期無效溝通交流的結果。情緒失控,悲劇的釀成,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
03建議
在家庭教育中,與孩子溝通交流方法很重要,在此給大家幾點建議:一是正確看待心理疾病這個問題,是人就有情緒,有情緒就得處理,當情緒處理不當時就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就跟感冒一樣,如果自己沒法治癒就得看醫生,看心理醫生就給看普通感冒一樣正常,不要覺得看心理醫生很丟臉。對於心理疾病嚴重者,自己沒有能力調節治癒,建議一定要看心理醫生,畢竟這是個專業的技術活。
二是建議父母學一些家庭教育,00後孩子的父母大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人,那時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由於物質的匱乏,大多數人還在想法填飽肚子,接受的教育是簡單粗暴,提倡「黃荊棍子出好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那時的人們還在最低層次,還在滿足生理(食物)需求。而00後孩子一出生就是第四層次需求——尊重需求。如果父母不改變觀念,局面就是父母在談物質——這頓有什麼可以吃?而孩子在談精神——這頓吃啥才開心。一個是為了填飽肚子,一個是為了滿足心情。父母和孩子不在同一頻道上,必然會產生矛盾。所以要辛苦父母,多學習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跟得上孩子的步伐。
三是掌握基本溝通方法,給孩子溝通交流,重要的是把控好自己的情緒,有的父母把訓斥、責罵當著溝通,這樣的溝通必然是無效的。溝通交流是雙向的,是平等的。所以家長與孩子溝通之前,先處理好自己情緒,再針對某一事件做客觀的描述,就事論事,共同商談出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
四是家長幫助、引導孩子處理情緒,情緒就像水管子裡的水一樣,正常流動才好,不要被堵了。如果堵了就要幫助疏通,疏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溝通交流,讓孩子把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其次是通過其他科學的方式發洩出來,比如深呼吸、有氧運動——跑步、打球。願世間美好,多一點正能量,少一些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