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錄| 世界主要漢學家

2021-01-10 搜狐網

當代世界主要漢學家簡介

  本部分漢學家簡介主要是根據國內有關資料編寫而成,漢學研究是國外的各國學者對中國的研究。 其研究視域包羅萬象,而涉及的語種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國對國外漢學的全面介紹和深入研究也尚處於初興階段,很難有大量的資料供編者從容取捨,因此這份簡介的取捨失當之處及其不全面自然難以避免,聊備之以供參考。

  本處所列漢學家屬於傳統漢學研究範疇,在國外對中國更加全面而廣泛的研究背景上,本處主要是根據其對儒學的研究作為對所列漢學家的取捨標準。 其中日本的漢學家以其姓名的漢語拼音音序為序,韓國的漢學家以其英文譯音音序為序,美國的漢學家分為本土與華裔兩部分,皆以其英文姓名的音序為序,其餘各國漢學家都是以其本國語言的音序為序。 如上文所言,這份簡介主要是根據國內資料編寫而成,如果沒有國內諸多從事漢學譯介、研究的學者們的勞動,本文根本難以完成,因此首先應向他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本文轉自http://cnki.nlic.net.cn/CRFDHTML/r200611155/r200611155.134eb40.html,如有侵權,請後臺留言我們刪除。)

  

  (一)東亞

  1

  日本(Japan)

阿部吉雄 1905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教教,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兼專門委員,斯文會常務理事,東方學會評議員。1928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曾在東方文化學院任研究員,後曾在朝鮮京城帝國大學任教授。 1949年任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 196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江戶初期的儒學與朝鮮儒學》。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羅欽順》一章,同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 1964年任《中國哲學》主編,1966年從東京大學退職。 此後轉任實踐女子大學教授,並於1967年編寫《日本朝鮮儒學交流史料集成》。 曾於1967年和1974年兩度赴美參加國際東洋學家會議和哥倫比亞大學主辦的「明代及德川幕府初期新儒學特點討論會」。 1976年任斯文會會刊《日本漢學年表》的主編。 主要著作有《日鮮支朱子學比較研究問題序說》、《中國的哲學》、《日本朱子學與朝鮮》、《朝鮮的朱子學》與 《中國的朱子學》等。

白石義夫 1911年生。國立山形大學文理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 主要研究中國教育史和古代哲學。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兩卷本《中國的思想家》的編寫,撰寫其中的《範仲淹》一章。 主要著作有《評荀子思想論考》等。

板野長八 1905年生。 國立廣島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廣島修道大學教授,東方學會評議員,中國史研究家。1970年參加《世界歷史》(16卷本)的編寫,撰寫《儒教的成立》等。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的帝王思想》、《中國古代人間觀的發展》、《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們》。

本田濟 1920年生。 文學博士。 大阪市立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關西地區委員,日本中國學會理事、評議員兼專門委員,阪神中國哲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43年京都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49年任大阪市立大學副教授,兼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從事「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特點的研究」,以及魏晉時代思維方式的研究,並講授「中國哲學史」。1955至1958年參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中國哲學部分的編寫。1959年參加「懷德堂講座」,主講《周易》。 1968年參加《中國文化叢書》(10卷本)第二卷《思想概論》的編寫。1970至1974年參加《世界大百科事典》(24卷本)中國哲學部分的修訂。 主要著作有《易譯註》、《孔子·孟子·老子·莊子》、《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列傳選》、《抱樸子》、《韓非子》、《東洋思想研究》、《易學——其形成與發展》、《中國哲學入門》。

長澤規矩也 1902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法政大學名譽教授,私立愛知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中國文學史及目錄學研究家。 1925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任靜嘉堂文庫囑託,同時在東京帝國大學大學院繼續學習。 1930年任法政大學講師,後任教授,從事「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化史」的研究,並講授「日漢書志學」。 主要著作有:《漢文學概論》、《爾雅—南北朝刊本》、《周易註疏》、《毛詩註疏》、《和刻本諸子大成》(5卷)。

赤冢忠 1913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私立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教授,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科主任,日本中國學會理事長、專門委員兼評議員,東方學會常任理事,前日本甲骨學會會長,中國古代哲學、歷史及古文字研究家。 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曾任神戶大學預科教授、文學部教授,50年代初轉入東京大學任文學部副教授。 1955—1958年參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中國哲學部分的編寫。 1961年以《周代文化的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1962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朱子的經學研究」,同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劉安》一章。 1964年任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兼任東京支那學會(即今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評議員。 1965年從事《中國哲學》的編寫,撰寫《中國哲學的起源》一章。 1967年參加「中國類書所引經文及諸子的分類集成」的編纂,具體負責《藝文類聚· 經部》的研究。 同年還參加「關於中國歷史哲學思想發展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殷周歷史意識的產生及形態的研究」。 1968年任《中國文化叢書》(10卷本)第二卷《思想概論》主編。 1970年—1972年參加《增訂中國古典文學全集》(60卷本)的編譯,主編第一卷《書經、易經》。1970—1974年參加《世界大百科事典》中國哲學部分的修訂。 1971年任「關於中國思想與日本思想之間相互影響與差異性的綜合研究」的負責人。 1973年在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年會上作了題為《論中國古代對於「一」的追求》的報告。 1975年從東京大學退職,轉任二松學舍大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周易·尚書譯註》、《殷金文考釋》、《莊子譯註》、《大學·中庸譯註》、《中國思想概論》、《易經譯註》、《中國古代的宗教與文化》。

池田末利 1910年生。文學博士。 國立廣島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大東文化大學校長,兼該校法學部教授,日本學術會議第11屆委員,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文史哲)副部長,日本中國學會專門委員兼評議員,東方學會評議員,日本中國——四國地區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36年廣島文理科大學哲學科畢業。1939年留學中國,先後在北京中國大學、北京外國語專科學校任教。 1953年任廣島大學副教授,從事「古代中國宗教制度的研究」。 1955年以《中國祖先崇拜的源流的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1956年任廣島大學文學部教授。1962年領導「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宗教思想發展的研究」。 1966—1967年任「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的負責人。 1971—1972年參加《中國的語言與文學》一書《文學篇》的編寫,撰寫《關於<尚書甘誓篇>的若干問題》一章。1973年從廣島大學退職,獲名譽教授之稱,同年轉入大東文化大學任教授。 1976年當選為大東文化大學校長,同年參加《中國哲學史的展望與摸索》的編寫,撰寫《宗教在古代中國政治思想中的特點》一章,主要著作有《葬制集錄》、《殷虛書契》、《尚書譯註》、《儀禮》(3卷)。

大久保隆郎 文學碩士。 國立福島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東京教育大學漢文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與漢文學研究家。 1935年生。 1962年東京教育大學大學院畢業,任東京教育大學助教。 1965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7屆學術大會上作了《試論王充研究》的報告。 1968年任福島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1969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21屆學術大會上作了《桓譚與王充》的報告。 1973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25屆學術大會上作了《關於<論衡>中的「祭」》的報告,同年在東京教育大學漢文學會研究論文發表大會上作了《論<論衡·明雲篇>與它的問題》的報告。 1974年在東京教育大學漢文學會上作了《關於<論衡>中的「妖」》的報告,同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26屆學術大會上作了《論王充的妖祥說》的報告。

大澤一雄 1928年出生。 文學碩士。 私立橫濱商科大學商學部教授,兼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講師,日本中國學會會員,現代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1954年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畢業。 1959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1屆學術大會上作了《論北宋儒學的「理」的形成》的報告。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哲學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葉適》一章。 1963—1964年赴香港,在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進修中國史。 1970—1972年參加《增訂中國古典文學全集》(60卷本)的編譯,主編第7卷《論語》。 主要著作有《論衡——漢代的異端思想》、《論語(譯註)》。

島田虔次 1917年生。 文學學士。 國立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和古代史研究家。 1941年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畢業。 1949年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方部副教授。 1962—1966年參加「六朝至唐中國思想界若干問題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六朝至唐的儒學思想的研究」。 1970年參加《巖波講座——世界歷史》第9卷《內陸亞洲及東亞世界的發展》的編寫,撰寫《宋學的發展》等章。 1976年參加《中國哲學史的展望與探索》的編寫,撰寫《堯舜是民主政治嗎?》一章。 1977年以來在京都大學文學部開設「明末的思想與社會」、「劉師培思想」及「《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講讀」等課程。 主要著作有《大學·中庸譯註》、《朱子學與陽明學》、《獲生徂徠全集》、《王陽明集》等。

稻葉一郎 1936年生。 私立立命館大學文學部副教授,中國古代社會思想史和經濟史研究家。 1962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修業期滿,任教於立命館大學文學部。 1970年參加中國中世研究會《中國中世研究》的編寫,撰寫《中唐時期新儒學運動的考察》一章。 1977年以後,在立命館大學文學部講授「中國思想史」和「中國古代史」。 1978年10月參加「日本中國文物歷史研究家友好訪華團」訪問中國。

町田三郎 1932年生。 文學碩士。 國立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55年東北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任該校助教,長期從事《管子》整理。1961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十三屆學術大會上作《關於時令論——論<管子·幼官篇>》的報告。1962年任東北大學基礎學部副教授,同年獲文部省經費資助進行「《管子》研究」。 以後還進行了「《鹽鐵論》的思想史研究」、「關於《管子》的內容與它在思想史上的位置的研究」,並作了《論〈法言〉》、《前漢中期的儒生》等報告。 著作有《荀子譯經》。 渡邊卓 1912年生。 國立茶之水女子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36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同年升入該校大學院學習。曾參加侵華戰爭。 1949年任山梨大學學藝學部副教授, 1951年任教授。從事中國古代思想史特別是先秦諸學派思想運動的研究。1966—1967年參加「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 1971年去世後,從50年代開始發表的論文40餘篇結集為《古代中國思想的研究——孔子傳的形成與儒墨集團的思想與行動》一書,於1973年問世。

渡邊浩 1946年生於神奈川縣。 1959年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 後任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東亞政治思想史研究家。 主要著作有《江戶時期的日本社會與宋學》、《儒學史異同分析之一——「朱子學」以後的中國和日本》。

岡田武彥 1908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西南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理事兼評議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34年九州帝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科畢業,曾在中學、師範學校等任教。 1949年任九州大學第二分校副教授,兼任文學部講師,從事「明末思想」和「儒教的實踐意義」的研究,並講授「中國哲學」。 其後升為教授。 1960年以《明末的儒教》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3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5屆學術會上作《從思想史看明代》的報告。 1966年赴美國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 1968—1969年主持「朱子語類綜合研究」。 主要著作有《楠本端山——其生涯與思想》、《幕府末期維新朱王學家書翰集》(卷1)、《王陽明文集》、《王陽明與明末的儒學》、《幕府末期維新陽明學家書簡集》、《近世後期儒家集》。

高田真治 1893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斯文會顧問,東方學會會員,國士館大學教授,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17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36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孟子》一章。 1975年去世後以所藏有關中國古代宋明理學的漢文獻5115冊為主,在國士館大學圖書館內建立了「陶軒文庫」(陶軒為其號)。 主要著作有《支那思想的發展》、《儒教的精神》、《支那哲學概論》、《易經》、《詩經》等。

廣常人世 1932年生。 文學碩士。 國立岡山大學法學文學學部副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幹事,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58年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中國哲學碩士畢業,碩士論文為《中國的「天」的思想研究——特別是它的產生》。 1959年在東京支那學會上作了《堯典的意圖》的報告。 1962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朱子研究的文獻目錄學」。 1966年參加「四庫提要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四庫提要·經部》內容的批判研究」。 1967年起任日本中國學會幹事,並獲經費資助進行「《荀子》的文獻學研究」。 主要著作有《宋學研究文獻目錄》、《元明清思想研究文獻目錄》。

溝口雄三 1932年生於愛知縣。 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思想史研究家。 早年於明治大學大學院畢業。現為東京大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儒教復興的思考》、《以方法論形式出現的中國》和《21世紀經濟發展與儒學共產原理》等。 戶田豐三郎 1905年生。 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史研究家。 1949年任廣島大學文學部副教授,從事「王弼《易注》——《易經》注釋史」的研究,並講授「陽明學」,1964年進行「《周易》的各種注釋及其特點的研究」。 1973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易經注釋史綱》。

荒木見悟 1917年生。 公立北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兼專門委員,九州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和日本漢學史研究家。 1950年任福岡學藝大學小倉分校副教授,從事唐代佛教與宋明理學的研究。 1957年參加九州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九州儒學思想研究》的編寫,撰寫《龜井南溟研究》一章。 1961年在九州中國學會論文發表大會上作了《論明末禪僧湛然園澄的儒教觀》的報告。 1962年任九州大學文學部教授。1964年進行「明代前期思想史研究」。 1965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大會上作了《明末儒佛調和論》的報告,1966年參加「四庫提要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關於編者的研究——他們在學術思想史上的立場」。 1975年轉入北九州大學。 1976年領導「北宋時期哲學與文學的變遷及其交流的綜合研究」,同年參加《中國哲學史的展望與探索》的編寫,撰寫《王船山的「理」與「氣」問題》一章。 主要著作有《佛教與儒教》、《明代思想研究》、《王陽明》、《日本的陽明學》、《傳習錄諸子集成》、《陽明學便覽》。

後藤基己 1915年生。 私立自百合女子大學教授,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62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朱子學與陸王學關係的研究」。 1963—1966年兼任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講師。 主要著作有《古代寓言文學集》、《易經》、《陽明學入門》、《中國奇怪全集》。

吉田賢抗 1900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北大學名譽教授,私立聖和學園短期大學教授,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家。 1927年東京帝大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61年以《北宋時期心性論的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 主要著作有《支那思想概論》、《中國思想史》、《論語的語言》、《史記譯註》。 今井宇三郎 1910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追手門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哲學研究家。 1959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1屆學術大會上作了《宋學的本質與它的思想史價值》的報告。 1961年以《宋代三易圖學的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2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佛教道教與朱子學關係的研究」。 1964年進行「關於《周易·參同契》的文獻學處理的研究」,編撰《周易參同契校本》,1974年參加山岸德平主編的《日本漢文學史論考》的編撰,撰寫《金譯正志齋儒教傳統的研究》一章。 主要著作有《宋代易學的研究》、《宋學研究文獻目錄(附年表)》。

金谷治 1920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北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評議員兼東北地區委員,中國文史哲研究會代表委員,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兼專門委員,東北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哲學讀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44年東北帝國大學法學文學部中國文學哲學科畢業。 1955—1956年參加《中國古典選》(10卷本)的編寫,主編《孟子》(2卷本)。 1961年以《秦漢思想史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8年參加《世界文學大系》第69卷《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譯註。 1977年以後在東北大學文學部主講「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孟子》、《荀子譯註》、《論語》、《<易>的故事》、《諸子百家》等。

津田左右吉 1873年生。 文學博士。 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學士院會員,中國哲學史、中國古代史和日本史研究家。 1891年東京專門學校政治科畢業。 192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以1935年發表的《<左傳>的思想研究》連同以前發表的《道家思想及其發展》而蜚聲日本學術界。 1961年去世後,有《津田左右吉全集》(28卷)問世。 主要著作有《儒教的研究》、《<論語>與孔子的思想》等。

井上順理 1915年生。 國立鳥取大學學藝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理事兼評議員,廣島哲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61年在廣島哲學會上作了《孟子的良心說》的報告。 1963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5屆學術會上作了《論<孟子>的傳入》的報告。 1964年進行「關於《孟子》傳入日本及日本接受過程的研究」, 1966年進行「日本接受《孟子》的歷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日本中世時期<孟子>接受史的研究》。

木南卓一 1925年生。 私立帝冢山大學教授,東方學會學員,中國哲學研究家。 1953年任奈良育英高等學校教諭。 1959—1962參加《亞洲歷史事典》(10卷本)的編寫。 1968年參加《中國文化叢書》(10卷本)第2卷《思想概論》的編寫,撰寫其中的《修養論》等章。 1977年以來在帝冢山大學講授「中國哲學研究」。 主要著作有《朱子定論形成過程》、《北宋思想界的動向》等。 楠本正繼 1896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九州大學名譽教授,九州中國學會會長,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22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1923年任浦和高等學校教授。 1927年起任九州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教授。 1942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1942—1944年參加《東洋思想叢書》(83種)的編寫,主編其中的第36種《王陽明》。 五十年代起從事「清代思想史研究」。 1955—1958年參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中國哲學的編寫。 1957年任《九州儒學思想的研究》主編。 1970—1974年參加《世界大百科事典》(33卷本)中國哲學部分的修訂。 主要著作有《王陽明的晚年思想》、《朱晦庵的事業》、《王陽明》、《九州儒學思想的研究》、《宋明時代儒學思想的研究》。

內山俊彥 1933年生。 文學碩士。 國立山口大學文理學部副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57年東京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哲學碩士課程畢業,碩士論文是《漢武帝時代——中國傳統思想形成時期的狀況》。1960年東京大學大學院中國哲學博士課程修業期滿,任職山口大學。 1973年在山口中國學會年會上作了《關於韓非子的兩部著作》的報告,1977年以來在山口大學文理學部主講「中國哲學」,在京都大學文學部開設「荀子的思想」講座。

內野熊一郎 1904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日本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國學院大學教授,東方學會評議員,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中國古代哲學和古代文獻研究家。 1932年東京文理科大學漢文科畢業,任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研究員。 1942—1944年參加《東洋思想叢書》(83種)的編寫。 195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1952年從事「以漢碑木簡為主要資料的漢魏經學、文學的研究」,並講授「東洋倫理學」。 1961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3屆學術大會上作了《漢代的思想》的報告。 1962年編制《緯書索引》。 1966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8屆學術大會上作了《〈經典釋文〉校定》的報告。 1968年任「《經典釋文》的綜合研究」的負責人,1974年在日本大學中國文學科創設50周年紀念學術講演大會上作了《殷周古代「教學」的教科書——從「六藝」到「六經」》的報告。 主要著作有《漢初經書學的研究》、《今文古文源流型的研究》、《孟子》、《孔子》、《漢魏碑文金文鏡銘索引》。 橋本高勝 1935年生。 文學碩士。 私立京都產業大學基礎學部副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思想史研究家。 1966年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哲學博士課程學業期滿,同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8屆學術大會上作了《論章炳麟的國學》的報告。 1967年在該學會第19屆學術大會上作了《關於章炳麟的儒學論》的報告。 畢業後任職大阪大學,1974年任京都產業大學基礎學部副教授。 1976年參加《中國哲學史的展望與探索》的編寫,撰寫《論〈孟子字義疏證〉》等章。

日原利國 1927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大阪大學文學部教授,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日本中國學會理事兼評議員,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家。 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59年在京都大學中國哲學史研究會上作了《漢代春秋公羊學的發展》的報告,同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1屆學術大會上作了《漢代公羊學與法的思想》的報告。 1964年進行 「春秋公羊學的基礎研究」。1966—1967年參加「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 1970年參加《世界古典文學全集》第3卷《五經·論語》的翻譯。 1970—1972年參加《增訂中國古典文學全集》(60卷本)的編譯,主編第3卷《荀子》。 1976年參加《中國哲學史的展望與探索》的編寫,撰寫《從王道到霸道的轉變》等章。 1977年,在大阪大學文學部主講「中國哲學」,並在京都大學文學部開設「漢代思想研究講座」。 主要著作《論語·孟子·荀子·禮記譯註》。

山根三芳 1927年生。 文學學士。 國立高知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理事兼評議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廣島文理科大學畢業。 曾在廣島大學文學部、山口大學任教。 1959年在廣島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會上作了《論朱子倫理思想中的「全體」含義》的報告。 1962年參加「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宗教思想發展的綜合研究」,具體從事「戰國至秦的民族信仰的研究」。 1966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8屆學術大會上作了《張橫渠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報告。 1966—1967年參加「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宋明形上學的天人思想的研究」, 1975年進行「司馬光《書儀》的綜合研究」。 主要著作有《正蒙譯註》。

山井湧 1920年生。 文學學士。 國立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兼專門委員,東方學會會員,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會員,中國思想史研究家。1944年東京帝大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 1959年在日本中國學會11屆大會上作《宋學的本質和它的思想史價值》的報告。 1961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3屆學術大會上作了《論戴震哲學中的「理」》的報告。 1962年任中央大學文學部副教授,並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從事「朱子以後的朱子學研究」,還參加了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黃宗羲》一章。 1964年從事《中國哲學》的編寫,撰寫《宋明哲學》等章。 1966年參加「四庫提要的綜合研究」。 1967年進行「清末公羊學的研究」。 1977年任《朱子學大系》(10卷本)的編輯委員。 1977年以後在東京大學文學部講授「中國思想史」。 主要著作《宋學研究文獻目錄(附略年表)》、《元明清思想研究文獻目錄》、《中國思想概論》、《明末清初政治評論集》等。 山田統 1906年生。 私立國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史研究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和古代史學研究家。 1961年在日本中國學第13屆學術大會上了作了《漢代的思想》的報告。 1966—1967年參加」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具體從事「對早期儒家天人關係思想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論語與人間孔子》、《晏子春秋譯註》等。

山下龍二 1924年生。 國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教授,私立早稻田大學講師,中國研究所研究員,東方學會東海地區委員,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東洋文化振興會會員,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48年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1948—1952年為東京大學文學部特別研究生。 曾在千葉大學、法政大學等校任教。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王畿》一章。 1963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5屆年會上作了《以思想史上看明代》的報告。 同年在東京支那學會(今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上作了《論黃綰<明道篇>》的報告。 1973年在東洋文化振興會報告會上作了《論陽明學》的報告。 此外,還參加了多部辭書的編寫。 主要著作有《陽明學的研究》(2卷)、《大學中庸譯註》。

市川安司 1910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三十年代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1950年任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兼任法政大學講師,從事「朱子哲學的研究」。 1961年以《程伊川哲學中的「理」》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升任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教授,兼任東京支那學會評議員。 1962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朱子哲學的研究」。 同年參加《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程頤》一章。 1967年參加「關於中國歷史哲學思想發展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宋朝春秋思想的研究」。 1967— 1968年參加「類書所引經文及諸子分類集成」的編纂,具體負責「《太平御覽·經書》的研究」。 1977年參加諸橋轍次等主編的《朱子大系》(10卷本)的編寫,任編集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作《朱子——學問與它的發展》、《近思錄》等。

藤井專英 1911年生。 國立岐阜大學名譽教授,中國古代思想研究家。 1939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曾任阜山高等學校教授、阜山師範學校教授、岐阜大學文藝學部副教授等。 1949年從事「中國六朝時代思潮的研究」和「中國現代思潮的研究」。 1958年任岐阜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荀子》一章。 1974年退職。 主要著作有《荀子思想論考》、《荀子》(2卷)。

藤澤誠 1901年生。 國立信州大學名譽教授,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28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50年任信州大學文理學部教授,從事「唐宋時代儒佛交流——北宋儒家思想的排佛論基調與它的發展的研究」。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張載》一章。 主要著作有《張載的學說及其背景》、《水戶學與陽明學》、《朱舜水的古學思想與我國古學派的關係》等。

田所義行 1899年生。 私立東京女子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專修大學文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及文學研究家。 1949年任東京女子大學文學文學部教授,從事「中國思想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古事論》與中國原始的儒家思想之間關係的研究」。 1961年參加日本中國學會第13屆學術大會並作了《漢代文學特點》的報告。 1962年參加《中國的思想家》的編寫,撰寫《陳獨秀》一章。 1967年進行「唐宋時期的思想及文學形成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國的世界國家思想——康有為的「大同思想」》、《社會史上所見漢代思想與文學基本特點的研究——以五經與韻文為主》、《從儒家思想所見的<古事記>的研究》、《(新評)論語》、《毛詩之歌的故事》、《春秋儒家故事》等。

丸山真男 1914年生。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名譽文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思想科學研究會會員,東亞政治思想史研究家。 1937年東京帝大法學部畢業。 1942— 1944年參加《東洋思想叢書》(83種)的編寫,主編第24種《孟子》。1946參加創辦思想科學研究會,同年發表《超國家主義的理論與心理》,形成「丸山政治」的核心。 1950年任東京大學教授,1952年主編《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對朱子學的體系及儒學的發展作了理論的解釋。 1961年編寫《日本的思想》,其中論述了中國思想對日本的影響。1961— 196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講學。 主要著作有《孟子》、《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日本的思想》等。

尾藤正英 1923年生。 國立東京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史學會理事,日中古代關係史和日本漢學史研究家。 東京大學畢業。 1967— 1968年參加《中國文化叢書》(10卷本)的編寫,任第10卷《日本文化與中國》主編,並參加第9卷《日本漢學》的編寫。 1969年參加《中國講座》(15卷本)第5卷《日本與中國》的編寫,編寫《儒教的日本化》部分。 此外還參加了多部辭書的編寫。 主要著作有《日本封建思想史研究》、《日本文化與中國》。

武內義雄 1886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北大學名譽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學士院會員,名古屋大學講師,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10年京都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23年任東北帝國大學教授,從官學正統的立場從事儒教與中國哲學史的研究。 二戰期間曾為日本天皇講授中國哲學史。 1942至1944年參加《東洋思想叢書》的編寫,主編第38種《顧炎武》。 1966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諸子概論》、《論語研究》、《支那思想史》、《易與中庸》、《禮記·大學》、《論語》、《孟子》、《王夫之》、《支那學研究法》、《史記殘卷解說》、《中國思想史》等。

西岡弘 1915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國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國學院大學漢文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研究家。 早年畢業於國學院大學大學院中國哲學文學研究科。 1950年任國學院大學文學部教授,從事「中國古代葬禮的研究」。 1962年以《中國古代的葬禮與文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1974年在國學院大學漢文學會第5次會議上作了《論〈論語·季路問孔〉章》的報告。 1975年在該學會上又作了《論王充〈論衡·論孔篇〉的報告。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的葬禮與文學》。

西川藏 1914年生。 文學學士。 國立一橋大學社會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日本科學家會議(日科)成員,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家。 1937年東京帝國大學畢業。 1956年參加《東洋名著》的編寫,主編《中國篇·中國哲學》。 1962年參加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研究室主編的《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撰寫《王夫之》一章。 同年參加「朱子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朱子學形成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原因研究」。 1966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8屆學術大會上作了《思想史上的清末》的報告。1977年任《原典·中國近代思想史》主編。 曾多次參加大型辭書的編寫。 主要著作有《中國思想論集》《中國近代思想中的人民的概念》、《現代中國》等。

小林信明 1906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京教育大學名譽教授,私立立教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兼教育學部部長,青山學院大學講師,東方學會評議員,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32年東京文理科大學漢文學科畢業。 1939年起任職於東方文化研究所經學文學研究室。 1952年從事「中國思想」和「漢文學」的研究,並講授「中國文學」。 1955年以《古文尚書的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 主要著作有《中國古代陰陽五行思想有研究》、《中國人思維的基礎》、《古文尚書的研究》等。

小野和子 1932年生。 國立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東方部講師,中國近代史及近代婦女解放運動史研究家。 1958年京都大學文學部畢業。 1968年參加《中國文化叢書》(10卷本)第8卷《文化史》的編寫,撰寫《讀書人與諸生》等章。 1960至1971年參加《世界歷史》(27卷本)第12卷《東亞世界的展開》的編寫,撰寫《在儒教意識形態中的正統與異端》。 曾參加多部辭書的編寫。 主要論著有《東林淑與他的政治思想》、《清初的思想統制》、《黃宗羲》、《太平天國與婦女解放》、《中國女性解放史》。

野村茂夫 1934年生。 文學碩士。 愛知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東方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研究家。 1958年大阪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科畢業,任大阪大學文學部助教。 1961年在大阪大學東洋學會上作了《中國古代天文學史》的報告。 1963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5屆學術大會上作了《關於〈尚書〉中「湯」的考察》的報告。 1966年任大阪大學副教授。1967年進行「中國思想的源流——《尚書》的基礎研究」。 1973年任現職。 1976年進行「漢代《尚書》的流傳與?尚書經學?發展的研究」。 同年參加《中國哲學史的展望與探索》的編寫,撰寫《關於叔孫通的若干問題》一章。主要著作《〈書經〉譯註》。

伊東倫厚 1943年生,文學碩士。 國立北海道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東方學會會員,北海道中國哲學會會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65年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68年發表碩士論文《所謂子思子殘篇的研究》。 1974年在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研究論文發表大會上作了《〈樂記〉原本的篇名篇次》的報告。 1977年參加諸橋轍次等主編的《朱子大系》(10卷本)的編寫。 主要著作有:《孟子——他的行動與思想》。

友枝龍太郎 1916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廣島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東方學會會員,廣島中國學會會員,日本四國——中國地區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早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 1959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3屆學術大會上作了《朱子格物論考察》的報告。 1961年又在該學會13屆學術大會上作了《論葉士龍的〈晦庵先生語類要錄〉》的報告。 1962年參加《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的編寫。 撰寫《朱熹》一章。 1963年開始任廣島大學教授。1966—1967參加「中國天人合一思想體系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宋明形上學的天人思想的研究」。 1968年進行「關於王安石思想的研究」。 1973年在廣島中國學會研究成果發表大會上作了《宋學與現代》的報告。 1974年在日本中國——四國地區中國學會20屆大會上作了《朱子的學問論——關於他的合理主義的特點》的報告。 1977年任《朱子學大系》的編輯委員。 主要著作有《朱子思想的形成》。

宇野精一 1911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尚綢大學校長,斯文會理事長,東方學會常務理事,日本中國學會專門委員兼理事長,私立二松學舍大學文學部講師,大東文化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34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55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2年任「朱子的綜合研究」的負責人。 1963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5屆學術大會上作了《從思想史看明代》的報告。 1964年參加《中國哲學》的編寫,撰寫《儒家哲學》一章。 1974年在東方學會全國總會上作了《儒教倫理學的結構》的報告,同年參加大東文化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日本儒學史研究組」。 宇野精一的父親宇野哲人是中國古代哲學近代研究的先驅,宇野精一之長子宇野茂彥則為日本70年代成長起來的中國文學哲學研究者。 主要著作有《東洋思想》(10卷本,其中卷2—4為中國思想篇)、《儒學概論》、《中國古典學的發展》、《小學譯註》、《孟子語錄》、《儒家思想》、《明解孟子》、《孟子譯註》、《從孫文到李登輝》等。

宇野哲人 1875年生。 文學博士。 國立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私立實踐女子史論考;卷四,支那的家族制;卷五,論語講義;卷六,如是我聞孔子傳·論語心講;卷七,論語人物考、孔子與老子;卷八,老子講義·莊子的故事·孟子;卷九,遊支雜記;卷十,古典漫步·漢學修養回憶·自傳。

竹岡八雄 1919年生。 國立之重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哲學研究家。 1944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70年—1972年參加《增訂中國古典文學全集》(60卷本)的編譯,主編第3卷《荀子》等。 主要著作有《論語·孟子·荀子·禮記譯註》。

竹內照夫 1910年生。 文學博士。 私立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評議員,東方學會會員,北海道中國哲學會會員,大阪神戶中國哲學談話會會員,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34年東京帝國大學中國哲學文學科畢業。 1942—1944年參加《東洋思想叢書》(83種)的編寫,主編第22種《春秋》。 1951年任北海道大學文學部教授,從事「漢字、漢語的字源和語源的研究」,以及「清代哲學思想的研究」。1959至1961年參加《中國古典文學全集》(33卷本)的編譯,主編第三卷《春秋左氏傳》。1961年以《仁的古義的研究》獲文學博士學位。 1962年為《中國的思想家》(2卷本)撰寫《韓非》一章。1966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8屆學術大會上作了《關於「人」的爭論》的報告。 1967年任關西大學文學部教授,同年參加「關於中國歷史哲學思想發展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戰國諸子的歷史論及前漢經學的歷史觀的研究」。 1969年任《易——它的解釋與鑑賞》的主編。 1970—1972年參加《增訂中國古典文學全集》(60卷本)的編譯,主編第2卷和第3卷的《春秋左氏傳》和《禮記》。 1973年在北海道中國哲學會研究論文發表大會上作了《孟子最末章的字句解釋》的報告。 1975年在東京大學中國文學哲學會上作了《論韓非子》的報告。主要著作有《論漢學》、《仁的古義的研究》、《春秋左氏傳》、《四書五經——中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禮記》(上卷)、《明解諸子》等。

佐藤震二 1923年生。 國立北海道大學文學部教授,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哲學史研究家。 1959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11屆學術大會上作了《康有為早期的學問和它在思想上的價值》的報告。 1963年在該學會15屆會議上作了《顏元的哲學與歷史意識》的報告。 1965年在該學會第17屆學術會議上作了《思想史上的清代的報告》。 1969年參加《〈易〉——解釋與鑑賞》的編寫,撰寫《王船山的易說》一章。 1966—1967年參加「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發展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清末公羊學派世界觀的研究」。 1967年參加「關於中國歷史哲學思想發展的綜合研究」,具體負責「清朝浙東學派的歷史理論的研究」。 1973年去世。

俁野太郎 1918年生。 無窮會東洋文化研究所常務理事兼研究員,大東文化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日本中國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史研究會會員,東方學會會員,中國古代哲學研究家。 1942年大東文化學院高等科畢業。 1958年任無窮會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1961年在大東文化大學漢文學會上作了《儒學家中村敬宇》的報告。 1967—1968年參加「中國類書所引經文及諸子的分類集成」的編纂,具體從事「《藝文類聚· 經部》的研究」。 1973年在日本中國學會第25屆學術大會上作了《關於子貢故事考證》的報告。 1974年在該學會第26屆學術大會上作了《關於顏淵故事考證》的報告。 同年在無窮會東洋文化研究所第20屆東洋文化研究成果發表大會上,又作了《顏淵故事考補》的報告。 1976年參加中國古代史研究會《中國古代史研究》(第4冊)的編寫,撰寫《兩個司馬牛——試論〈論語〉與〈左傳〉記事的關係》等章。

  2

  韓國(Korea,Republic of)

An Byong-Joo 安炳周 1933年生。 曾就學於成均館大學東方哲學系及該校研究生院,並獲哲學博士學位。 現任成均館大學東方哲學系教授、退溪學研究院院長、國際退溪學會會長。 主要著作有《儒家原論》、《朝鮮12位思想家》、《儒教的民本思想》及《退溪的學問觀》等。

Cha Chu-Whan 車柱環 1920年生於江原道寧越郡。 1952年漢城大學文理學院中文系畢業,1954年該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碩士, 1968年該大學文學博士。1953—1975年任漢城大學文理學院專任講師、助教授、副教授、教授。 1956—1981年任韓國中國學會會長。1957年至今任震檀學會評議員。

1958—1960年任美國哈佛大學客座教授。 1965—1966年為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交換學者。 1970—1971年香港大學訪問教授。 1972年任漢城大學文理學院國文學系主任。 1973年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會韓國支部會長。1975年至今任漢城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韓國比較文學會會員。 1977年至今任韓國學術院會員。 1977—1978年韓國中國語文學會會長。 現為檀國大學研究生院教授,韓國學部副部長。 主要著作有《陶淵明的生涯》、《高麗史樂志唐樂考》、《劉勰及其文學觀》、《韓中關係韓國側資料解題》、《東坡詞研究》、《現代中國的唐詩研究》、《孔子》等多種。

Chang Bum-jih 丁範鎮 1935年生於慶尚北道榮州郡。 1959年成均館大學中國語文系畢業,1961年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78年成均館大學研究生院中文系文學博士。 1961—1968年任成均館大學講師。 1962—1968年任梨花女子大學講師。 1968年至今任成均館大學專任講師、助教授、副教授、教授。1977—1983年任韓國中國學會副會長。 1979—1983年任韓國中國語文學會會長。 1981—1983年任成均館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論著有:《唐代小說研究》、《中國文學史》、《鬱達夫研究》、《唐代古文運動及其同傳奇的關係》、《韓中小說思想比較》、《反映在古典小說中的儒教思想及其反動》等。

Chung In-Chai 鄭仁在 1941年生於中國。1968年高麗大學大文學院哲學系畢業。 1970年獲該大學大學生院哲學系文學碩士學位。 1978年獲臺灣文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70—1972年任中央大學講師、高麗大學講師。 1976—1978年任臺灣文化大學副教授。 1978—1983年任嶺南大學助教授。 現任西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論著有《孟子心學研究》、《元代的朱子學》、《朝鮮氣學之形成》等。 譯著有《中國哲學史》。

Kim Hak-Chu 金學主 1934年生於忠清北道忠州市。 1956年漢城大學中國語文系畢業,1961年臺灣大學碩士,1975年漢城大學研究生院中國語文學博士。 1956—1958年任漢城大學助教。 1961—1978年任該大學講師、副教授。 1978年至今為該大學教授。 主要論著有《孔子的生涯及思想》、《漢儒和漢代文學》、《從文學看漢化文化的非漢族性格》、《離騷的性格》、《漢代詩研究》、《中國文學史》、《老子的道家思想》等。 譯著有《書經》、《大學·中庸》、《荀子·韓非子》等。

Kong Young-Leep 孔泳立 1938年生於慶尚南道。 1971年成均館大學文學院東洋哲學系畢業,1973年該大學研究生院東洋哲學系文學碩士,1977年該院東洋哲學博士。 1973—1977年任漢城全蘭女中教師。 1975—1980年任成均館大學儒學院講師。 1980年至今任安東大學專任講師、教授。 主要論著有《孔子仁思想形成淵源考》、《朱子學中的心統性情問題》、《孔子天思想的宗教性問題》等。

Lee Kang-Soo 李康洙 1940年生於全羅北道。 1963年高麗大學文理學院哲學系畢業。 1972年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 1981年高麗大學研究生院哲學博士。 1972—1981年任高麗大學文學院講師。1976—1981年任中央大學文理學院講師。 1971—1983年任慶熙大學文理學院助教授。 現任延世大學哲學系教授。 論著有《以體道為中心看莊子思想》、《原始儒家的人生觀》、《莊子的自然觀》等。

Ryu Jung—Dong 柳正東 1921年生於黃海道延白郡。 1951年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系畢業,1975年獲該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61年至今任成均館大學教授、名譽教授。 主要論著有《對朱子理髮氣說的考察》、《論太極的概念》、《韓國儒學中的宗教性和社會性》、《中庸哲學考》、《退溪的生涯和思想》、《儒學原論》等。

Song Ha—Kyung 宋河璟 1942年生於全羅北道金堤郡。 1965年成均館大學文理學院東方哲學系畢業。 1970年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博士。1971— 1976年任全北大學教養課程部講師。1971—1972年任成均館大學儒學院助教。 現任成均館大學教授。 主要論著有《儒學研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考》、《中國的傳統觀念和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論》、《老子哲學中有關道的概念》、《中國儒家的孝》、《陸、王的太極論》、《大學教養漢文》、《孔子的生平及思想》、《莊子的生平及思想》等。

Youn Sa—Soon 尹絲淳 1936年生於忠清南道。 1961年高麗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 1964年該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碩士畢業。 1975年獲該大學研究生院哲學博士學位。 1965—1968年任高麗大學亞細亞問題研究所候補研究員。 1968—1973年任該所研究員。 1965—1973年任高麗大學文學院講師。1973—1976年任該大學助教授。 1976—1979年任該大學副教授。 1979年至今任該大學哲學系教授。1978—1981年任該大學文學院哲學系 主任。1981—1983年任該大學文學院教學部長。 1982年任東洋哲學會副會長。 1987年始任儒教學會副會長、會長。主要論著有《退溪哲學研究》、《東洋思想和韓國思想》、《韓國儒學思想論》、《慄谷思想的實學性格》、《關於退溪的價值觀研究》、《實學思想的哲學性格》、《朝鮮性理學表現的人本思想》。

  

  (二)歐洲

  1

  俄羅斯(Russia)

БичуринНикита Яковлевич 比丘林1777年生。 俄國中國學和東方學奠基人。俄國東正教駐北京第九屆傳教士團領班,修士大司祭,俄國通訊院士。 1799年畢業於喀山神學院。 1801年任喀山約阿諾夫斯基修道院院長。 1808年1月到中國北京,在北京居留十四年,習漢、滿、蒙、藏語,先後編纂多部雙語和多語辭典、漢語語法、編譯大量經籍與文獻,研究中國及毗鄰地區的社會、歷史狀況。 1831年1月應商人要求在恰克圖開辦第一所漢語學校(1831—1861), 1835年再次任教,為俄國漢語教學方法學奠定了基礎,1853年去世。主要著譯有《四書》(手稿)、《儒教及其儀禮》(手稿)、《通鑑綱目》(手稿)、《中國,其居民、風俗、習慣與教育》等多種。

ВасильевВасилий Павлович 瓦西裡耶夫(也譯作王西裡、魏西裡夫) 1818年生。俄國科學院院士。通曉漢、滿、蒙、藏、梵、朝、日文,俄國中國學學派集大成者。1837年畢業於喀山大學語文系東方班。1839年以《論佛教的哲學原理》論文獲碩士學位。同年被派往東正教駐北京第十二屆傳教士團為學員。 1840年到北京,在中國居留十年。 1851年任喀山大學教授,1855年任彼得堡大學東方系教授、漢語教研室主任,教滿語和中國史地與文學。 1866年被選為俄國科學院通訊院士,1886年為院士。 1900年去逝。 生前培養了大批漢學家。 著譯宏富,涉及佛教、史地、語文、政論等多方面,有關儒家的著作為《東方的宗教:儒、釋、道》。

ВойцеховскийОсип Павлович 沃伊採霍夫斯基1793年生。俄國東正教駐北京第十屆傳教士團隨團醫生,喀山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畢業於基輔神學院。1819年畢業於外科醫學院。 1820年隨團到中國北京,居住十年,其間頗多醫術勞績。 1830年回國後任亞洲司醫生。1844年任喀山大學漢語教研室主任,為該校第一任滿語教授,1850年去逝。 主要著作有《漢滿語初學課文》、《孔子哲學或<四書>分析》等。

Леонтьев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 列昂季耶夫1716年生。俄國最早的漢學家之一。俄國外交委員會滿漢語譯員,七等文官。1743年隨東正教駐北京第三屆傳教士團到北京。1755年隨第四屆傳教士團回國。從1771年至1786年共出版譯作和著作120種,他的譯著即佔五分之一,許多為歐洲第一次譯本,並有大量注釋。1786年去世。 主要譯著有《中國思想》、《大學》、《中庸》、《八旗通志》(17卷,與羅索欣合譯)等。

Монастырёв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莫納斯特列夫1951年生。《春秋》的唯一俄譯者。 1870年畢業於沃洛格達傳教士學校後,入彼得堡大學東方系,從瓦西裡耶夫為師。 1875以《春秋》為題進行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答辯。 在大學還修完全部法學課程。 畢業後一直任中學教員。 1881年去世。 主要譯著《春秋》、《<春秋>注》、《評孔子的編年史<春秋>及其古代注釋者》等。

ПоповПавел Степанович 波波夫(也譯作柏百福、茂陵) 1842年生。彼得堡大學漢學副教授,俄國科學院通訊院士,俄國駐北京總領事。 1870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東方系漢滿班,獲副博士學位。 同年被派往外交部亞洲司工作,並以外交使團編外學員資格派往北京,1886年任北京總領事。 1902年回國,在彼得堡大學東方系中國語文教研室任編外副教授,主持中國語文學講座,是首先注意同情中國進行維新運動的學者,對西方列強和沙皇侵華予以抨擊。1913年去世。 主要著作《俄華辭典》(共三版)、《中國哲學家孟子》(譯並注)、《孔夫子及其弟子等人的格言》、《中國的國家制度和行政機構》等。

СивиловДимитрий Петрович 西維洛夫1798年生。 修士大司祭,俄國東正教駐北京第十屆傳教士團修士司祭,喀山大學漢語教研究室主任。 1821年參加駐北京第十屆傳教士團,1830年回國。 是十九世紀前半期推動俄國漢學發展的重要學者之一。 1840年編出俄國第一部《漢語文選》。 1871年去世。 主要著作有《中國儒釋道三教簡述》、《中國通史》(譯稿)、《四書》(譯稿)、《詩經》(譯稿)、《書經》(譯稿)、《孟子》(譯稿)、《老子的道德哲學》(譯稿)等等。

Алексеев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阿列克謝耶夫1881年生。蘇聯中國學家,語文學博士,教授,蘇聯科學院院士。1902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東方語言系。1929年獲語文學博士學位。 曾在彼得堡—列寧格勒大學、地理學院、俄國藝術史學院、東西方語言和文學比較史學院、列寧格勒歷史語文和語言學院、莫斯科東方學院等校任教。 主要研究中國語文學和中國考古、民族學及文化史,發表著作約260種,關於儒學方面的論著有《中國人對儒家學說的總結》、《空想的一元論和蘇詢論文中的「中國禮儀」(儒家學說與革命思想鬥爭史料)》等。

ПороковаЛюдмила Акимовна 博羅夫科娃1930年生。1953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歷史系。1963年獲歷史學副博士學位。1957年起任蘇聯科學院漢學研究所、東方學研究所研究人員。 發表著作約20種,有《論儒家學說的歷史作用》等。

ВасилевЛеонид Сергеевич 瓦西裡耶夫1930年生。歷史學博士,教授,高級研究員。1953年國立莫斯科大學歷史系畢業。 1958年獲歷史學副博士學位,論文是《公元前一千年初中國的土地關係與村社》。 1974年獲博士學位,論文為《中國遠古歷史的若干問題(黃河流域文明的起源——物質文化基礎與民族基礎的形成)》。 1956年起任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人員。 多次參加「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學術討論會。發表著作四十餘種。 有《中國宗教史》、《古代中國宗教的若干問題》、《孔子的戒律·中國的儀式和司儀》、《中國歷史上的傳統和社會進步問題》等等。

Гребенщиков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格列比翁希科夫1880年生。語文學博士,教授。1907年畢業於符拉迪沃斯託克東方學院。1911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東方語言系。1939年獲博士學位。 曾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東方學院、國立遠東大學、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任教或工作。 發表著作約80種。 1941年去逝。 發表的著作中有《儒家學說和各族聯盟》。

КобзевАртём Игоревич 科布澤夫哲學副博士,蘇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人員。 多次參加「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學術討論會。 主要論著有《早期儒家的認識論觀點》、《術語「物」和王陽明的哲學》、《中國和歐洲文化對個性的解釋》、《王陽明和道家哲學》、《論傳統的中國哲學範疇》等。

КролъЮрий Львович 克羅爾1931年生。 1954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1963年獲歷史學副博士。1992年獲歷史學博士。1957年起任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研究人員。 1986年起任主任研究員。 著述甚豐,主要有《論司馬遷〈史記〉中利用文獻資料方法的若干特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二世紀儒家世界觀體系中的華夷》、《桑弘羊經濟觀研究》、《古代中國家(家庭)和家(學派)的宗緣概念》、《〈鹽鐵論〉中儒家和法家對統一範疇的解釋》等。

МалявинВладимир Вячеславович 馬利亞溫歷史學副博士,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中國史教研室教員。多次參加「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學術討論會。主要著作有《血統關係的聯合——中國中世紀後期儒家史學中的宗族》、《中國在二至三世紀對儒家傳統的重新評價》、《跨進中世紀的中國民族》(與他人合著)、《孔夫子》等。

Мартынов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ланович 馬丁諾夫1933年生。歷史學副博士。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畢業。現為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高級研究員。主要著作有《中國法統中皇帝權力的性質和治世職能的概念》、《明代的儒家學說、佛教和宮廷》、《中華帝國》(與他人合著)等。 在前蘇聯第七、八次「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學術討論會上分別作了題為《評中國中世紀官方的思想意識形態》、《中國中世紀的官方思想》、《儒家學說和朱熹》的報告。

ПереломовЛеонард Сергеевич佩列洛莫夫1928年生。 1951年畢業於莫斯科東方學院。 1970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55年起任前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研究人員。 現任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東亞精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論著有《法家學說在中國家傳統體制形成中的貢獻》、《毛、法家和儒家》、《中國政治史中的儒家學說和法家學說》等。

ФеоктистовВиталий Фёдоpович費奧克蒂斯託夫1930年生。哲學副博士。 1954年畢業於莫斯科東方學院。1972年獲哲學副博士學位,學位論文為《荀子的哲學和社會政治觀點》。1968年起為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研究人員。1971年在第二次「中國的社會與國家」學術討論會上論述荀子學說及其與其他早期儒家代表觀點的差異。主要著作有《論荀子政治思想中的社會經濟觀》、《荀子的哲學觀點和社會政治觀點》、《論荀子哲學觀點中唯物主義的傾向》、《論荀子的倫理學說》、《儒家的道德政治觀點及黑克爾的評價》等等。

  БелоусовСергей Романович 別洛烏索夫1957年生於莫斯科。1979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亞非學院。1987年獲歷史學副博士學位。 現為遠東所高級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儒學和中國現代化》。

  БрюмхенСергей Иванович勃柳姆漢1956年生。1986年國立伊爾庫茨克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人員。著作主要有《〈易經〉研究史》、《文王中的三才系統是一種政治哲學現象》、《〈易經〉語文構擬嘗試》等。

  БуровВладлен Георгиевич布洛夫1931年生於中國哈爾濱。1954年莫斯科東方學院畢業。1963年哲學副博士。 1959年起任蘇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現任高級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王船山的哲學觀點》、《蘇聯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現代哲學》(與他人合著)。

  ПоповаИрина Феодоровна 波波娃1961年生。1983年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畢業。 1988年歷史學副博士。現任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研究人員。主要論著有《唐太宗(627—649)<帝範>一文論皇權的實質》、《唐帝太宗論中國統治者的治民方法》、《<書經>關於最高權力的概念》等。

  2

  捷克、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

  GalikMacian 高利克1933年生。 1958年布拉格查理大學文科碩士,1966年東方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博士論文為《茅盾與現代中國文學評論》。 1987—1991年任捷克斯洛伐克東方學會副會長兼斯洛伐克東方學會會長。 1989年國際南社研究會理事,1991年中國茅質研究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研究指南初階:德國在現代中國思想史上產生的巨大影響》、《現代中國文學評論的起源:1917—1930》、《中西文學關係的裡程碑》。

  KralOldrich 克拉爾1930年生。 1954—1957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研究生,1958—1971年布拉格查理大學亞非系教師,1989年起任該系主任。譯作有《紅樓夢》、《六祖壇經》、《莊子·內篇》、《道德經》、《論衡》、《儒林外史》等。

  BalatAugustin 巴拉特1923年生。1948年畢業於布拉格查理大學哲學院亞非系,曾在中國科學院歷史所研究中國史。 1959年起任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和副所長。 主要著作有《宋元史》、《新中國(1844—1944)》,譯作有《水滸傳》。

  3

  法國(France)

  ChengAnne 程安娜曾就讀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學教學研究單位,1982年獲博士學位。法國研究中國學會會員。 博士論文為《何休為<公羊傳>作的注釋:有關東漢儒學中的今文傳統的一項研究工作》。主要著述還有《漢代儒家思想研究:有關經典著作的詮釋傳統的進一步深入探討》、《曾子:大學》。

  ChengFrancois(Chi—hsien) 程紀賢長期擔任巴黎第三大學所屬國立東方語言和文化學院中文系教授,並為該學院中國研究中心教授。 歐洲研究中國協會和法國研究中國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比」和「興」》、《一些對比方式的展望:在中國傳統中的一些重要的宇宙論的表達方法和現實的表達方法》。

  EtiembléRené 埃蒂昂布萊漢名艾瓊伯(又作艾登寶或艾田蒲)。 1909年生。 1927年就讀於巴黎路易大帝公學高等師範學院預料,後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現代東方語言學校和巴黎大學文法學院攻讀語言學,獲文學博士學位。 1939—1943年芝加哥大學法國語言文學教授。 1944—1948年埃及亞歷山大大學法語及拉丁語系系主任。 1949—1956年法國蒙彼利埃大學法國語言文學教授。1956年巴黎(索邦)大學普通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後改任新索邦大學教授,1978年退休。 主要漢學著述有《孔子》、《中國之歐洲》(第一卷《從羅馬帝國到萊布尼茲》,譯著有《孔子》、《王維》、《陶淵明》。

  GernetJacgues 熱爾內漢名謝和耐。1921年生於阿爾及爾。 1942年畢業於阿爾及爾高等研究院,1956年獲文學博士學位。 現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及法蘭西學院教授、法蘭西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中國經濟史和思想史,尤其注重演變過程中中國社會和思想關係史的考察。 對王廷相、唐甄、劉獻庭、王夫之、顏元的觀點有研究。 主要著作有《五至十世紀中國社會中佛教的經濟狀況》、《蒙元入侵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國社會》、《中國與基督教:作用與反作用》、《萬裡長城》(合著)、《十七世紀基督教與中國人的世界觀》等。

  HervouetYves 埃爾武埃漢名吳德明。 1921年生。 巴黎國立東方語言學校中文系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 1950—1954年法國遠東學院研究員。 1959—1969年波爾多大學文學院講師至教授。 1974年起任高等漢學研究所所長。 1976年起任巴黎第七大學中文教授併兼該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主任。 多次參與組織和領導法國的漢學研究工作,並為《中國研究》雜誌出版負責人。主要著述有《漢代的一位宮廷辭賦家——司馬相如》、譯註《史記· 司馬相如傳》、《宋代書目》以及大量研究文章和書評。

  HolzmanDonald 霍爾茲曼漢名侯思孟。 生於美國,現年60多歲。 約於1986—1987年擔任高等漢學研究所所長。 曾從事於明清話本小說的翻譯和研究,對中華帝國制度也有研究。 主要著述有《孝子與孝女:古代中國長期尊奉孝道》、《三世紀早期的中國文學批評》、《竹林七賢及其所處的時代社會》、《嵇康(223—262)的生平和思想》等。

  KaltenmarkMaxime 卡爾騰馬克漢名康德謨。1910年生於維也納。 曾就讀於巴黎大學法學院、巴黎大學文學院及高等漢學研究所,獲法學學士、文學學士學位。 1950—1953年任北京中法大學校址內巴黎大學中法漢學研究所所長。 1955—1956年巴黎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課題負責人。1957年起任巴黎國立高等學院宗教科學部研究室主任。 主要著作有《制服波濤的人》、《列仙傳:古代道教仙人的傳說傳記》、《老子與道教》、《中國哲學》等。

  Pirazzoli-t』 SerstevensMichéle 皮拉佐利一採爾斯蒂文斯漢名畢雪梅。 現年約六十餘歲。 現為巴黎國立吉梅博物館高級館員、魯佛爾學院教授,歐洲和法國研究中國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漢代的文化》、《雲南石寨山的考古發掘之於滇文化》、《戴密微(1894—1979)》。

  VandermeerschLéon 範德爾梅爾斯漢名汪德邁。 現年六十餘歲。曾任巴黎第七大學教授。 1979—1980年改任國立高等學院宗教科學部研究組主任。 八十年代初期又為巴黎高等漢學研究所協作研究組586組(中國文學與歷史研究組)教授。 主要從事語言學、古代中國宗教、政治思想與制度及儒家學說史之研究。 曾主持出版《高等漢學研究所叢書》、《高等漢學研究所論文集》、《漢學索引、書目與文獻研究叢刊》。 是法國和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法家的形成》、《王道:有關古代中國治理體制精神之研究》(第1卷:文化結構與家庭結構和第2卷:政治結構和儀禮)等。

  4

  德國(Germany)

Bauer,Wotfgang Leander 鮑爾 1930年生。 1953年慕尼黑大學漢學哲學博士,博士論文為《漢代的張良和陳平》。 1958年獲大學漢學教師資格。 1960—1961年美國密執安大學客座教授。1962—1965年海德堡大學漢學系教授。 1965年起任慕尼黑大學東亞學院漢學教授。 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和民間文學。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的姓名》、《有三種釋本的〈春秋〉》、《龍圖公案的傳統》、《從帝國的終結到新的世界大國》、《令人震驚和堪稱楷模的中國的過去》、《〈國語〉要目索引》(合著)和《有關中國所有制的早期歷史》、《在古代中國的自我體驗和自傳》等多篇論文。

Bunger,Karl 賓格爾 波恩大學教授。 曾在中國任教。 主要研究中國法律史。 完整地解釋了《唐代刑法判例》。 主要著作有《中國民法與商法法典及證券支票法》、《唐代法制史的起源》等。

Debon,Gunther 德邦1921年生。 慕尼黑大學漢學系畢業,1953年獲漢學哲學博士學位。 1959年科隆大學教師,1964年副教授,1968年海德爾堡大學漢學教授,現已退休。 主要著作有《中國的思想世界:從孔子到毛澤東》、《世界藝術:中國卷(思想與社會)》、《中國唐代的詩人們》、《席勒與中國思想》、《王爾德與道教》等,此外還有有關中國詩歌、書法、繪畫的大量譯述著作。 Franke, Heclect 弗蘭克 漢名福赫伯(又作傅歐伯)。 1914年生。 法學博士、哲學博士。 1949年起科隆大學編外講師。 1952年起慕尼黑大學漢學教授。 1958年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 對中國宋、金、元代史有很深的研究。 曾研究明代思想家李贄,並寫有其與利瑪竇交往情況的長篇文章。 著作主要有《科研報告叢書第19輯:漢學》、《德國大學中的漢學》、《論述蒙古人統治下的中國文化史的論文集》、《宋代人物傳記》(1—4卷)、《蒙元入侵前夕的中國北方》,《燕太子丹》等。

Frank,Wotfgang 弗蘭克 漢名傅吾康。 1912年生。 曾於漢堡大學、柏林大學攻讀漢學。 1935年獲漢堡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康有為及其一派人物的國家政治改革嘗試:論述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思想方面的意見分歧的一篇文章》。 1937年來華長期在中國從事教學工作,歷任北平中德學會研究員、輔仁大學講師、國立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國立北京大學教授。 1950年起任漢堡大學教授。1957—1958年美國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1963—1966年和1974—1975年吉隆坡馬來西亞大學客座教授。 其所領導的漢學研究被稱為德國漢學的漢堡學派。 主要著作有《明代史籍匯考》、《中國科舉制度革廢考》、《中國和西方國家》、《明代史料入門》、《中國的文化革命:1919年的五四運動》等。

Grimm,Tilemann 格林 漢名林懋。 1922年生。1953年在漢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 1962年起漢堡大學講師, 1962年起明斯特大學教授; 1965年起波鴻魯爾大學教授,1974年起蒂賓根大學中國史教授。 北府滕堡科學院院士和海德堡科學院院士。 主要著作有《在推崇儒家學說的明代中的教育與政策》、《孔子:試論在歷史上孔子產生的影響》、《在明代變革中的中國傳統》、《中國歷史當中的思想與現實》、《有關日本的中國學研究情況的搜集記錄報告》、《中國的傳統與革命》、《歐洲哲學概念的漢學詮譯》等,譯作有《孔子家語》。 Unger,Wrich 翁格爾 漢名翁格。 現年六十餘歲。 哲學博士。 曾在萊比錫東亞研究所任職,約於1963年任弗賴堡大學漢學講師。 八十年代後任明斯特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任兼漢學教授。 在明斯特大學開設有《中庸》閱讀、《論語》閱讀等課程。 主要著作有《「或」字的前置用法》、《〈中國學—日本學〉》、《韋德邁爾紀念專輯》,《唐代詩歌形式結構中的格律》等。

Trauzettel, Rotf 特勞蔡特爾 1930年生。 1964年漢學哲學博士,博士論文為《作為貪贓枉法的大臣的典型的蔡京》。 1969年起任哥廷根大學漢學講師。 1972年起哥廷根大學漢學教授。 1975年起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兼教授。 曾講授「中國的封建制度和有關封建制度的爭論」、「中國歷史和文學中的英雄人物」、「明代政治倫理學文選」等課程。 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中的文學領域》、《中華帝國》、《作為通向中國民族主義第一步的宋代愛國精神》等。

  5

  匈牙利(Hungary)

Ferenczy Maria 範凌思 1941年生。1960—1965年布達佩斯羅蘭大學哲學系學習,取得歷史教師資格證書。 1966年中國語文學和中亞研究博士。1980—1988年任匈牙利科學院東方研究中心研究人員,1988年起任合法蘭東亞藝術博物館館長。 主要著作有《中世紀中國北部遊牧州府史》、《中國歷史編纂者關於秦漢關係的看法(十四—十六世紀)》、《中國歷史編纂者論中國和相鄰各民族間的關係》、《中國國家和歷史意識的形成》、《中國民間宗教在民族意識的發展中所據有的地位》等。

Tǒkei Ferenc 物凱伊 漢名枉克義。 1930年生。 1949—1953年就讀於布達佩斯羅蘭大學哲學院博物館學專業。 1953—1956年羅蘭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57年起任匈牙利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人員,並於1969—1972年任所長。 1971年起在羅蘭大學兼職講授哲學。 1973年匈牙利科學院通訊院士,1985年院士。《匈牙利東方學學報》主編。 曾獲得語言學副博士和文藝學博士學位。 主要著作有《中國哀歌的誕生》、《論亞細亞生產方式》、《三—六世紀中國文藝類型理論》、《中國周代宗法奴隸制度的各種形態》、《中國古代哲學》、《古代中國的宗教批判》等。 譯作有《屈原詩選》(合譯)、《詩經》(合譯)、《王充· 論死篇》、《中國哲學:古代部分(第1卷)》等。

  6

  義大利(Italy)

Crradini,Piero 科拉迪尼 1933年生。1955年羅馬大學中國歷史專業畢業。 現任羅馬大學東亞史教授,馬切臘塔利瑪竇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季刊領導委員會、義大利研究中國協會領導委員會成員。 著作主要有《中國古代文明史》、《利瑪竇:歐洲文明和中國文明間的橋梁》。

Beruccioli,Giuliano 白佐良 1923年生。 1945年羅馬大學法學專業。 1946—1950年到中國南京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學。 1952年起在意外交界任職。1982年起羅馬大學任中國語言和文學教授。 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員。 義大利研究中國協會領導委員會成員。 主要著作有《中國文學史》、《利瑪竇和道教》、《儒教和道教》、《十八世紀歐洲如何看中國》等。

Forte,Antonino 福爾特 1940年生。 1964年那波利東方大學東方(遠東)語言和文化專業畢業。 現為那波利東方大學文學和哲學系教授,義大利研究中國協會會員,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科學與技術:從漢朝到馬可波羅》、《佛教與其他外來宗教:從漢朝到馬可波羅》、《唐代中國及其鄰近國家:從七世紀到十世紀的東亞研究》。

Gawlikwski,Krzysztof 高利考斯基 1940年生。1966年華沙大學心理學學士,1971年華沙大學政治學院博士,1977年獲博士後學位。 1972—1981年波蘭科學院歷史所副教授,亞洲與北非歷史室主任。 1981年至今在那波利東方大學研究所教授中國思想史。 主要著作有《新鬥爭之中的孔聖人》、《東亞文明:理解傳統的新嘗試》等。

Santangelo,Paolo 史華羅 1943年生。現任那波利東方大學中國歷史教授。 義大利研究中國協會領導委員會成員。 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員。 著作主要有《中國文明中的高麗國和民族的一致性》、《孔子和儒家學派》、《中國通史》(合著)、《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某些成分》、《中國歷史和文化百科全書》第三卷(明和清)(主編)。

  7

  荷蘭(Netherlands)

Kramers,Robert Paul 克拉梅爾斯 1920年生。 曾在萊頓大學攻讀中國學,1950年獲中國學博士學位。 1963年任職於印尼雅加達的荷蘭聖經會,同時在印度尼西亞大學講授中文課。 1964—1980年蘇黎世大學中文教授。 退休後任該校名譽教授。 在他主持的中國學專業裡講授漢語(尤其是古代漢語)的語言分析、魏晉南北朝史、宋明理學(德文名稱為從十一世紀到近代的新儒學)、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等課程。 1980年擔任第27屆歐洲中國學大會的組織委員會主任委員。 他也從事有關孔子和儒學的系統研究。 主要著作有《孔子家語》(這是《孔子家語》今本十卷本的英譯本,附有介紹性文章,先於1949年發表於《萊頓漢學》叢書第7輯內,又在1950年作為博士論文獲得學位,並出版了單行本)、《作為一種宗教的儒家學說:為復興孔教所做出的若干努力》、《孔子:被廢黜的中國聖人?》。

ZüRcher,Erik 澤爾赫爾 漢名許理和。 1928年生。1947年起在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攻讀中國語言文學兼讀日語,1953年獲碩士學位。 1956年以《佛教對中國的徵服——中世紀前期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其給合中國情況做出的變動》的博士論文獲博士學位。 許理和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中國佛教,尤其是中國早期佛教史。 對儒家思想也很有研究。 曾任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東亞史講座教授首任教授,現代中國資料研究中心的創建人和首任主任。 主要著作有《論佛教初期中國宗教和國家的關係》、《佛教的起源與傳播》、《在當代中國對於傳統文化的重新解釋》等。

  8

  瑞典(Sweden)

Hwang Tsu-Yü 黃祖瑜 哥德堡大學遠東語言部中國學教授,歐洲華人學會理事長,是該學會創建人之一,歐洲研究中國學會會員。 現已退休。 主要著譯有《中國歷史大綱》(與亨利克生合著)和《論語》、《老子》及中國古今哲學文學選集等。

Loden,Torbiǒrn 洛登 漢名羅多弼。 1947年生。1968—1969年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學習。 1970—1971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進修。 1977—1987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任教,1980年獲該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 現為斯德哥爾摩大學副教授,歐洲研究中國協會常務副會長。 專攻朱熹和戴震哲學。 主要論著有《戴震與儒家思想的社會作用》、《孟子字義疏證》(翻譯)等。

Malmgvist, Gǒran 馬悅然 1924年生。 早年在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希臘文和拉丁文。 1944—1946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學習中文,並於1946—1948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繼續學習中文。 1951年獲中國學碩士學位。 曾在烏普薩拉大學、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院、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校任教。 1965年開始建立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 1968年任北歐亞洲研究中心主席,1980—1982年和1986—1988年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長。 1985年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 創辦瑞典現代文學院,主要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 研究《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等的成果發表在《東亞博物館年刊》上。 曾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譯成英文。

  9

  瑞士(Switzerland)

Billeter, Jean-Francois 比勒特 漢名畢來德。1939年生。 1979年日內瓦大學語言文學學院博士。1963— 1966年在北京大學學習。 現任日內瓦大學語言文學學院漢語教研組組長,中國研究系主任。 主要研究中國語言、社會和歷史、中國思想史、比較哲學和社會學。 主要著述有《李贄——被處罰的哲學家》、《「階級成分」制度》、《兩篇有關王夫之的探討》、《西方思想與中國思想:靜觀與行動》、《章學誠——歷史學家的時間》、《對官僚制度的歷史社會學貢獻》、《中國革命是文化方面的嗎?》。

Gassmann,Rober H. 加斯曼 漢名高斯曼。 1946年生於巴基斯坦。 1985年任蘇黎世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學副教授,同年秋晉升為正教授,是羅·保·克拉梅爾斯教授的繼任者。 現為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員、瑞士亞洲研究協會會員。 著述有《從上文解釋《孟子》裡的代名詞「吾」和「我」》、《〈世說新語〉第十四章》、《漢學、中國學、中國科學》。

Meienberger,Norbert 邁恩貝格爾 漢名麥恩比。1936年生。 1964年蘇黎世大學歷史系博士,1967年在蘇黎世大學攻讀中國學,後又先後在英國利茲大學、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深造。 1970—1972年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1975年後曾在蘇黎世大學哲學學院講授中國憲法史。 主要著述有《中國立憲政府的產生,(1905—1908)》、《清政府對立憲的準備——清政府對憲政的理解》、《毛時期對宗教的批評》等。

Rump, Ariane 隆普 1933年生。 是六十年代蘇黎世大學唯一的中國學教師。 1964至1969年任蘇黎世大學東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後曾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學習。 主要著述有《〈易經〉中作為兇象出現的 「明夷」卦》;英譯王弼《老子注》。

Von Sengen,Harro 馮·森格爾 漢名勝雅律。1944年生。 1969年蘇黎世大學法學博士,1981年西德弗賴堡大學哲學博士(中國學專業)。 1975—1977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和哲學系進修班學習中

國史和中國古代、當代哲學。 1989年參加「孔學會議」。 現為蘇黎世大學哲學院中國學教員,國立瑞士理工大學中國語言與文化講師、德國弗賴堡大學終身教授。 歐洲研究中國協會會員、瑞士亞洲研究協會會員。 研究領域較為廣泛,著述也較為豐富,有《中國語言和文化入門》、《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肯定孔子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黨及其思想體系與中國法律》、《一個當代西方人眼裡的孔子》等。

  10

  英國(United Kingdom)

BarkerHugh Dauid Roberts 斐達理1937年生。哲學博士。1985至1986年任現代中國研究所所長,1987—1988年任遠東語言文學系代裡主任,現為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現代漢語教授。主要著作有《婚姻與家庭》、《一個中國的世系鄉村:上水》、《中國家庭與親屬關係》、《葬禮,泥土佔卜和祖先崇拜》、《氏族組織及其在鄉村事務中的作用》。

  DawsonRaymond Stanley 道森現為牛津大學沃德姆學院漢語講師,東方研究高級研究員。 曾獲碩士學位。 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中國變色龍:論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觀念》、《中華帝國》、《中國的經驗》等。

  GrahamAngus Charles 格雷厄姆1919年生。 牛津大學碩士、哲學博士,教授。 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學中的「存在」與中國哲學中的是非及有無的比較》、《兩位中國哲學家:程明道和程伊川》、《莊子:內篇》(主編)、《列子著作》(譯著)。

  LoeweMichael 洛伊倫敦大學和劍橋大學碩士、倫敦大學哲學博士。 劍橋大學漢學講師、教授。 1982年歐洲研究中國協會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漢代的軍事行動》、《漢朝施政紀錄》、《公元前220—公元202年早期中國帝王時代的日常生活》、《古代的宇宙論》、《走向天堂之路:中國探索長生之前》、《中國人的生死觀:漢代人們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前202—220)》、《帝王時代的中國:現時代的歷史背景》、《中國漢朝的危機與矛盾》。

  Needham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李約瑟(字丹耀) 1900年生。 1924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曾為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評議員,1959—1966年為該評議會主席,1966—1976年任院長。 1936年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 曾任英國駐中國大使館科學顧問。 1946—1948年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領導人。 1974年任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分會會長。1976年起任亞科技史圖書館館長。 先後曾任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裡昂大學、巴黎法蘭西學院、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 生前為中國科學院和丹麥皇家科學院外籍會員。 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共七卷),此外還有約40種書(包括與他人合撰)和數百篇論文,主要有《中國的科學》、《中國鋼鐵冶煉術的發展》、《中國的科學與西方的管理人員和工匠》、《中國的科學與西方》、《「中國的科學傳統」論文及講演集》等。

  PwueyblankCdwun George 普利布蘭克1922年生。 曾在劍橋大學長期主持漢學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評K.A.威特夫著〈東方專制政治:對集權的比較研究》、《中國與日本的歷史學家》(合編)、《中國的統一》、《安祿山叛亂的背景》。

  TwichettDenis Crispin 特威切特1925年生。曾主持劍橋大學的漢學研究。 主攻中國中世紀早期階段的歷史。 主要著作有《範氏家族善產(1050—1760)》、《對漢學一聲孤零的喝採》、《孔子的品格》、《中國唐、宋時期土地所有權與社會秩序》。

  

  (三)北美

  1

  美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littoGuy Salvatre 亞歷託漢名艾愷。 1966年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畢業,1975年獲哈佛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1975—1976年任校際地區語言研究規劃(設在臺灣)負責人。 1976年起任阿克倫大學歷史教授。 現任芝加哥大學歷史教授。 主要著作有《文化保守主義和鄉村建設——梁漱溟傳》、《最後的儒家——梁漱溟和中國現代化的兩難》、《民初時代的文化守成論者——在世界史視野上的中國反現代化思潮》、《南京十年的鄉村建設》等。

  BeckerCaн Bradley 貝克爾1951年生於美國伊利諾州。 1971年普林斯頓大學學士。1973年夏威夷大學碩士,1981年該校亞洲哲學博士。 現任卡本代爾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助理教授。 著有《朱熹哲學中「性」概念的重要性》。

  BettgLeuis Stafford 貝蒂1942年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 1964年普林霍爾學院學士。1966年底特律大學碩士。 1975年福德姆大學神學博士。 現為加利福尼亞州立學院宗教研究副教授。著作主要有《良知:王陽明道德一元論揭密》。

  BloomIrene 布盧姆1939年生。 1960年斯沃思莫爾學院文學士,1972年文學碩士。 1976年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1976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講師、哥倫比亞大學人文科學研究者學會成員。 主要著作《論明朝思想中的抽象概念:羅欽順哲學的一些實證》、《原則與實踐:理學和實際知識論文集》。

  BirdwhistellAnne Dauison 伯德威斯特爾1944年生。 1966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文學士,1968年文學碩士,1974年史丹福大學哲學博士,博士論文為《李顒的思想和生活環境:十七世紀一位儒家哲學家的成長》。1974—1975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研究講師。主要著作有《李顒(1627—1705):來自外省的持異議者》。

  BoddeDerke 伯德1909年生。 賓夕法尼亞大學中文教授,東方學會會員,亞洲研究協會成員,文理學院和哲學學會成員。 1930年哈佛大學文學士,1935年以哈佛燕京社研究生身份來華留學。 1938年獲荷蘭萊頓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其後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中文講師和副教授,1950年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中文教授。 主要研究中國哲學、歷史、法律和中國民間宗教。 主要著作有《中國第一個統治者》、《中國思想西傳考》、《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華帝國的法律》;譯作有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

  CohenPaul Andrew 科恩1934年生。 1955年芝加哥大學學士,1957年哈佛大學碩士,1961年東亞史博士。 1962—1963年密執安大學客座歷史講師。1963—1965年阿默斯特學院助理教授。1965—1971年麻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學院副教授。 現任麻薩諸塞州韋爾斯利學院亞洲研究教授,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清代研究學會會員。主要著作有《中國和基督教:教會運動和中國人排外情緒的增長,1860—1870年)、《王韜和早期的中國民族主義》、《傳統和現代之間:王韜和晚清改革》。

  Crawford Robect Bcuce 克勞福德1926年生。1951年岡薩加大學學士,1955年華盛頓大學碩士、1961年博士。 1960年起任伊利諾斯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現為厄巴納伊利諾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亞洲研究協會會員,國際亞洲歷史學家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明代宦官的權力》、《<史記>的政治哲學和社會哲學》、《張居正的儒家和法家學說》、《根據明初社會來看方孝孺》(與他人合著)。

  CreelHerrlee Glessner 顧立雅1905年生。 芝加哥大學馬丁·賴爾森講座中國史名譽教授,美國東方學會會員,亞洲研究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政治制度史。 1926年芝加哥大學哲學學士、1927年碩士、1929年中國哲學博士。 1937—1947年任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中國研究委員會委員,1947—1949年任遠東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1—1957年任芝加哥大學遠東文明委員會主席,1954—1962年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49—1964年任芝加哥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制度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國的誕生》、《中國初期文化研究》、《孔子其人和神話》、《中國思想: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等等。

  DardessJohnwolfe 達迭斯1937年生。 1958年喬治城大學理學士,1965年哥倫比亞大學富布賴特—海斯獎學金研究生,1968年中文博士。 現為堪薩斯大學歷史教授,亞洲研究協會會員。主要著作有《白蓮教起義的變化和明朝的建立》、《徵服者和儒家》、《儒家學說和獨裁統治——專業精英與明朝的建立》。

  De BargWilliam Theodore 德巴瑞漢名狄百瑞。 1919年生於美國紐約。 1941年哥倫比亞大學學士,1947年碩士,1953年中國史博士。 1960—1966年任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史和日本史教授兼系主任,1966—1978年霍勒斯、卡彭蒂爾東方研究教授,1978年起任約翰·梅森講座教授。 1960年起歷任哥倫比亞學院東方研究委員會主席、哥倫比亞大學東方檔案編輯和東方思想和宗教研究班主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特約委員會委員、中國文明研究委員會成員和《明史研究》雜誌顧問以及亞洲研究協會會長。 著作主要有《原則與實踐:理學與實際研究論文集》、《理學的發展》、《理學教育和孔夫子之後的東亞》、《元代思想:蒙古人統治下中國的思想和宗教》、《明夷待訪錄》(英譯)、《新儒家的展開》等。

  DienAlbert 迪恩1927年生。 1950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文學士,1951年文學碩士,1961年哲學博士。 1962—1963年任史丹福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1963—1964年任大學校際中國語言研究規劃負責人。 1968年起任史丹福大學教授。 現為亞洲研究協會成員、東方學會和中國語言教師協會成員。 主要著作有《顏之推:一位信佛的儒家》、《冤魂志:六世紀一本鬼的故事集》。

  DubsHomer Hasenpflug 德效騫1892年出生。 1914年耶魯大學學士,1916年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17年紐約協和神學院學士,1925年芝加哥大學博士,1947年牛津大學碩士,1958年文學博士。 1925—1927年任明尼蘇達大學講師,1927—1934年任馬歇爾學院哲學教授。 1934—1937年任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中國研究委員會中國斷代史翻譯主任。 1937—1943年任杜克大學哲學代裡教授,1944—1945年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客座教授,1945—1947年哈特福德神學校基金會辦的甘迺迪差會學院中國研究教授,1947—1959年牛津大學學院中文教授,1962—1963年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國的一個羅馬城市》、《古代中國哲學中的有神論和自然主義》、《荀子的著作》等,譯作有《前漢書》。

  DullJackl 杜爾漢名杜敬軻。 1930年生。 1955年華盛頓大學文學士,1960年文學碩士,1966年哲學博士。 現任華盛頓大學國際研究院中國計劃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漢代的農業,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前206—220年》、《中國漢代的結婚與離異:前儒家社會中國家庭的歷史與比較淺析》。

  EbreyPatricia B. 埃布裡漢名伊沛霞。 1947年生。 1968年芝加哥大學文學士。 1970年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1975年東亞語言和文化博士。 曾在東京、臺灣、北京和上海從事研究。1985年起任厄巴納——尚佩恩伊利諾斯大學亞洲研究和歷史教授。 1987年起任唐研究學會會長、中國研究聯合委員會成員。 1988年年會計劃委員會主席、亞洲研究協會中國和東亞委員會委員、主席。 兼任多種雜誌和出版社的叢書評論員。 著作主要有《漢末經濟社會史》、《新儒學和中國的士大夫》、《中國史中的家庭和親屬》、《宋代的家庭概念》等。

  FairbankJohn King 費爾班克漢名費正清。1907年生於美國南達科他州休倫。 1929年哈佛大學畢業。1936年牛津大學哲學博士。 1964年高麗大學法學博士。 1967年多倫多大學人文學博士。 1968年斯沃思默學院人文學博士並獲多所其他院校的榮譽學位。1967至1968年任美國歷史協會副會長、會長。 1950年任亞洲研究協會副會長、 1959年會長。 1950至1951年任遠東協會主席。1973年至1977年東亞研究理事會主席。 四十年代曾任美國戰略情報局研究分析組中國組負責人、駐重慶美國使館特別助理兼新聞處主任、華盛頓戰略情報局負責遠東行動計劃局副局長、駐華美國情報處處長。 1977年起哈佛大學希金森榮譽歷史學教授。1991年逝世。 費正清雖無儒學方面的專著,但他的很多其他著作中都涉及到儒學,其中不乏精彩的論述。 主要著作有《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中美相互影響:歷史摘要》、《劍橋中國史》(主編)、《中國:傳統與變革》(與賴肖爾合著)。

  FingarettHerbert 芬加勒特1921年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 1947年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學士,1949年博士。 1974年起全國人文科學基金會顧問。1983—1984年史丹福大學研究員。現任聖巴巴拉加利福尼亞大學哲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儒家學說:作為宗教的世俗學說》、《〈論語〉論人性》、《〈論語〉論有效權威思想》等。

  FreemanMichael 弗裡曼桑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耶魯大學博士。 宋史為其研究專長。 主要著作有《「史評」的產生和北京「新歷史」》、《洛陽王安石的反對派:儒家保守主義的興起, 1068—1086年》。

  GedaleciaDavid 格達萊西亞1942年生於美國紐約。 1965年紐約昆斯學院學士。 1967年哈佛大學碩士,1971年中國史博士。 現任伍斯特學院歷史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吳澄思想中的理學經典》、《理學的發展和綜合性》、《吳澄的生平:傳記和導言》、《吳澄和元代經典遺存不朽》、《格物和作用:朱熹「體用」事例的發展》等。

  GregorA.James 格雷戈爾現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國際研究所政治學教授和太平洋地區計劃主要調研員。 主要著作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潛力和西方的安全利益》、《儒家學說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發展:孫中山和臺灣的經濟史》等。

  HaegerJohn Wintproh 海格1944年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 1966年普林斯頓大學學士。1970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史學博士。 1975年起任亞洲基金會公司和基金會關係主任。 曾在波莫納學院和克萊爾蒙特研究院任中國語言和歷史教授,林菲爾德學院客座歷史教授。 主要著作有《宋代中國的興衰》(與他人合著)、《亂世的意義:〈太平御覽〉的起源》、《北南之間:洞庭湖鐘相、楊麼起義》、《理學中兼收並蓄的信仰的思想背景》。

  HuckerCharles O. 赫克爾漢名賀凱。 1919年生。 1941年德克薩斯大學學士、1950年芝加哥大學中文博士。 1950—1954年任芝加哥大學中文講師,1954—1956年助理教授。 1956—1958年亞利桑那大學亞洲研究副教授,1958—1961年歷史教授和東方研究委員會主席。 1961—1965年羅徹斯特奧克蘭大學歷史教授和亞洲研究委員會主席。 1965年起任密執安大學中文和歷史教授,1965—1971年遠東語言和文學系主任。 主要著作《中國思想和制度》(與他人合著)、《在行動中的儒教》(與他人合著)、《中國明代的傳統國家》、《中華帝國的過去:中國歷史和文化導論》等多種。

  McnaughtonWillian F. 麥克諾頓1933年生於美國密蘇裡州。 1961年布魯克林學院學士。 1965年耶魯大學中國語言和文學博士。 1978年起任美國海軍步速計劃教員。 主要著述有《中國文學選集》、《讀寫中文》、《儒學的遠見》、《道教顯聖》等。

  MoteFrederick Wade 莫特漢名午復禮。 1922年生。 1948年金陵大學學士,1950—1953年華盛頓大學研究生,1953—1954年福特基金會研究生,1954年中國語言和文學博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和東方研究教授、美國東方學會會員、亞洲研究協會會員、美國現代語言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中國學完整性問題》、《中國專制主義的發展:評魏特夫應用於中國的東方專制主義的理論》、《元代儒家隱士生活》、《中國的思想基礎》等。

  MungelloDavid Emil 芒格洛1943年生。 1965年喬治·華盛頓大學文學士,1969年伯克利加裡福尼亞大學文學碩士,1973年哲學博士(宗教史),博士論文《萊布尼茨和儒學》。1973—1974年萊因南學院中國研究助理教授。 1974年起任布裡爾克利夫學院中國研究助理教授。 1980年起任科學院歷史學助理教授並任《中國傳教研究(1550—1800年)通報》編輯。 主要著作有《馬勒伯郎士和中國哲學》、《耶穌會士在四書翻譯中對張居正注釋的使用》、《論對東西方思想史匯合的理解》、《十七世紀傳教士對儒家學說的解釋》、《理學和文人的美學理論》、《理學的萊布尼茲觀點》、《奇異的土地:耶穌會的適應性和中國學的起源》。

  MunroDonald Jacgues 芒羅漢名孟旦。1931年生於美國新澤西州。 1953年哈佛大學文學士。 1964年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 1972年起任安阿伯密西根大學哲學教授。 著有《楊獻珍事件》、《中國共產黨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期思想家們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教育政策的現實》、《古代中國關於人的概念》、《個人主義和全體主義:儒家和道家的哲學觀點》。

  NivisonDavid Shepherd 尼維森1923年生於美國緬因州。 1946年哈佛大學文學士,1948年文學碩士,1953年哲學博士。現為史丹福大學哲學和中國語言教授,美國哲學協會、亞洲研究協會會員,東方學會會員(1964—1965年任西部分會副主席、1965—1970年任司庫,1971—1972年任主席)。 主要著作有《行動中的儒教》、《章學誠(1738—1801)的生平和思想》、《共產主義道德和中國傳統》、《王陽明的道德決定:中國的存在主義問題》、《朱熹<大學章句>索引》、《朱熹<中庸章句>索引》、《竹書紀年》、《中國哲學調查》、《孟子和動機的形成》。

  NoscoPeter Erling 諾斯科1950年生於美國紐約。 197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1978年東亞語言博士。 1980年起任聖·約翰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亞洲研究副主任。 著有《儒家學說和德川文化》。

  PaperJordan D.佩普爾1938年生於美國馬裡蘭州。 1960年芝加哥大學文學士。 1965年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文學碩士,1971年中文博士。 1973—1974年在臺灣任美國文學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從薩福到莊子的神秘主義》、《後漢時期的儒教》、《中國散文指南》。

  OvermyerDaniel Lee 奧弗邁爾1935年生。1957年韋斯特馬學院文學士。 1966年文學碩士。1971年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1973年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助理教授。 著作主要有《抉擇:中國社會的大眾宗教派別》、《中國宋元時期的白雲派》、《中國民間宗教文獻中對統治者和國家的看法》。

  PriceDon Cravens 普賴斯1937年生於美國首都華盛頓。 1958年阿默斯特學院學士。1960年哈佛大學碩士、1968年史學博士。 1971—1972年在臺灣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 1980年起任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俄國和中國革命之根,1896—1911)》、《宋教仁、儒家思想和革命》、《宋教仁1912年的政治策略》。

  ReischauerEdwin Oldfather 賴肖爾漢名賴紹華。 1910年生。 1931年奧柏林學院學士,1932年哈佛大學碩士,1939年博士。 1938—1950年哈佛大學遠東語言講師、副教授。 1956—1963年哈佛燕京社社長。1966年起任哈佛大學教授。 主要研究中國史、東亞國際關係。 主要著作有《東亞偉大傳統》(合著)、《東亞傳統與變革》(合著)等。

  Rosemont HenryJr. 羅斯蒙特1934年生於美國伊利諾州。 1962年伊利諾伊大學學士。1967年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1977年起任馬裡蘭聖·瑪麗學院哲學教授。 1972年起任《東西方哲學》雜誌書評欄編輯。1979年起任《美國宗教學會雜誌》副編輯。1982—1983年任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客座教授。 著有《荀子的國家與社會》、《儒家觀點的解釋:人的哪些行為是道德行為?》、《萊布尼茲和中國思想間在創立前的調合》。

  SchirokauerConrad Max 希羅考爾1929年生於德國。 1950年耶魯大學文學士,1952年文學碩士,1960年史丹福大學哲學博士。 博士論文為《朱熹的政治思想和行為》。1960—1962年任斯沃思莫爾學院講師,1962年起任紐約市立學院副教授。主要著作《攻擊下的理學》、《宋代中國的興衰》(與他人合著)。

  SchwartzBeniamin I. 史華茲漢名許華茨、史華慈。 1916年生。 於哈佛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一直在哈佛大學執教,並在東亞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研究工作,長期與費正清一起工作,被人稱為「費正清的直系的學者」。1950年起任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現為《中國季刊》編委、《哈佛亞洲研究雜誌》編輯。主要著作有《儒家思想的幾種傾向》、《追求富強:嚴復和西方》、《中國人的思想中沒有把生物過程還原為理化過程論》、《共產主義和中國:思想與變革》、《哲學家毛澤東》。

  SmithKidder 史密斯漢名蘇德愷。 1944年生於紐約。 1968年普林斯頓大學東方研究學士。 1979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學博士,亞洲研究所主任,副教授。 主要著作有《宋朝對易經的運用》(合著)及有關《孫子兵法》的論文多篇。

  SunooHarold Hakwon 蘇努1918年生於朝鮮。 1942年帕薩迪納大學學士。 1945年華盛頓大學碩士。 1950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學歷史和政治學博士。 1963年起在美國任政治學和歷史學教授。 著作有《孔子的中國》。

  TillmanHoyt Cleveland 蒂爾曼1944年生於美國佛羅裡達州。 1966年貝勒裡文學院學士。 1968年維吉尼亞大學碩士。 1976年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博士。 1981年起任亞利桑那大學歷史學副教授。 著有《功利主義的儒家學說:陳亮對朱熹的挑戰》、《早期儒學中功與德之間緊張關係的發展》、《十二世紀中國的原始民族主義:以陳亮為例》、《中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宗教概念》。

  Wallacker Benjamin E. 沃拉克1926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1950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文學士,1954年文學碩士,1960年東方語言博士。 1970年起任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語言學教授。 主要著作有《作為法理學家的詩人:白居易和一則婚姻悲劇》、《中國的帶圍牆的城市》、《漢代的儒家學說和漢代的儒家》、南王二世劉安》。

  WhilhelmHellmut 衛德明1905年生。 1932年柏林大學博士。 1937至1946年從事私人研究。1933至1937年和1946至1948年兩度來華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48—1971年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先後任中國史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71年起為該校名譽教授。 主要著作有《再論理學》、《〈易經〉中思想和概念的相互作用》、《陳亮(1143—1193)的異端之說》、《1679年的博學鴻儒科》,《從神話到神話:嶽飛傳的例子》。

  WrightArthur F. 芮沃壽1913年生。 1935年史丹福大學學士,1937年牛津大學文學士,1937至1939年哈佛大學洛克菲勒研究生, 1939至1940年和1941至1947年哈佛燕京社研究生,1940年碩士, 1947年博士。 1963至1973年任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中國文明研究委員會主席。1962年任耶魯大學教授。 1976年去世。 生前任耶魯大學西摩講座教授兼康西裡厄姆國際研究執行秘書。 亞洲研究協會會員。 生前還曾從事《亞洲研究雜誌》的編輯工作。 主要著作《中國歷史中的佛教》、《儒教》、《行動中的儒教》(與他人合著)、《儒家》、《儒家學說與中國文明》、《中國思想研究》、《對唐朝的看法》(與他人合編)、《隋朝:中國的統一》。

  ChanWing-tsit 陳榮捷1901年生。 中國廣東人。 1924年嶺南大學學士,1929年哈佛大學博士。 1942年起任新罕布夏達特默恩學院中國哲學和文化教授,後任名譽教授。 1951年起任夏威夷《東西方哲學》編輯。《中國哲學研究》顧問。 有《中國和西方對仁的解說》、《孔子之道》、《朱熹研究新論》、《中國哲學指南》、《朱子論集》、《朱子門人》及《王陽明與禪》等儒家方面的論著多種。

  ChenChi-yun 陳啟雲1933年生。 中國廣州人。 1956年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士,1967年哈佛大學歷史博士。 1967年起任聖巴巴拉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助理教授。 著有《荀悅:中世紀初期儒家的生平和意見》等。

  ChenShih-chuan 陳士全(音譯) 1917年生。江蘇人。 1937年中央大學學士,1937—1939年在英國倫敦大學研究院從事研究, 1965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 1940至1949年南京中央大學哲學教授。 1954至1957年新澤西州塞頓霍爾大學助理教授。 1958至1971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文學和東方文明副教授、1971年教授。 著有《論語修訂本和新解釋》等。

  ChengChung-ying 成中英1935年生。 祖籍湖北陽新縣,在江蘇南京出生。 1949年隨父去臺灣。 1955年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 1956年赴美到華盛頓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1958年以《有關早期G.E.Moore的理論:知覺和認知外物的問題》為題的學位論文獲得碩士學位。 1964年哈佛大學哲學和邏輯學博士。 曾任臺灣大學、耶魯大學客座教授。 1974年起任夏威夷大學哲學教授。1972年創辦《中國哲學季刊》英文版。 1976年創立國際中國哲學會並任名譽會長。 1985年創設美國遠東高級研究學院。 此外他還創建了國際《易經》學會並任會長。 對於促進中國哲學走向世界,擴大中國哲學在世界的影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作為現代新儒家的第三代學者,成中英所走過的學思歷程可稱為是一條「深入西方哲學的核心」以「重建中國哲學」的道路,具有不同於前輩新儒家的新特點。 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知識與人類價值》、《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知識與價值——和諧、真理與正義的探索》、《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世界化》、《世紀之交的抉擇》、《文化、倫理與管理》、《儒家與新儒家哲學的新維度》等。

  ChiaoChien 喬健1934年生於中國山西省。1958年臺灣大學學士,1961年碩士。 1969年康奈爾大學人類學博士。 曾任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6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高級講師。 著作主要有《儒家傳統的幾個方面》、《中國的戰略行為》。

  DowTung-i 竇宗義1917年生。 甘肅人。 1939年中央大學學士, 1950年華盛頓大學碩士。 1967年至今先後任佛羅裡達亞特蘭大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教授。 美國歷史協會會員、亞洲研究協會會員、亞洲哲學和比較哲學學會會員,美國政治科學院成員、民主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科學人道主義》、《李鴻章編年紀事》、《知識的理論:馬克思和孔子》。

  HuangRay 黃仁宇1918年生。 湖南長沙人。1954年密執安大學學士、1964年歷史學博士。1971年至今紐約州立大學紐帕爾茨學院歷史教授。 著有《倪元璐:一個新儒教學者兼政治家的現實主義》等及明史方面的專著多種。

  HuangSiu—Chi 黃秀璣1913年生。泉州人。1936年福建協和大學學士,1944年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1960年至今賓夕法尼亞比弗學院哲學教授。 亞洲和比較哲學學會會員。 著作主要有《陸象山:十二世紀中國的一位唯心主義哲學家》、《張載的道德觀》等。

  LeeJoseph Jen-hwa 李珍華1929年生。 福建人。 1950年臺灣海軍學院學士,1959年馬裡蘭大學博士。 1963年至今密執安大學思想和語言系教授。 著作有《北京的耶穌會修士和歐洲的儒教文化借用的一種研究》。

  LinTian-min 林天民1935年生。 臺灣高雄人。 1959年臺灣大學學士,1969年波士頓大學宗教博士。 1972年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系哲學和宗教助理教授。 著作主要有《儒家的孝道和基督教倫理》、《儒家仁的概念和基督教愛的概念》等。

  LiuJames Tzu-chien 劉子健1919年生。 貴陽人。 1941年燕京大學學士,1950年匹茲堡大學博士。1948—1960年匹茲堡大學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創設東亞課程,籌建東亞系。 1960—1965年史丹福大學副教授,創立中國語文研究所。 1965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和東亞研究教授。《宋史通訊》創辦人和編輯顧問。 著述甚豐,主要有《宋代的改革》、《歐陽修:十一世紀的一位理學家》、《宋代中國的內向轉化》、《儒教國家的雙重性格》、《理學怎會成為國家的教義》、《南宋所謂道統的成立》等等。

  LiuKwang—ching 劉廣京1921年生於中國北京。 1945年哈佛大學學士,1947年碩士,1956年史學博士。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 1965年起任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1982年全國科學院著名學者交流計劃成員。著有《愛國者和實用主義者的孔夫子》、《美國傳教士在中國》、《近代中國:中文著作書目指南,1898—1937》(與費正清合著)等。

  LiuShu—hsien 劉書賢(音譯) 1934年生於中國上海。 1956年臺灣大學學士,1958年碩士。 1966年南伊利諾伊大學哲學博士。 1974年起任卡本代爾南伊利諾伊大學哲學教授。主要著作有《孔夫子》、《論朱熹對「性」的理解》、《論朱熹是王陽明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來源》、《傳統中國哲學智慧的現代意義》等。Mei,Yi-Pao 梅貽寶 1900年生。 天津人。 1924年奧柏林學院學士,1927年芝加哥大學博士。 1955年依阿華大學東方研究教授。 著有《中國思想和實踐中的個人地位》、《荀子治理國家的理論,附翻譯<荀子>第九篇王制》。

  ShiehFrancis Shihhao 謝詩豪1926年生於中國上海。 1946年上海聖· 約翰大學學士。1950年喬治敦大學碩士。1966年美國文官委員會經濟學博士。 1973年起任馬裡蘭州喬治王子社區學院經濟學教授。 曾任蘭德公司科學研究員和經濟部研究員及勞工部經濟學家。著有《孟子哲學》、《中國語言一瞥》、《對中國和中國經濟的看法》。

  TongLik-Kuen 董力坤1935年生於中國香港。 1958年紐約大學理學士。 1969年社會研究新學院哲學博士。 1980年起任費爾菲爾德大學哲學教授。 著有《哲學上沉默的含義:有關中國思想中語言使用的若干思考》、《懷特海的時間概念和<易經>》、《儒家的「仁」和柏拉圖式的愛情:比較研究》。

  TuChing-i 杜敬一(音譯) 1935年生於中國南京。 1958年臺灣大學學士。 1967年華盛頓大學博士。 1975年起任拉特格斯大學中文、比較文學和東方語言教授兼系主任。 1981年起任中文、比較文學和斯拉夫研究系主任。 1979年起任亞洲研究委員會主任。 曾在夏威夷大學和臺灣大學任客座教授。 著作主要有《中國明代裡學和文學批評:唐順之事例,(1507—1560)》、《唐順之傳,1507—1560》、《西方對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研究》等。

  TuWei-ming 杜維明1940年出生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1976年加入美國籍。 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哈佛大學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和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主任,美國東亞文化與交流研究中心(設在夏威夷大學)主席。 此外,他還是《哈佛東亞研究雜誌》、《亞洲思想與社會》、《東西方哲學》和香港《中國文化季刊》編委。杜維明於1961年臺灣東海大學畢業獲得中國文學學士學位,1963年美國哈佛大學東亞區域研究碩士,1968年哈佛大學歷史學與東亞語言博士。 從1966年起,先後在臺灣東海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任教,1979年起任舊金山中國文化基金委員會主任委員。1985年曾作為福布萊特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開設「儒家哲學」課。 杜維明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儒家人本主義、中國思想史、東亞哲學、比較宗教學等方面。作為一名新儒家學者,他同現今活躍於港、臺和海外的一些新儒家學者如餘英時、劉述先、成中英等人被稱為現代新儒家學派的第三代。 其主要著作有《儒家思想》、《劉宗周哲學人類學中的主觀性》、《實踐的新儒家思想:青年王陽明》、《中庸》、《人性和自我修養:孔子思想論集》、《今日儒家倫理:新加坡的挑戰》、《儒家學說:現代的象徵和要義》,《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

  WuKuang—ming 吳廣明1933年生於臺灣,祖籍山東濟南。 1958年臺灣神學院神學士,1962年耶魯大學神學士,1963年神學碩士,1965年哲學博士。1980年起任奧什科什威斯康星大學哲學教授。 著有《孔夫子,懷特海和社會的集合》、《沒費勁的嘗試:一個道家真理的現象學》、《莊子:遊戲中的世界哲學家》、《東方哲學評述》等。

  YuDauid C. 俞檢身1918年生於中國江蘇揚州。 1941年東吳大學法學士。 1944年南京神學院研究班神學士。 1949年中央浸禮會神學研究班神學碩士。 1950年堪薩斯市立大學碩士。 1959年芝加哥大學宗教博士。 1982年起任洛雷託裡茲學院講師。 曾任科羅拉多女子學院宗教史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 著有《中國宗教指南:注釋書目》、《古典道教中的宇宙神話及其象徵表示》、《懷特海和朱熹的自我概念》、《朱熹對知識的探求》。

  YuYing-Shih 餘英時祖籍安徽潛山,1930年生於天津。 香港新亞書院文史系第一屆畢業,師從錢穆等人,後赴美國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曾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教授,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院長,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講座教授。

  餘英時是否應歸於新儒家,現在還有爭論,但其思想觀點,無疑有助於人們對「新儒家」這一文化思潮的研究。 他是海外久負盛名的史學家,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思想史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後,在繼續致力於儒家知識傳統的闡釋的同時,對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也傾注了很大的熱情。 他主張用西方的概念、分析方法,對中國思想傳統進行「現代詮釋」,以繼續發掘自己已有的精神資源,更新自我即使對的價值系統,回應西方思想的挑戰,繼續為新的世界文化的創生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主要著作有:《士與中國文化》、《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建設私議》、《中國近世宗教倫理和育人精神》、《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等。

  2. 加拿大(Canada)

  Ching Julia C. 朱莉亞·(音譯) 生於中國上海。 1958年東羅徹爾學院學士。 1960年美國天主教大學碩士。 1971年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哲學博士。 1981年起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教授。 著作主要有《王明哲學書簡》、《儒教和基督教》等。

  JanYun-hua 冉雲華1923年生於中國四川。1948年四川大學學士。 1955年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碩士,1964年宗教博士。 1973年起任麥克馬斯特大學宗教學教授。主要著述有《宗教在中國的地位及中國對佛教和道教的研究》、《佛教對中國古典哲學和道學法則以及法律的一項評論》。

  WhiteheadRaymond Leslie 懷特海德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1955年埃爾姆赫斯特學院學士,1960年聯合神學院研究班碩士。 1973年倫理學博士。 1980年起任多倫多大學多倫多神學院倫理學教師兼牧師。 曾任香港全國基督教理事會亞洲地區中國和倫理學研究顧問。 主要著作有《中國和基督教》、《中國:尋求共同性》、《毛思想中的愛和鬥爭》。

  

  史學研究

  分享史學研究新資訊

  歡迎

  關注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投稿|合作|交流

  newcultures@126.com

相關焦點

  • 義大利世界遺產名錄
    義大利世界遺產名錄 2020-11-14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敏慧:漢學家視野與學術型翻譯:金介甫的沈從文翻譯研究
    現有研究大多論及漢學家的具體翻譯策略, 鮮有學者探討漢學家的研究與其翻譯的關係, 而從整體、宏觀角度審視漢學家的研究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是準確、全面、理性評判漢學家譯介活動的基礎。本文通過考察美國漢學家金介甫出版的三本沈從文作品英譯本/文集, 以描寫的方法呈現並分析文本選材、譯者前言和序言以及具體的翻譯方法三大方面, 探究金介甫作為漢學家兼史學家的研究視野和治學方法對其翻譯活動的影響。
  • 推動中國文學西傳的英國漢學家大衛·霍克思
    作為英國第一代專業漢學家代表,他從理雅各、阿瑟·韋利等漢學前輩手中接過漢學薪火併將其引入專業漢學的殿堂。在他看來,英國漢學應該擺脫歷來與宗教、政治和經濟的瓜葛,以學術為本位,秉持人文主義原則,堅持以文學為研究與教學的基礎。
  • 韓國要求軍艦島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 日本回應
    韓國要求軍艦島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 日本回應海外網  作者:王珊寧  2020-06-23 韓國政府稱,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送信函,
  • 李雪濤:生時事物看得破——回憶德國漢學家陶德文
    原創 李雪濤 讀書雜誌編者按德國漢學家、波恩大學教授陶德文(Rolf Trauzettel)於2019年8月去世。沒有陶德文,就沒有德國漢學的「波恩學派」。《中華帝國》1968年德文版書影(左),以及陶德文在扉頁上的籤名(右)我們每次談話,最主要的內容都是漢學,他很少談到自己,也不善於講自己的故事。「我沒有過去!」
  • 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這裡有何獨特價值?
    據介紹,梵淨山有64種植物和38種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易危、瀕危或極危級別。  梵淨山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如何全面把握梵淨山的價值所在,當地又將如何履約保護呢?專家在作客《論道》欄目時發表了看法。
  • 瑞典著名漢學家馬悅然樂山方言的知音!
    瑞典著名漢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史學家、翻譯家馬悅然以95歲高齡,於2019年10月17日在瑞典辭世,從此永別了他心心念念的「第二個祖國」中國,再不能重新探訪他青年時代留下過行蹤的四川樂山和峨眉山。謹以此文,對這位樂山人民的老朋友表示深切的哀悼和紀念。
  • 英國漢學家韓斌的翻譯求索路
    《歐洲時報》特約專訪,走進這位投身推廣中國文化數年的漢學家的翻譯世界。 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設立於2005年,是中國政府面向海外設立的出版最高獎項,授予在介紹中國、推廣中華文化和中國出版物等方面貢獻突出的外國作家、翻譯家和出版家。本屆獎者韓斌是中譯英專職翻譯家,並從事研究當代小說、紀實文學和詩歌的翻譯工作。
  • 理雅各:由宣教士到漢學家,用一生架起中西方的橋梁
    文字主要來源/李亞丁 《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編輯整理/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批來自西方的基督教宣教士,在向中國人傳揚基督福音,介紹與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之同時,自己亦為中國文化思想所吸引,最終成為著名的漢學家,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十九世紀英國宣教士理雅各即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專訪英國著名漢學家吳芳思老師
    、《絲綢之路:亞洲中心的兩千年》、《留學北京》、《中國第一個皇帝》、《「金剛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書籍的故事》《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與方廣錩合編)等。2016年6月27日清晨五點,我早早從杜倫的寓所醒來,乘坐三個多小時的火車來到了倫敦。到倫敦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做——拜訪大英圖書館中文分館前館長,英國著名漢學家吳芳思老師。
  • 「週遊」世界的李漁
    海外漢學界研究李漁甚早,這正如荷蘭漢學家伊維德所言:「李漁不僅吸引中國讀者的注意力,他很早就引起了西方漢學家的關注。」1815年,英國漢學家德庇時就翻譯出版了李漁的小說《三與樓》。從那時至今,李漁的戲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英文、德文、法文、日文、俄文、拉丁文等,這無疑體現了世界範圍內對於李漁的肯定。西方漢學家之所以欣賞李漁,與其獨特的個性、思想與文學創作分不開。
  • 美國漢學家用時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據哈佛大學官方新聞網站《哈佛公報》(Harvard Gazette)4月11日的報導,美國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歷經八年埋頭耕耘,終於出版了杜甫詩歌全集的英語全譯本《杜甫詩》(The Poetry of Du Fu),這部有3000頁,共六卷,重九磅的大部頭是學界關於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譯。
  • 《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期刊名錄》發布——《臨床肝膽病雜誌...
    《WJCI 2020期刊名錄》顯示,「消化病及腹部疾病」學科(包含外科手術學、傳染病學、兒科學、藥理學、醫學生理學、分子醫學、微生物學、病毒學、實驗醫學、營養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成像技術等交叉學科期刊)共有國內外132種期刊入選,其中《臨床肝膽病雜誌》WJCI為0.818
  • 朝鮮民謠阿里郎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洋】據韓聯社11月27日報導,據韓國文化財廳27日消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當天在法國巴黎教科文組織總部通過決議,正式將朝鮮傳統民謠《阿里郎》(Arirang Folk song i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盾之勇者成名錄即將迎來第二季靈龜篇,靈龜即將毀滅世界
    2019年盾之勇者車名錄播出後就獲得不錯的人氣,隨著劇情的發展盾勇逐漸被冤枉,觀眾看得越來越委屈,還好女王回來後將國王和皇女的所有罪行揭露,尚文作為盾勇不受待見的冤屈在第一季片尾也一起被洗白。其實動畫會不會出第二季很多時候看的是BD銷量,如果銷量好的話很大概率會出第二季,目前盾之勇者成名錄的官網已經貼出了第二季的告示,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部動畫連出兩季,第三季也正在企劃中。很多人都盼著拉芙塔莉雅和尚文結婚,如果要回到原來的世界那就用獲得的獎勵許願將拉芙塔莉雅帶回去好了。
  • 首部《杜甫詩集》英語全譯本出版,譯者為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
    據哈佛大學官方新聞網站《哈佛公報》(Harvard Gazette)4月11日的報導,美國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經歷八年埋頭耕耘,終於出版了杜甫詩歌的英語全譯本《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這部有3000頁,共六卷,重九磅的大部頭是學界關於杜甫作品第一次完整的英文翻譯。
  • 進入「世遺」名錄的美食
    此外,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食文化代表的已不只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系列的製作工藝和社會活動。」  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被載入了聯合國非遺名錄的美食——  A  拉瓦什脆餅  拉瓦什脆餅是位於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亞美尼亞共和國的一種傳統食物,直到到今天仍是亞美尼亞人的日常食物,地位猶如我國北方人餐桌上的餃子。
  • 德國漢學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看世界抗疫的啟示
    我想與作為漢學家和人文學者的你們一起,從中國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去看中國抗疫,並探討後疫情時代。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著名漢學家,代表作有《中國簡史》。施寒微:中國嚴格遏制疫情的政策是成功的。
  • 異世界悲催男主角系列——《盾之勇者成名錄》
    ,或多或少都有點來自異世界的加成,什麼開局擁有超強道具,又或者擁有後宮佳麗三千等。但凡事都有例外,異世界穿越也不是順風順水的冒險故事,接下來介紹的這一位開局就沒那麼幸運了。《盾之勇者成名錄》由輕小說家Aneko Yusagi著作的異世界冒險輕小說,講述大學生巖谷尚文在圖書館翻閱一本名為《四聖武器書》的小說時意外穿越到異世界,展開身為盾之勇者的艱辛冒險。說到盾,作為防具,可是擁有很高防禦值,可作為武器,就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 一座水上城市,198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有「西方蘇州」之美譽
    作為義大利著名旅遊城市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城,河流縱橫交錯。小船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於街上的汽車。」這是書中的第一個描述。直到現在,船仍然是威尼斯的主要和唯一的交通工具。但是和貨物運輸相比,這裡的運輸吸引了大量的遊客。這座美麗的水上城市也被稱為「西方的蘇州」,與我國蘇州是最親密的姊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