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在中國風行多年。很多觀眾從震驚,到笑得噴飯,再到吐槽,經歷了一個審美的閉環過程。
近期,《亮劍之雷霆戰將》連幾大官媒也看不過眼了,站出來點名批評。
於是該劇播至中途,卒。11月3日開播、16日停播,享年14日。
這個事件,使霸屏多年的抗日神劇話題,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那麼問題來了:國人帶著喜慶的心情,享受抗日神劇中酣暢淋漓地痛殺日寇的這些年,日本人知道嗎?
當然知道。
會看嗎?當然會。
畢竟現在已是全球化時代。何況中日地理相近,文化相親,而且中國境內有不少日本人。
那麼日本人是怎樣看待抗日神劇呢?
這方面,近幾年國內一些自媒體、有日本朋友的中國人、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對這方面有零星說起。
畢竟,不能給國人在喜慶時添堵、掃興,以免被扣上「漢奸」的帽子。
一個客觀事實是,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快百年了,親身經歷而在世者極少。
加之,日本一直不承認甚至美化這場戰爭。
現在影視劇的主要觀眾群體是中青年人,因而對於這段歷史的認知和感受很淺。
總體來說,日本人對於「抗日神劇」的態度,經歷了第一階段的「驚奇」、一頭霧水,已經進入第二階段的「娛樂享受」層次。
一部分先知先覺的日本人,已逐漸進入第三個階段:不滿而吐槽。
我搜集、整理了一些,供大家參考。
中日兩國一直有文化交流,但日本人不會腦子進水,花錢進口大量抗日神劇在日本播出。
因而,日本人是收看抗日神劇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由親朋好友提供、分享,一個是「翻牆」進入中文網絡。
當然,日本的一些電視臺有時也會轉播抗日神劇。
那麼我們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評價抗日神劇的。
一些日本網民在日文社交網站上這樣留言(轉載自網絡上的日文翻譯大意):
顯然,這些評論裡有震驚、好奇、調侃、諷刺等。
很多日本人對於抗日神劇中的一些戰爭畫面,例如手雷炸飛機、手撕鬼子、褲襠藏雷、單手掏心等,覺得匪夷所思。
他們認為,這些比日本動畫片奧特曼、哆啦A夢的「四次元百寶袋」還要神奇。
有日本人還根據抗日神劇,用日本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有些懂中文的日本人,還把抗日神劇中的一些梗專門拿出來議論、調侃。
例如通俗易懂、經典的「我爺爺9歲時就被日本人殺害了」、「同志們,八年抗戰開始了!」等雷人的臺詞。
有位叫巖田宇伯的日本人,還專門編著、出版了一本《中國抗日神劇大全》,書中收錄了二十多部經典的中國抗日神劇,還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劇中的經典情節。
這本書在亞馬遜網站上就有出售。
有日本人還對於一部抗日神劇大肆吐槽:劇中的日本人,竟然是西野翔、香澄果穗等女優的名字!
下面是一個自稱做中文翻譯的日本網友,發在中國知乎網站的帖子。他對於「抗日神劇」的評價,很具有代表性:
一位中國網友說,他在網絡上看到日本人對於「抗日神劇」的很多評價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位日本無名氏寫在2CH網站的留言:
「中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都是反日的。作為日本人,我的看法是:韓國人是反日原理主義,而中國人是反日機會主義。」
當然,也有一些年齡比較大日本人,尤其是一些的學者和媒體人,針對中國風行的「抗日神劇」,喜歡從歷史、文化等深層次的角度去分析。
在此略去不談,以免惹麻煩,呵呵。
總之,對於「抗日神劇」,日本人除了少了一些歷史仇恨之外,也有類似於我們中國人的震驚、覺得不可思議、娛樂、反感的諸多種複雜感受。
當然,我國拍攝的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也不乏優秀作品,例如《雪豹》、《亮劍》等。
看過這些影視劇的日本人,則表現出了更多的正面情緒。
當然他們更多的是注重演員的外表、情節鏡頭、戰場兄弟情,還會挑劇中演員的日語發音的毛病。
這一點,與我們很多中國人看外國影視劇的感受一樣。畢竟有文化差異存在。
對於抗日題材的文藝作品,幾大官媒點得很到位:
「任何輕佻都是對民族感情的傷害」,「抗戰作品須對歷史對未來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