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前瞻網
2017年始,伴隨國內經濟增長減速換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在金融嚴監管、資管新規出臺的背景下,信託牌照「優勢」逐步減弱,券商、基金、保險資管、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與信託爭奪資管市場份額,信託行業又一次來到了轉型分化的十字路口。
中國信託行業面臨轉型升級
自1979年新中國第一家信託公司成立以來,中國信託業已走過40多個春秋。1979年至2007年間,中國經濟轉軌,融資需求旺盛,銀行功能單一,難以滿足社會各層面融資需求。中國信託業開啟了信託投資時代,信託業務呈現多樣化特徵,「類銀行」和「類證券」業務均有涉及。其間,信託業歷經6次大整頓,初步建立信託業基礎監管體系框架,推動中國信託業進入下一個階段。
2008年起,隨著「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出臺,銀信合作時代拉開序幕,信託業被賦予「銀行貸款的補充」的使命,促使信託業發展迅速,信託資產規模實現了近10倍的增長。然而,金融機構套利需求興起,部分信託公司因其制度的靈活性而成為金融機構套利的通道,伴隨著信託資產規模高速增長的是整個信託業「虛胖」。
2017年始,伴隨國內經濟增長減速換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在金融嚴監管、資管新規出臺的背景下,信託牌照「優勢」逐步減弱,券商、基金、保險資管、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與信託爭奪資管市場份額,信託行業又一次來到了轉型分化的十字路口。
自2017年開始,在「去槓桿、防風險」強監管的驅動下,信託通道業務大幅縮減,導致行業整體信託資產規模持續下降。與此同時,行業報酬率自2016年開始也逐年下滑,這一方面是由於報酬率計算的滯後性,此前大量通道業務到期清算影響報酬率;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競爭加劇,資產端的收益空間逐步壓縮。
隨著2021年底資管新規與資金信託新規落地,將倒逼部分信託公司為了保住高收益的非標主動管理業務規模,加速發展標品信託,我們預測信託行業將出現報酬率進一步下滑的趨勢。
信託資產風險率自2017年起持續攀升,於2019年末達到2.67%。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雖然中國的疫情短期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宏觀經濟依然面臨嚴峻挑戰,過去累積的風險隱患有可能加速暴露。
銀行資金仍是主要來源 工商企業是最大投向
從資金端來看,雖然短期內銀行資金的主導地位短期難以撼動,但傳統銀信通道在嚴監管導向下難以為繼;保險資管規模持續增長,但信託公司的投資能力和險資對資金投向的要求仍有差距,以及對合作機構資質的要求限制了很多中小信託公司獲取保險資金的能力;財富管理業務在信託公司資金端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受限於渠道和產品短板,佔比仍不足20%,其中信託公司自有客戶財富管理業務的比例更低。
從資產端來看,目前資金信託的投向仍以房地產、基礎設施和工商企業為主,三大領域業務在2019年底的佔比仍超過60%,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傳統的非標資產。從供給端來看,非標資產的比例的佔比將繼續下降,預計到2025年將下降到22%左右,標準化資產的佔比將繼續提升。從監管對信託公司業務資產結構調整的要求來看,除了資管新規全面淨值化的要求外,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也對非標債權資產提出了不得超過全部集合資金信託50%的嚴格限制。
中信信託成為我國最大信託機構
在過去規模導向的「一俊遮百醜」的市場評價體系下,粗放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信託公司業務發展質量的問題,從過去5年的行業收入結構排名的變動也可以看到,行業結構非常不穩定。我們預測,未來信託公司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部分業務基礎較好,業務結構合理,風險管理水平優異的機構將在行業調整周期中脫穎而出;部分「虛胖」的機構將在未來幾年內承受信託規模和收入調整或下滑的壓力;退潮過程中可能還會發現「裸泳」的機構,不過信託行業從來不缺驚喜。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信託行業市場前瞻與轉型策略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