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中,在嚴監管、去通道、降槓桿的要求下,曾經高歌猛進的信託行業持續收縮。截至2019年一季度,信託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已從高點的26.25萬億元下滑至22.54萬億元。下降趨勢還要持續多久?不符合監管要求的通道、非標道路受阻後,轉型與創新之路又在何方?
近日,中信信託副總經理劉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信託行業規模具體降到多少沒有一定的量的概念。但在他看來,目前還有下降空間。
而對於創新,劉寅認為,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要有原則,首先要支持實體經濟;二要防控風險,不能因為創新反而滋生新的風險;三是填補市場空白。
個別機構做消費金融的模式可能偏離了監管要求
NBD:2019年中信信託的業務重點是什麼?傳統業務領域有何側重?創新業務方面,重點發展的領域或者新的嘗試有哪些?公司目前對創新業務的探索是集中投入還是多點開花?
劉寅:2019年,公司要「多練內功、多長本事」,在繼續鞏固和加強傳統優勢業務和能力的同時,加大信息化、線上化和一體化建設的投入,加快財務、託管、運營大中臺的建立,加速實現消費金融、資產管理、證券化等創新業務的規模化和收入顯性化,加深財富管理業務板塊的精耕細作。
未來著重關注的領域有基礎建設、消費金融、資產管理(家族信託、保險金信託)、服務信託(資產證券化、帳戶服務信託等)。其中消費金融是中信信託2019年要推出的創新業務。公司對創新業務的探索遵循多點開花的態度。
NBD:為何對消費金融今年才開始介入?目前對消費金融的介入大概是什麼方式?聽說有地方的監管部門對消費金融態度不是很支持?
劉寅:對於新業務,不是別人做中信信託就要做,公司會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人才構成做準備。其次,每家機構對一項業務的觀點是有差異的,因為每家機構的策略、戰略不一樣。另外,現在這個市場適不適合參與,要進行商業性的判斷,但我們一直很關注這塊,也一直在研究,只是從市場來看,我們不是最大的。但實際上,我們多年前就進行了嘗試,而且去年中信消費金融公司已經獲批,以後將從中信消費金融這個層面在消費金融領域做深度的介入。
其次,消費金融的含義很寬泛,有時候一些詞語並不能覆蓋一些業務的內涵。比如,中信信託做的消費金融信託可能就跟其他信託公司做的不一樣,區別可能體現在內容模式和交易對手。做一項業務的前提是風險可控、成本可算、符合監管政策導向和監管要求。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創新要有原則,首先要支持實體經濟;二要防控風險,不能因為創新反而滋生新的風險;三是填補市場空白。個別機構做消費金融的模式可能偏離了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要求。
NBD:2019年中信信託在資金端有什麼安排?目前直銷與代銷的比例是多少?您認為對於信託公司而言,在資金端,做到什麼程度才是理想水平?
劉寅:金融機構是中介服務屬性,中信信託一手服務資產端,一手服務資金端,認為兩者同等重要。2019年,中信信託將在繼續鞏固與優質股份制銀行合作募資的基礎上,將大力提高自身財富管理隊伍建設,為高淨值客戶提供更為直接的服務。按照2018年的相關業務數據,在當年新發行的集合資金信託業務中,直銷與代銷的比例是4:6。
目前,中信信託已將資金端服務能力列為與資產端服務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按照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發言觀點,資金端服務能力,做到多好「都不為過」。目前中信信託覆蓋的直銷客戶達2.2萬名。如果算上在金融機構代銷渠道購買中信信託產品的客戶,累計已經達到近12.6萬名。
信託資產規模依然有下降空間
NBD:截至2019年一季度,信託行業的資產規模下降至22.54萬億元,行業高速發展暫告一個段落,在您看來,規模會不會繼續壓縮或者壓縮到什麼水平才算合理?
劉寅:這個沒有一定的量的概念。在我看來,信託公司的發展或者規模,要因時而變,與當下的經濟形勢和監管形勢有關。
比如去年出臺的資管新規。資管新規的出臺跟以往的法規不同,重塑了資產管理的市場。在對信託公司的影響方面,首先,資管新規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要約束不當的影子銀行,或者說是對支持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不利的,這塊要按照資管新規進行規範收縮。那麼,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去通道、降槓桿,在此背景下,原來的一些監管套利的業務,以銀信理財合作為代表的這類業務,按照資管新規要下降,這導致總體規模的部分下滑。
第二,整體的經濟形勢,我們目前看到經濟有下行壓力,存在風險上升的問題,這種情況下,企業創設優質資產的能力就會下降,對應匹配的資金就會縮減,相應的規模也會下滑。在此之外,很多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也在降低,展業時更加關注風險,多重因素疊加,規模也會下滑。
至於規模什麼時候會反彈,沒有一定,要看經濟形勢,但我認為還有下降空間。原來規模最高峰時,可能70%是通道,而這裡面可能又有比較大的比例是不太合規的通道,以後監管到位,信託公司合規展業,那這塊通道就會慢慢歸零。當然,參考國外的資管市場,未來隨著經濟的提升,更有質量的規模還有空間,當然,肯定會有結構性調整。
NBD:2015年您曾表示信託面臨的新常態是風險、轉型和監管,您覺得目前這句話是否依然適用?
劉寅:我認為依然適用,當時我提出要認識到五個挑戰,第一是充分認識經濟換擋對信託融資需求的挑戰。過去十幾年,資產價格節節攀升,信託公司很少出風險,但現在不是了;第二是充分認識綜合經營對信託公司的挑戰。目前理財子公司就是體現之一;第三,充分認識金融市場化改革對業務發展模式的挑戰。金融市場化改革會導致很多類信託產品出現,這對信託產品會產生擠出效應,現在來看,這表現得更加明顯;第四,充分認識金融風險暴露對信託業風險能力的挑戰。去年以來,可以看到,多個信託項目出險;第五,充分認識嚴監管對信託業的挑戰。
當時就在提示信託公司過去的好時光已經過去,之前幹得特別開心的業務,比如通道、非標債權,雖然曾經基本上支撐了信託行業整個十年的高速增長,但現在來看,很多已經不符合現在的監管導向和政策導向,這些業務中可能60%~70%要衰退,信託公司必須轉型。當然,目前信託業轉型並不盡如人意,但已經被市場倒逼著在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