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早就知道自己長了4顆智齒——十幾年前,在武漢拔我上頜兩顆發炎智齒的時侯。
那時情況緊急,原本白天正準備下午出鏡播報當日財經股市消息的我,被突如其來的劇烈牙痛折磨,馬上請假,找人代班。然後捧著一張開始迅速腫脹,明顯有些怪異的臉,快速打車到最近的一家牙科醫院以最快的速度拍片、拔除。
那時的我可能還不知道,上頜骨的智齒拔起來還相對簡單。可就算如此,我還是牢牢記住了醫生護士掄起榔頭錘子起子輪番上陣對著腦袋一陣猛敲的場景。不知道過了多久,也許是一個世紀那麼長,才終於拔掉那顆未進化完全的人類第三磨牙。
慘痛經歷總是令人難忘。可沒有人會告訴我,這樣的事情不久之後我居然還要再經歷一次!
是的,過了1-2年,我另一側的大牙也開始隱隱作痛。無論吃什麼東西都會痛,我明白,該來的躲不掉。把心一橫,毅然去了另一家貌似更靠譜的口腔醫院,掛了專家號,默默祈禱這一次能讓自己舒服一點,最好歷史不要重演。
當然,禱告的作用一般只限於心理安慰,無法改變事實。
我再一次淪為被人敲打的對象,當我的腦袋被震得天響,嗡嗡回音不絕於耳,兩眼直冒金星時,有人在耳邊告訴我,智齒已經拔好了。
和上次一樣,我也是咬著棉花,含著淚水,捧著麻木到無知覺的半邊臉,顫顫巍巍從牙椅上掙扎著爬起來,懷恨地看了一眼躺在陶瓷託盤裡那顆血肉模糊的智齒,含糊不清對牙醫道謝,悻悻離去。
當時我就在想,這輩子也再不要拔智齒了。
從此,我便開始非常非常細緻認真的對待我的每一顆牙齒。把護牙愛牙當作每天的頭等大事來做。
只要吃完東西,我必定漱口。那時早已和男票結婚,他也是超級愛牙人士,每天刷牙三遍是必須的。有了如此慘痛經歷,又受他影響,從那時開始,我也是每天刷足三次,堅持到現在,也有十幾年了。
很多人說不定會和我一樣傻傻認為,只要我們做足一切保護和預防工作,厄運就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事實證明,你和我一樣,只是想多了。
兩次可怕的拔智齒經歷過去沒多久,某天吃飯時,我又有新發現。
在我左上頜內側出現了一不明小突起。在很短的時間裡,飛快萌出,形成了一顆能看見牙頭的白色小牙齒。
叫它小牙齒是因為這顆牙的尺寸比最小的下門牙還要細小至少一倍。而且長的地方也很神奇,在上頜骨牙內測向鄰近的兩顆牙中間擠著長。這樣一來,當此牙冒出牙齦後,就不可避免的在三顆牙之間形成一個完美的空隙,只要進食,無論你用任何方法都無法刷乾淨。
時間一長,新一輪牙疼再次來襲。
作為一個已經有過兩次拔智齒經歷的我,馬上明白這顆奇怪的小牙齒留之無用,必須趁早拔掉。
強行忍住各種對拔牙的慘痛回憶,做了長時間的心理建設之後,我再一次光臨了本地這家最出名的口腔醫院。
可這一次,留給我的,是比拔上兩顆智齒更難忘的不堪回憶。
照例先拍片。
看了片子,醫生說,哇塞,是多生齒耶,好少見,你們大傢伙都趕快過來瞧瞧。聽了教授的話,大傢伙紛紛放下手裡的活計,向我圍過來。
實際上,為了保險起見,我這次在門診專門詢問了掛號的小姑娘,找了一個據說是本院拔牙最厲害的專家來給我看。掛號費比一般醫生要貴出好多。
沒想到,這位醫生一開腔,我居然就變成了活體標本。躺在牙椅上動彈不得的我,眼睜睜看到呼啦啦來了一大片白衣天使,都很興奮地過來圍觀,看給我診治的這位教授給他們講解這難得一見的多生齒。
嗯,你們看,她的多生齒長在這個位置。教授指指點點。
我在牙椅上恨得牙痒痒。
眾人聽得連連點頭。
還有哦,這個病人的多生齒居然是上下對齊生長的。你們看,她下面同樣的位置還有一顆,只是現在還沒有萌出。
眾人黑壓壓的腦袋湊近我那張神奇的牙片,嘖嘖稱奇。
此時的我,心裡有一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
所以呢,如果你們以後遇到像這樣的多生齒呢,要如何如何……
沒有聽到後面,是因為我已經不想聽。本人還沒有上麻醉呢,但口部已經被固定咬合器牢牢撐到最大,口水如瀑布般往外泉湧,全賴一名小護士在幫我不停地吸,想投訴也只有默默忍耐。
*&……%¥##@
不知過了多久,教授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實戰講解,眾人心滿意足做鳥獸散。唯獨留下一名關門弟子坐在我身邊近距離觀摩。
這時,才進行麻醉,拔牙宣告正式開始。
坐我旁邊的小年輕非常認真地觀摩導師的一舉一動,縱然是戴著口罩,我也能感覺他大氣都不敢出。
可是,慢慢的,我發覺有些不對勁。時間已過去太久,至少一個多小時,可那顆看上去十分細小的多生齒也沒有拔下來。反倒是一直沉穩有把握的教授呼吸急促,口罩邊開始流汗,在試過各種工具後,也不得要領,反而顯得有些急躁。
而這時天色漸晚,眼看已到要下班的點。她的同事們開始收工,有人互道再見。我仍舊張大嘴巴無法說話,只能眼睜睜看著教授一籌莫展。再聽到她命令小年輕去取錘子等各種傳統工具(本來之前溝通時她說多生齒是用不著的,看來教授低估了難度),之後一陣叮噹搗鼓後仍舊是一無所獲。
我開始擔心,但也沒有任何用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從沒聽說過拔牙能半途而廢的。我只能暗暗祈禱有奇蹟發生。無論她用何種手法,今天能將這顆該死的牙齒拔下來就成。
果真,沉思一會後,教授放了大招。
為什麼我會知道她放了大招,可不是教授告訴我的,而是她的小年輕無意說漏了嘴。
王主任,請問為什麼要先拔牙根呢?書上不是說拔牙根對患者會帶來後遺症嗎?
他音量很小,但我聽得清楚明白。眼前一黑,我差點暈了過去。
王教授一定是狠狠橫了她的研究生一眼,我閉著眼睛也能想像得出。但現場有那麼多人,她也不能保證研究生是真傻還是真有良心的好醫生(故意說給患者聽的)。
她只能幹咳了一聲說,對啊,現在的情況是迫不得已。她的牙齒太難拔。我不這樣做,今天肯定是拔不出來的。她還有可能要住院做手術拔。況且後遺症,也並不是百分百會出現的,不用太擔心!
好吧,縱有萬般無奈,我也只好自認倒黴。
此處省去一萬字細節。後來果真就沒花多長時間,這顆看上去人畜無害的小牙齒終於成功拔出來了。躺在託盤裡,斷成兩截。如不仔細看,根本無法辨認是人類的牙齒。我淚眼模糊地回頭看了它一眼,心想這才是打碎牙齒往肚子裡吞。本人為了牙齒受夠了罪,居然還要倒黴到為了這麼一顆小牙齒要背上後遺症的風險。
事實證明,後遺症的確有,而且很嚴重。
因為是先拔的牙根,所以我的牙齦上幾乎是永久的留下了當時牙醫打的一個小洞洞(正常的拔牙是要麼用錘子弄鬆牙體,用鉗子直接拔。要麼是用鑽頭鑽碎牙體,用鑷子把碎掉的部分夾出。總之先牙體後牙根是正常順序,也絕不會隨意在牙齦上打洞)。而這個洞極難癒合(直到今天也沒有百分百癒合),進食後塞食物成了家常便飯。這樣就經常性會發炎,發炎輕微的時候是疼痛,重的時候臉還會腫。吃點辣的上火的,肯定也會讓你很不舒服一段時間。
現在10年過去了,情況相對好點,但說後遺症徹底消失,那也只是我想出來的。
最後來說上周五在香港拔智齒的經歷。
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次下了大決心要矯牙,我還不知道左下那顆橫著長的阻生智齒已經將我的大牙頂了一個小洞。如果發現再晚一點,智齒拔除是肯定的,但大牙可能也保不住了。保不住的意思是連根管治療都做不了,只能永久拔除。想要一顆大牙只能種牙。
好吧,話說雖然我有那麼多不堪的拔牙經歷,但這次還是只有硬著頭皮再一次光顧牙醫診所。
牙醫很嚴肅地看著我說,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早就叫你過來嗎?因為你的情況很特別。
我看了看他,心裡輕描淡寫的想,什麼特別的情況我沒遇到過?
你看你的片子,下面有兩顆阻生齒,其中一顆已經把大牙蛀得很嚴重了。另一顆智齒為了杜絕後患,你也可以同時把它拔掉。
然後,醫生頓了頓,你還有一顆多生齒。但這顆多生齒正好長在神經上,萬一拔的不好就會帶來臉部口腔麻痺的後遺症。
老天,又是後遺症。我小心翼翼問他,可否保留這顆多生齒。牙醫沉吟片刻,說如果我矯牙時不動這邊的幾顆牙,倒也可以先保留。
聽到這樣的結果我很開心。便馬上預約了口腔手術中心的門診時間(在香港,像我這樣還長在牙齦裡的複雜阻生智齒普通的牙醫不能拔,要去專業的手術中心做)。上周五我就再次橫下一條心,義無反顧拔掉了我最後的兩顆智齒。終於成功將我原本34顆牙齒的數量降至29顆。
你沒看錯,是兩顆,一次拔。
這一次,我同樣是做了很長時間的心理建設,才有足夠的勇氣躺在牙椅上。但不同的是,香港的牙醫很體貼地幫我戴上了遮光鏡,並在遮光鏡上蒙了一塊口罩(所以這次真的沒有給我留下很可怕的印象)。
同時我第一次沒有感覺到錘子榔頭的使用。拔了兩顆牙,用的是類似微型電鑽般的器械,將牙齒各分解成四瓣後取出。除了打麻藥有一點痛,其餘全程無痛(聽說現在還有自動麻藥機,可惜我無福享受)。包括切開牙齦,到最後的縫合,到術後2小時麻藥藥力消失,我也沒有感覺到多痛。
現在是術後第三天,除了兩邊下頜骨腫脹變成國字臉,右下頜因為內淤血青紫了一大塊,別的都還好。算是撫平了我前幾次拔牙的不快經歷。但這周五還需要去手術中心拆線複診,到時才知道結果如何吧。
費了這麼多筆墨將我的親身經歷寫出來,無外乎是提醒大家要愛護自己的牙齒。如果有可能,請每年都固定時間去潔牙或檢查牙齒。一口好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到了老年,壽命長短質量高低與牙齒都有直接關係,大意不得。
因為自己的牙不好,所以無論和誰接觸我通常都會特別注意對方的牙齒。遇到牙口特別整齊潔白的,總是心生羨慕。當然我也知道,天生就能擁有一口完美無缺牙齒的人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是後天矯正或美容的結果。
所以,我這次也是痛下決心,趁自己還算年輕時將牙齒一次性整好,為將來也許還有的幾十年做準備。無論如何,現在再痛人也還能承受,但等到年老,再去承受牙痛之苦,可能就沒那麼輕鬆了。
所以雖然有那麼多人會奇怪,你的牙還不錯啊,沒有必要整啊。我總是微微一笑,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按照我的標準,十幾年前我就應該戴牙套。就是因為害怕拔牙才拖到現在。
但現在看來,拖到地老天荒該來的還是要來。與其每天擔憂害怕,又忍不住要羨慕那些美麗的牙齒,還不如一步到位。該拔就拔,該整就整。
畢竟,要按平均壽命80歲來計算,我現在人生才過半,明明可以讓自己更好卻按兵不動,只怕將來定要後悔。
為了無悔人生,我只好先苦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