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鄉麻田中心學校堅持「體育治校」,以摔跤為特色,經過十多年努力,讓一所普通農村小學的面貌煥然一新。「一個孩子要成為專業的運動員,概率是非常小的,有可能是萬分之一。我的目標並不是希望孩子都成為專業運動員,我更希望他們成為一個健康合格的公民。」6月10日,記者獲悉,萍鄉麻田中心學校校長朱志輝報名參加了蔡崇信公益基金會的首屆「以體樹人」傑出校長評選,併入選了前30強名單。
麻田中心學校曾是一所破舊的農村學校,學生近70%為留守兒童,由於常年與父母聚少離多,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問題。該校校長朱志輝認為:「通過摔跤運動,孩子們能夠變得更積極、更陽光。廣大的留守兒童通過練習摔跤項目,讓身體和心智都得到了成長,找到另一種走出大山的道路。」
2006年,朱志輝被任命為武功山管委會麻田中心學校校長,更大的責任與壓力隨之而來。當時武功山還未開發,翻過大山便是吉安。學生們還在宗祠裡上課,僅有一棟教學樓,辦學條件十分落後。因家庭教育缺失,不少孩子上完初中就隨家人一起外出打工了……
「體育教育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讓孩子們懂得規則意識和拼搏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朱志輝的老家就在學校附近,他決定把摔跤作為突破口,體教結合,培養陽光、自信、全面發展的人才。
為普及摔跤技能,學校將「摔跤進課堂」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起點,把每個班的體育課安排為兩節連堂課,確保每個學生每周都能上一次80分鐘的摔跤專項訓練課。一、二年級安排最基本的柔韌練習與遊戲,三、四年級學習基本動作,五、六年級開始實戰摔跤。此外朱志輝還自創了摔跤操和摔跤舞,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摔跤運動中,讓每個學生都能耍得出幾個摔跤動作。
除了摔跤課程,學校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開發了桌球、舞蹈、書法、手工等9個校本課程,確保學生全員參與其中。同時,將大課間和課餘體育活動課納入作息時間表,確保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每天早上7點,全校學生便會在朱志輝的帶領下,在操場上練習摔跤操。只要不下雨,課間操後,全校學生就得繞著操場跑上2000米。
推行之初,還有一些教師和家長反對,有的怕耽誤學習,有的怕孩子承受不了高強度的運動。但實踐證明運動釋放了孩子們的浮躁,他們課堂上的專注力得到提升。更可貴的是,他們的身體和心智都得到了成長。而今,朱志輝剛剛從教時的設想變成了現實,全校1000多名學生每天都要練習4分鐘學校自編的摔跤操。現在學生每人都會摔幾下,表現優異者被挑選接受系統訓練。
相比在競技方面取得的成績,這所學校的學生們通過長期參與體育運動,身體素質得到明顯提高,留守兒童的性格獲得改善,他們不再靦腆與羞怯,逐漸變得開朗而陽光。朱志輝雖然對摔跤運動情有獨鍾,但他非常清楚競技之路的艱辛,所以他的目標也很明確:希望孩子們通過體育的薰陶成為一個健康合格的公民。
平日裡,朱志輝還善於發現遇到困難的學生,並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彭梓鑫就是幾年前朱志輝在操場上認識並帶著他進了摔跤隊。當年教練選中彭梓鑫並不是由於他身體條件出眾,而恰恰是因為他性格孤僻,調皮搗蛋、成績不好,所以教練就想通過練習摔跤來改變他。
在彭梓鑫小的時候,爸爸在部隊當兵時遭遇車禍去世,媽媽現在在廣州打工,平時他和姐姐都由外婆照顧。在練摔跤之前,彭梓鑫特別叛逆,奶奶交代什麼事情都反著做,但加入摔跤隊之後,彭梓鑫漸漸地變得懂事了許多。彭梓鑫每次訓練都特別刻苦,大汗淋漓。「我想快點長大,可以保護奶奶和姐姐。以後我也想和校長一樣,能進省隊、進國家隊,這樣就能去南昌、去北京了,還可以在賽場上見證莊嚴的『升國旗,奏國歌』儀式。」
今年42歲的朱志輝,頭髮已白了大半。23年來,學校掛起了兩個「國字號」招牌:國家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學校累計為省市級體校輸送優秀摔跤運動員144人,國家隊1人,成了小有名氣的「摔跤學校」。這堅定了校長朱志輝「體育治校」的信念,而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通過比賽和訓練,讓農村的孩子也能有健康昂揚的姿態。
【來源:江南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