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同理心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悲哀

2021-02-13 玩瘋了

本文由錢志亮工作室授權轉載 

 ID:qzlgzs

前段時間,在後臺看到這樣一則留言,深受感動:

「孩子期末語文只考了90分,回到家後我沒有打罵她。孩子問,媽媽你怎麼不打我?我說,媽媽不打你,因為我能夠感受到你的努力,和你沒考好的沮喪,下次加油就行。孩子聽完哭了。」

我想,孩子聽完媽媽的話哭了,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被承認,自己的感受得到了理解。這位媽媽,是有同理心的

同理心,心理學中稱之為「移情」「共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缺乏同理心——

▷ 不懂得去觀察理解孩子的感受:「別哭了,這點小事有什麼好哭的」、「你怎麼總是這樣,莫名其妙」;

▷ 經常以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你太磨蹭了,快點好嗎」;

▷ 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你這樣肯定不行,按我說的做」······

不被理解,還要接受斥責,這是很多孩子,日常要面臨的處境。

同理心,是親子關係的紐帶

今年1月份,一則「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的新聞刷爆網絡。

主人公王猛在控訴父母的文章中,尤其提到了父母對自己情感的忽視。

王猛有一次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母親不但沒有安慰他,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上高中,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王猛的父母,就是非常典型的同理心缺失。

一次又一次對孩子感受的忽視、自以為是的評判、不以為然的說教,讓王猛成為了情感的孤兒,親子關係也越來越疏遠。


父母有同理心,教育效果更好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家長描述自己的經歷:

「之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每次帶孩子逛商場,他不一會就又哭又鬧,著急離開,直到我有一次蹲下來跟他說話時,無意間看到擁擠的人群,從他的角度看過去,全是柱子一樣的腿。」

這位家長這才恍然大悟,也開始反思自己日常對孩子的教育。

「當我身處跟孩子同樣的視角,我能看清很多事情,也看到了自己作為父母的不少失誤。」

這就是同理心的巨大力量。

當孩子哭鬧時,你不再一味地斥責孩子,急於壓制情緒,而是對他的感受加以共情,「媽媽明白你現在很難過」,等孩子平靜下來,耐心詢問原因,最後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

孩子每次哭鬧,都是他學習處理消極情緒的一次機會。

這種共情的做法比用轉移注意力等其他方法去哄孩子,更有助於孩子情商的發展。

如果父母懂得傾聽、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再去處理問題,孩子反而更加合作。

父母有同理心,孩子更樂觀、善解人意

丹尼爾.高曼在《EQ》一書中寫道:

「親子之間長時間缺乏同頻,對孩子有巨大影響。

只要父母一直沒有對孩子某一情緒範圍內——喜悅、哭泣、需要擁抱——表現出同理心,孩子會不再表達,甚至不再感受同樣的情緒。

這樣一來,整個情緒會在孩子的情迷關係範圍中除去,若是童年中,這些感情一直受到變相或過分的壓抑,更是如此。」

在孩子的需求中,情感需求其實大大超過了物質需求。

一個在情感上總是被忽視、被拒絕的孩子,常常會出現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內向敏感、缺乏安全感。

就像王猛一樣,看似被父母無微不至地關懷,實則內心充滿孤獨。

                                

一個能被父母以同理心對待、能經常得到父母共情的孩子,不但自身會更加積極樂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用同理心對待他人,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幫助巨大。

有同理心的父母,這樣對待孩子

當孩子難過了、懊惱了,父母要有覺察孩子情緒和表情的能力。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失控的場面已經讓孩子流露出恐懼、驚慌的表情,這個時候父母如果斥責他,無疑是雪上加霜,再多道理也聽不進去。

有同理心的父母,她會觀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懂得首先要給孩子撫慰,讓她放鬆下來,「沒事沒事,不怕,媽媽在。」

當孩子撒謊,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上升到人格上,然後對孩子大加指責、批判、貼標籤,以為這樣就能夠教育他。

而有同理心的父母,他懂得傾聽,在適當的時機詢問孩子事情的原委,表達自己的理解,最後從善意的角度給孩子積極的引導。

當你學會了懷著同理心去對待孩子,去看待教育過程中的各種事,或許會發現,孩子不再是那個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很多行為原來都是有原因的、合情合理的。


2.尊重孩子的想法

有同理心,意味著父母要拋棄大人的成見,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給予他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很多父母想當然地認為大人的思路、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唯一正確的,覺得孩子的想法幼稚可笑。

殊不知,越俎代庖、斷章取義,只會干擾孩子的健康成長。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就生活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中,母親十分尊重他的意願和想法,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母子間的關係,也使得富蘭克林從小就很有主見。

比如,漸漸長大的富蘭克林想把自己的捲髮剪掉,儘管母親薩拉非常喜歡兒子的捲髮,但是她還是同意了富蘭克林的請求,把他的捲髮剪掉了。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父母不要急著批評和判斷,「你這樣不行」、「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而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尊重他的意願,給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只是給出建議。

編輯:八月

插畫:在在

文末標註:作者|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86級畢業留校,1994年留學歸國,博士學歷。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看完記得分享轉發,

沒點讚的不許走~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趣玩好物!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你缺乏同理心?這事跟情商無關
    小孩子的父母看到後,立馬制止了小孩子,並且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小孩子人畜無害地說,小魚在水裡面呆太久了,會憋死的,我要救它出來,讓它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聽到這裡,在座的人都哭笑不得。看著這個場景,我陷入了沉思。因為我在小朋友身上看到了大多數成年人談戀愛的樣子。在小孩子的眼裡,他們所理解的世界,就是他們所看到的世界。
  • 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年歲的角色轉換後,父母對子女說話的口吻也要隨之轉換父母的憋屈,也著實反映了子女在孝順上的欠缺。中國人重孝道,倡導百善孝為先。其實,父母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與其說是父母的悲哀,還不如說是做子女的悲哀,人到中年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 人生最大的遺憾和悲哀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遺憾,莫過於錯誤的堅持和輕易的放棄;莫過於你遇到了一個特別的人,卻又明白永遠不可能在一起,不是得不到,而是捨不得;莫過於兒欲養而親不待,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人生最大的悲哀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搞垮了身體、走丟了親人、走失了自己;也有人說是渾渾噩噩沒目標、逃避責任沒擔當、怨天尤人沒反思、計計較較沒放下;有人說是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也有人說是沒錢沒權沒人疼;還有人說是幼年喪父母、少年無良師、中年喪偶,晚年喪子。當然,這些確實是人生的悲哀,但相對極端情況不說,我倒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養育了一個不懂感恩的子女。
  • 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父母要警惕娃變成不孝子,及早...
    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父母要警惕娃變成不孝子,及早改正 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之中,一定會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出現,這其實也是暗示父母對於孩子的一種依賴。 特別是孩子出生後,父母也會對孩子傾注所有的心血,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以及資源。
  •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老年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
    最近在知乎上看了一個帖子,如何看待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在我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的?是從報喜不報憂開始?是生病了擔心子女工作忙,卻說沒事開始?是從孩子結婚後儘量少麻煩孩子,擔心打擾子女的正常生活,擔心子女的另一半不高興?
  • 讓一個溫婉賢淑的女人變成一個怨婦是一個男人最大的悲哀
    我們都知道水的天性註定了它像利刃頑石那樣鋒利無比堅不可摧,可如果哪一天水真的像利刃頑石一樣了那將是何等的恐怖和艱難;同理如水一般柔弱的女人卻變得比男子還要剽悍,可以想像要經歷何等磨礪。怨婦是在妻子全心為家庭付出卻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礎上形成的更過分的是丈夫不付出卻心安理得的享受妻子的奮鬥成果。誕生怨婦的家庭一般都有如下特點。第一丈夫好吃懶做得過且過沒有大志向,生活重擔幾乎全部都靠妻子一人承擔,那些丈夫有重病或因故致殘的不算。
  • 藍盈瑩的「高開低走」,再次告訴父母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有多重要
    由此,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就變成了父母必不可少的「功課」,如何培養呢?可以試試以下3個方法。01 擴大孩子的認知範疇,避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觀察生活你會發現,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有一部分來源於被溺愛的家庭,家人總是圍繞孩子轉,滿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無理要求,為孩子包辦一切,這會讓孩子以為世界就是圍繞自己轉的,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
  • 沒有同理心的父母,是孩子的災難!
    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父母對著孩子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也是為了你好。」可是,孩子們卻嘶聲力竭地喊:「我不需要。」是什麼把孩子變成了不懂得感恩的「小白眼狼」,正是父母沒有同理心的養育方式。父母沒有同理心,孩子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一直被否定,心情不被理解,做事不被認可,情緒被忽略,一切都被控制。
  •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幸的婚姻
    幸福的婚姻千篇一律,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人生最大的悲哀,便是不幸的婚姻,但最不幸的婚姻始終圍繞在一個「錢」字上。這是很多女人的切身感受!最不幸的婚姻不是婚外戀、也不是被拋棄,而是心裡沒有這個家,沒往家裡拿錢。
  • 動畫影片: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心
    >——「你並不孤單,我都懂······」動畫短片《同理心的力量》取自Brené Brown關於 「Empathy」(同理心)的演講。短片中的熊代表了「同理心」,麋鹿代表了「同情心」,而那隻落入井底的狐狸則是需要幫助的當事者,它可能是生活中我們一個人,或每一個脆弱、需要理解和傾聽的時刻。 「同理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誤用同情則使人們疏遠」,布朗博士如此指出。
  • 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要知道的三點,你都做到了嗎?
    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就是缺乏同理心。羅素曾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中,同理心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別人的不易,激發孩子的善意,也能更好的理解,關心別人。一、孩子沒有同理心往往容易自私孩子沒有同理心,更容易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身上,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久而久之,會變得自私又任性。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
    後來,家長們意外地發現老師對母親盡孝,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學會了體諒與感恩。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但這世上還有很多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正影響著孩子的一生。父母過度的愛,對孩子而言是慢性毒藥,於孩子成年後毒性加劇,終將害了他的一生。
  • 原生家庭的悲哀:多少孩子「毀在」中國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有弒母案,還有孩子打罵母親的案件不斷在發生,有的孩子因為母親打自己忍不住就跳樓了,許許多多社會新聞發生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樣?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中國父母的嚴厲管教。
  •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家長們都該看看
    「母慈子孝」的場景是很多父母一直渴望的,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做到這樣的人卻不多。很多父母,從小就把子女捧在手心裡,含在嘴裡,可最終卻養出了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真是太悲哀了。 王先生家中經濟條件不錯,因此,從小他就非常注重兒子的培養。兒子的天賦也不錯,從小學到大學,學習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
  • 《少年派》張嘉譯被女兒大罵「丟人」:做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嫌棄父母
    當法官問起弒母的理由時,他說道:「我媽幫大哥照顧孩子,卻不幫我帶孩子。買房還差首付,沒錢。」 而立之年,弒母騙保,其心可誅,不可饒恕。小時候,你說想要玩具零食,她省吃儉用只為你開心。 上學後,你說想穿名牌,於是她幾年不買新衣服,讓你穿最好的。
  • 她只是缺乏同理心
    如果把人們遇到的「窘境」比做一個「黑洞":有同情心的人會為身處窘迫的人感到悲哀,因為可憐他而想要安慰他。而同理心更多的表現為共情,即把自己假想為對方來體會對方的情感。例如,有一次帶著寶寶去公園玩,看到一個小男孩哭的很傷心,我家孩子過去問他為什麼哭,原來那個小男孩在玩健身器材的時候不小心碰傷了手,我家孩子安慰他說,「快別哭了!下次要小心點啊!」孩子這樣說,是對哭的孩子抱有同情心。
  • 《流金歲月》:多少孩子的悲哀,是因為有個「為你好」的父母
    這是多少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這話,也成了多少孩子的噩夢和悲哀!謝嘉茵是一個單身媽媽,她努力拼搏,就是為了給兒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甚至是最好的朋友、未婚妻,但這些「最好」,都是她認知中的最好,而不是兒子心目中的最好!
  • 缺乏同理心,真的好可憐.
    墨茶離世的消息一出,看到很多網友都在說自己「破防了」(破防:指心理層面受到衝擊感到「受傷」) ,其實我看相關信息的時候也數次淚目,但是「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在眾多哀悼文中,依然不缺乏幾條扎眼又扎心的評論。
  • 為什麼說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再優秀也沒用?
    問題一經發出,迅疾引起網友廣泛討論,其中的高贊回答是:「說出這句話的孩子,是因為缺乏體貼別人的同理心,這和家庭教育離不開關係。」「是不是孩子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家長對她的學習成績比較重視,而忽視了她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細節的關注,但是不懂得體貼沒有同理心的孩子,即使成績優秀又有什麼用?」是啊,為什麼覺得洗碗低賤?
  • 17歲高中生弒母: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仇人」
    的確,孩子出了問題,也是家長出了問題。媽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孩子,只關心孩子學習,不關心孩子內心的需要,才導致了這場悲劇。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把孩子養成了自己的「仇人」。那個時候他滿腦子想的是,如果媽媽沒了,他會受到所有人的指責,到那時候真的想死的心都有.......這種愛一直像座大山壓著他,直至成年離家才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