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離天津很近,但是說話的方言卻與天津不同。作為鄉下人,我們常常調侃天津的城裡人。天津人愛吃海鮮,尤其愛吃螃蟹,鄉下人說天津城裡人把螃蟹吃完了,把螃蟹蓋兒拴上繩,當做口罩用,這樣就能長時間聞螃蟹的味道了。還用天津方言諷刺天津人吹噓自己吃得好:「我天天吃海鮮!」別人問他:「吃什麼海鮮?」城裡人回答:「吃蝦醬!」可見,蝦醬不是一個貴重的食品。
確實蝦醬挺賤的,我們那裡離著海邊不太遠,因此吃蝦醬大約和吃鹹菜差不多。海水淡水交匯處出產一種叫「曲曲米」的微小的蝦米,用做蚊帳的粗棉布做成網,把曲曲米撈上來,用鹽醃製,便成了蝦醬,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非常鹹。我小的時候記得賣蝦醬的人是把蝦醬放在一個柳條編的桶裡邊,有時用鐵勺子去舀,有時直接把蝦醬往陶瓷缸裡倒,當然花的錢很少。人們把蝦醬放到缸裡面。因為特別鹹,所以基本上蝦醬是不腐敗的。生蝦醬也能吃,但是它有一種腥氣味道,我是不愛吃這種味道的,但是有人卻喜歡。十多年前,我在黃驊市工作,曾經見過一位本地領導同志,吃麵條的時候什麼也不放,就用生蝦醬拌麵條,吃得津津有味。
我們家的蝦醬是做熟了吃。好像我們全家都不愛吃生蝦醬,大約是怕它的腥味太重。母親把蝦醬舀上幾勺放在盆裡,然後把大蔥切成段,在鍋裡倒上油,用慢火炒熟,這可比鹹菜條好吃多了,但是它太鹹,基本上筷子夾一點點兒就能吃好多窩頭。有時,母親會把蝦醬倒在碗裡,切上一點蔥花,再加一點薑末,放在鍋裡蒸熟。蝦醬太稀,有時母親就摻上一些玉米面兒,窩頭和蝦醬同時蒸熟了。放一點蝦醬在窩頭眼兒裡,熱乎乎的窩頭,鮮香的蝦醬,在飢餓的我們看來,這就是最好的美食了。
有時為了改善生活,母親蒸蝦醬時,先在碗裡打上一個雞蛋,放上一點蔥花,再把蝦醬拌勻,和窩頭一起放在蒸籠裡,一塊蒸熟,那獨特味道和豐富的色澤非常刺激人的食慾。當然,雞蛋是稀罕物,捨不得多放,放雞蛋的蒸蝦醬大多是給爺爺或者老人們吃。如今,這種做法竟成了各大飯店的特色主食,一小勺蝦醬,要兌三個雞蛋,再放上一點蔥花拌勻,用鍋蒸熟,就成了蝦醬羮,把剛剛烙好的死麵餅一層一層揭開,把蝦醬羮塞到餅裡邊,抽上幾根小蔥蔥白和蔥葉,卷在一起,起名「大餅卷蝦醬」,成了有名的地方小吃。
我當年非常盼著母親攤的蝦醬餅。母親把蝦醬放在盆裡,把棒子麵和白面摻在一起,還要放上蔥和薑末,攪勻成為麵糊糊,在鍋裡倒一點點油,然後慢慢把和著蝦醬的麵糊糊緩緩地倒進鍋裡。母親用鏟子把麵糊四麵攤開,小火慢慢地煎,待一面兒硬了,再反過來煎另一面兒,熟了就成了蝦醬餅。這是我們家改善生活的美食。這時候,如果鍋裡邊貼了餅子,餅子熟了,金黃中發出清香,一面卻是脆脆的嘎巴,吃起來,香香的玉米面,脆脆的嘎巴,就著一小塊蝦醬餅,鹹鹹的,微微的腥氣味兒,非常刺激人的食慾,現在想來還是挺饞得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鹹鹹的蝦醬滋養了我們,如同中餐滋養了中華民族一樣,至今還是我們心中永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