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又一次提檔了,從9月30日提檔至9月25日開始上映。為什麼說「又」?此前在春節檔時《奪冠》也經歷過一次提檔,從大年初一提檔至年三十早晨開始上映。當時與其一起提檔的還有後來直接網播的《囧媽》和至今未定檔的《熊出沒·狂野大陸》,只不過疫情見證了歷史,也讓這次提檔作廢成歷史。不過春節檔影片雖遲但到,9月25日《奪冠》、9月30日《急先鋒》、10月1日《姜子牙》,這三部最終還是成為了對手。
長假前的周末往往是個很尷尬的檔期,除非長假開始當天剛好是周六,否則長假前最後一批上映的影片的獨佔檔期都會低於7天。而且因為調休,它們往往只擁有一個休息日的票房加持,且保不齊這唯一的休息日會有假期上映的新片跑來點映搶排片。況且長假會有多部大片上映,節前觀眾的觀影欲望往往會較低。所以一般來說,敢來這個檔期的影片多是對於票房沒有太多期待的中小體量影片,放在任何一個檔期都沒有絕對優勢,不如來「死亡檔期」佔個空檔,至少還能撈到點兒排片。
當然,如果有體量比較大的影片選擇了節前最後一個周末的檔期,那它的目標就不會只局限於這一個周末了。尤其是《奪冠》還是從9月30日國慶檔提檔過來的,那很明顯它既想要佔住國慶前的空檔,也想要一路通吃繼續坐享國慶假期紅利。
成功的先例並非沒有,比如2015年9月25日也是個周五,《港囧》選擇在這個時候上映,不僅在節前的最後幾天裡獨領風騷,在國慶節依然保持著較高的市場份額。雖然以口碑上論有些觀眾認為《港囧》是失敗的,但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它這樣做取得了成功。雖然那一年國慶檔中後期《夏洛特煩惱》以黑馬之姿成功逆襲,但很難說如果《港囧》不是早5天上映提前收割大量票房而是在國慶上映全程對打,那同為喜劇的它票房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不過即便是有一定分量的片子,節前佔空檔的行為也依然存在著風險,比如同樣是2015年,和《港囧》同期上映的《第三種愛情》,在9月25日至9月29日的5天時間裡取得了6170萬票房(單看這個5日成績放在當年算還可以),而9月30日新片來襲後,作為檔期內唯一愛情片的它排片迅速降低到個位數,最終票房也只有7323萬(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票房數據)。此外2016年初《功夫熊貓3》選擇在春節前上映,自然是想要獨霸節前空檔的同時在春節檔繼續有所作為,但結果依然是遭到了春節檔新片的腰斬,即便後來憑藉優異的上座率挽回了一些排片,卻也是大勢已去。
尤其是口碑隨網絡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當下,除非對影片自身的分量和口碑有足夠的信心,否則在節前最後的空檔上映無疑是「自殺行為」。不過明顯《奪冠》有著這樣的自信,中國女排作為一種超越體育運動本身的精神符號,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此前在春節檔就被寄予厚望,認為會是走勢穩健的種子選手。筆者也有幸在春節前就通過看片會提前觀看該片,雖然有朋友稱片子在情緒推動方面不夠滿,但就筆者而言張弛有度的情感釋放保證了影片的藝術品質,且該共情的點依然做到了令觀眾共情,票房潛力很大。
結合題材和觀感,筆者預感《奪冠》有可能復刻《港囧》的走勢,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不過二者雖然都是9月25日(周五)上映,檔期卻還是有差別。2015年中秋節在9月27日,所以中秋的1天法定假期填補了國慶節前一周調休該被佔用的周日假期,《港囧》依然享受了獨佔的雙休日,且其中一天是中秋節,存在明顯加成。《奪冠》開畫日沒有中秋節加成(2020中秋在10月1日,那時眾片均已上映),,9㛑27日(周日)不休息,所以首周爆發力應弱於《港囧》,但女排題材和較高的品質或許會讓它續航能力更強。
電影檔期及不同影片面臨的市場競爭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奪冠》最終表現如何,它的提檔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慶檔的戰局。如果《奪冠》走勢不利,那將可能提前退出戰局,國慶檔剩餘影片《急先鋒》、《我和我的家鄉》、《姜子牙》、《一點就到家》等無疑會坐享紅利,即便是《奪冠》發揮正常,那麼節前釋放一部分觀眾也會減小國慶檔的競爭壓力。但如果《奪冠》口碑和票房走勢極強,那麼先發制人的它可能會在國慶正式到來後贏得更大的優勢,那麼剩餘影片就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