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任堂是16世紀朝鮮時代的一位女藝術家,擅長繪畫和書法,留下了許多名著。同時,她被譽為是有名的賢妻良母,偉大的母親。
我近日即將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師任堂》,則否定了一直以來的傳統觀點,為什麼要否定這種根深蒂固的觀點呢?
先來看一段我來《師任堂》後記中提到的一段話,然後咱們再深入探討:「朝鮮時代基本繼承了中國的儒家思想,所思所行,與當時的中國並無區別,其中便包括重男輕女。
師任堂在世時,其詩畫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只在小範圍內流傳,且在文人的相關文字裡,也只是以畫家申氏相稱,而非呼之為師任堂。其亡故後,文人對其的稱呼就有了變化,或稱之為申夫人,或呼之為聖賢慄谷的母親。
有了「聖賢慄谷的母親」這個光環後,師任堂本身的光環自然就淡了,養育了大聖人的偉大母親身份,卻被世人認可。這也就是後世將之認為育兒的成功典範,被塑造成母性代名詞的原因所在。
無論是哪一種稱呼和身份,從藝術家的角度來說,是十分可悲的……」
相信有心人已從上面的一段話中,看出了些妙頭,下面我就以「賢妻良母」和「偉大的母親」這兩個點,來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是賢妻良母。先來看看這頂大帽子是什麼時候被戴上的。
師任堂的太夫名叫李元秀,此人的氣質、舉止,與師任堂大相逕庭,他遊手好閒,不學無術,成天除了喝酒外,就是到處玩,還在外面勾搭了個寡婦。人倒是有豪放之風,無拘無束,無悠無慮,可跟師任堂的這種讀聖賢書、習聖人禮的才女,絲毫搭不上調。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跟一個志趣不同,沒有絲毫共同語言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種怎樣的煎熬?師任堂常勸他,要端正儀態行為,多讀聖賢之書,可他就是不聽。試問,跟這樣一個人生活在一起,賢妻二字從何而來?即便是師任堂默默地承受著心靈上的痛苦,兩個人也是貌合神離,無奈之下,她只能將全部的精力投注到孩子身上,賢妻談不上,良母倒是真做到了。
19世紀,李氏王朝被日本來亡之後,日韓合併,日本政府為了能更好的統治這個國家,就把已故的師任堂抬了出來,灌以「賢妻良母」之名,讓韓國以她為表率,安心生活。
就這樣,出於政治需要,師任堂的這頂帽子被扣實了,且一直保留至今。而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歷史,實際上戴了這樣一頂帽子,則隱沒了師任堂本身的藝術成就,這是可悲的。
再來看偉大的母親這頂帽子。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大概也知道,師任堂七位子女,除了個別子女無所成就外,其他的要麼入朝為官,要麼成就一代名士,十分的風光,特別是三子慄谷(即李珥),乃李氏王朝時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地位與我國宋朝時期的程顥、程頤、朱熹並駕齊驅。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師任堂塑造成偉大的母親,似乎並不為過。可問題也來了,從師任堂到亡故,一直到今天,從史書的記載,到今天出現的一些關於她的傳記或介紹,都說是她是偉大的母親,甚至有些書還以她如何養育孩子為主線,寫她的育兒經。
合適嗎?
提到師任堂,就讓大家想起她育兒的成功,想她培養了個大聖人,真的是對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尊重嗎?
我以為,如果一未地抬高她育兒的手段,使慄谷的光環遮住她本身的成就,實在是對她的一種極大的不尊,而且從文人的角度來講,忽略她本身的成就,極為不該。
到了今天,師任堂的頭像被印在了韓元上,這是一種進步,然仔細一想,真進步了嗎,真認可了她的才學了嗎?師任堂依然沒能徹底擺脫「賢妻良母」、「聖人母親」或「育兒成功典範」的魔咒,若是師任堂泉下有知,以其敏感、脆弱之心,得知後世對她的評價,會否傷心喟嘆?
鑑於此,我所寫的小說《師任堂》,則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這位偉大的女性,一如《大秦宣太后:羋氏傳奇》一書一樣,將人物設定為女人、母親,一開始也會存在爭議,但終究被認可。我希望,今天的讀者,也能認可師任堂的藝術成就和才華,並非只是一個好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