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慶給我發來了她新專輯《緣愛》的連結,一轉眼,她也是擁有四專的人了。
關於這次的新專輯,慶慶唯一提醒我的一點是,因為之前的單曲,都是寫了就錄、錄了就發,所以就沒考慮後來專輯整體感的問題。也因此,這張《緣愛》其實是一張沒有概念的專輯,就是單純的十首歌曲,僅僅只是十首歌曲,而已。
這倒讓我想起一個問題,在這個花式寫歌、花式推歌、花式聽歌的時代,歌曲的載體在發生變化,人們聽歌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而像專輯這樣一種傳統的形式,同樣也在發生著變化。
這個變化,很多時候就是音樂人或團隊,會為了區別專輯和單曲的不同,讓專輯體現更多附加的意義,於是將專輯的概念化,無限擴大和放大。
當然,確實有一些不錯的概念專輯,因為概念的滲透、延伸,讓音樂在單曲之外,又體現出更多外延的意義。但不得不說,大部分的概念專輯,其實都在為概念而概念,甚至於將一個和音樂內容毫無關係的概念,強加到專輯的作品上,讓概念和音樂本身產生了割裂,甚至互相傷害。
至於概念大於音樂的例子,有時候都不知道應不應該誇專輯的概念好,因為當一張專輯給人留下印象的,只是那些概念,卻沒有音樂、沒有作品什麼事時……想想也是很可怕的。
回過頭來聽慶慶的這張《緣愛》,個人覺得這張專輯不用概念,就是一個最好的概念。概念並不是專輯的必選項,更不是可以互通的標籤。專輯可以分為有概念和無概念的,歷史上像天后鄧麗君、王菲等等的很多專輯,都是沒有概念加持的,但並不妨礙專輯中的經典作品永流傳。
所以,專輯也好、概念也罷,音樂最終還是得落地,得回到那個最樸素的問題,那就是好聽和動人。達不到這兩點,別說概念專輯,就算是概念股專輯都沒用。
《緣愛》這張專輯就是一張寫得好聽、唱得動聽的專輯,它基本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加花,讓音樂成為歌手用旋律及情緒,和歌迷交流分享的單純介質。
而且,把《緣愛》放到慶慶整個四張專輯所構成的音樂體系,還可以看到一種變化,那就是音樂風格的「降維」,來實現更接近本我。
尤其是和首張同名專輯裡,那個對音樂世界充滿好奇,也對多元風格不斷嘗試的慶慶自己對比,這次新專輯裡的《緣愛》,即使在音樂編曲細節上同樣精緻、匠心,有巧思,卻已經更退回一個本質創作的位置。
也可以說,現在的慶慶已經過了需要通過風格,去證明自己的階段,也過了嘗試、摸索的階段。如果說打工人和創業人的最高目標,就是財務自由的話,那麼現在的慶慶,更像是來到了一個創作自由的階段。
我們來聽歌吧。
開場的《一生所愛2020》,這個歌名顯然是在向《一生所愛》致敬。作為經典電影《大話西遊》的片尾曲,《一生所愛》作為OST的一部分,最終也走出了大銀幕,用愛這個主題,延伸出更多的內涵和寓意。
而從某個角度來講,《一生所愛2020》雖然不是OST,卻又是一首最好的OST,它甚至可以成為未來重拍《大話西遊》時,必須首選的版本。
女生的視角、細膩的情感、情懷的穿越,以及精準無瑕的粵語段落髮音,也讓《一生所愛2020》有著無比豐富的細節,這種結合了閱後感和代入感的創作,其實才是真正的量身定造,也是最好的電影鏡像。
當年的《一生所愛》之所以好聽且讓人感動,就在於它首先是一首好歌,然後才是一首好的電影歌曲。《一生所愛2020》,同樣如此。
和音樂上的「降維」一樣,慶慶在這張專輯裡的音樂文本,也和之前的三張專輯都不一樣。
之前的三張專輯,每一張都有姚若龍、梁芒、娃娃等這樣的詞壇大咖加持,而在新專輯裡,除了《守護我的人》由老搭檔陸雲飛填詞之外,慶慶也完成了其餘九首作品的創作(部分有合作者共同參與)。從這一點上來講,這張專輯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情緒,也是最接近於慶慶本我視角的。
「緣」與「愛」,也是《緣愛》這張專輯的核心,所以你要說這張專輯沒有概念、沒有主題,其實慶慶也是通過創作,完成了某種主線,甚至毫無刻意的痕跡。
關於這種緣啊愛啊的主題,你可以說「格局很小」,但相信我,很多人固然有很大很大的夢想,但是到具體的生活,夢想越大、現實就會越空洞。尤其對於一個創作人來講,執著於熟悉和擅長的視角與主題,既是對音樂的垂直和深耕,其實也就更接近內心。
所以,《緣愛》也是我聽來慶慶最放鬆的一張專輯,甚至是模糊歌手這個肉身的一張專輯。它很像是八、九十年代那些天后的專輯,人們首先是被歌曲吸引,因為好聽;再是被歌聲吸引,因為好聽;最後才會去關注這個歌手,因為好聽。
這種吸引,也是音樂最恰當的吸引路徑。
從旋律的角度來講,《緣愛》是一張我不會做任何歌曲推薦的專輯,因為十首歌曲都值得推薦。這就不由讓人回到那個專輯還沒有那麼多概念的時代,專輯就是N首好歌的集結,沒有什麼主打歌、第二主打的曲別,每首歌各成世界、各自精彩。
在歌曲旋律上平順、好聽且耐聽的基礎上,由合作了三張專輯的老班底製作的音樂,依然還是有品質的。
《緣》裡的小號加的明亮又溫暖,讓「難得」有了一種具象的感知;《一個人流浪》暗黑的氛圍,很好的突出了一個人獨特的意象,冰冷的吉他掃弦,孤清中也刻劃出一種個性的稜角;《乘風破浪》裡堅定的鼓點,則像是乘與破,而朦朧的音色,又像是風與浪,對比感強烈的層次,也讓作品充滿了動態的畫面感;《下雨天》夢幻的音色與和聲,再加上輕盈靈動的節奏,也真是又甜又清新,又像童話又像偶像劇……
可以說,慶慶這張《緣愛》,讓我又回歸到八九十年代聽專輯的樂趣。不用看文案,不用猜概念,只是通過音樂本身,感知著旋律與歌聲的美好,記下諸如「我與你之間,本是條弧線,湊成一個圓,才擁有了緣」、「我情願瀟瀟灑灑一個人流浪,也不要空空蕩蕩住在烏託邦」、「牽手心的暖,月光下浪漫,照亮著我們心上故事」這樣瞬間心動的歌詞。
這份感覺,久違,但特別好。
相關閱讀---
文 | 三石一聲
在華語樂壇每一年神仙打架般的年末,恐怕會有很多未在關注焦點中心的歌手推出新歌、甚至是更完整規格的專輯,都像是一種「自殺」行為,獲取關注度不夠多,但這不代表音樂內容不優。
換另一種「不以流量論英雄」的價值觀來判斷,無論得到曝光量的多或者少,我們都不該對好的內容視而不見。
所以在錯峰了 2020 年末「神仙打架」過後,在 2021 年元旦小長假之後,三石想推薦慶慶的第四張個人專輯《緣愛》。
洪濤老師推薦的歌手,我不許你還沒聽過
慶慶——這一定是個無法與流量市場相抗衡的名字,卻一定是很多奉音樂內容為第一位的歌迷所熟悉的名字,這其中定然包括「歌手」總導演洪濤,畢竟慶慶曾在微博上被洪濤導演推薦過,當時大家紛紛猜測她會不會是下一個登上「歌手」舞臺的黑馬,一如最初在這個舞臺上綻放光芒的黃綺珊、鄧紫棋,亦或是後來的蘇詩丁。
比洪濤導演的推薦更早知道慶慶這個名字的時機,是在社交網路上,我會在每一年臺灣金曲獎公布之前一段時間,在社交媒體搜搜看各處大家的口風,那時候發現了慶慶。
慶慶在 2016 年曾發行《慶慶首張同名創作專輯》在次年被關注臺灣金曲獎的歌迷猜測過,也許夠實力能得到「最佳新人獎」的提名,畢竟一個新人的第一張專輯能集齊林夕、姚若龍等詞壇大師的加持,再加上哥特、Brit-Pop、Swing、流行、古典等風格,是相當豐富的一張作品。
而後,慶慶傳統地堅持著以作品說話,分別在 2018 和 2019 年又再發行了第二張和第三張個人專輯,分別叫做《糾結》與《註定》,仍是延續第一張豐富、多元的創作與選曲思路,鞏固了「慶慶」在音樂裡的可能性與個人辨識度。
到 2020 年底的《緣愛》,慶慶發行到第四張作品,令我有聽到了明顯不同於之前三張專輯的姿態,規格上依舊是完整的十首歌分量,專輯名稱都仍是二字命名,如此這般的細節控,在單曲時代顯得格外珍貴,別人幾分鐘便完成的音樂形態,慶慶完成了總長几十分鐘的作品,以期能令聽者對她有更深入的了解。
之所以說《緣愛》不同於之前三張作品,是因為慶慶的創作與歌曲排列,使得這十首歌完成了更好的整體性,不再刻意追求多元的形態,而使得「專輯」發揮了「專輯」該有的作用,完全區分出當前「單曲」時代的其他作品共性了。
《緣愛》之於我的聽感而言,前四首《一生所愛 2020》、《緣》、《一個人流浪》以及《舊病復發》連接成了一個很好的整體,中板的鼓點與節奏,構成了一個瀟灑女生轉身離開愛而去流浪的音樂畫面,灑脫,也決絕;專輯開頭曲《一生所愛 2020》當中,作為南京人的慶慶唱出咬字發音很標準的幾句粵語唱詞,看得出生於 00 世代之前的慶慶和我們這代人的相似之處,深受過廣東歌文化的影響——這,也是她音樂版圖的一 part。
《虧欠》和《我不想他》接連出現,以舒服又療愈的 Ballad 歌形態接在第一 Part 中板節奏曲目之後,慢板的情緒,與之前的內容,形成了很好的聽感張弛度,如果未來能遇上不錯的打歌平臺,《我不想他》甚至應該能有不錯的傳唱度,很顯然,這首歌有潛力成為《緣愛》專輯的 K 歌擔當。
最後四首歌《乘風破浪》、《下雨天》、《月下戀人》還有《守護我的人》差不多以快歌、慢歌形態交替呈現,仍舊看得出慶慶與製作人想要給聽者鋪墊舒服聽感的用心,畢竟以當下市場的耐心,別說一首歌,可能一分鐘若抓不到人的話,歌迷都會切歌。
倒是慶慶這十首歌,有別於她前三張專輯的衝擊力,此次更偏向了陪伴向的質感,所以十首歌順次聽下來,完整度很好,舒適度很好,結尾《守護我的人》的創作初衷,還有一點演唱會 Ending 曲的意味在,除了陪伴向的功能性,未來這首歌的演唱場景設置,都因此有了合理的排布與預判。
我想推薦慶慶這張名為《緣愛》的新專輯給還沒聽的人——如果,你是一個專輯控,喜歡幾十分鐘的音樂內容更勝過一首首單曲所能帶來的安慰,那麼《緣愛》是一張不錯的作品,真摯,簡單,灑脫,還有著悉心體恤聽者心緒的內容排布,慶慶著實是個認真且有想法的創作歌手。
說了這麼多,忘了講慶慶包辦了專輯大多數的創作這件事,但若你覺得專輯好聽,才是更重要的事,無論你更喜歡慶慶的創作,亦或是她的演唱。
----人物評價 ----
之前,教主是不認識慶慶的。但朋友圈的分享是一座寶藏,教主一位素來品味不錯的朋友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首歌叫《糾結》,轉發詞言簡意賅——「好聽」。於是順手點了進去,一首聽似無情卻有情的歌,演繹者那種仿佛隔著玻璃冷眼旁觀的看穿氣質,蠻迷人的,看了歌手,名字叫「慶慶」。
再看看創作者名單,詞曲都是她本人,不覺由來一種驚喜感。
這幾年音樂市場看似蓬勃,但要說內地像樣的創作女歌手,怕是一隻手便也數得過來。而這個新認識的慶慶,得算是其中一個。
循著好聲音在網上查一查資料,原來覺得慶慶好的不僅僅教主一人,大名鼎鼎的《歌手》製作人洪濤也對她的聲音有過盛讚——
然後,順著《糾結》,把她從前的作品翻出來聽一聽,這聲音中,有世紀初華語樂壇的復古與前衛,首首都帶著一種精緻的脆弱,在如今一片EDM電子嘻哈的大浪潮下,愈發顯得素淨而靈秀。
1989年出生的慶慶,算得上是慢工出細活的典範,2006年就曾經參加《絕對唱響》,後來在一個個選秀的洗禮過後,她遠赴美國學習音樂,直至2016年才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慶慶》。
被洪濤點名表揚的那首《等》便是這初生盤當中的一首作品。剛開始聽慶慶的歌,難免生出一種「神似王菲」的感覺,但每個人的生命裡大概都會碰到至少10個號稱自己是「小王菲」的人,而慶慶與所有「小王菲」們不同的地方在於,她的創作能力和音樂當中專屬自己的精神內核,是王菲的copycat們所無法比較的。
拿《等》來說,這首由慶慶自己創作的作品,聽來有一種落葉蕭索中求愛不得的畫面感,相比王菲,那種自由的、有戲劇感的、充斥著矯揉美感的情緒表達,教主就覺得像丁薇還多一些。
而網上很多聽歌的人表示,他們是從一首《玲瓏心》認識慶慶的。這是一首質量頗上乘的古風曲,在古風歌曲一派豪氣雲天的大勢當中,這首歌有著細緻的悽美,無論作詞還是作曲都不似某些流水線作品般粗條陋景,整個透著精巧的可人勁兒,再看看作曲欄,依然有慶慶的名字。
就這幾日,她又發行了自己的第二張專輯《糾結》,主打歌便是文頭提到的專輯同名作品。
專輯當中很打耳的一首《遺忘》,由她自己作曲,而詞作竟然是林夕。教主一直覺得林夕是一塊歌手靈氣的試金石,他的詞作往往情深而緒淺,如何唱出他看似淺淡實則情濃的詞中真情,需要努力,也需要天賜的領悟力。而慶慶的演繹,雖不說完美,但靈氣是真的蠻足的。尤其是當中一句「心裡有人/屋裡空蕩蕩/一不小心/對空氣呼喚」,在她失落的語氣中,自囚空房的傷感撲面而來,後面再轉至「才插滿蠟燭/卻又點燃淚光」漫不經心的絕望才最是自傷,窒息感接踵而至。
而再看資料,才後知後覺的發現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唱林夕的詞了,第一張專輯中,林夕便為她貢獻了一曲《蝙蝠》,歌曲當中王菲的影子要重些,用蝙蝠隱喻感情,教化世人何苦要牽手走至陌路。想是第一次的演繹未讓詞神失望,這才在第二張專輯又交出一首作品,效果同樣喜人。
而聽完了第二張專輯,給教主留下深刻印象作品還有二。
一是依然由慶慶自己作曲,姚若龍作詞的《貓與毛線》,細聽下來,底子上來說,這其實是一首中規中矩的芭樂情歌,用貓與毛線來表達感情當中的糾纏與複雜,若換個普通情歌嗓來唱,怕會是一首算不得出挑的小情歌,而慶慶有特色的嗓子中,詞曲娓娓道來,品得出細枝末節中的纏綿悱惻,以及對待感情無法自控的不解和無奈。唱歌這件事,著實是件一巧破百力的精細活兒呢。
還有一首是專輯當中的粵語歌《拒絕情話》,身為南京女孩的她,作曲當中的粵語味卻很純正,讓人想起了李榮浩那首粵語質感的國語歌《不搭》,一聽就知道童年是沉浸在粵語歌依然強勢的90年代當中,聽得到唯美的年代感,亦是充滿趣味性的嘗試。
在與前輩聲線相似的前提下,慶慶的這張《糾結》,用創作作為特立獨行的標籤,用有質量保障的唱功,在古典、搖滾、迷幻等多種風格中穿行自由,呈現了一個頗有立體感的女歌手形象。
而說到唱功,值得拿來吹一吹的還有慶慶的live能力,眾所周知的,「稍微狀態不濟就會呈現車禍現場」的live直播節目《全球華語音樂榜上榜》葬送了多少歌手的live名聲,而慶慶去上過多次,從粵語的《漫步人生路》到《又見炊煙》再到《甜蜜蜜》,最終呈現的效果都可以說是非常穩的。(不信可點擊視頻↓)
△找到的前段時間慶慶給別人演唱會做嘉賓的live,唱的是姚若龍為她填詞的那首《貓與毛線》,和多年前上榜上榜的時候比,唱功又有進步,音準氣息穩健如履平地△
如今,她的個人專輯出了好幾張,遺憾的是,專輯宣傳聲勢依然不強,但似教主這種喜愛享受獨樂樂的人聽著這些新歌,又生出種「嘻嘻,有好歌你們都不知道」的竊喜感。只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可在自己一人的時候,用心品一品這個叫慶慶的女孩,也許便也慶幸有緣看到了此文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