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致敬!戰火中的歐美同學會會長和海歸科學家

2020-12-24 歐美同學會

科學沒有國界,

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9月3日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

回首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

一位位中國科學家義無反顧,

與祖國共赴危難。

他們或研發武器裝備,

或從事戰時保障,

或奮力救死扶傷,

在破碎的山河之上,

為挽救民族危亡

付出自己寶貴的科學智慧。

他們從海外學成歸來,扶大廈於將傾,報效祖國!他們中有人還曾擔任歐美同學會會長。今天,

讓我們一起,走近抗日戰場上的海歸科學家!

嚴濟慈:雖一介書生,也要為抗戰奉獻綿薄之力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

嚴濟慈正在法國巴黎參加國際文化合作會議,

他在會上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

呼籲國際社會阻止日寇妄圖轟炸北平的暴行。

嚴濟慈:物理學、教育家,1927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0—1951年任歐美同學會理事長。

在接受採訪時他說,

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

不管戰爭要持續多久,

情況多麼險惡,

最後勝利必將屬於中國人民。

我將和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

我雖一介書生,

不能到前方出力,

但我要和千千萬萬中國的讀書人一起,

為神聖的抗戰奉獻綿薄之力。

從香港繞道到達昆明,

他將辦公地點選在了

昆明北郊黑龍潭的一座破廟,

他說,侵略者破壞了我們從事科學研究的條件,

使得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

抗戰期間,嚴濟慈一家在昆明郊外黑龍潭的住所

由於戰時大後方非常缺乏

和需要軍用通訊工具和醫療器械,

嚴濟慈帶領一眾科研人員開始動手研製

壓電水晶振蕩器、顯微鏡和各種光學儀器。

此後

嚴濟慈等先後提供了

各種厚度的優質水晶振蕩片1000餘片;

為駐昆明的美軍和駐印度的盟國英國皇家空軍

解決了幾片急需的水晶振蕩片。

這些震蕩片對於無線發報機穩定波頻起了很大作用,

極大改善了戰時我國的電信技術。

北平東皇城根42號,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全體研究人員合影,右二為嚴濟慈。

同時他們製造出了

300多套五角測距鏡和望遠鏡,

500架放大倍數為1400倍的顯微鏡,

200架水平經緯儀,

50套縮微膠片放大器,

供給抗戰部隊、學校、醫院等。

茅以升:破「八十一難」建大橋

錢塘江大橋

第一座由中國人自行設計

和主持建造的較大的近代化公路兩用橋,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

茅以升主持設計建造。

茅以升:橋梁學家,1921年獲美國加裡基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1982年歐美同學會恢復活動後任代主任委員。

當時,無論從民用還是國防角度看,

錢塘江都需要一座橋梁連通南北。

然而錢塘江水勢湍急,

江底地質條件複雜,

橋梁建築十分不易,

杭州民諺以「錢塘江造橋」喻指不可能的事。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學教書的茅以升,

受邀赴杭州興建錢塘江大橋。

在此之前,

幾乎所有此類橋梁,

均由外國人一手包辦,

因為中國人缺技術。

1937年5月1日,茅以升發表在《大美晚報》(The Shanghai Evening Post & Mercury)上介紹錢塘江大橋的文章。

1935年4月6日,

大橋正式開工興建,

但不久便迭遭各種困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

建橋更是難上加難。

工程雖難,人心卻齊。

工人們頭頂飛機轟炸,

夜以繼日地趕工,

終於建成了這座全長1453米,

雙層公路、鐵路兩用的鋼梁橋。

中國人無法設計、

建造現代化大橋已成歷史!

圖為施工現場。來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圖為從北岸引橋對面拍攝的大橋全景。來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而這座由中國工程師

自行設計並主持施工的大橋,

也曾由設計建造它的工程技術人員動手炸斷。

1937年11月,

隨著戰事發展,

為不使大橋為敵所用,

軍事當局要求橋工處作爆破大橋的準備。

在完成搶運物資、疏散難民緊急使命後,

12月23日傍晚,錢塘江大橋實施爆破。

圖為滿載難民和戰略物資的列車通過大橋駛向大後方。來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圖為炸毀後的錢塘江橋。來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大橋炸毀後,

茅以升曾憤而寫下:

「抗戰必勝,此橋必復!」

為阻止日軍修復大橋,

茅以升隨身帶走建橋的14箱資料。

隨後多年,

他萬裡逃難,

多次遭遇敵機空襲,

資料卻未有絲毫缺損。

1946年,

茅以升回到劫後的杭州重修此橋。

1953年5月,

錢塘江大橋鐵路、公路全部恢復通車,

復橋夙願終得實現。

圖為1987年錢塘江大橋通車50周年時,茅以升故地重遊。來源: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沈驪英:將生命定格在中央農業實驗所實驗室

沈驪英早年入康納爾大學研究農學兩年,

期間聽教授介紹世界學術進步概況時,

所舉國名甚多,而唯獨無中國。

而後感觸殊深,

立志獻身科學,報效祖國。

沈驪英(左一):衛斯理女子大學理學學士,復入康納爾大學研究農學兩年,立志獻身科學,報效祖國。返國後出任蘇州振華女校教務主任。

1933年起,

沈驪英開始在中央農業實驗所工作。

抗戰開始後,她以妊娠之身,

帶著子女三人和歷年試驗記錄、種子箱,

自寧而湘而黔,輾轉數千裡,

抵達四川榮昌縣。

其間,她堅持田間試驗和研究工作,

親手作記錄,參加小麥播種和收穫,

還要照顧幼兒,防空襲、躲警報。

1939年,她培育的「中農28號」

在四川大規模推廣,

她用堅毅的努力,十餘年的辛苦,

換得了九種最成功的雜交麥種,

讓貧苦的農民在戰亂的年代

增加30%的收穫;

她寫下的20餘篇有關育種的著作,

常為各國學者所引證。

1941年10月7日,

由於過度辛勞,積勞成疾,

沈驪英在實驗室中,

突發性腦中風,

倒下來後卻再沒能站起來,

就這樣結束了她年僅四十四歲的生命,

畫面永遠定格在她在實驗臺前工作的樣子。

後來在她的追悼會,

李德全曾評價:

她是在太陽燻蒸下、

風雨吹打中樸樸實實腳踏實地的戰士。

現代中國農業科學的先驅錢天鶴也譽之為

農業界不可多得之科學家」。

殷希彭:毀家抗戰,從醫學博士到開國少將

殷希彭

193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是開國將軍中為數不多的「教授將軍」。

他攜筆從戎,

從參加八路軍到逝世,

從來沒有離開過軍隊衛生工作崗位,

為我國軍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也正因此,

他雖無軍功,

開國卻被授予少將軍銜。

殷希彭:曾任河北省立醫學院病理學主任教授,第一軍醫大學校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等職。1931年,獲日本東京慶應大學病理學博士學位。

七七事變,

華北告急,

河北醫學院南遷,

回鄉安置老小的殷希彭困居鄉裡。

時任冀中軍區衛生部長的張珍親自登門拜訪,

請他參加抗戰,

殷希彭爽快地答應了。

他參加八路軍後,

他在河北醫學院的同事和學生

也紛紛來到冀中軍區。

這些經歷了戰爭洗禮的專家們,

把自己的營養品、馬匹都讓給了傷員,

自己仍和戰士們同甘共苦。

1942年夏,殷希彭、柯棣華、傅萊、江一真(從左至右)在白求恩衛生學校。

在參軍之初,

殷希彭表示自己的長處在於醫學教育,

這正好滿足了根據地

對醫務技術人才的急迫需求。

1939年9月起,

他開始擔任白求恩衛生學校的教務主任

後又累任副校長、校長。

在他的領導下,

「白校」先後培養技術幹部1000多人,

成為戰爭年代邊區最著名的醫科學校之一。

殷希彭教授指導學生做研究工作。

在抗日戰爭中,

殷希彭一家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

他的長子於1943年春在戰鬥中犧牲,

年僅21歲。

同年秋天,

年僅16歲的次子也在反「掃蕩」中犧牲。

一年之中連失二子,

老教授心中的悲傷無法言喻,

但他卻反而安慰前來慰問他的同志說:

「國難之中,兩個兒子為抗日救國犧牲,

他們光榮,我也光榮。

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

才是對他們的最好紀念。」

而直到抗戰臨近結束他才知道,

在他參加八路軍之後,

為了保護家族,

他的妻子帶著幼子離開了家,

在最困難的歲月裡甚至一度沿街乞討度日。

李承幹:大後方最大兵工廠的「兵工國寶」

「二十一廠」,

抗戰時期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

已經成為一個擁有15201名職工,

設有多個分廠,

擁有各種機器設備4744部,

能生產20多種武器彈藥的大型兵工企業。

而這座兵工廠的廠長就是李承幹,

被譽為中國兵工界的國寶。

李承幹:國家計量局局長,全國人大預算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05年四月官費赴日本留學,辛亥革命爆發後,毅然輟學回國。後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大學電器機械科學習。

他少時接受了新學教育,

受到革命言行薰陶開闊了眼界,

並立志實業報國。

辛亥革命爆發後,

毅然輟學回國參加革命,

1927年5月進入當時的金陵製造局,

自此開始了為中國兵工事業奮鬥的歷程。

抗戰時期第二十一兵工廠機器廠廠房。

抗戰時期,

除了保證軍工生產以供應前線外,

他還主持了若干武器裝備的改進和研製工作:

對24年式馬克沁重機槍進行改進,

研製120毫米迫擊炮和炮彈,

......

將中國的輕武器生產水平

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也因此被稱作

「八年抗戰生產軍火武器的第一大功臣」。

黃汲清:找油找氣,為國爭光

抗戰以前,

中國工業發展薄弱

「七七事變」後,

中國的石油輸入通道被切斷,

中國油品市場幾乎陷入絕境。

在這種極端困難的環境下,

中國科學家毫不氣餒,

加快了勘探油田和建設石油工業的步伐。

1935年,黃汲清在歸國途中訪問了美國等地,

其蓬勃發展的石油地質工業,

讓他熱血沸騰。

黃汲清: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和石油地質學家,1935年獲瑞士濃霞臺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

他親自在四川盆地內從事地質調查工作,

在川西南的嘉定銅街子發現了天然氣,

否定了關於天然氣只來源於二疊系煤層的說法。

 

1939年,

他在隆昌發現了聖燈山天然氣田,

這是中國第一個天然氣田,

對支援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1年8月,

他組織調查隊赴河西走廊一帶考察,

一系列的野外實踐和研究讓他在調查結束時,

形成了著名的陸相生油說,

也讓他更加堅信,

中國廣袤的大地一定富含油氣。

1941年,黃汲清(前車坐者左一)等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質。

1943年夏到1945年夏,

他出版論著20餘種,

在世界地質科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955年,黃汲清(中)帶領北京地質學院學生到西山野外考察。

他們是科學家,

也是戰士,是勇士。

他們在國之危難時挺身而出,

為中華民族的勝利英勇戰鬥!

向英雄致敬!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掃描|湖北歐美同學會舉辦海歸創新創業輔導班
    湖北歐美同學會12月19日至20日,湖北歐美同學會聯合武漢東科創星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舉辦海歸創新創業輔導班,本次活動旨在服務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幫助海歸創業者規避創業初期風險,激發歸國留學人員創新動能近70家海歸創業企業以及國內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負責人參加培訓。創新創業輔導班為期兩天,邀請了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管理顧問王建慶和知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北京市科委評審專家、北京海外學人中心海歸新星導師趙智通全天候為學員授課,晚上統一組織觀看了創業類電影《執行長》,並且進行了閉門路演活動。
  • 西安歐美同學會舉辦「我和讀書有個約會」青年海歸活動
    西安新聞網訊 近日,為搭建青年溝通交流橋梁,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由西安歐美同學會、中國工商銀行西安分行、深圳航空,在高新區喜馬拉雅書店萬物聲階梯劇場共同聯合開展了「我和讀書有個約會」讀書分享青年海歸活動。
  • 掃描|珠海歐美同學會舉辦留學人員創新創業交流會
    近日,珠海歐美同學會舉辦「留學報國·海歸先行」創新創業交流會,為留學人員搭建碰撞思想、交流經驗、對接資源、開展合作的平臺。珠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郭才武出席會議並講話。珠海市副市長、珠海歐美同學會會長閻武,以及珠海歐美同學會會員代表、海歸創業者等近百人參加活動。
  • 首屆上海市歐美同學會「海創馬拉松」挑戰賽報名開啟
    切實地幫助到海歸和留學生快速熟悉及融入國內創業環境,對接資源,並發現一些有意義的項目,幫助其項目快速孵化。 此次活動也為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聚合優質的海歸人才,擴充人才儲備做準備。通過為期三天的活動,關心疫情之中的海歸和中國留學生,切實反映留學人員的意見和要求,更好地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努力為留學人員服務,增強海歸之間的交流互動,豐富海歸人員的文化生活,把上海市歐美同學會辦成有溫度的留學人員之家。
  • 山藝歐美同學會代表參加「講述抗疫故事,堅定『四個自信』」線上...
    6月30日,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在北京舉行「講述抗疫故事,堅定『四個自信』」線上交流會。山東省歐美同學會在濟南設分會場,組織留學人員代表觀看了線上交流會。我校歐美同學會會長、音樂學院教授王歌群,歐美同學會副秘書長、傳媒學院攝影系主任張博晨,歐美同學會會員、戲劇學院教師王婧怡代表學校留學人員參加會議。
  • 成都歐美同學會文體旅專委會成立大會暨「海聚錦官城 共話示範區...
    中新網四川新聞9月29日電 (吳平華 )近日,由成都歐美同學會·成都留學人員聯誼會主辦,中共青羊區委統戰部、成都青羊文化金融商務區管委會承辦的成都歐美同學會文體旅專委會成立大會暨
  • 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創業是當代海歸最鮮明的特徵
    教育部副部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聯誼會黨組副書記、副會長劉利民  人民網北京8月16日電 (楊牧 紀宇)第十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暨歐美同學會北京論壇16日在京舉行。教育部副部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聯誼會黨組副書記、副會長劉利民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指出,創業是當代海歸最鮮明的特徵。未來要充分發揮留學人員的整體作用,拓展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的領域,暢通留學人員建言獻策的渠道,提高對留學人員的服務水平。  劉利民表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機,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
  • 無錫市歐美同學會留英學長舉行總會扶貧成果分享會
    12月3日下午,無錫市歐美同學會留英學長舉行2020年「相聚華萊塢·再敘英倫情」聯誼活動,分享了總會扶貧成果,傾聽了創新創業者心聲。  歐美同學會總會扶貧成果分享  11月1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覆同意西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寧夏全區9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標誌著寧夏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對於寧夏南部西吉縣硝河鄉的村民來說,是個大日子。
  • 歐美同學會神經外科專家團隊工作站落戶十堰人醫
    圖為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腦科中心主任兼神經外科主任陳勁草與十堰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院長鍾森籤約12月5日上午,以全國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陳勁草教授為首的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腦血管病分會南水北調水源區知名專家團隊工作站正式落戶十堰市人民醫院,雙方將聯合創建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腦血管病診療培訓基地
  • 「留學報國青白江行」暨2020青白江歐美同學會·青白江留學人員...
    11月25日,「留學報國青白江行」暨2020青白江歐美同學會·青白江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一屆「陸港新語」論壇活動在亞蓉歐國家(商品)館法國館舉行。市政協副主席、成都歐美同學會會長羅霞,成都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劉嘉,青白江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峻昆,區政協副主席康薇出席。
  • 海歸精英科技大咖齊聚成都 「巔峰對話」即將開啟
    中國網成都5月11日訊(記者 尚陽 實習記者 黃牧晨)以「引領創新驅動時代的新經濟發展——全球數字經濟與人工智慧產業快速推進中的中國實踐與世界對接」為主題的歐美同學會首屆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大會將於11日至13日在成都舉行。10日,媒體吹風會在成都舉行。歐美同學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盧鐵城出席了吹風會。
  • 2016年影響中國的50位「海歸」榜單公布—新聞—科學網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李正穹)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累計已達404.21萬人,其中221.86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藍皮書則預計,到2025年我國留學人員數量將突破千萬。
  • 關注|2020年,海歸的高光時刻!
    「我們醫療隊的劉凱醫生在護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1個月的王老欣賞了一次久違的落日,餘暉下的兩個身影,病人和醫生,『80歲+』與『20歲+』,相差一個甲子……這個瞬間,刻骨銘心。」曾留學泰國和美國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領隊朱疇文在自己的抗疫實錄中這樣寫道。疫情肆虐,海歸情深。
  • 歐美同學會招人,本科生學歷,在基層幹的人有福了!
    對此有不少網友都驚呼此次的招聘對基層工作人員的照顧是比較好的了,縱使院校背景和學歷不佔優,但只要擁有基層工作經驗也能被錄用。    許多人或許還不知道歐美同學會是什麼,簡單來講,歐美同學會是中央領導的21個群眾團體之一,全稱是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是由中國留學海外各國的歸國同學自願組成的群眾團體,協會於1913年10月由顧維鈞、梁敦彥
  • 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丨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艦隊後退了100海裡
    2014年,黃大年當選吉林大學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聯絡組織吉林大學4000多名海歸人員為吉大和吉林省的發展獻計獻策。2015年,他又出任吉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的副會長。吉林大學統戰部副部長任波老師說,2013年,在國家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典上,當舞臺上唱起那首《我愛你,中國》的時候:
  • 第四屆中國西安海歸創業大賽決賽在嘉會坊嘉會落下帷幕
    第四屆中國西安海歸創業大賽決賽在嘉會坊嘉會落下帷幕  12月5日,第四屆中國西安海歸創業大賽決賽在嘉會坊嘉會國際交流中心落下帷幕。  本次大賽以「發動人才科技雙引擎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為主題,旨在服務更廣泛、優秀的海歸雙創項目落地西安,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西安創業發展。  大賽由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指導,中共西安市委統戰部、中共西安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辦)、西安市科學技術局(外國專家局)、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
  • 「金城學長」論壇:探討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歸國留學人員的作用和使命
    12月11日,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歸國留學人員的作用和使命「金城學長」論壇在蘭州舉辦。據悉,該論壇旨在促進歸國留學人員為甘肅省的經濟社會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論壇上,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口蹄疫與新發病流行病學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鄭海學,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主任、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通華等八位嘉賓作了主旨演講,關注動物疫病、冰凍圈、生物製藥、5G技術等多個方面,並就新時代留學報國創新發展之路、雙循環下海歸創業的新賽道等議題進行探討。
  • 新聞沙龍|匯聚海歸才智新力量 共謀城市高質量發展
    由福建省留學生同學會莆田分會、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9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匯聚海歸才智新力量 共謀城市高質量發展」主題,邀請留學歸國人員、專家學者等進行座談交流,切實發揮留學生同學會建言獻策智囊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