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丨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艦隊後退了100海裡

2021-02-28 新文化報

黃大年在史丹福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會時的照片(2011年12月攝)

「人生的戰場無所不在,很難說哪個最重要。無論什麼樣的戰鬥都有一個共性——大戰前夕最寂靜,靜得像平安夜。」

2016年12月13日晚7點59分,距離手術還有16個小時。黃大年在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段文字。

這是記者在當下能夠找到的,走近黃老師內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就在那天下午,他最後一次回到醫院對面的長春地質宮5樓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黃大年教授辦公室。

在那間承載了他18年家國情結和7年科技報國理想的辦公室裡,黃大年和朋友聊天,向助手和學生們交待接下來的工作,然後處理了幾封郵件。

「黃老師住院以後在病房裡完成了三個國家項目的申報。那天下午,他其實沒有什麼必須要在辦公室完成的工作。」黃大年的科研助手於平老師追憶。

一路狂奔,哪裡都是戰場。這是黃大年從英國劍橋回到母校吉大7年生活的全部。

2017年1月8日,在與術後併發症的戰鬥中,58歲的黃大年沒能勝出。

對黃大年的採訪,相當多的部分是在與他相熟的助手、學生、同事、朋友的追憶裡完成的。剩下的,是他工作過的辦公室,他的日程表和科研成果,還有朋友圈裡課題成功收官獲得讚譽後的欣喜和衝動,對國內外科技水平差距糾結的焦躁和無力,如此等等。

講述黃大年生前的人和事,就從他的手術前夜寫起。

傍晚,從辦公室回到病房,黃大年謝絕了所有人的陪伴,獨自站在病房窗前,時間已近晚上8點。次日中午,他就將踏上自己生命的戰場。思索片刻,寫下了最終成為絕筆的朋友圈留言

無聊中翻看著我的第一頁微信相冊,記錄了2009年聖誕節後把英國劍橋十多年的家移到長春南湖邊的日子。在湖邊的上班路上奔忙,一晃又到了第7個聖誕節。腦海裡滿是賀卡、聖誕歌、聖誕禮物、聖誕樹等等忙碌後的放鬆感和濃濃的節日氣氛。它提醒職場拼搏的人們,事業重要,生活和家庭同樣重要,但健康最重要。

2009年12月24日,聖誕節。黃大年結束了18年的海漂生活。

出生於廣西南寧的黃大年17歲高中畢業後考上地質工作隊,成為一名物探操作員,敲開了地球物理科學的大門。

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超出錄取分80分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本科和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

黃大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大門前的留影


1996年,公派留學的黃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英國4年深造,讓黃大年聽到了世界地球物理科學最前端的聲音。回國半年後,他再次被派往英國學習和從事高端敏感技術研究。這一去又是14年。

黃老師當年的成績是可以上清華北大的,但他依然選擇了地球物理

馬國慶說。他是吉林大學航空地球物理專業第一屆博士畢業生,當年選擇博士研究方向時,他曾有更多選項:

那時候我可以去清華,但黃老師說地球物理是最好的學科,國家在這個領域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說他一定會回到吉大,做我的博士生導師。

黃大年沒有食言。2009年,當他回到祖國時,有國外知名媒體發表了這樣的評論:黃大年回到中國,足以讓某國的航母演習艦隊後退100海裡

在英國的18年,他帶領牛津、劍橋的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團隊,取得了多個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被譽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頂級科學家,成為這個領域的探路者和引領者

黃大年在英國的研究,學術上的叫法是: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動平臺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這項高效探測技術可以應用於海陸大面積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民用領域,多數產品已應用於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

實際上,這種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意義更加重大。正因如此,這項技術涉及到的重要裝備在國際貿易中被列為「非賣品」。而彼時航空地球物理科學研究在中國還幾乎是一張白紙,直到黃大年歸來

2016年2月23日,元宵節,時針指向子夜11時50分。黃大年走出學校大門的時候,辦公樓裡已是燈稀人靜。「十二五」項目驗收報告和「十三五」立項申請接踵而至,所有材料必須要在次日上午發往北京。帶領團隊連夜完成工作時,樓外已是銀裝素裹。

黃大年目送學生和助手們離去,獨自站在停車場凝神注目,思緒襲來:

夾在工作與家庭難以割捨的中間,沒人強迫,只是自找,總想幹完拉倒,結果沒完沒了,公事家事總難兩全。忽見,正下瑞雪,空氣清新,明月高懸,一幅月下銀霜自然美景。經歷完喧囂和熱烈,寧靜、孤獨甚至寂寞,原來也是難得的享受。

王鬱涵坐在那張熟悉的辦公桌前,低頭自語。隔壁是黃大年教授生前的辦公室,「黃老師去世後的一周,我坐在這裡翻看他生前的照片,眼淚流個不停,好像他還在隔壁,不曾離開。」

7年專職秘書,王鬱涵看到的是一個極致的黃大年。

黃老師特別喜歡花,看到哪片葉子枯萎了,他都會不開心,他說花長得不好,不是花的問題,是養花的人沒用心;事情做得不夠好,同樣是因為做事的人沒有做到全情投入

黃大年的辦公室寬敞簡單,一張大辦公桌上並排擺放著兩臺顯示器,兩張辦公椅並列在辦公桌前:

來找黃老師的人,多是為了求教科學問題,或者商談技術解決方案,黃老師會讓客人跟他坐在一起,這樣便於在電腦前溝通。

9組書櫃裡陳列的是地球物理專業書籍,還有黃大年生前的學術筆記

黃老師是國家多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負責人,他的每一個項目都有一套學術筆記

辦公室一側的牆壁上是2016年的月曆,上面記載了黃大年不停的腳步。

黃老師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出差,他總是趕夜裡最後一班飛機,無論到哪裡一定是零點左右,因為他要把更多的時間留下來處理問題,做具體的工作

王鬱涵為黃大年聯繫了一個專職計程車司機,有時候她也會和愛人一起到機場去接深夜歸來的黃大年:

黃老師告訴我,晚上開車人容易犯困,雙手握方向盤的姿勢一定要在4點鐘位置和8點鐘位置,這樣即便打瞌睡,握姿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可以降低危險。黃老師就是對每個細節都特別在意的一個人,這就是一個科學家的嚴謹之處

從跟隨黃大年工作開始,團隊的所有人都習慣了開夜車,

在一次申報項目組織材料時,大家工作了半宿,幾十份材料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黃老師發現一張配圖不合適,要求我們馬上改正,全文重新校對、列印。他也跟著我們一起忙到了凌晨3點鐘,而他當天上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談

這件事讓王鬱涵感觸頗深:

這種極致的追求是黃老師作為一個頂級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在面對學生的時候,要用怎樣的態度影響他們?黃老師教給我的這一點,讓我受用終生

2016年11月28日晚,黃大年坐上北京飛往成都的航班。還是習慣性的夜班飛機,奔波了一天,29日重要會議的專題論述,他還沒有完成演講用的PPT,飛行時間剛好可以利用。未到成都,黃大年的小腹突然疼痛難忍,乘務員的緊急救助沒能讓他有絲毫好轉。他抱緊手中的筆記本電腦,那裡有他所有負責項目的資料和計劃,其中有大量涉及國家安全的保密內容

黃大年拉著乘務員的手,一字一句地囑託道

說完這句話便不省人事。到了成都,他被抬上擔架送往醫院,而後又出現在了29日的會場

2013年10月,國內首臺萬米大陸科學鑽探鑽機「地殼一號」在大慶油田投入工作。我國成為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第三個擁有這項裝備和技術的國家

2016年6月,黃大年負責的「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通過評審驗收,這項集合400多名科技人員和4.4億元資金投入的重大項目成果被專家組確認為國際領先水平

能夠清晰探測地球物質結構的重力梯度儀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工程樣機研究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研發周期相比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達到了國際同步水平

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研發攻克瓶頸,突破了國外封鎖。

……這是歸來的黃大年向祖國交出的成績單。而這些光鮮的數據和突破的背後,是超負荷的付出

2016年3月的一天,黃大年趕早班飛機前往北京開會,晚上11點又回到長春,和團隊成員繼續進行項目申請書的編寫與修改,直至凌晨3點。

6月底,他吃著救心丸走進評審驗收現場,完成了一個超億元級別的國家大型項目的評審驗收工作。

9月的一天,他突然在辦公室暈倒,甦醒後又坐上火車趕往下一個工作地點。

11月28日,黃大年在北京飛成都的飛機上腹部痙攣昏迷,到達成都被抬上擔架送往醫院,第二天又出現在會場上。

12月4日,他在長春做完檢查後,又急著趕去北京出差。正是這次檢查,確診黃大年患有膽管癌,情況危重。

黃大年為什麼要讓自己忙成這樣?

黃大年的科研助手於平老師說:

黃老師是從國外回來的專家,他太知道中國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同世界的差距了,他急切地希望中國追趕的腳步可以快一些!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原黨委書記黃忠民說:

黃老師作為頂級科學家,不光在吉林大學有重要的地位,國家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他的意見。而他對於世界航空地球物理的格局和發展認識太深遠了。黃老師曾經說過,待到時機成熟,他會把頭腦裡的一切向國家和盤託出。

國家「千人計劃 」專家王獻昌由於黃大年一再邀請,成為吉林大學的全職教授,相同的人生軌跡使他對黃大年深有同感:

沒有海漂經歷的人,很難理解我們這些海歸內心的急迫。不管在國外生活了多少年,生活得多好,你都能真切感受到身後的國家在不斷強大。當你被祖國召回到身邊,而你又看到了真實的科學差距,怎麼能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做一些事呢?

在黃大年回國的7年裡,像王獻昌教授這樣被黃大年邀請到吉林大學的海歸專家學者就有7位。

2014年,黃大年當選吉林大學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聯絡組織吉林大學4000多名海歸人員為吉大和吉林省的發展獻計獻策。2015年,他又出任吉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的副會長。

吉林大學統戰部副部長任波老師說,2013年,在國家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典上,當舞臺上唱起那首《我愛你,中國》的時候:

大年學長和夫人兩個人在現場淚流滿面。他說,『我們這些常年在國外的人,對祖國的愛很深很深,祖國需要,我無論如何都要回來!』

2015年12月31日0點10分,黃大年在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樣的話:

今夜難眠。6年前的今天,2009年12月30日,與吉林大學正式籤下全職教授合同。還記得回歸時的信誓旦旦,竭盡全力、鞠躬盡瘁、不計得失,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強大後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

有理由相信,回歸到具備雄厚實力的母校,只要大家團結和堅持,一定能實現壯校情、強國夢

大跨度的經歷難免遭遇各種困難,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實也簡單: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

一連多日奔波於北京,每天跑幾個部門,黃大年有些疲倦了。終於可以返回長春,結束了會議,退房、打車,到達機場,安檢,坐在候機室裡,黃大年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一早還要在北京參加項目討論

這樣的突發情況,他習以為常。退掉機票,打車回到賓館,發現客房已滿。坐上計程車,深夜在北京街頭尋找落腳之處,黃大年突然想念出門之前為自己慶祝教師節的學生們,想念多年委屈的妻子,心生黯然

2015年8月,黃大年趁暑期給自己放了個難得的假期,和夫人一起回到英國探望女兒,回到了生活十幾年的劍河畔。

「從穿梭急行的奔忙又調回慢節奏的閒逛,從喧譁的辦公室又回到離別5年的家園。漫步在夜幕下的劍河畔,走過十多年的小道,也有了五年多的疏遠,景色依舊,步履則大不如前。地質宮刻有我的夢想,劍河卻永遠留下我的眷戀。」

當年決定回國,黃大年是決絕的

他辭去了英國劍橋航空地球物理公司的高級職位,放棄了劍橋大學旁的花園別墅,甚至以「分手」逼著恩愛的妻子放棄自己的夢想,關掉了兩間診所,同他一起回國。跟妻子「攤牌」的那天,他唱起了與妻子戀愛時最喜歡的那首《愛在深秋》。

我們離開英國更像一場落荒而逃,診所裡的藥堆滿了兩個車庫,車都扔在了停車場,什麼都不管了,必須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變主意……

1982年1月15日,黃大年在給同學的畢業贈言中寫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本組圖片新華社發

回國後的日子,對於黃大年和妻子來說像是兩個世界。黃大年夫婦在長春南湖邊買了一套類似於在英國劍橋時的居所,房間裝修全是黃大年的夫人一手操持。王鬱涵說:

黃老師每天回家都是後半夜,師母已經睡了,等黃老師起床,師母已經上班了。師母偶爾會跟我埋怨黃老師,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太少了

2016年9月10日教師節,在北京出差的黃大年原本定好了當晚的機票回長,到了候機廳又被告知次日還要回京,無奈之下取消回長的行程。再次與夫人爽約,黃大年深夜寫下了下面這段話:

3天前在離家出差前的半小時,邊收拾行李邊和學生們一起留個影,提前過個教師節。

可憐老妻一再孤獨守家,周末、節日加平時,空守還空守,秋去冬來,在掛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她從過去燦爛到現在的憂鬱,從過去的笑問到眼前的焦慮,「在美麗的劍橋有現成的小康不過,吃撐了跑回來再建小康,什麼時候能建成?

我6年前安慰她,再有一年就忙完,再有一年就是劍橋的生活節奏。一年又一年,一年比一年忙

終於明白,教師節、母親節、兒童節、勞動節甚至是情人節,原來是為忙碌和付出的人群高調設計的節日;難怪沒有銀行節、老闆節和明星節,因為他們知道高調生活與低調慶祝的性價比。

好在,我們有這幫活潑的學生,這群令人牽腸掛肚的孩子,因為他們,我們才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和堅守的價值

2016年9月8號,距離教師節還有兩天。聽說黃老師要出差,學生們來到老師家,為老師和師母提前慶祝節日。黃大年從吉大回到家裡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鐘,距離出發趕赴機場還有半個小時。

學生們和夫人早已在家裡準備了蛋糕、水果和咖啡,黃大年拜託夫人為他收拾行李,拿出當天看到的一篇論文跟學生們分享。還有10分鐘,他在學生們的簇擁下吃掉了一塊甜膩膩的蛋糕,給每個人拍了一張照片,匆匆啟程,他的內心是溫暖的。

在黃大年辦公室的對面,一間歐式風格的茶思屋乾淨、素雅,沙發、投影、酒吧間把十幾平方米的房間布置得緊湊有序。酒柜上,香檳、咖啡、茶葉擺放有序,咖啡機、麵包機一應俱全。

這間屋子是黃老師設計的,是學生們最喜歡的地方。黃老師不忙的時候會在下午到這裡跟學生們聊天。每年的聖誕節,這個小屋裡都有聖誕PARTY,聖誕樹、蛋糕、水果、啤酒,去年的聖誕節黃老師還在這裡唱歌,他的歌聲太好聽了;黃老師喜歡做菜給我們吃,他覺得自己做菜還不錯,他最拿手的是肉末和雞蛋炒在一起,他說那是他女兒最喜歡的……

吉林大學第一屆「李四光試驗班」學生周文月如今已是博士研二,從本科到博士,周文月做了黃老師7年的學生,那些快樂的聖誕派對如今「只剩回憶,一去不再」。

周文月還記得拿到自己第一個筆記本電腦時的激動。作為國家多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身後還有多個科研團隊和一批碩士、博士生,2010年黃大年接受了吉林大學首個本科「李四光試驗班」班主任的職務。他用自己的「千人計劃」科研經費出資給全班24名學生人手配備了一臺筆記本電腦

2014級博士生張代磊到現在才知道,當年黃老師給他「解決」的學費根本不是學科經費

2014年國家對博士生收取學費,我和兩位師弟手裡拮据,為這事愁了一個星期。那年『十一』徒步,黃老師跟我聊了幾個學術問題,然後問我們是不是遇到了麻煩。第二天,王秘書交給我們3萬塊錢,說是從學科經費裡節省出來的,幫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第二年的學費也是這麼解決的。

後來我們通過獎學金、科研補助補齊了借來的學費,但直到黃老師去世,我們才知道,當年黃老師是用自己的錢把我們扶上了馬

這件事情,王鬱涵知道得再清楚不過。

黃老師對學生就是這樣,只要能讓學生安心學知識、搞科研,他都義不容辭

王鬱涵說,黃大年有一次去廣州出差,跟他在廣州工作的弟弟吃飯時說,他太希望這些學生們成長得快一點

他說,他有一身本領要教給這些孩子。黃老師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他真是想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來和他一起做事

周文月回憶:

黃老師回來第一年,師母每周都會約我們跟黃老師一起打羽毛球。黃老師的球打得特別棒,我們打一個小時就已經累得腿軟,他可以打上3個小時

這幾年再沒跟黃老師打過球,在學校裡見到他的時候也都是在忙。但是『五一』、『十一』,黃老師只要在長春都會跟我們去徒步爬山,他在南湖邊的家也是我們的據點。

2015年5月1日,黃大年習慣性地跟學生們在一起度過了「五一」假期的第一天,5月2日凌晨2點12分,他在朋友圈裡寫道:

東北5月才春暖,今天格外晴。每年五一節都和學生在一起,邊走邊聊,邊喝邊侃,這是最愉快的時刻。

在同樣的地點,一些學生已經畢業遠走高飛,離開了此時的照片鏡框;一些新面孔又填入進來,開始又一輪拼搏成才。

離開的都那麼優秀,進來的都那樣信心滿懷。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生,進是青澀出是才。

作為老師,決不能虧待了這幫孩子,決不能耽誤了這撥人才

不出差的時候,黃大年喜歡走進學生宿舍,和學生們聊天,有針對性地幫學生設計學習計劃和發展方向。出差在外,黃大年會在空餘時間,利用電話、視頻給學生們開會,檢查學習任務、過問課題進展,了解遇到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

這樣的事情,在黃大年教過的學生中間是聽不完的。

黃大年在南湖邊的家是學生們常去的地方,元旦、中秋,不管他是否出差,學生們都會到老師家裡,和師母一起過節。

2017年的元旦,學生們依舊來到黃老師家陪伴師母,但彼時的黃老師沒有在出差途中,而是躺在醫院的病房裡。

2017年1月13日上午,黃大年的遺體告別儀式上,20多位學生站在黃大年家屬身後,在送走了800位弔唁者後,20多名學生集體跪倒在老師遺體前,痛聲呼喚

2016年11月24日,在人生的最後一個聖誕節,病床上的黃大年用孱弱的聲音,在團隊微信群裡,跟他的學生們做了最後一次聖誕致辭,這也是他回國後的第7個聖誕節。

大家好!今天恰逢平安夜,這是我從英國劍橋回到長春的日子,一晃整整7年了。跟大家在一起的7年,有畢業走出去的,有正在學習的,還有將要考入我們團隊的,我們有新老師的面孔,有很熟悉老師的面孔,我們的團隊正在壯大,我們的成果正在展示,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都是大家辛勤努力工作的結果,我感謝大家的支持,我銘記大家跟我在一塊,為一個共同的志向和理想所付出的全部心血。

這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大家一定玩得開心,喝得開心,跳得開心,唱得開心,讓家裡人高興,讓周圍關心你的人高興,讓他們和你們永遠在一塊,分享平安、安寧、和諧和幸福的夜晚,祝大家平安夜愉快!黃大年。

吉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原吉林省副省長劉淑瑩說:

大年英年早逝,不勝悲痛,他的逝世無疑對我國的科技領域是一個重大損失,大年對祖國的熱愛,科學的追求,對工作的精神,對同事的熱情,堪稱楷模,我們永遠懷念他,熱愛他!

中國科協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施一公說:

每一次接觸大年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對祖國和科學事業的深深熱愛,他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單純到為了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傾注全部精力。他是中國知識分子和460萬留學生的楷模,他的精神將感染、激勵和鼓舞一個領域、一批學生、一代人!

黃大年去世後,教育部追授他「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吉林省委、省政府追授他為「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並在全省開展向黃大年學習的活動

4個月過去了,任波老師的手機裡還保存著黃大年曾在吉大海歸微信群裡留下的這句誓言

編輯丨無雙

文字丨新文化報記者 李季

關於長春的所有便民信息和資訊信息,

碼上到!

大吉之家▼▼▼▼▼

相關焦點

  • 明星戀愛致網絡癱瘓,這位讓外國艦隊自動後退100海裡的科學家,年輕人卻少有人問津
    ▲2011年12月5日,黃大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參加學術交流會時拍攝的照片他在太平洋上威名遠揚,話說2009年,恰逢美國航母艦隊耀武揚威正在太平洋上演習,聽說他回到中國,這個艦隊自動後退100海裡。航母艦隊何以後退?正是因為黃大年身懷絕技。他是國際知名地球物理學家、戰略科學家,擅長「給地球做CT」,可以「透視」我們腳下的大地及浩瀚的海洋。
  • 他的回歸,讓外國航母艦隊後退,世界感到震驚!
    讓世界科研界感到震驚, 外媒報導:「他的回國, 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 足足後退100海裡。」> 用最短的時間辭職,馬上動身回國。
  • ——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他悄然踏進吉林大學地質宮,腳步聲卻震驚了整個世界。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
  • 網友之家丨正者無敵「中國心」
    在眾多的報導中,最讓人震撼的一句就是敘述7年前外國媒體的那句話: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看到這句似曾相識的話,讓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錢學森!當年錢學森回國時,不也有某國海軍次長說:我寧肯槍斃這個傢伙也不能讓他回國,他足足抵得上五個師!一個海歸的中國科學家為何讓那些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頭痛害怕、心存敬畏?難道他們就真的「一人能敵百萬兵」?我想決不是。
  • 海歸科學家黃大年的最後30天
    他原本將帶著團隊繼續突破,卻最終倒在了崗位上,從2016年12月9日被查出膽管癌,到2017年1月8日去世,其間共計30天,享年58歲。 「他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說。膽管癌
  • 師者黃大年: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你也有這樣的願景嗎)
    又一年開學季,喬中坤即將開啟博士研究生涯,而他和他的同學,不僅永遠錯過了碩士論文答辯後與導師合影的機會,也無法再繼續選擇黃大年為導師……他們能做的,便是和許多志同道合的師友一起,繼續黃大年未竟的事業。時間定格在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和執著的事業。
  • 2021年八國艦隊齊聚,4艘航母200架艦載機來勢洶洶,對準一個目標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現在有了一個重大目標,那就是促進重返亞太戰略實現。對各國來說,美國進行自由航行已經是家常便飯,不僅如此,美國近段時間以來還不斷在南海周邊海域進行偵查,甚至聯合一些國家進行軍事演習,顯然有著不軌意圖。
  • 八國艦隊齊聚太平洋,4艘航母200架艦載機來勢洶洶,對準一個目標
    據美聯社消息,近日,美國的重點目標仍舊未變,那就是促進重返亞太戰略的實現,甚至美國還採取了一系列行動。據悉,美國艦艇不斷南部海域進行偵查,同時還聯合了多個國家齊聚太平洋,進行軍事演習,其目的不言而喻。近期美國更是打算組建八國艦隊直奔太平洋,其餘七個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法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印度和德國,至於目的,只有一個。
  • 艦隊衝進17級颱風,虐殺2航母3驅逐艦,146架戰機800人葬身魚腹
    1935年日本聯合艦隊大演習時,第四艦隊便遭遇到了颱風的襲擊「初雪」號和「夕霧」號驅逐艦遭到重創,整個艦隊54人遇難。雖然,已有前車之鑑,但美國一位將軍偏不信這個邪,他對自己的航母充滿信心。1944年12月18日,一場被稱為「眼鏡蛇」的熱帶強颱風襲擊了美國海軍第三艦隊的第38特遣隊,航母編隊的時速一般在40-50千米左右,遠遠超過颱風每小時10千米的移動速度。
  • 紀念黃大年教授誕辰62周年
    1977年11月20日,黃大年從六堡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出山,來到長途汽車過路站六蔭站,乘車到達20公裡外的廣西容縣楊梅公社高中考點,晚上就寄宿在當地長途汽車站簡易旅店。旅店裡人來人往、環境嘈雜,他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憊與幹擾。但他頂住了幹擾和壓力,開考時近600人的考生隊伍到考最後一門時剩下不到100人,黃大年就是其中之一。
  • 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當初,只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國的人」,就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說服開診所的妻子中斷事業,告別國際頂尖的科研團隊回到祖國、回到東北這塊黑土地;回到母校,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中去,甚至沒有節假日概念;有時候,當他聽說其他科研單位的重要課題是當前國家急待突破和解決的,就會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積極幫人家跑項目、跑資金,為的是推動國家科技總體戰略向前發展。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黃大年:生命,為祖國澎湃
    這是黃大年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長春5月4日電(記者張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2017年1月8日,著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因病逝世,年僅58歲。3年多來,130場報告、100萬人次聆聽……黃大年的精神,潤物無聲,活在人們心中。  黃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生前擔任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學部長,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大年198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重返南海第二天,美軍「裡根」號航母現身中沙大環礁東南海域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指出,這是「裡根」號航母2020年第四次進入南海活動。 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官方微博消息,10月16日,衛星圖像在中沙大環礁東南海域捕捉到美海軍「裡根」號航母,航向東北。
  • 解讀丨我航母編隊首次真槍實彈演習!戰鬥力有多強?
    中國海軍官方15日公布,中國海軍近日組織實施了航母編隊實際使用武器演習。多架殲—15戰機掛載新型空對空飛彈,從遼寧艦滑躍升空,對來襲敵機進行攔截。這是遼寧艦在入列4年之後,官方首次對外披露遼寧艦實際使用武器的具體細節,也是首次公開航母編隊的合成訓練情況。(詳情:首次!中國航母編隊實兵實彈演習 場面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