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科學家黃大年的最後30天

2021-02-28 剝洋蔥people

曾經因為一次會議有人遲到,憤怒的黃大年當場摔了手機。他曾經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黃大年在史丹福大學。受訪者供圖

文|新京報記者韓雪楓 編輯|胡杰

校對|陸愛英


本文約6480字,閱讀全文約需13

 

黃大年,1958年8月28日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2009年,作為第一位到東北的「千人計劃」專家,黃大年從海外回到母校吉林大學。

 

歸國七年,黃大年帶著團隊突破一個個技術難點。在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項目上,他和團隊用5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走過的路程。在尖端裝備重力梯度儀的研製上,就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我國與國際的研發速度相比至少縮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他原本將帶著團隊繼續突破,卻最終倒在了崗位上,從2016年12月9日被查出膽管癌,到2017年1月8日去世,其間共計30天,享年58歲。

 

「他是最單純的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說。

膽管癌

 

許多了解黃大年的人早就在擔心他的身體。助手於平回憶,幾年前,黃大年就開始出現昏倒的情況,還時不時有原因不明的腹部疼痛。到後來,黃大年常常在包裡放上一瓶速效救心丸。

   

2016年12月8日

   

黃大年不情願地辦理了住院手續。

   

前一天,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向他下了死「命令」:哪裡都不許去,住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就在一周前,黃大年的身體發出極強的預警--他因為腹部疼痛,在飛機上暈過去兩次。那是11月28日深夜,北京飛往成都的航班上,黃大年去參加第七屆教育部地學與資源學部年度工作會。

 

12月4日,回到長春,他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學教授於平「逼」著他到醫院做了增強核磁檢查。

 

在長春做完檢查,沒等結果出來,黃大年就匆匆去了北京開會。   

 

12月6日晚九點半,黃大年回到長春,7日一早,就接到了醫院的死「命令」。   

 

醫院之所以這麼強硬,是因為他前幾天的那次檢查結果很不樂觀:疑似腫瘤。

   

2016年12月9日

   

早晨,黃大年到醫院做檢查。妻子張豔和他的博士生王泰涵、周文月陪著他。

 

做完檢查,黃大年躺在病床上打起了點滴。護士一離開,黃大年就閒不住了。他讓王泰涵坐在身邊,「那天你問我的問題,我給你講解下。」

   

黃大年在病床上盤起腿,不顧靜脈上還插著預留針,拿起筆記本就開始為王泰涵講課。

   

當時,周文月坐在兩人的對面。她看見陽光透過窗戶打在白色的床單上,一對師生正在談論問題。「那個場景是特別美的,既感動又心酸。」她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拍下了一張照片。

   

這張照片,成為了黃大年為學生講課的最後影像記錄。 

黃大年在病房裡給王泰涵講課。

     

黃大年總擔心學生學到的知識不夠。他的辦公桌後面一直擺著兩把椅子。每當學生來請教,他就會讓學生坐在身邊,有時一講就是兩三個小時。   

   

學生張衝記得,一天晚上自己正在實驗室思考一個頭疼好幾天的問題。黃大年經過實驗室,進門直接拉了把椅子坐在他身邊,帶著他從第一步開始演算,直到凌晨。事後張衝才知道,黃大年剛剛出差回來。

   

長期接送黃大年往返機場的計程車司機劉國秋說,好幾次臨上車之前黃大年還在和學生講問題,自己在一旁急得要跳腳。有一次,劉國秋拉著黃大年的手就往車裡拉,「當時再不走就真要誤飛機了,最後一刻登機的情況發生了好幾次。」

   

2016年12月10日

   

醫生告訴黃大年,經過檢查懷疑他有結石或者肌瘤,需要做一個手術。

   

但實際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專家們進一步檢查證實了黃大年的病情--膽管癌。

 

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許多了解黃大年的人早就在擔心他的身體。助手於平回憶,幾年前,黃大年就開始出現昏倒的情況,還時不時有原因不明的腹部疼痛。到後來,黃大年常常在包裡放上一瓶速效救心丸。

   

黃大年平均每年要出差130多天。他辦公室的牆上,有他2016年11月的日程安排:北京--寧波--長春--北京--長春--北京--長春--北京--長春--北京--成都。

   

僅2016年的下半年,他就昏倒過三次。除了11月飛機上那次,2016年9月的一天,黃大年突然在辦公室暈倒,醒來後布置完工作,又忙著去趕火車。

   

秘書王鬱涵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6月27日的那次。王鬱涵聽到黃大年辦公室傳來一聲沉悶的聲響,跑進去看到黃大年倒在了地上。「千萬不要告訴別人。」醒過來之後,黃大年囑咐。他自己到辦公室的沙發上躺了會兒:「通宵工作有點累,休息一會兒就好了。」

   

黃大年後來向人談起這次暈倒時說,「準備項目幾天沒睡,起身時動作有些快。」

   

原來,「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項目」第二天就要進行驗收答辯,黃大年作為項目負責人,連續三個晚上通宵工作,帶著同事、學生準備相關材料。

黃大年在課堂上。

          

6月28日下午2點30分,答辯開始。「黃老師揉了揉布滿血絲的雙眼,又服了幾粒速效救心丸,開始了歷時2個半小時的答辯發言。」於平說,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國際領先水平」是國內大型項目評審中的最高評價。這個評價表明,中國重型探測裝備技術研發獲重大突破,實現跨代研發的設計目標並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每天晚上兩三點睡,沒有周末,沒有周日。一天休息五個小時,有時只休息3個小時。中午打個盹兒,十幾分鐘不到半小時,有時周末能補半天覺。」黃大年曾如此向人講述自己的作息。   

   

12月10日,黃大年似乎對病情有所察覺,通知了在廣西、廣東的弟弟妹妹過來。但他似乎又對病情一無所知,給吉林大學副校長鄭偉濤發簡訊說「爭取兩周內術後康復,重返崗位,有關工作人員作了安排,治療期間不會對工作造成影響。」

        

要把這些時間補給國家

   

門衛龐春江回憶,按照管理制度,地質宮每晚11點清樓鎖門,但黃大年幾乎沒有準時離開過。這個總說「龐師傅,麻煩您了」的教授,不是在凌晨離開,就是乾脆不走--黃大年在辦公室準備了一床被子,工作實在太晚,他就會在沙發上過夜。

   

2016年12月11日

   

在醫院,黃大年一直牽掛著自己的女兒。他身在英國的女兒黃瀟即將分娩,預產期不足一個月。

   

黃大年提前給外孫起了中文名字:春倫。這個名字取自長春和倫敦--兩座他最喜歡的城市。「春倫」兩個字,實際上概括了黃大年自己的人生,他這輩子和這兩座城市有解不開的牽扯。

   

1978年,20歲的黃大年從家鄉南寧來到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求學,完成本科、碩士學習後留校任教。1992年,黃大年被公派到英國深造,199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英國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1997年,回國不久的黃大年經過批准,又赴英國科研機構工作,直到2009年回國。

黃大年本科畢業時,給同學的畢業留言。

   

從1978年進入長春地質學院開始,他探索地球奧秘的38年生涯裡,有長春的20年和英國的18年。

   

有人總結,他在長春發芽,在英國開花,最後又將果實留在了長春。黃大年曾經在發給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的一封郵件中坦露心跡:「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實纍纍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回國前,黃大年是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發部主任、博士生導師、培訓官。作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領域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他研究著高精度地球微重力和磁力場探測技術,帶領著一支包括外國院士在內的300人科研團隊,實現了在海洋和陸地複雜環境下通過快速移動方式實施對地穿透式精確探測的技術突破。

   

這是一種尖端而敏感的技術。通俗地說,黃大年研究的是一種高級「CT機」,只是這種「CT機」透視的對象不是人體,而是我們腳下的大地以及浩渺的海洋。

   

這種可以「透視」地下幾公裡的技術用於科研、民用時,可以研究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理、尋找礦藏。而這項技術用於軍事時,深藏地下的軍事基地和洋底潛行的潛艇將一覽無遺。

   

黃大年回國時,我國這項技術的研究才剛剛開始起步,而英美等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實際應用。

   

這解釋了為什麼黃大年那麼「拼命」工作。「他太知道中國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同世界的差距了,他急切地希望中國追趕的腳步可以快一些!」黃大年的科研助手於平說。

2014年,黃大年在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現場。

   

計程車司機劉國秋說,黃大年經常坐的航班是CZ6180,這是晚上11點從北京起飛的航班,凌晨1點左右抵達長春。之所以讓劉國秋印象深刻,是因為「這是最晚到長春的一趟飛機。」

   

坐這趟航班,可以不耽誤白天的工作。但代價是,黃大年回來後只能睡三四個小時。「他總覺得,自己在國外那麼長時間,回來了要把這些時間補給國家。」一名學生回憶。

   

2016年12月12日

手術定在12月14日中午。12日上午,同事和學生把黃大年從醫院接回了家。他的房子在長春南湖邊,很像他在英國的居所。

   

8年前,黃大年在英國劍河之畔有一座花園洋房。那時的他在英國有著優渥的生活:工作順風順水,學醫的妻子開著兩家診所,女兒念著大學。

   

生活幸福又安穩,直到2009年4月。當時,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給黃大年發送了一份關於國家「千人計劃」的材料。「千人計劃」的全稱是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引進頂級人才來華工作。

   

劉財本來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但沒想到,黃大年第一時間就給他回了電話,明確表示希望回國。

   

黃大年的動作很快,當年12月24日就坐上了回國的航班。他後來回憶說:「我們離開英國更像一場落荒而逃,診所裡的藥堆滿了兩個車庫,車都扔在了停車場,什麼都不管了,必須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變主意……」   

  

12日中午,黃大年和師生們一起吃了餃子。

   

傍晚,黃大年想起辦公室還有一些沒有整理的材料,執意要回一趟辦公室。在回學校的路上,車裡放著口哨版的英國民歌《斯卡布羅集市》。那時正是黃昏,陪他回學校的於平看到,黃大年望著車窗外略顯昏暗的景物,眼淚無聲滑落。

   

黃大年的辦公室在吉林大學地質宮507房間。晚上8點,黃大年將學生王泰涵單獨叫到了辦公室。他沒有像往常那樣坐在辦公桌前埋首工作,而是靜靜地望著窗外。「他和我談了兩個多小時,仔細告訴我以後應該怎麼做。」

   

這天,黃大年難得地準時離開了地質宮。門衛龐春江回憶,按照管理制度,地質宮每晚11點清樓鎖門,但黃大年幾乎沒有準時離開過。這個總說「龐師傅,麻煩您了」的教授,不是在凌晨離開,就是乾脆不走--黃大年在辦公室準備了一床被子,工作實在太晚,他就會在沙發上過夜。

2015年教師節,黃大年和學生們在一起。

   

「嚴師慈父」

 

曾經因為一次會議有人遲到,憤怒的他當場摔了手機。他曾經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2016年12月13日

   

凌晨,博士生周文月收到黃大年的微信:去劍橋的推薦信給你寫好了。

   

黃大年希望周文月能夠到國外深造一段時間。「他常常對我說,『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  

 

周文月說,黃大年是一位「嚴師慈父」。夏天,他讓愛人給學生們煮綠豆湯、菊花茶;長春霧霾的時候,黃大年給學生們發口罩。在工作之外,他常常和師生們一起打羽毛球、到淨月潭徒步。儘管對油煙過敏,他還是親自下廚,給師生們做咖喱飯、油燜大蝦。

 

助手於平說,作為頂級人才,黃大年的收入很高,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學生和工作上。學生學英語,黃大年拿錢;學生考駕照,黃大年拿錢;學生學無人機,黃大年拿錢。送學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他拿錢。連學生家裡遇到困難,他都會伸出援手。   

 

2016年夏天,學生高芳(化名)的母親患了癌症,需要十幾萬元的手術費。因為家庭條件一般,高芳一籌莫展。黃大年知道後,立即找到高芳,領著她去銀行劃了十多萬元錢。     

 

但黃大年自己似乎總是不那麼在意外物。他是中科院院士評審專家,但他自己並不是院士。不少人勸他申報,但他總是拒絕,「評院士太花時間了。」   

 

「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他能一口氣準備十幾頁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半頁紙都寫不滿。」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說,吉林大學早就催黃大年申報院士,但他總是回復學校說,「名頭不重要」。      

  

晚上,黃大年謝絕了所有人的陪伴,一個人待在病房裡。晚上8點53分,黃大年發出了人生最後一條朋友圈:「明天上午開始,暫時失聯一段時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2016年12月14日

   

手術定在中午。在即將進入手術室的時候,黃大年突然提出,要看看團隊裡的師生。在手術室門口,黃大年跟近三十位團隊成員一一握手。   

 

作為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組建科研團隊時,黃大年沒有將目光只放在自己的單位吉林大學,而是放眼全國,從全國的科研單位中挑選最合適的人。

 

學生喬中坤說,大家平時與黃大年的關係是「亦師亦友亦兄弟」,而一旦涉及工作,黃大年馬上就像換了一個人。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科研進度,他從國外引入一套在線項目管理系統,把技術任務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通過這套系統,黃大年可以隨時掌握團隊成員工作動態、項目進展和人員去向,這樣一套近乎無情的軟體讓團隊成員叫苦不迭。有人抱怨說黃大年不近人情,黃大年聽到後說:「在工作上,不要和我講人情!」

 

曾經因為一次會議有人遲到,憤怒的他當場摔了手機。他曾經坦言:「我有時很急躁,我無法忍受有人對研究進度隨意拖拉。我擔心這樣搞下去,中國會趕不上!」

 

「他總說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只有國家利益。」科研助手於平說。   

        

晚上8點,黃大年被推出手術室,醫生說手術順利。因為麻醉沒醒,大家只看見黃大年的手腳在輕輕地動。

黃大年與學生外出郊遊的合影。

   

能感覺自己是在為祖國工作

 

「我從英國回到長春,一晃整整7年了。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銘記大家跟我在一塊,為一個共同的志向和理想所付出的全部心血」

   

12月24日

   

手術後,黃大年的病情時有反覆。到24日的時候,終於趨於穩定,可以吃一些流食。

 

黃大年病情稍好轉一點,就又開始工作了。肝膽胰外科的1265病房成了黃大年又一個辦公室:不停有學生來問問題,有同事來匯報工作進展,有一些項目來找他籤字。

   

護士們為此還和黃大年起了小衝突。護士們多次勸黃大年,為了更好地恢復,要減少會客時間。但治療中一直很配合的黃大年,在這個事情上「陽奉陰違」了。

   

「他都是滿口答應說『好的,你們說得對。』可是實際上並沒有這麼做。」護士長谷玥說。

   

平安夜,師生們在地質宮慶祝聖誕節,有學生將視頻發給了黃大年。

黃大年參加學院的聯歡會。

這一天對黃大年有特殊意義。2009年的平安夜,黃大年正式回國。

 

看到師生們歡樂的樣子,他給大家發了微信紅包,並發出了他最後的聖誕祝福: 「我從英國回到長春,一晃整整7年了。我們走過了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我銘記大家跟我在一塊,為一個共同的志向和理想所付出的全部心血。這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大家一定玩得開心,讓家裡人高興,讓周圍關心你的人高興,讓他們和你們永遠在一塊,分享平安、安寧、和諧和幸福的夜晚,祝大家平安夜愉快!」

    

2016年12月31日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17年新年賀詞,黃大年請護士幫他放了一遍。聽著賀詞裡提及,「中國天眼」落成啟用,「悟空」號已在軌運行一年,「墨子號」飛向太空,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遨遊星漢,黃大年十分激動。

   

黃大年辦公桌正對著的牆上,掛著唯一一張照片。這是2010年作為「千人計劃」專家,去北戴河療養時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

   

他曾對人說,對著這張照片,能感覺自己是在為祖國工作。   

  

黃大年的弟弟黃大文說,哥哥從小就立志為地質事業奉獻,17歲高中一畢業,他就考入了廣西的地質隊做物探操作員。1977年恢復高考,儘管他分數能夠上中國任何一個大學,但他仍然以超過錄取分數線80分的成績,選擇了長春地質學院這所地質類重點高校。

   

黃大年的父母都是廣西地質學校的教師。黃大文說,2004年3月,父親彌留之際,黃大年正在國外,做「重力梯度儀」的技術攻關。2006年,母親去世時,黃大年也是在國外做同樣的研究。哥哥最終沒能見到兩位老人的最後一面。

   

2017年1月4日

   

1月2日開始,黃大年的身體迅速惡化,發燒、咳嗽接踵而至。

 

到1月4日傍晚,黃大年的內臟開始出現大出血,並出現肝臟衰竭,他失去了意識。

   

而在此時,黃大年一直惦記著的女兒黃瀟分娩了,在英國為他誕下了外孫春倫。

   

但黃大年沒能看見春倫的樣子。「哥,哥,你快醒醒,瀟瀟生了,是個男孩……」妹妹黃玲拿著手機衝到黃大年眼前,他已沒了反應。

   

2017年1月8日

 

12點38分,黃大年心臟停止了跳動。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長春殯儀館西辰廳,黃大年遺體告別儀式舉行。來自國內外的近八百名各界人士到現場弔唁。

   

當天長春零下23攝氏度,大雪。

   

「這是我一生中最冷的一天。」學生喬中坤說。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另據新華社電,黃大年去世後,教育部追授黃大年「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中宣部追授黃大年「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中共中央追授黃大年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洋蔥話題

「科學家」這個名詞,曾帶給你什麼樣的印象和記憶?

點擊/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往期內容

獄警|盲人大院|太極村|蘋果代工廠|消防隊長|22年殺人逃犯|自閉症|鄭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鄉村毒品|池子|楊德武|綠皮火車|西單女孩|郭文貴|長沙老偷|最後一代火柴人|地鐵探傷員|視頻尋親|緬甸老兵2|緬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醫楊全鴻|文藝專列|聶母張煥枝|程青松|投海老人|高利貸|地鐵故事|大齡自閉症|少年沉江|雀聖|自閉症少年|託養中心|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陳滿|李利娟|法官遇刺|留學生|強制結紮男子|沒有性慾的人|劉金|李春平|生門|節育環|偷渡客|賣槍小販|種樹老人|家庭施暴者|愛滋男童|空鼻症患者

相關焦點

  • 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丨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艦隊後退了100海裡
    黃大年在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段文字。這是記者在當下能夠找到的,走近黃老師內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就在那天下午,他最後一次回到醫院對面的長春地質宮5樓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黃大年教授辦公室。2015年12月31日0點10分,黃大年在朋友圈裡寫下了這樣的話:今夜難眠。6年前的今天,2009年12月30日,與吉林大學正式籤下全職教授合同。
  • ——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他就是黃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當今中國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  心有大我,讓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誠報國,讓他的胸懷有了海的遼闊。他以戰略科學家的氣魄,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技術運籌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為培養學生盡心盡責;他似一朵浪花撞擊著夢想的礁石,又像熾熱的熔巖衝出地殼,奔湧燃燒,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 師者黃大年: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你也有這樣的願景嗎)
    於是,回國7年間,黃大年成為眾人眼中的「拼命黃郎」,惜時不惜命,加班和出差成為他工作的常態。黃大年辦公室牆上的日程表是最好的佐證。黃大年的工作秘書王鬱涵說,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他總是趕最晚的一班飛機,幾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出差回來,不論多晚,他都會一頭扎進辦公室。
  • 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新文化訊(記者 陸續) 昨日上午9點30分許,全國「時代楷模」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省賓館舉行,禮堂內莊嚴肅穆、座無虛席,科技工作者代表、吉林大學師生代表、在長高校師生代表、部隊官兵和高校國防生代表共計1000人參加了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 紀念黃大年教授誕辰62周年
    1977年11月20日,黃大年從六堡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出山,來到長途汽車過路站六蔭站,乘車到達20公裡外的廣西容縣楊梅公社高中考點,晚上就寄宿在當地長途汽車站簡易旅店。旅店裡人來人往、環境嘈雜,他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憊與幹擾。但他頂住了幹擾和壓力,開考時近600人的考生隊伍到考最後一門時剩下不到100人,黃大年就是其中之一。
  • 趙賓福:認識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 · 成為黃大年
    ▼學習黃大年,是成為黃大年的前提。黃大年本人和黃大年精神是一體的,黃大年精神和黃大年行為是一體的。從黃大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我感覺到構成「黃大年精神」的實質應該是奉獻精神、愛國情懷、擔當意識。
  •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黃大年:生命,為祖國澎湃
    這是黃大年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長春5月4日電(記者張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2017年1月8日,著名戰略科學家黃大年因病逝世,年僅58歲。  踏上祖國的土地後,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全國400多位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科技人員,開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和「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製與實驗」兩個重大項目攻關研究。  歸國7年時間裡,他帶領科研團隊突破國外高精度探測裝備技術封鎖,推動中國真正進入「深地時代」。
  • 長影《黃大年》獲國防軍事電影優秀影片獎
    2日,在剛剛落幕的2020國防軍事電影盛典上,由長影集團攝製出品的電影《黃大年》喜獲國防軍事電影優秀影片獎。同時,該片將作為2021年全民國防教育萬映計劃(以下簡稱國防萬映)重點推介影片,向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基層部隊官兵推薦觀看。
  • 講述長春故事,長影電影《黃大年》《春潮》入圍「金鹿獎」
    9月1日上午,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獎15部入圍影片正式公布,由長影集團創作、出品的電影《黃大年》《春潮》雙雙入圍,將與《半個喜劇》《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等影片共同角逐最佳影片獎、最佳男女演員獎等10個獎項。
  • 《維和步兵營》《特勤精英》展硬漢風採,《黃大年》融入平民元素|影視劇獻禮十九大
    《黃大年》:融入平民元素 彰顯偉大精神文/馮剛10月12日,展現科學家黃大年對教學和科研工作無私奉獻精神的電視劇《黃大年》在CCTV-1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黃金檔播出。「我們沒有將黃大年神化。他除了是一名科學家,還是教師、父親、丈夫和朋友。」他認為,有性格、有脾氣,甚至有些率真的生活化形象,反而能夠幫助觀眾接受人物的抉擇,認同他的思想。劇中呈現的黃大年並非高大全的臉譜化英雄,而是會對妻女抱有愧疚,會對同事發脾氣,甚至頗具幽默感的高級知識分子形象。杜軍認為,這種生活化的表現方式能夠拉近主旋律作品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 明星戀愛致網絡癱瘓,這位讓外國艦隊自動後退100海裡的科學家,年輕人卻少有人問津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咱中國一位非常厲害,但很多年輕人還不了解的科學家——黃大年。最赤膽忠心的科學家!」▲2016年5月8日,在女兒的婚禮上,黃大年(左後)與女兒跳舞(資料照片)父親去世時,黃大年正在國外進行科研攻關,沒能趕回來看最後一眼,父親給黃大年留下遺言
  • 電視劇《黃大年》在吉林高校教師中引起強烈反響
    本報訊(記者 趙準勝 通訊員 任仁)10月12日晚,在吉林大學中心校區,師生們聚精會神地觀看電視劇《黃大年》,大家被劇情深深吸引、眼含淚光。「電視劇讓黃老師的形象更加生動,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他的赤子情懷。
  • 海歸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榮獲 金鷗獎中國2019年度科技...
    2020年1月6日,第五屆全球CEO新年峰會暨2019度創業金鷗獎公益盛典在北京亞洲大酒店隆重召開,海歸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在超級中國芯工程項目上榮獲金鷗獎中國2019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獎項,北京大學何進教授同時也是Index Bank全球數據中心首席科學家。
  • 戰火中的歐美同學會會長和海歸科學家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抗日戰場上的海歸科學家!在接受採訪時他說,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不管戰爭要持續多久,情況多麼險惡,最後勝利必將屬於中國人民。我將和四萬萬同胞共赴國難。
  • 關注|2020年,海歸的高光時刻!
    這一年,海歸的太多瞬間令我們難忘。面對疫情,他們無所畏懼,衝鋒在前;復工復產,他們開足馬力,全力生產;脫貧攻堅,他們盡己所能,扶貧扶志。這一幕幕,是無數海歸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最生動的註腳。在武漢抗疫一線,有許多海歸醫護人員,他們挺身而出,守護著這座城,守護著這裡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