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黃大年: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你也有這樣的願景嗎)

2021-02-28 中國教師報

又一年開學季,喬中坤即將開啟博士研究生涯,而他和他的同學,不僅永遠錯過了碩士論文答辯後與導師合影的機會,也無法再繼續選擇黃大年為導師……他們能做的,便是和許多志同道合的師友一起,繼續黃大年未竟的事業。

時間定格在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享譽世界的地球物理學家、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永遠離開了他深愛的祖國和執著的事業。

生前,黃大年有許多頭銜,國家「千人計劃」入選專家,國家「千人計劃」專家聯誼會第三屆執委會副會長,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學部長、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身後,他獲得許多榮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傑出科學家、全國優秀教師……

他是新時期歸國留學人員愛國報國的先進楷模,高校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傑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代表,他用畢生努力實現了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統一。

而他最喜歡的身份是——教師。他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卓越的科研成果詮釋著師者專業一流的風採;他用崇高的信念和溫柔的情感書寫著師者「人生引路人」的精彩;他用鞠躬盡瘁的執著和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終極追求肩負著師者胸懷天下的責任。

「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黃大年1988年在入黨志願書裡寫下的詩意的「誓言」。他用短暫的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記者走近黃大年的領導、同事、學生,從不同視角、不同故事、不同細節中,逐漸勾勒出一位嚴謹真實的科學家、一位敬業真摯的教育者、一位樸素真心的師友形象。

不曾走出國門,就無法真切體會到祖國的含義;沒有攀上高峰,就無法真正理解科技的日新月異。黃大年,不僅走出了國門,更聽到了世界地球物理最前沿的聲音。

出生於廣西南寧的黃大年,17歲高中畢業後考上地質工作隊,成為一名物探操作員,從此與地球物理科學結下不解之緣。1977年恢復高考,他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現吉林大學朝陽校區),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隨後,他被公派留學英國,前後在英國學習和從事高端敏感技術研究。

在英國,他帶領牛津、劍橋的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團隊,取得多個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被譽為世界航空地球物理頂級科學家。而他的研究中涉及的重要技術裝備在國際貿易中被列為「非賣品」。

那時候,航空地球物理科學研究在中國幾乎是空白。

黃大年畢業時,給同學的畢業留言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將一份關於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的材料發給黃大年的時候,黃大年心潮澎湃。他知道,回國的時機成熟了。

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和妻子在平安夜落地祖國。6天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籤訂全職教授合同,正式開啟他的「壯校情、強國夢」。

黃大年曾說,他的夢想是把地球變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他從事的研究,探測的地下深度可以從幾百米到上萬米。據黃大年生前助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介紹,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此前的探測深度大多小於500米。

正因此,當年黃大年作為「千人計劃」專家從英國回國時,震動海外。當時有國外媒體報導,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葉落可以歸根,但作為高端科技人員,在碩果纍纍時,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更有價值,更能實現報國夢想。」為了突破技術封鎖,黃大年帶領團隊製作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儀器裝備,一切從零開始,他要同時間賽跑。

於是,回國7年間,黃大年成為眾人眼中的「拼命黃郎」,惜時不惜命,加班和出差成為他工作的常態。

黃大年辦公室牆上的日程表是最好的佐證。黃大年的工作秘書王鬱涵說,他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出差160多天,他總是趕最晚的一班飛機,幾乎每次出差的日程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出差回來,不論多晚,他都會一頭扎進辦公室。

地探學院所在的地質宮大樓每晚10點關大門,可黃大年經常在辦公室裡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才離開。「樓下看門的大爺總被黃老師敲醒,就和我們抱怨,讓我們勸勸黃老師早點下班。後來時間長了,看門大爺對黃老師產生了敬意,告訴黃老師無論多晚進出,喊他一聲就行。」喬中坤說。

從跟隨黃大年工作開始,團隊的所有人都習慣了開夜車,「在一次申報項目組織材料時,因為一張配圖不合適,黃老師要求我們馬上改正,全文重新校對、列印。他也跟著我們一起忙到凌晨3點鐘,而他當天上午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談。」王鬱涵對此記憶猶新。

「許多人說黃老師是『科研瘋子』,因為他真的很拼,他在跟時間賽跑,在跟國際領先水平賽跑。」吉林大學人才辦副主任徐昊說。

「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黃大年的這段話說出了他的心聲。

正是在這樣的爭分奪秒中,以吉林大學為中心,黃大年作為首席科學家,迅速匯聚起400多名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秀科技人員,展開了一個又一個攻關。經過7年時間,黃大年的團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們的研究項目5年的成績超過了過去50年。國際學界驚嘆: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

科技攻關永遠沒有盡頭,黃大年的忙碌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減緩。

2016年11月28日,黃大年由北京前往成都開會,在飛機上突發疼痛至休克,下飛機簡單處置後,第二天又出現在會場……12月8日,他被大夫催著住進了醫院,但他依然在病床上奮戰……直到1月8日,那個不知疲倦的黃大年,那個「健壯」的黃大年,最終沒能戰勝病魔,永遠地離開了。

黃大年曾說,他的偶像是「兩彈元勳」鄧稼先:「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

現在,他做到了!

「大年是院士評審專家,以他的能力和貢獻早就可以申報院士了。」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王獻昌說,可是他沒有時間準備材料。

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告訴記者,黃大年參加學術會議或是講座,能準備十幾頁的材料,但要讓他填報個榮譽材料啥的,半頁紙都不到……

黃大年去世後,吉林大學做了一個統計,7年間他陸續獲得5億元科研經費,用5年的時間使中國航空探測技術從起步進展到西方發達國家20多年來的發展水平。

當過教師,才能理解對於學生成才的殷殷期盼;帶過學生,才會享受到師生親密無間的切切真情。黃大年,在學生心中亦師亦友亦兄弟,永遠是那個可親可愛的存在。

如今,黃老師走了,學生們才意識到,原來生活中到處都是他的影子,他的關心、照顧,他的指導、囑咐,無處不在。「老師離開後,我們沒有人停下來,仍然像他在時那樣努力……」2016級博士周文月說,「這幾個月,我們就是靠著這種『慣性』走下來的。」

周文月,因為黃大年的一場報告,堅定了學習的方向,並在黃大年的指導下,走進地球物理專業研究的大門,跟隨黃大年從本科讀到博士。那是2009年秋,黃大年為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新生作了一場生動的報告,改變了學生對這一學科的認識。周文月正是其中之一。

隨後,吉林大學開啟「名師班主任計劃」,鼓勵博士生導師、資深教授、長江學者等名師擔任本科生班主任。黃大年愉快地接任首屆「李四光試驗班」班主任。

「李四光試驗班」開課後,黃大年發現,由於條件所限,學生們獲取信息數據有困難,掌握知識技能的速度慢,他自掏腰包,給全班24名學生每人購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為了讓學生在更好的環境裡學習實驗,他又自費給每個房間配備了電風扇和電暖氣……

「一定要有國際視野!」黃大年這樣囑咐學生。不出差的時候,他就走進學生宿舍,與學生聊天,向他們介紹學科背景,有針對性地幫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和設計發展方向;出差在外,他也會在空餘時間,利用郵件、電話、視頻給學生們開會,檢查學習任務,過問課題進展,幫助解決問題。他把國外的專家朋友請到中國與學生座談,以此開闊眼界;他總是勉勵學生,「你們一定要出(國)去」,但「出去了一定要回來」。

「孩子們從小就要打開視野,追求卓越!」僅給一個班的學生做班主任還不夠,2016年4月6日,黃大年又和吉林大學汽車學院「千人計劃」專家馬芳武「聯手」給本科生做講座。題目是黃大年起的,叫「勤學、勤思、勤練」,面向全校本科生。原本一個小時的講座,最後持續了3個多小時。

此後黃大年又建議學校暑假辦開放日,吉林大學人工智慧領域的「千人計劃」專家王獻昌也以同樣的題目給高中生做了專場分享,反響熱烈。

學生們沒有辜負黃大年的期望,由他任班主任的「李四光試驗班」獲得長春市「十佳班級」稱號。他的學生中有兩人獲得李四光獎學金,1人獲得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多人成為相關領域的佼佼者。

「如今,中國正努力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而這段並不平坦的進程需要幾代人去完成。如何培養更優秀的人才,讓文化與智慧長久地傳承下去,值得每個人思考。」這句話道出黃大年致力於培養高精尖人才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也是他如此在意師者身份的原因。他曾對黃忠民說,他最想做的是帶出一批像樣的年輕人——在國際舞臺上站得住腳,有話語權甚至掌握領先科技。

國內、國際重大學術會議和專業會議,黃大年都會有針對性地選有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隨行,其中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達26人次。他鼓勵學生申請獎學金,出國留學,只是要求他們「出得去,回得來!」

對學生,黃大年有自己的一套評判標準,不僅僅是學分和論文,他更關心的是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具備了哪些能力。每年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和團隊成員的面試,除了專業知識,他還要詢問學生應考的初衷、專業外的特長、個人發展意願等。

於平說,在黃大年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為學生設計研究方向時,他都要以學生的前途和國家的發展為重。

2013年,陳延禮作為博士後科研人員加入研究團隊,黃大年與他長談3個多小時,了解他的科研情況和研究興趣,為他規劃新的科研方向。後又資助他參加高級別研修班,進行關鍵技術積累。

黃大年提倡學科融合,他認為一門學科的發展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撐,鼓勵學生做專也做博。學生周帥對於博士階段研究什麼方向一直拿不準。黃大年問他:「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周帥說:「我覺得自己動手能力強,對無人機挺感興趣。」黃大年立即給他買了航模,送他去培訓,還出資上萬元資助他考取了無人機駕駛證。2011級博士畢業生侯振隆對數學和編程感興趣,黃大年就買來相關的書籍鼓勵他學習,還手把手從公式推導教起。

「他從來不會用一個權威者的口吻說你去做什麼。他的第一句話永遠都是,你願意做嗎?你對這個感興趣嗎?」2015級碩士袁志毅回憶說。

短短7年間,黃大年指導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碩士研究生。他擔任班主任的「李四光試驗班」,好幾個學生繼續攻讀碩博學位時都選擇他為導師。

2015年教師節,黃大年和學生們在一起

馬國慶是黃大年回國後帶出的首批10個研究生之一,接過老師的教鞭在529室授課已有幾年,他講的「重磁課」正是黃大年回國後帶他的專業課。

「亦師亦友亦兄弟!」這是學生對黃大年的定義。在黃大年的心目中,好學生是「寵」出來的。對待學生,他事無巨細,呵護備至。夏天,他讓愛人給學生們煮綠豆湯;霧霾天,他給學生們準備口罩;學生母親患病,他得知後毫不猶豫地提供援助,並幫助聯繫醫生;他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學生報銷路費,還資助多名學生出國留學;他逐字逐句為學生修改論文,甚至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

幾乎每一個成為他學生的年輕人,都曾被他握著手促膝談心、諄諄教誨過,還吃過他親手做的菜。他本是一個愛生活的人,卻沒有時間,也不敢騰出時間去享受生活。

正是他的言傳身教、無私關愛,殫精竭慮地履行著為師之責,他指導的44名研究生中,有1人獲得了國家地球物理學會頒發的劉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學技術獎,1人獲教育部博士學術新人獎,1人獲吉林省自然科學學術成果二等獎,8人獲國家獎學金;他指導的團隊成員中,有1人被學校破格晉升為教授。

如今,吉林大學正在籌建「黃大年基金」,開設「黃大年獎學金」,設立「黃大年班」,以永遠紀念這位卓越的科學家。

偉大的學術成就,往往是團隊成員協作的結果;成功的科學創舉,常常是「跨界」之後的重大突破。從錢學森到李四光,再到黃大年們,「強國夢」正是通過這樣一大批科學家共同推動著。

黃大年就像陀螺一樣,高速運轉著;也像磁石一樣,不斷聚合起一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

2009年4月22日,也就是黃大年回國當年的「世界地球日」,國土資源部聯合其他部門發布了中國地球深部探測計劃(SinoProbe),設置了九大項目,集結了國內118個機構、1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黃大年成為九大項目之一的首席科學家,專攻深部探測急需的高端設備研發和實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學成立「吉林大學移動平臺探測技術研發中心」,黃大年為帶頭人。

黃大年

不管是統籌國家科研項目,還是引領學校的技術研發,黃大年深知:科技競爭的根本在人才。他在帶領團隊不斷衝上國際科技制高點的過程中,總是想盡辦法引進人才,也一直在推動科研團隊的「跨界」合作和國際融合。他希望構建一支交叉融合的專業「國家隊」,與這些最優秀的人才一起,在地球深部探測領域能趕超世界一流。

馬芳武原來是做汽車研究的,但是「跟黃老師幾次交談以後,我的視野變得特別寬,我現在做的是汽車生態化的一個系統,把原來的汽車學院跟計算機專業、人工智慧專業、大數據專業進行深層次融合,還有新材料、3D列印、VRAR等新技術的應用」。

「跟大年老師一聊,你永遠不會覺得自己的專業已經到頭了,而是許多研究才剛剛開始。」馬芳武非常懷念「茶思屋」裡的頭腦風暴。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王獻昌也是在黃大年的一再邀請下,成為吉林大學全職教授的……在黃大年回國的7年裡,像王獻昌教授這樣被黃大年邀請到吉林大學的海歸專家學者就有7位。2014年,黃大年當選吉林大學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聯絡組織吉林大學4000多名海歸人員為吉大和吉林省的發展獻計獻策。2015年,他又出任吉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為的是吸引更多海外學子共同報效祖國。

2015年,黃大年牽頭籌建吉林大學新興交叉學科學部。2016年9月,一個涵蓋吉林大學地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計算機學院、醫學院等多個院系專業的「科研特區」初步形成,黃大年出任第一任學部長。

「智慧海洋研究中心」是黃大年生前設立的新興交叉學科學部第一個實體,中心負責人崔軍紅教授下定決心從美國回來,正是因為與黃大年的交流「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崔軍紅是吉林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校友,留美18年。2014年6月她應邀回母校做報告,學校向她發出回校任教邀請,但她擔心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到了長春沒有用武之地。

有人建議她見見黃大年。這一見不得了,他們從中午一直聊到晚飯時候,聊出了崔軍紅回國的堅定決心。2015年崔軍紅正式入職,籌建團隊。

為了聯合全國最優秀的科研團隊一起攻關,黃大年常常帶著上億的科研經費和項目到處找人。

這樣的做法,有時候也會遭遇身邊同事的質疑。黃忠民坦言自己曾一度不能理解黃大年將許多規劃項目給了外校,認為這是在幫助競爭對手。

黃大年提醒黃忠民:「要站在國家層面考慮問題。我們能力之外的,就應該聯合國內更多高校共同來把事情做好。」為此,黃大年堅持以項目管理的方式抓科研協同,在「滾動中淘汰」:如果前期項目做不好,後期的科研經費就會收回來——這在當下中國的科技體制裡,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黃大年做到了。

在國家利益面前,容不得半點私心,更沒有個人利益、小團隊利益。

「一個科學家是不是戰略科學家,首先看他規劃、完成的事情,是不是服從於國家需要,是不是站在國際前沿去思考問題,他所統領的各個碎片化工作重新集成以後,能不能集成出一個真正的國家需求、國際前沿的成果,或者一個研究領域來。我覺得他做到了。」劉財認為。

黃大年的戰略思想在人才建設方面也得到進一步實踐。6月15日,國家外國專家局與高校合作共建的首個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吉林大學中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地」正式揭牌,這是黃大年生前搭設的新興交叉學科學部人才框架之一,也是一個實行國際化聘任、管理和評價機制的「人才特區」和「學術特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表示,學習黃大年精神,最重要的是全力推進他未竟的事業:新興交叉學科學部將以構建一流學科為導向,依照學科規劃組建一流科研團隊,致力於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在科技成果及其轉化上實現重大突破。

黃大年在朋友圈裡曾寫下這樣的話:大跨度的經歷難免遭遇各種困難,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其實也簡單: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曾說:我國的入地探測裝備大部分靠進口。5年前我們是跟跑,經過我們的努力,到了今年,進入並跑階段,部分達到領跑。

這大概是黃大年和眾多「玩命」的科學家們無憾的理由,更是讓中國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科技力量。

正是眾多像他一樣的科學家,將愛國的理想和科學的追求完美結合,成就了事業的輝煌,也推動著「強國夢」的實現。

他的學生們,沒有忘記黃大年的諄諄教誨:學成回來,報效祖國……

未來,還會有更多「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不斷湧現,為「中國夢」的實現繼續奮鬥。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無悔 無怨 無憾
    「青春無悔、中年無怨、到老無憾」,「時代楷模」黃大年曾在朋友圈裡感慨,大跨度的經歷難免遭遇各種困難,拼搏中聊以自慰的追求正在於無悔、無怨、無憾。這位眾人眼中的「拼命黃郎」,用鞠躬盡瘁的執著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向人們詮釋出生命的意義。   什麼是人生?
  • ——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6天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籤下全職教授合同,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每每想起籤約的場景,黃大年都會感慨萬千,以至於7年後的同一天,他徹夜難眠,在朋友圈中這樣寫道:「從海漂到海歸一晃18年,得益於國家強大後盾,在各國才子強強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從未言敗,也幾乎從未敗過!
  • 追記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丨他的回國,讓某國航母演習艦隊後退了100海裡
    不管在國外生活了多少年,生活得多好,你都能真切感受到身後的國家在不斷強大。當你被祖國召回到身邊,而你又看到了真實的科學差距,怎麼能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國家做一些事呢?在黃大年回國的7年裡,像王獻昌教授這樣被黃大年邀請到吉林大學的海歸專家學者就有7位。
  • 趙賓福:認識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 · 成為黃大年
    這樣的人,當然會成為時代的楷模、學習的的榜樣。▼學習黃大年,是成為黃大年的前提。黃大年本人和黃大年精神是一體的,黃大年精神和黃大年行為是一體的。從黃大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我感覺到構成「黃大年精神」的實質應該是奉獻精神、愛國情懷、擔當意識。
  • 再讀《無怨的青春》
    有時候,一首歌或者一首詩,就會讓你想起一個人,一段往事,因為這些都藏在你的記憶深處的某個角落,稍微一碰觸,就會跳出來。那天,突然心血來潮,想要來一次斷舍離,把家裡的衣櫃和書櫃倒騰一遍。清理的過程中,就看到席慕容那本詩集《無怨的青春》,靜靜放在書櫃的最裡面,隨手打開就看到那篇《無怨的青春》,因為那頁上面有個深深的摺痕。
  • 30歲後也有青春,是在鼓勵中年婦女演少女嗎?
    從「女性無論多少歲都有魅力」到「30歲以後也可以青春無敵」,口裡說著女性不可以被定義的人們,卻一步步在灌著毒雞湯。事實上,之前拼命吐槽中年演少女的人和要求女性永遠青春的,可能是同一批人。不僅如此,這段宣傳片還帶出了一個話題「三十歲之後還能青春嗎」,引來全民熱議。
  • 花仙子朗誦《無怨的青春》
    無怨的青春 作者:席慕容 朗誦:花仙子> 在年青的時候 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她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 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 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暇的美麗
  • 用現代漢語寫古典的暗戀,席慕容無怨的青春裡,是最美的少年心境
    席慕容《無悔的青春》初衣解詩:這是一首伴隨了幾代人的青春之歌,是用觀照的態度,看待人生最美麗的青春,以及青春裡美麗的感情。我說的是感情,不是愛情。因為這裡寫的不是愛情。這是一個少女純潔的心靈,對於愛的態度,以及對完美青春的無瑕疵的期許,是感情的升華和青春的讚歌。正是因為青春易逝,席慕蓉在這首詩裡,才將青春裡的愛慕,延展到青春的邊界。讓它無暇美麗。
  • 上低音號》:你的青春,無悔嗎?
    上低音號》:你的青春,無悔嗎?今天,小編想為大家推薦一部動漫《吹響吧!上低音號》。其實,《吹響吧上低音號》系列在京吹學家(誤)解讀下,已經超出了青春校園社團動畫,更像是一個政治鬥爭動畫(滑稽)。北宇治吹奏部是一個小社會。不同部門,不同年紀,男生女生,老師學生之間都存在微妙的政治鬥爭博弈與勢力交織平衡。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總和。
  • 【大林朗讀者】人民警察 青春無悔
    這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誓言,更是無數身著警藍的青年,用青春與汗水守住的一份初心與諾言。今天由綽爾森林公安局民警王澤偉為大家帶來《人民警察 青春無悔》這首詩歌,請大家認真聆聽。人民警察 青春無悔我想問怎樣的青春才可以無悔不知道有人說沒有遺憾的青春,才可以無悔可 有一種人孩子出生時他不在身旁親人的生日沒有時間陪伴甚至父母離去時他卻還在路上
  • 席慕容的詩《一棵開花的樹》《無怨的青春》的賞析
    《一棵開花的樹》作者:席慕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這是席慕容所有詩歌中較好的作品。
  • 就這樣,倉促到了中年!
    >今天Feekr為你推薦汪國真《倉促地到了中年》,生活就是這樣,當你退到了潮流的邊緣,潮流反而成了不相干的背景。像被河水衝刷的船,你倉促地到了中年,體態、面容、眼神、心境都被蓋上了中年的印戳。回頭望去,烏飛蟬噤、紅枯綠瘦,青春已溜得不見蹤影;向前看去,鶴髮雞皮、枯萎蹣跚正在逼近。中年和正午有些相似:凝重、深邃、空曠,是生命曲線上的一個極點。站在這兒,來路一覽無餘,去路上能攪出的動靜也大致不出其右了。人生像魔術師抖開了他的包袱,不會再有太多的神秘可言了。
  • 《維和步兵營》《特勤精英》展硬漢風採,《黃大年》融入平民元素|影視劇獻禮十九大
    ,其中有流血,有犧牲,也有親人的牽掛。我的使命就是不斷把中國軍人的風採通過螢屏傳遞給觀眾,把握時代脈搏,弘揚時代主旋律,在軍隊改革大潮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創作這樣一些能夠感召人、激發人、給人力量的軍事題材影視作品。《綜藝報》:創作軍旅題材影視劇作品,你的創作心得有哪些?
  • 紀念黃大年教授誕辰62周年
    1977年11月20日,黃大年從六堡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出山,來到長途汽車過路站六蔭站,乘車到達20公裡外的廣西容縣楊梅公社高中考點,晚上就寄宿在當地長途汽車站簡易旅店。旅店裡人來人往、環境嘈雜,他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憊與幹擾。但他頂住了幹擾和壓力,開考時近600人的考生隊伍到考最後一門時剩下不到100人,黃大年就是其中之一。
  • 海歸科學家黃大年的最後30天
    黃大年在史丹福大學。    2016年12月9日    早晨,黃大年到醫院做檢查。妻子張豔和他的博士生王泰涵、周文月陪著他。 做完檢查,黃大年躺在病床上打起了點滴。護士一離開,黃大年就閒不住了。他讓王泰涵坐在身邊,「那天你問我的問題,我給你講解下。」
  • 《無問西東》破3億曝人物小傳 主創感悟青春無悔
    《無問西東》破3億曝人物小傳 主創感悟青春無悔 四支人物小傳將四位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的命運串聯一起,相同的是他們都擁有著無懼無悔的動人青春。而影迷與觀眾們也在觀影后表示:「被影片中王敏佳與陳鵬的那段深情,光耀違背母親毅然參軍壯烈犧牲的愛國情感動,他們活得真實,遵循自己的內心,青春無悔,也給偶爾迷茫的我們帶來了正面積極的能量。」
  • 《無怨的青春》——用歲月解讀席慕蓉美麗的文字
    自幼隨父母輾轉重慶、上海、南京,最後到臺灣,之後又去歐洲留學。每換一次環境,孤獨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過寫詩來抒發重重寂寞。在無邊的黑夜裡,席慕蓉經常會夢見回家,卻總在剛推開家門的瞬間醒來。幸好,她遇到了一個溫柔敦厚的男子,為她孤獨的心開啟了一扇光亮的窗。席慕蓉和劉海北相識在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學生中心。在幾次聚會中,席慕蓉發現劉海北不僅知識淵博,還十分善良。
  • 老狼的《青春無悔》這首歌,大家都是這樣評論的
    所以寫了這樣一首九拍的歌,多年後錄這首歌時,老狼在棚裡哭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想起和女友在一起在八中校門口樹上刻下的字,他在黑著燈的棚裡,我在控制室裡,通過麥克風談起那些事,談起她們。今夜 吻過她的臉頰 我們都50歲了… 明天還有多少 沒有人知道 不想知道 只想歌聲不停.
  • 以青春之我砥礪無悔青春
    「按照五中全會的部署,把我們的青春力量轉化為強大的發展動能,強國目標一定能實現。」「五中全會精神激勵我們明確目標,創新攻堅,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一定行!」……連日來,新華社「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融媒體採訪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工礦車間、企業醫院等地,採訪到來自各地各界青年人的心聲。  青春雖然五彩繽紛,但需要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才能釀成瓊漿。
  • 【人到中年】電影裡的那些「中年危機」
    可怕的不僅僅是中年人的危機,而是中年人這種了無樂趣、沮喪絕望的狀態已經蔓延到下一代、蔓延到每個人身上:萊斯特的女兒一直想殺掉父親,整天嚷嚷和誰做愛的小姑娘其實是個處女……固然《美國麗人》一直被視為反映中年危機的代表作,但導演的意圖並不僅於此,他想深入反思的是一種被視為理想化的美國生活「美麗」外表下的千瘡百孔:自由、開放等價值的邊界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