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8 0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請關注 吉林大學
認識黃大年,是學習黃大年的基礎。人們常常以為英雄和先進人物距離我們很遠,其實榜樣往往就在我們身邊。我和黃大年見過兩面,但彼此並不相識,因為都是在學校舉辦的大型公共活動上,很匆忙,沒說過話。他給我的外在印象是很普通、很平常,與其他教師沒什麼兩樣。他去世以後,通過各種渠道的介紹和報導,我才從他的一系列先進事跡中知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才知道他樸素外表背後深藏的是一個高尚的靈魂。特別是當人們把黃大年和白求恩聯繫在一起,進而總結吉林大學的「一白一黃」精神之後,我更是感受到了黃大年的偉大。1939年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對白求恩的評價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對技術精益求精」 「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同志的極端熱忱」。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的評價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時代不同,人物不同,崗位不同,貢獻不同,但兩位時任領導人對兩位時代楷模定位出的人格高度,卻基本相同。用毛澤東的話說,他們都是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樣的人,當然會成為時代的楷模、學習的的榜樣。
▼
學習黃大年,是成為黃大年的前提。黃大年本人和黃大年精神是一體的,黃大年精神和黃大年行為是一體的。從黃大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我感覺到構成「黃大年精神」的實質應該是奉獻精神、愛國情懷、擔當意識。他放棄國外優越工作條件和舒適生活環境回到祖國、回到母校的舉動,以及他常說的「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先把事情做好,名頭並不重要」等話語,充分體現了他的無私奉獻精神。他說「我是有祖國的人」,告訴學生「你們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你們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充分體現了他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情懷。他說「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需要有一批『科研瘋子』,這其中能有我,餘願足矣」,充分體現了他心有大我的擔當意識。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才能夠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重要指示的精神實質,才能夠真正明白到底應該向他學什麼,怎麼學。
▼
認識黃大年、學習黃大年,固然重要,但比認識和學習更重要的是變成黃大年,成為黃大年,做黃大年那樣的人,幹黃大年那樣的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從這個指示中,我們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兩個方面的具體要求:一是學習黃大年,學什麼?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高尚情操。二是變成黃大年,怎麼變?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通過學習使自己成為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活著的黃大年。
▼
黃大年本人已經不在了,但黃大年的精神還在。黃大年本人已經不在了,但黃大年的作風還在。一個黃大年倒下去,千萬個黃大年站起來。我們已經看到了「黃大年式科研團隊」的出現,也會看到「黃大年式學者」的誕生。黃大年的生命雖然是短暫的,但綻放出的光彩是永恆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生命的質量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厚度,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小我的安逸而在於大我的奉獻,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活著有人認識你而在於死後有人記得你、學習你。
▼
我始終認為,認識黃大年、學習黃大年、成為黃大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繼承和弘揚黃大年精神的三個不同層面或三個主要環節。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結合工作實際,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所以,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用黃大年精神武裝自己,帶領考古學科全體教職員工,凝心聚力,抖擻精神,奮力向上,爭做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建設和吉林大學考古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崗位上無私奉獻的黃大年、愛崗敬業的黃大年、敢於擔當的黃大年、拼搏傳承的黃大年。
趙賓福,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為趙賓福2018年5月23日在吉林大學「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繼承弘揚黃大年精神座談會」上的發言,曾刊於《吉林大學報》2018年5月25日第4版。
推薦閱讀
吉林大學舉辦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系列活動2020-05-25
攜筆從戎綻芳華! | 吉林大學原創徵兵宣傳MV2020-05-25
從「強基」到「洄遊」:全景展示吉大創新人才培養2020-05-24
排版 / 鄭百麗
文 / 趙賓福
消息來源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原標題:《趙賓福:認識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 · 成為黃大年》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