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太升又出警了。
作為「毒舌」樂評人,這兩年丁太升真沒少噴。
薩頂頂被他懟哭,
蕭敬騰被他diss音樂土,俗不可耐,
毛不易的作品被他評價為「平淡無奇的小品」,連張學友也被他稱為「假、大、空」。
上周,劉維變成了丁太升的新獵物。
錄完《樂隊的夏天2》,丁太升直接發成文懟劉維是「連舞臺都覺得尷尬的爛綜藝咖」。
被噴得慘兮兮的劉維沒有選擇忍耐,二話不說懟了回去。
表示丁太升和黑子一樣,只噴不提建議,和鍵盤俠也沒啥兩樣。
而丁太升選擇繼續回懟,措辭依舊不留情面且步步緊逼在他的口中,劉維和「廢物」沒啥兩樣。
劉維好友李佳航激情開麥:說一句丁太升是綜藝屆的「樂評混子」,不過分吧?
配上丁太升這些年的樂評人戰績,三方口水大戰一觸即發。
且不說《樂夏》裡劉維的表現如何,也不說這倆人到底誰更佔理。
but劉維的尷尬,是靠綜藝打響名氣的「綜藝咖」的普遍弊病。
經常在綜藝上露臉的人,當綜藝印象壓過本職成績時,總是會顯得「不務正業」,被追著喊「綜藝咖」。
比如通過《明星大偵探》出圈的白敬亭,目前還是沒有什麼深入人心角色、但到處做嘉賓的魏大勳,和彼時沒有新作品,靠綜藝翻紅的大張偉。
比起歌手,演員的「綜藝咖」帽子想要摘掉要相對輕鬆一點。
接一部好的劇集、電影,哪怕不是一番大主角,只要人設夠精緻,討論度夠高,自己也給力,還是很容易讓觀眾看到,並且扭轉印象。
近兩年沒什麼作品的白敬亭憑藉《平凡的榮耀》,終於開始有機會在讓自己在熱搜榜單上的名字後面跟上「演技」。
一夜之間,「綜藝咖」的喊聲就小了幾十分貝。
而歌手、音樂人的生存環境似乎更惡劣一些。
剛才說到的大張偉,花兒樂隊解散後也曾經因為種種原因沉寂過,作為一個曾經爆火過的歌手,後來翻紅靠的卻是犀利又有梗的綜藝表現。
頻繁上綜藝並不代表一個音樂人就此失去了初心。大張偉也曾經說過,即使現在綜藝做得很好,他的熱情也一直都在音樂上。
作為歌手出道,劉維並沒掀起什麼水花。作品一般,能量一般,幸虧還有點綜藝感,為了溫飽,只能轉型做起了綜藝。
這些年除了頻繁上綜藝打出一點名堂來,其實對做音樂的執念也一直沒有放下。
我能想起來的上次劉維上熱搜,還是因為發了首歌,到處求親友幫忙宣傳。
果然宣傳上了熱搜!
but不是專輯上熱搜,而是「姜思達的轉發文案是否禮貌」上了熱搜。
劉維的專輯還是在一片混亂撕逼中慢慢沒有了熱度。
由於大環境對沒那麼紅的歌手並不友好,能出一張新專輯對於劉維來說就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而比起靠綜藝走紅,能支撐起他的半個音樂夢的劉維,新人歌手的境地更加尷尬。
尤其是近幾年接連選秀出道的新人男團女團。
2018年偶像元年,《偶像練習生》作為一個實驗品,打頭陣帶火了一個Nine Percent。之後選秀頻出,新人男團女團也和雨後春筍一樣一個接一個往外冒。
然而內娛嘗到了南韓式偶像經濟的甜頭,卻忽視了打造偶像團體背後的準備。
首當其衝就是沒有舞臺。
男團女團作為唱跳組合,在市場疲軟的現狀下,想要出頭只能靠舞臺。
但和劉維作為「綜藝咖」有機會能在舞臺上被看到不同,很多新人們甚至沒有機會出現在真正的音樂類綜藝裡。
像韓娛一樣的正經打歌節目,我們不是沒做過,出道團體聚在一起,進行「團戰」的節目也早就有。
但因為種種限制,一屆一屆辦下來打歌節目寥寥無幾,真正出圈的更是約等於零。
也許人人都有夢想,但通向羅馬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走最直最寬最明亮的那條。
為了不知道能不能實現的夢想、為了恰飯,無路可走的新晉團體成員們大多只能轉型上綜藝、拍影視劇。
而這兩條出路,卻又不是每個唱跳歌手出身的愛豆擅長的。
專攻的唱跳強項無處安放,硬著頭皮上的影視綜又尷尷尬尬,本來不穩定的路人緣很容易雪上加霜。
劉維能做個(所謂的)「綜藝混子」被大家記住,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且不提劉維是否真的適合當一個歌手,但該被懟的不應該是辛辛苦苦通過自身努力踩出羅馬之路的人。
阿美想說:
這世界上永遠不存在徹底的感同身受。別人的難處自己未必了解,不必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俯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