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笛福(1660~1731年),英國作家。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豐富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歐洲的「小說之父」,「英國小說之父」和「英國報紙之父"等。其作品可讀性強。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中,樂觀又勇敢的魯濱遜通過努力,靠智慧和勇氣戰勝了困難,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鬥的社會風氣。
經過數天的努力,終於將這部小說,舉世聞名、奇特罕見的文學作品讀完了!合上最後一頁的時候,我的內心深深的為之震驚和激動。在此之前,我多次聽很多人提起過這部作品,當初了解不到為什麼他能收到世界千千萬萬的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喜愛,今天我知道了。
在這部作品中,我被小說中一次又一次出現的奇蹟所深深吸引,一個又一個罕見的人間奇蹟!令我驚嘆,令我感動,令我對魯濱遜由衷的佩服!而在奇蹟的背後,是主人公在重重困難面前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一個現代人,不幸的在一個荒島上呆了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啊!
船失事後,同船的船員們的都不幸遇難葬身大海,只有魯濱遜到了一個荒島上。為了生存下去,用自己的智慧將穿上的東西都運到岸上,並且分門別類的整理好,歷時好多天,是形勢的逼迫,也是自己頑強的毅力支撐!為了能讓自己在島上生活下去,抵禦嚴寒、嚴防野獸,建立了自己獨特的住所。在這個孤獨的島上,沒有人與他說話,只有那隻只能叫上幾聲的鸚鵡,這種夥伴陪伴了他二十六年,這是多麼的孤獨。如果有一天,我們身邊的人遇到這種孤獨的環境,我不敢說,肯定沒有人能堅持下去,但能堅持下去的少之又少吧!
為了生存下去,魯濱遜將許多看來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由此可見人的創造力是不可思議的!為了能夠吃到燉肉喝到湯,成功的燒制泥罐;無意中把剩下的雞食都到了地上,長出了麥和稻,小心翼翼的保存好種子,歷經不少挫折,終於大片的種起了糧食,吃到了文明人的麵包;在種植業的同時又開始了畜牧業,馴養起許多山羊;為了解決夜晚的黑夜,用動物的脂肪製作出了蠟燭;用山羊的皮做出了帽子、大衣、褲子、皮具、雨傘等。等等的這些事情,讓我震驚的一個一個的奇蹟的發生,也佩服他那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其實,如果魯濱遜能能聽自己父親的告誡,留在本地平平穩穩的過著中等階級的生活,或者,在巴西的時候,有自己的不錯的種植園,假如他留下並堅持把它經營下去,前景也是可觀的。但是,他本身就有一種不安於現狀、富有冒險精神的個性,他經不住勸說,最終決心出海貿易,導致在荒島上呆了二十八年!雖然他最後有幸脫險,在自己的種植園上獲得了一大筆財富,而且二十八年後的他年齡也不小了,應該在家裡安穩平靜的生活,但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這些年過來的日子,巴西以及「他的孤島」!小說的最後講到
「所有這些,加上我在以後十年新的冒險生涯裡遇到的一些非常令人吃驚的時間,使我或許會在今後把故事繼續講下去。」
預示著未來的十年裡,主人公魯濱遜有了新的冒險經歷,我非常期待!
好了,以上就是我看完這本文學作品的一點小小的感想和感受,有不當之處賜予指正,能學到更好的知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