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洎河畔周渡口,周家祠堂設計新
---新密曲梁鎮周莊周氏祠堂採訪記
河南省炎黃姓氏歷史文化基金會與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小莉幫忙》欄目,聯袂打造的大型系列節目《我從哪裡來》,於11月25日走進了新密曲梁鎮的周渡口村周氏祠堂。
周渡口是一個古老的村落。在幾百年前,因為雙洎河的水在這個地方能夠承載木船,再加上這裡居住的大多數為周姓居民,因此該地就曰「周渡口」。黃昏時分,採編組來到了這個村子的周氏祠堂。周氏祠堂坐落在村子的南面,借著落日的餘暉,我們看到不遠處的一片黃瓦紅牆的建築。毫無疑問,這個就是此處的周姓祠廟。但是,讓我們感覺疑惑的是,這個祠堂竟然找不到大路,一條彎曲的幽幽小路,把路標指向南面的祠廟。採編組一行順著凹凸不平的路徑,朝裡面走去。周家祠廟的負責人周明森先生,趁著掌管祠廟鑰匙的人還沒有來到之際,向我們介紹著這裡周氏祠堂的規模。他告訴我們,這個地方是新密市的曲梁鎮最南部的邊緣,與新鄭市的辛店鄉隔河相望。儘管地形處於新密市的邊緣,但是這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民國時期的縣長周青辰,就是周渡口的人。如今,周氏的後裔分布於河南省十七個縣市和全國各地多個省份以及海內外。周渡口因為周氏族人繁衍播遷,名聲也遠揚海外。
夜幕已經籠罩祠廟,祠堂只剩下大致的輪廓。好在掌管祠堂的周天久宗親不僅拿來了鑰匙,還帶來了一隻光亮非常強的手提式照明燈。這就解決了攝像和拍照的問題。主持人海小莉和首席攝影師楊展不顧一日的勞累,開始選擇景點;王小燕主任和秦潔也在分頭尋找著可以使用的鏡頭。周天久向我們介紹著祠堂在文革中劫後餘生留下來的珍貴的碑文資料。我們跟隨周天久宗親的步子,來到周氏祠堂的拜祭大殿,周師傅指著鑲嵌在北牆上的兩塊石碑,告訴我們,這兩塊族譜碑,能夠保留在現在,是因為文革期間祠堂被改作學堂。孩子們在祠堂裡念書,那兩塊石碑被周姓族人用泥巴抹了起來,所以才得以完好無損的保護了下來。
周氏祠堂前面是一個寬闊的用青石鋪就的廣場。這與我們所見到的其他姓氏的祠堂,有著別樣的風格。但是,我們也感覺納悶,廣場為什麼不留一個通道,非要從後邊彎曲的小道通過?這個問題剛剛提出,周明森先生就做了解釋,「是新選的族長周武軍的思路,他要搞出一個具有周家特色,其他的祠堂所沒有的建築。」
「周武軍有錢。」周天久師傅是一個快人快語之人,沒有等到周明森把話講到底,他就開始進行補充,「周武軍在美國做生意,經營搞得很大。準備拿出幾千萬來建設周家祠堂。」夜色之中,我們儘管看不到周天久快樂的表情,但是,從他的話語內,就聽出了自豪。他說,「將來的規劃是在下邊,」他指著青石廣場南面的地方,「準備在靠近雙洎河北岸的地方搞一個幾十畝地的大廣場。然後修築臺階,幾十級的臺階連著上邊的祠堂。這樣,前來拜祭的周氏宗親,到來之後就把車子開到下面的廣場,然後踩著臺階往上走。從東邊臺階上,然後西邊臺階下,不走回頭路。」在周師傅向我們介紹的時候,我們漫步向南邊走去。那是黑黝黝的深溝,夜幕之中看不到底。「準備在這兩廂建造周氏賓館,周姓飯店,周氏遊樂場,讓前來拜祭祖先的周氏宗親,不再為吃飯住宿和娛樂發愁。」周師傅津津有味兒介紹著。
周渡口這個地方,是一個偏僻的地段,它坐落在新密的邊陲,距離縣城將近六十華裡,連鎮政府的所在地曲梁,也有近二十華裡的路程,給外地的周氏宗親尋根問祖,造成很大的不便。別的不說,就是吃住問題,就有諸多的不便。招待客人最近的地方,也要到尚莊村。所以,周武軍的設想,既超前又有實用性。這個祠堂的設計,一旦成規模,就會給每年前來省親的周氏宗親帶來很大的方便。
「周武軍的規格高著呢。」周天久宗親說道,「河北岸鋪廣場的青石,也選擇東嶽泰山的石板。咱們新密的青石板多好,那也不想用。就是高標準。」
雙洎河畔的周氏祠堂,因為美籍華人的資助,風格就是不同凡響。一旦建成之後,在曲梁地區的祠廟中,定是首屈一指。